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说课稿(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说课稿 篇1

教师说课要点(说案)

1. 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高职院校在突出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音乐教育。因为校园的音乐活动必不可少,有的专业课程还与音乐有关,如《音频编辑与处理》课,需要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所以有必要开设音乐课程,使音乐教育在解决有关课程的学习需要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2)课程作用

《乐理基础》是数字媒体设计系多媒体制作专业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怎样识五线谱、简谱和视唱),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为今后从事相关媒体的音频制作、编辑等工作奠定必要的音乐基础。

(3)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继课程的衔接

《乐理基础》职业技能课(必修课);后继课程《音频编辑与处理》

2.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为学习《音频编辑与处理》的课程打好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学习了音乐,懂得了音乐,基本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活动。在专业学习的需要与生活中学以致用,以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

教学进程安排

课程教学总体安排:总学时36,周学时2×18(周);其中授课34学时;

考试(笔试)2学时。

考核方式:进行卷面(80%)与视唱(20%)的考试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

3. 教学内容

内容的组织与选取

第一部分(6课时)音符、休止符(简谱、五线谱) ;视唱基础 。

第二部分(7课时)各种常用记号—演奏法的记号、速度与力度、装饰音记号、

音乐表情术语。

第三部分(6课时)节拍与节奏以及各种拍子和拍子的应用。

第四部分(7课时)音程与和弦(三和弦、七和弦);以及和弦的应用。 第五部分(8课时)调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大小调。定调与调的标

志、音乐欣赏与合唱指挥

教材选取

1、教科书:

《实用简谱与五线谱入门》邵春良/编著 蓝天出版社

2、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基本乐理简明教程》 作者:李重光 人民音乐出版社

《简谱乐理知识》 作者:李重光 人民音乐出版社

3、教学与实践

学习本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就可超出课程以外教学,加深教学程度,扩大教学范围。

讲解为视频编配音乐(三大配乐手法):音画统一(同步-情景类);音画并行(平行-叙述类);音画对立(反向-情感类)。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课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师生互动和视唱训练,通过视频播放版书,加深教学环节,使学生更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2) 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课)与多媒体投影机、PPT(幻灯机)和练习视唱的实践相结合,课堂上师生问答进行互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3)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下节课讲评。

(4)课程对象:数字多媒体制作专业。

教学模式设计

基本材料与用具:

1、升降黑板、粉笔。

2、多媒体投影机、PPT机(幻灯机)等。

5. 教学队伍

学校课程教学团队(专兼职)

6.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们能够欣赏音乐、鉴赏音乐,在学习《音频编辑与处理》课时,能够较好地把握对音乐的运用,将来在从事相关的职业时,能学以致用、胜任工作。

谢 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目标定位:

A、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B、引导幼儿认识小问号"?",并愿意和小问号做朋友。

C、幼儿通过操作,感知从空心纸筒传出的声音与实心纸筒的声音不一样。

2、活动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体会到两种纸筒传出的声音不同。

3、活动难点:

在体会到不一样的基础上,能比较出声音的`清晰、模糊、并能自己找出答案(为什么不同?)

4、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纸筒(空心、实心),小问号卡片一张。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放手让幼儿通过操作去发现,不事先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为什么外观一样的纸筒传声的效果不同?答案是幼儿在玩中寻找出来的。以此来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次活动预设了四次操作机会:

第一次:全部是实心筒,引起幼儿兴趣,进行观察。

第二次:少数几根实心筒,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第三次:全部是实心筒,进行观察,回忆比较。

第四次:空心、实心筒,操作、比较不同。

2、交流讨论法: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中心问题"有小问号的传声筒与没有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幼儿进行讨论。

3、赏识激励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三、说学法

1、体验法:让幼儿通过视觉、皮肤、听觉及多种活动感知纸筒的不同。

2、比较法:每名幼儿通过人手一份的空心、实心筒的操作,比较声音传出的不同。(清晰、模糊)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由探索。

