高中生物说课稿(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高中生物说课稿(优秀10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一优秀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X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在黑板上,做到整洁清晰、大方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从生物圈到细胞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属于初步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基础的范围。由于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本节内容将为高中生物学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中包含的一些生命系统的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初中生物学的内容,这为过渡到高中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利于我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的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我而言,对学生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但在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部分知识,学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可以用比较形象的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给他们详解各个层次的概念内容,让学生更能准确的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3) 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生命层次;

2、 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2) 尝试将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材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今年来的考试大纲,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 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难点:

(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难点依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学习知识。

为了使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更加突出,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说教法

众所周知,生物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燃”,还要学生“知其所以燃”。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学会动脑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此种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

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以及如何合作学习。

三、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总结反思

法,希望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小组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3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授课前要悉心研读,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演替的概念、演替的类型、顶极群落。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主要类型,通过一些实例,初步感受了各群落的特点,所以本堂课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学好本课,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非常熟悉,还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下面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但是学生在理解演替类型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借助一些实例,并进行全面的比较,因此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快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列举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我把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将重点说明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学生经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能够得出森林群落的特点。进而我再向学生追问森林群落是如何演变过来,遭到破坏后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出新课——《群落演替》。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就设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好奇。

(二)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分组讨论,思考两个问题:(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它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大致理解群落演变的过程。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尝试描述这种群落间演变的不 同点和相同点,最后我再来强调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通过这种方式,依次递进,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群落演替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能将火山演替的认识迁移到其它类型的。演替上,我还会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演替现象?然后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思考后不难得出——火山裸岩演替和常见的农田弃耕演替,各自的起点不同,一个从裸岩开始,一个从草本植物开始。但最后都走向了森林阶段。进而我总结出:群落演替如果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就是原生演替。如果是由于火灾、洪灾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并补充讲解,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的在经历时间上的不同。

在此环节中,我主要以举例为主,通过让学生分析各自异同,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学生掌握演替类型的基础之上,我还会向学生讲解顶极群落的概念——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深化该部分的概念。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环节,我会展示群落演替的图片,请学生小组讨论《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加深对于群落演替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将知识串联到一起,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由于群落演替的内容较多,在课上无法全部讲解清楚,所以我布置了查阅资料,撰写科普文章的作业,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基础之上,还能将课堂延伸到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结合教学过程设计了此提纲式板书,以此来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的第三节。这节分为两课时,第2课时是探究活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我所讲的是第1课时,这节课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依据课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出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什么是丰富度

(3)举例说出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识别数量坐标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

(4)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说出群落中动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原因和意义,水平分布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群落结构特征的学习,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抽象的概念、生物学术语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例如: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可以让学生看到这些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如热带雨林群落,冻原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2.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获取信息、解开疑惑,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讲练结合法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学生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老师进行深入、详细地讲解。学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进行对应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不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群落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学生尝试归纳概念,教师再进行纠正。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学习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高一生物说课稿范例 篇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XX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减数XX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XX,减数XX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XX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XX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XX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XX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XX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XX产生的XX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XX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XX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XX方式。

3、掌握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XX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XX,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XX概念、过程。而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教学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XX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XX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XX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讲授

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XX。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XX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XX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过程

(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XX第一次XX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XX的关键。提问: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3什么叫四分体?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5减数XX第一次XX中期同有丝XX中期有何区别?6减数XX第一次XX后期同有丝XX后期有何不同?7减数XX第一次XX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XX与有丝XX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XX第一次XX中期与有丝XX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XX第一次XX后期与有丝XX后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XX第一次XX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XX第二次XX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XX第二次XX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XX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XX?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XX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XX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XX四个字概括:XX、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XX,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XX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七)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篇6

一、问题探讨导入新课导:

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1、请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共同的特点有哪些?

(从图中至少可以看出5种细胞,它们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

(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时间和空间)不同,功能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二、观察细胞:

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回忆使用初中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参考P8图,请各小组讨论使用高倍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已经使用低倍的基础上学会使用高倍镜。

课前要准备好材料,使学生做实验时使用。

(1)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

(2)多细胞生物:水绵、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一个大组为单位,分别制作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装片)

讨论回答:

问题1、在不同的放大倍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有何区别?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物象大小看到细胞数量视野范围物镜与玻片距离视野亮度

低倍镜小多大远亮

高倍镜

问题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观察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到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问题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结合课本讨论问题

问题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什么?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板书)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 略

高一生物说课稿范例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细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两块知识,一是细胞的分化,一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生命中的重要现象。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是细胞的全能性。前面学习了细胞的XX,它是理解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基础,而细胞分化与后面将要学习的细胞癌变,基因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完善学生对细胞生命现象的整体认识,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阐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围绕上述知识目标,本节课将实现以下能力目标:首先通过学生收集分析有关干细胞的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过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和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细胞分化是分子与细胞的`主干知识,是生物高考的高频考点,所以我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动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全能性与生物前沿科学紧密联系,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克隆羊的形成过程,前面又学习了细胞XX,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这节课的成功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细胞分化的本质和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就显得难以理解,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的处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课前让学生搜集造血干细胞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好准备,同时我准备了胎儿发育的录像,胎儿组织细胞的图片,植物组织培养的图解,克隆羊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在课堂上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知识结论。

高中生物必修一优秀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与社会的联系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原因。

(五)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0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