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是教师必读课件。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区域化与城市化
一、教材分析
㈠.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二)教材地位: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三是问题及对策。本章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了本教材的中心主题: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为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作铺垫.
(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原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原因。
2、运用曲线图和柱状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发展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联系教材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四)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原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起点:经过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分析案例的方法。学生在必修2已学习过有关工业、 城市、城市化的相关内容。
(二)学习兴趣:结合郫县工业化进程等乡土地理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珠江三角洲的带来的意义和影响,缺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加之学生地理区域知识欠缺,更增加了本课学习的难度。
三、学法教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读图分析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身边的案例,所以我课前让学生搜集家乡的照片,来自郫县德源的同学展示他的家乡照片,由家门前的农田变成了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工业园区。向学生提问,这反映了一个什么过程?有的同学一下就反映出来了是工业化。然后来自城市的同学展示他们小区的图片,有来自景尚景的,也有来自龙湖的,有没有同学知道他们以前是什么样子呢?住在附近安置小区的同学说:那是我们的农田耕地,那这又是一个什么过程呢?城市化。然后跟学生一起回顾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接着让学生观看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视频,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达,但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那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否走跟发达国家如英国一样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言部分,答案是否定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的政策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比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走进案例
走进案例: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凡是涉及到一个区域,我都会让学生养成一种空间定位的思想,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以我展示三张珠三角的区域图,比例尺由小到大,带着学生由世界走向中国,有中国走向珠江三角洲,让学生分析她得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邻区位置。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邻区位置。范围呢注意让学生读图区分珠江三角洲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接下来我展示深圳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图片,让学生对比图片分析,得出结论。那就是他得经济在迅速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发映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在迅速腾飞。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在快速推进,那么他快速推进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来分析,从国际到国内再到本区自身条件。
国际背景:引导学生读图4.18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向学生提问:国的三大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工业内部是如何调整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珠三角地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内背景:让学生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感受氛围,欣赏邓小平南巡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是珠三角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
本区的条件主要是第一个良好的区位:之前在图中分析了邻区位置,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了知识,现在就让学生将知识巩固于地图中。让学生自愿上黑板来指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南海的位置然后进行一个小结。接着继续引申,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还有其他原因吗?
接着让学生合作完成教材72页的活动,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第二部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以学生的现场模拟来导入:跟学生一起阅读《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七年,又是一个春天。假如时光倒流我们穿越到1979年作为投资者你会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创办一个什么工厂?为什么?假如在1997年呢?然后教师展示教材图4.20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图。让学读柱状图分析它的三大产业的变化情况。读曲线图分析它的工业总产值发展特点,由此得出结论: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以1990年为界,1979——1990年为第一发展阶段,1990以后微第二发展阶段。其中工业总产值来看 ,第一阶段发展较慢,第二阶段发展较快原因是什呢?发展有何特点?让学生读图4.21和图4.22自学教材相关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法合作完成这个表格。
(三)走出案例
走出案例:联系乡土地理让学生分析郫县的工业化发展条件。课前就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展示和分享成果。然后小组讨论郫县工业化发展的条件。教师提示可以从外部机遇、区位优遇、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等进行讨论。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简单总结。郫县工业化的发展会对城市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马上就有学生回答好的方面比如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也有学生回答不好的一面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我趁着学生兴趣浓厚的时候布置一盒作业下课搜集资料,展开一个辩论赛,辩论主题:郫县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从有利的和不利的两个方面辩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我的课堂前后呼应都用了乡土地理的有关知识跟教材奠定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也为我后面讲城市化的进程和问题及对策打下基础。
(四)课堂小结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城市化进程
让学生小结:通过这一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比如知识、方法、能力、兴趣等)
(五)课堂评价
项目 | 自我评价 | 同学评价 | 教师评价 | 总分 |
参与讨论 | � | � | � | � |
创新性 | � | � | � | � |
与同学合作 | � | � | � | � |
收集材料 | � | � | � | � |
1.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熟悉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如果结合得好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在新课之前,让学生明确课标的要求与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且要求学生把这些记录在课本上。能够让学生在上每节新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与学质量。整个教学设计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方法的传授者。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积极探究,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3.本节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地理材料和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两个进程的发展特点,注重了分析的方法和结论的得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也学到了分析图文材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二、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
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三退、三化、二因)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2.1,2.2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六、学法设计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加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七.教学安排 2课时
八.教具准备:1。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2。利用多媒体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酒精厂>,生态农业<留民营村>},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分钟).
(二)图片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观图)
引导分析,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基本过程,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数字记忆法)“三区、三退、三化、二因”。(5分钟)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示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示图示“中国,世界荒漠化的分布”理解其危害性。(2分钟)
(三)结合图2.1,2.2(课本)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重点落实在图上①.西北地区位置与范围。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特征。④.植被水文等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荒漠化的前在因素。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0分钟)
(四) 印证练习 结合图2.3完成思考题P17,P18活动。(8分钟)
(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8—20结合图2.5,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①原因:人口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②.表现:三个过度。
并列表归纳(人为因素表现,分布地区:用多媒体呈现),进一步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15分钟)
(五) 小结(2分钟)
(六) 布置作业:P21活动 (1分钟)
第二课时
(一)讲评作业引入:不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还是非洲的萨
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总的来看,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5分钟)
(二)结合课本材料,图2.12,2.13列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分布及原因。(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后果)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照课本落实,8分钟)
(三)展示图片:回顾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让学
生讨论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防治?(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
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钟)
(四)明确归纳(落实在书上)(12分钟)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结合案例分析)
(五)完成活动P21 (5分钟)
(六)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5分钟)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分析>)→ 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七)总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得山川秀美做出自己的贡献。(1分钟)
(八)布置作业:练习册(1分钟)
十.预估效果: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和防治、综合治理措施。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十一.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概念
“三化”“三退”“三区”“二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2.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人中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
2.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5点)(结合案例:沙坡头)
(五)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说课人: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
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6、课后反思
1、下游成绩的同学对区域分析思路没有把握好,上课专注性较差,容易出现走神、打瞌睡现象。
2、由于平行班学生基础薄弱,看图读图能力较差存在“地图恐惧症”现象,读图分析能力较弱,在课堂上跟不上节奏,或者产生学习厌恶心理,从而没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的同学,要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多督促,发挥自身幽默特长,以及引入吸引人的例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