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7篇】

弘扬条叙事创业项目,说课稿党小组倡议书教学法!公益广告知识点工作组织生活会履职意见;励志故事谜语大全短句建党。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优秀的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资料,这部分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的应用。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十分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潜力目标:能熟练运用,透过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潜力。

情感目标:树立思想,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必须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忙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主角,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资料给学生创设必须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这天的新课——

(二)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透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资料,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这天所学的知识点,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潜力、思维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潜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潜力的提高。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多样化等基本理念。部分学生在学习浮力、压强等知识后,会感到物理有些难学, 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而第八章涉及的内容是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本节教材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采用与之前学习的速度定义进行类比,自然的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概念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并列举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物理并不难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实例感受到做功的快慢,学会运用类比速度定义的方法理解功率的概念、公式、单位。

2.学生通过实例,提高读题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3.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物体的功率,对功率有一定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举例,学生加深对功率的理解,注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功率的概念的建立及理解(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功率的概念建立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的情境导入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 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用计算机多媒体课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节省许多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讨论学习。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半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物理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归纳能力。初三学生对物理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

(二)学法指导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宗旨,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 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实际意义;用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方法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阅读的方法获得对功率单位的感性认识,用练习巩固对功率公式的理解,用估测方法学会测算人上楼时的功率,让全体学生全面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承前启后,从生活到物理,引出课题

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画面,提出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某同学家里要建造新房子正在挖地基的情景,这里挖地基的两种方式, 你认为应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选择?在学生讨论后, 水到渠成的提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 ― 做功的快慢。

(二)以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主,讲授新课

1、讨论交流比较做功的快慢 通过提供的两情景:

一头牛一天(12小时)能耕地5亩;一台耕地机耕地5亩需要3小时。

一个农民一天能收割一亩水稻;一部收割机一天能收割数十亩水稻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两个情景中的不同条件。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讨论结果,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去的时间。 比较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较做功所 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方法二: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 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从而水到渠成的建立出功率的概念,进而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概念、功 率的公式。

(三)巩固练习与课内检测:巩固练习:回归生活,讨论在建筑工地,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巩固功率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讲解运用公式进行功率的计算,练习读题能力和计算题思路步骤;最后进行课内检测,主要以判断题的形式给出,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知识拓展与延伸: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五、说教材统整

本节课的设计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延续了上节课机械功的实验,而没有用学生走或跑楼梯的实验。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课堂应用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通过回放引题中的动画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以上就是我对《功率》这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散文,写老师教我们踢毽子,刚开始练习时,毽子一点儿也不听我们的话,后来“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每天练习,毽子就变得听话了。课文不仅表现了踢毽子给孩子带来的快乐,而且渗透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本文语言活泼生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能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

《毽子变乖了》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经过前面十篇较长文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文的方法。但是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还未养成,学习还在经历由扶到放的过渡阶段。在第一课时,孩子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会读字、会写字。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6个生字词,了解“高与低,陌生与熟悉”两对反义词。

2、学习听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我”学会踢毽子的过程和乐趣。

3、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懂得用心与坚持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简单的朗读技巧,有感情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说过程

根据以上目标,综合各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激趣巩固,高效识字;整体感知,高效听读;合作探究,高效阅读;当堂评价,高效拓展”四个导学板块来组织本堂课的教学。

导学一:激趣巩固,高效识字。

活动1:出示一组草莓蛋糕图片,每张图片下都藏着一个生字宝宝。然后让每个学生都当小小纠察员,听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字组词是否正确。

活动2:出示词语,请全体同学拍节奏读词语,然后隐藏拼音,再让两个组的学生开火车读。

活动3:出示两个句子,请小老师朗读句子,书空写生字,说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⑴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地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

⑵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

第一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的首要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版块,我先用学生喜爱的的蛋糕图片吸引他们的注意,然后采用了游戏读字、拍手读词和当小纠察员、小老师等方法。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巩固旧知时也能做到兴趣盎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听”和“认真读”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手、眼、口协调能力。另外,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不仅会认单个的生字词,而且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真正实现了激趣识字的高效。

导学二:整体感知,高效听读。

活动1:导入新授

首先,我拿出一只毽子,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踢毽子。

活动结束后提问:毽子在他们脚上乖吗?你们想让毽子变乖吗?如果毽子在你的脚上很乖,你会觉得怎么样?那这个课题该怎么读呢?

学生反馈后,老师叫大家认识并标出停顿和重音符号,再指名示范朗读,齐读课题:毽子/变乖了”。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实物展示和表演踢毽子活动,让孩子们在新奇和欢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表演之前,我明确要求大家仔细观察,准备用一句话说说他们的表演。学生一般都会认真看,仔细想。这样做,不仅会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会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另外,对课题的朗读指导,又为下一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础和朗读技能基础,实现了新课导入的高效。

活动2:听读课文

先出示听读要求,让学生弄清具体要求后,播放录音,最后汇报交流。

①姿势要正确,并做到“眼睛看着书、手指着书、心里想着故事内容”。

②要小声模仿感受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③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④有答案后用举手坐端正的姿势告诉我。

我的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在明确要求的指引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读活动。这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读书习惯,听读的效率和答问质量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导学三:合作探究,高效阅读。

活动1:分组学习。先明确语文学习小组长,再出示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比比哪些组完成得又多又好。

★:小声朗读第三段,想想:毽子不乖时会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说的?