第三个环节:发现问题,认识"?"小问号符号。

第四个环节:引发探索。

第五个环节:有所发现,鼓励参与。

优秀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投球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统计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小动物投篮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观察花盆,统计出不同颜色的花有多少朵。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是画统计图。首先出示同学们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从统计表画出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格子不够,然后想办法,讨论发现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

第三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从画得统计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一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调查11月份的天气的情况,并在小组内画统计图,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什么情况?明白了什么?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是拓展延伸。根据已学内容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出示一格表示5、10或者更多的单位的统计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和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复式统计表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统计部分必备的知识基础。

教材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景图,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四幅图完成单式统计表,由比较四个表中数据的不便引入复式统计表。但这四组情景图中的数据都是10以内的数,如比较四组男生人数:8、3、3、4,五年级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增加了两幅情景图:朗诵兴趣小组男生5人、女生9人;长跑兴趣小组男生8人、女生3人。从而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填写数据,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二十的习题的呈现方式稍有变化,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3、教学目的: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⑶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5、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表(配合例1教学的6张单式统计表和一张复式统计表)。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统计方法,体会统计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合并为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充分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生活情景,产生学习需求

⑴课件出示同学们活动的六个场景(航模、民乐、书法、美术、朗诵、长跑),定格为六幅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⑵引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数据填到六张单式统计表中,填好后提醒学生简单核对,以免出错。

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多?共有多少人?

⑷对六个不同小组的人数进行比较显得很不方便,因此学生会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要。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新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由比较六组数据的不便,真正从内心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求。引导学生填表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经历合并过程,初步认识结构

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把六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要反映那几个方面的情况?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合并后的统计表要能反映每组男女生人数、各小组总人数、六组男生总人数与女生总人数、六组总人数。为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作一定的准备。

⑵出示未填数据的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表中各栏目是什么意思?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表头。

⑶先带领学生填写航模兴趣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完成表格。

⑷作业交流,重点指导:“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再一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验算、核实数据、填表日期。

⑸与单式统计表比较,使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六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过渡到复式统计表的统计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填写、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也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也是学生统计方法的一次飞跃。】

3、应用巩固新知,内化统计方法

⑴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体会这道题与例题的变化是:将横着排列的数据填到数着排列的表中。引导学生交流:合计与总计的计算方法。根据表中数据预测: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各项奖牌可能是多少?使学生体会统计的预测作用。

⑵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复式统计表为什么没有“合计”“总计”栏?使学生明白:统计栏目设计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以后还会遇到其他形式的复式统计表。

⑶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先让学生简单说说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一、二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再汇总,完成统计表。说说在活动中的体会。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理解,进一步学会填写与分析数据,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引导总结全课,反思学习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例1p106页的复式统计表(增加两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幼儿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一篇情节简单却促人深思,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考虑到大班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与寓言故事本身的特点,以及我们的科学认读的活动要求我将目标定位于以下三方面:

1、能用连贯的语句表达画面内容,并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人物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玩字,激发幼儿认读汉字的兴趣。

3、通过观察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知道偶然发生的事情不能代表永远、不劳动是没有收获的。

说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谈话,引出话题。

兴趣是孩子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以适当的提问回忆幼儿的生活经验,并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感受体验。对幼儿来说,既激发了孩子们对寓言的兴趣,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活动主题,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

第二环节:观看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留有悬念,给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将故事最后一部分情节隐藏起来,创设一个幼儿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一个主要问题,再以追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让幼儿联想和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创编出各种情节,最后共同寻求故事发展的原因。

第三环节:观看结果:理解寓意

(一)理解种田人“为何守”兔,体会“不劳而获”的`虚幻

活动中幼儿通过教师的追问理解了种田人之所以坐在树桩边,是因为希望兔子还会来撞在树桩上;也知道兔子撞在树桩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种田人是偶然得到了兔子。在得到了兔子后他就异常高兴,他想以后就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叫“不劳而获”来说明了此时种田人的心情,而故事里面的乐滋滋、哈哈的笑声就体现出了他的情绪变化。

(二)感悟“怎样守”,体验“一无所获”的可悲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 老师的提问,回忆故事内容,体会种田人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逐渐失望,到后来的结果兔子没有等到,由于自己不再劳动自己的庄稼都死掉了,这时追悔莫及的可悲情绪都表露了出来。

(三)揭示寓意

最后通过故事中的感叹词变化,体验了故事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寓言故事寓意。并通过列举幼儿生活中努力的案例,引发幼儿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节:完整欣赏故事,一起进行讲述。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再次对汉字守株待兔进行认识。

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故事,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除了今天我们学的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还有很多的成语故事也非常有意义,小朋友回家也可以去读一读,或请爸爸妈妈给你讲讲。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把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欣赏一边。

2、完整欣赏故事。

此环节是激发幼儿我国的文学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激发幼儿继续去关注、去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解析

1、基本简介

《我是独生女(子)》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的第四课。本课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知道人口无限制增长给地球、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同时让他们明白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能够正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懂得可以通过努力克服不足,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2、地位与作用

三年级曾经出现过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体会家庭亲情为主的教学单元。本册教材这一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前三课侧重于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而第四课《我是独生女(子)》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以家庭为主题但又不局限于家庭的两个突破:

(1)它由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这一家庭现状出发,伸展到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上,隐含着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教材的综合性。

(2)它从独生子女面临娇生惯养的家庭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正确地认识在当代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成长的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衔接、拓展、深化的重要作用。

3、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分为“不堪重负的地球”和“我会被宠坏吗”两大版块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用2课时来完成,我设计的教学案例是第2课时,以“我会被宠坏吗”这个版块的内容为主。

二、学生实态分析:

作为当代的独生子女,他们拥有着很多的优势。社会学者和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比较早就得出结论:独生子女生活在营养多、安抚多、知识多、期望多的环境里,大多比他们的父辈活泼、开朗、自信,感情丰富细腻,兴趣爱好广泛,智力发展水平也较高。

但正是因为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关注,造成了为数不少的独生子女任性妄为,以自我为中心,娇气怕吃苦,依赖性强,俨然是家中“小皇帝”。我执教的怀德苑小学五(1)班38个学生中,有36个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数的家庭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典型“421”结构。据我了解,每天早晨为孩子挤好牙膏、倒好洗脸水的家长不在少数,大部分女生的辫子还是家长梳的,甚至还有上下学时为孩子背书包的。而且我们班大多数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相当优越,所以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挑食、浪费等问题也相对比较突出。

五年级的儿童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独立的看法,这是他们“懂”的一面。但在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等方面尚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尤其在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这方面认识较为浅显,这又是他们“不懂”的一面。因此,本课就是要从儿童生活中这种“似懂非懂”的基础出发,进而帮助他们学习处理家庭、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如教材中的“小资料”,是专家经过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孩子对独生子女的成长建立了科学的认识,所以应该带领学生好好阅读。

(2)针对教材不足,补充拓展:如针对本课教材缺乏独生子女自强自立、具有说服力的直观性案例的情况,我补充了一个真实感人的独生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挑战自己、磨练自己的信心。

(3)改变教材,另辟活动:如教材中安排了写独生子女宣言的活动,我认为活动的开展应该对学生的行为更有指导意义,而不是较空洞的宣言,所以摒弃了这

个活动,另外开展了小组制定行动方案的活动。

2、关于社区资源:

我领着班级的部分学生带上摄象机以记者的身份走进怀德苑社区、走进独生子女学生的家庭进行采访,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人们对独生子女的种种评价。

3、教师资源:

作为教师的我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所以我把我自己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这节课就是以我家的独生子女光荣证为话题拉开帷幕的。

4、学生资源:班级里也有一些独生子女自强自立,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生动鲜活的事例,来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另外,班级里还有两个学生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虽然本课探讨的话题是关于独生子女的,但也不能冷落他们,可以让他们也来谈谈自己的非独生子女生活,引发其他孩子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和学情,我给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评论,从而认识到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既有不利的因素,也有有利的因素。

2、通过学习、反思,能够正确看待现在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成长的自己,并且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3、树立成长的信心,能够正确对待家长的宠爱,并且明白通过努力,可以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

五、实施过程

(一)教学结构

认知

明理

导行

(二)具体实施流程

1、猜猜荣誉,切入话题

教师神秘地掏出一个小红本子让学生来猜猜是老师的什么特别荣誉,引出教师的独生子女光荣证,切入“我是独生子女”这个话题。借助这个教学环节,与教材的第一版块内容“不堪重负的地球”做了一个续接,同时使学生感受拥护国家政策的独生子女父母们的社会责任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因为大家共有“独生子女”这个名字,学生就容易打开心扉诉真情、讲真话。

2、直面生活,反思自己

(1)倾听评论,畅谈感想

在听评论之前,先请学生来做一道数学题66000000+34000000=?利用这道数学题,使学生对独生子女这支人口大军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从而为“如果我们被宠坏,这一亿人就将成为社会的负担和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被宠坏”这个信念做支撑。

给学生播放一段人们评论独生子女的录象,使学生认识到人们对独生子女的评论褒贬不一,在此基础上听听学生的心声。

(2)评论照片,反思自己

承接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导入到下一环节,人们的这些批评不够全面,有些以偏概全,那么是否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呢?请大家来看一组独生子女的生活照片。你看到了这些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学生发现身边的独生子女的确存在不少的问题。

教师就请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找找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娇生惯养的问题,也可以谈谈你身边存在这些现象的孩子。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不足之处。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让我们给自己鼓鼓掌!

3、现场辩论,得出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闭上眼睛,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思考并作出判断:正因为有不少独生子女身上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很多人对我们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担忧甚至怀疑,这么多个家庭只有一个独苗,独生子女会不会被宠坏呢?认为不会被宠坏的同学请高举右手,认为会被宠坏的请把右放在桌上不要动。

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分出赞同与不赞同两个阵营,从而展开辩论。辩论的过程非常激烈,有的学生就列举了班级里有的学生虽是独生子女,但自理能力很强,而非独生子女也很自然地参与近来,讲述他们的生活。教师在辩论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使学生达成共识: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我们的重视,我们享受父母长辈宠爱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现在是家里的小皇帝,将来可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我们这一亿独生子女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和难题。如果我们能重视这些问题,从小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就一定不会被宠坏,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能够承担起家庭、社会给予我们的重任。

4、制定方案,挑战自己

(1)阅读资料,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读读书上29页的这则小资料,想想它告诉我们什么。这段资料言简意赅,阅读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参悟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虽然有差异,但不存在本质的区别,独生子女不比非独生子女差。

(2)聆听故事,榜样引领

伴着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讲述杜瑶瑶的故事,学生专注地聆听着。听完故事,教师请学生谈谈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或想对大家说。

学生被瑶瑶的故事深深感染,他们的感言发自肺腑,十分精彩。

生1:我觉得我们也要像杜瑶瑶那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做一个顽强的人。

生2:跟杜瑶瑶相比,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福了。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家庭条件都比杜瑶瑶好,她都能这样懂事,这样优秀,我们没有理由比她差。

生3:我是妈妈在四十岁时候生的,她为了生我,得了一身的病,可我却从来没有像杜瑶瑶那样照顾过自己的妈妈,我为妈妈做得太少了。(这个学生低声地说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3)直面问题,出谋划策

接着学生的发言,教师说瑶瑶是一个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顽强的独苗,而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针对独生子女身上已经出现的这些问题,想想对策,我们怎样才能够这些问题的产生,六人小小组交流讨论,并制定克服这些问题的行动方案。

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制定的行动方案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想到的是多干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说明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是缺乏经验,二是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独生子女在生活里的娇生惯养的具体表现联系起来思考,所以就找不到更为具体可行的办法。

采用的矫正策略:我把之前出示过的关于独生子女的有哪些娇生惯养行为的照片又一次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让他们联系自己在生活里的一些表现来全面制订可行的方案。

取得的教学效果:从下面各小组的交流意见汇总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启发之下,思路开阔了,提出的很多行动方案具体可行的,能够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

生1:我觉得要多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碗、扫地、拖地、星期天还可以当家做小主人,买菜做饭。

生2:还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女生学会自己梳头,早上自觉起床,不用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催促,自己背着书包上下学,回家功课做完自己收拾书包。

生3:多结交朋友,建议父母,在假日里多联合几个家庭聚会。

生4:在与同学相处时多宽容多体谅,学会分享,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要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享,避免总是独享一切。

生5: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有时不是我们不想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他们不给我们机会,总怕我们受伤,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如果过分地宠爱,我们会被充坏的。

(4)分发奖品,分享谦让

学生的想法可行也很有价值,而我们这门学科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认知的发展不能代替行为的发展。所以我特意安排了一个发微笑徽章的活动,祝愿每个同学能微笑着面对生活的挑战。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来分发徽章,但有意少放了几个,看看学生的反应,检验学生是否有分享和谦让意识。由于学生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反映很真实,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有的小组表面风平浪静,而没拿到的同学则一脸无奈;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有一个小组里有两个孩子都主动让出自己分到的徽章给别的同学,我问其中的一个女孩为什么愿意让给别人,她说:“我可以把这张笑脸挂在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考验,孩子是否能成为有责任感、心中有他人的独生子女,还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培养与指导。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虽是独生子女,但我们有父母更精心的培育,如果我们也能与他人分享,在生活中自强自立,那么我们的成长之路不但不会比别人差,而且会更精彩。这首《我能行之歌》送给每个同学,祝愿他们早日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小能人!

(三)板书设计:我是独生女(子)

较自私会分享

怕吃苦常磨练

宠坏?依赖多多独立不会!

不合群学交往

左边是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右边是相对应的概括性的解决方案。

六、教学反思

本课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重组教材

本课教材主要是抛砖引玉,基于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本课内容又是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因此,在实施本课教学时,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用照片、录象等方式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所以,学生在反思自己生活表现的时候,能够真诚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在合作探究中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

我酌情设计了两次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第一次是辩论,第二次是小组制定成长行动方案。这两次合作都立足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立足于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因此,学生在合作辩论、互相补充、更正中更深切地认识到了独生子女被宠坏的根源,和不会被宠坏的关键因素,他们又在合作探究中找到了指导自己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使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部分。

3、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如果单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生可能一开始会饶有兴致,但渐渐将演变为个别学生表现的独角戏,所以我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猜猜荣誉”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评论照片”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借“现场调查”来鼓励学生的参与性,用“发发奖品”来考验学生的真性情,让“同唱歌曲”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针对课堂里即时生成的有效资源,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智慧体现得还不够。如学生辩论的时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调动、引导学生,我把握得还不到位,所以辩论的层次性体现不强,。

2、对于课堂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评价的针对性不是很强,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判断,并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作出有效的选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多阅读、多聆听、多操练、多反思,努力在理论的指导、实践的操作、教后的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

优秀说课稿 篇8

大班语言活动《悯农》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的韵律美。

2、培养幼儿从小懂得爱惜粮食,珍惜成人的劳动。

二、活动准备:

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观察图片,猜图意

提问: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请幼儿说说图上的内容)(

(二)基本部分

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

1、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师;这幅图可以用一幅图来表达,他的名字叫《悯农》。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太阳红红照在地上,农民在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禾苗下面的土地里,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2、教育幼儿要懂得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提问;

听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何感想?小朋友以后进餐时该如何做?

我们今天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出力、流汗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热爱农民伯伯。

3、学习依据对古诗的理解,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朗诵古诗

1、根据图片,幼儿跟着教师朗诵。

2、幼儿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诵古诗。

3、请部分幼儿表演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分析人物行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出示图片二,观察图上小朋友的行为,说一说她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幼儿讨论)

小结: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四、延伸活动

比一比以后谁吃饭最干净,不浪费粮食?比一比以后谁洗手不浪费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