(用波浪线划出相关句子,再有表情读一读。)

★★:大声读第四段,思考:毽子变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找出文中描写毽子美妙飞舞的句子,划上横线。然后练习一边做动作,一边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目的是充分利用生带生的积极性和广泛性,达成高效阅读。一年级小朋友的阅读方法还未完全掌握,所以我在每个任务前或后都有具体的阅读指导,学生选择任务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该想什么,该准备怎么交流反馈探究成果。

活动2:交流展示,读中促学。

交流一:毽子不乖时会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说的?

出示1:脚一踢,它就/到处乱飞。

让学生自己说该读出什么语气,该怎么标朗读符号;教师在白板上示范后,

学生在课本中标出停顿和重音符号,再练习朗读。

出示2: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如果你们/经常和它

玩儿,熟悉了,它就会/变得听话了。

先指名模仿老师的语气读;再找出本句中的反义词,用这两个词做口头造句练习。

交流二:毽子变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出示:我/每天都抽时间/和毽子玩儿。

过了不久,毽子/也能在我们的脚上/美妙地飞舞了。

对这两个句子的分析,除了朗读示范和指导,我还设计了几个问题:你认为第一句应该重读什么?这个词说明“我”练习得怎样?第二句该读出什么语气?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话连起来说一遍吗?在反复的读和说中,学生就逐步理解了用心与坚持对学会新本领的重要作用。

交流三:找出文中描写毽子美妙飞舞的情景的句子,有感情朗读。

出示: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地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真是/听话极了!

(指名表演读后,评议朗读情况。再请同学找出句中的反义词,结合动作理

解:“高”、“低”。然后让学生看插图观察学生们的表情和动作,进一步体会同学们的惊奇与羡慕之情,最后师生一起表演读这一段文字。)

在这一版块,我非常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情感和画朗读符号,提高朗读水平。我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通过比比探究成果、小组表演朗读、个人读、齐读、观察课本插图、师生合作表演读等形式,让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踢毽子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合作探究,阅读文本的高效。

导学四:当堂评价,高效拓展。

活动1:读一读,用“一点儿也不”说句子。先读例句,再补充句子找到规律,最后和同桌互说。

例句:毽子一点儿也不听话。

天气一点儿也不。

一点儿也不。

活动2:你们平时爱玩什么?碰到过像“毽子变乖了”这样的事情吗?

一年级学生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这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积极因素。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我在这一任务后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模式:“我喜欢。一开始。后来。我心里!”还出示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尽量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实践证明,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说话欲望。再加上电子白板系统中的话筒扩音效果良好,他们说得很流畅很完整,也很能吸引人,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功欲望。

这些拓展评价练习,不仅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示范性,而且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的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学情分析

孩子们天生都愿意亲近水,喜欢水,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玩水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由和快乐,情绪变得放松而愉快。通过主题《有趣的水》的学习,孩子们对水的认识不再是一些感性的`经验,而是更多的关注水的性质、水的用途等多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对水的探索,我发现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分析后,又把对水的关注转移到水和周围的事物的关系上。许多幼儿除了玩水之外,还借助石头、水管、水桶等辅助物与工具,进一步探索水的特性。此外,幼儿还开始运用小实验的这种方式进行观察、发现和探究,以获取经验。

二、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无意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我们给幼儿讲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后,请孩子回家做这个实验。第二天,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做了实验,结果水没有到瓶口,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为了验证他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另外我还发现乌鸦是否能喝到水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为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孩子自己发现的现象,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学习活动--乌鸦喝水。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两个: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乌鸦喝水》故事,引出话题,让幼儿了解将石子放入水中,水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并让幼儿通过实验验证乌鸦的办法确实能行。第二环节,先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让幼儿观察图片,找出图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猜想如果乌鸦把石头放入上面的四个杯子中,这四个杯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然后让幼儿分组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实验后,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实验记录讲述他们的实验结果。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实物放入水中都能使水面上升。

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本着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儿童主动积极的参与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

三、活动目标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事先听过故事《乌鸦喝水》。

2、每组一张记录表和两个托盘。一个托盘中放有两堆相同的石头,两杯水(其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另一个托盘中放有两杯一样多的水,两堆大小不同数量相同的石头。

3、水桶,砖块,石头,硬币,剪刀,塑料玩具,木块,泡沫球,橡皮球等。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谈话引出

提问: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最后是怎么喝到水的呢?

为什么把石头放入瓶子中乌鸦就能喝到水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操作:提供一个有水的杯子,请一名幼儿将石头放入杯中,观察是否真的能否喝到水。

小结:原来在把石头放入杯子中,石头占据了水的地方,使水面上升到瓶口,乌鸦就顺利喝到水了。

提问:那是不是有水的杯子里放入石头乌鸦都能喝到水呢?

(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ppt出示图片,请幼儿猜猜图片中瓶子里的水都能喝到吗?(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

(1)出示图片1

提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边的石头是一样的,但是杯子里的水不一样多,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2)出示图片2

提问:小朋友们再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杯水是一样多,但是石头不一样,一边石头大,一边石头小。

提问:如果乌鸦把石头放入上面的四个杯子中,这四个杯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2、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提出要求:先小组讨论,选出一个小朋友做实验,一个小朋友观察,另外一个小朋友做记录。一个托盘里的瓶子是一组实验,做完一组实验并记录好之后再做另一组实验。另外做第二组实验时还需要记录下投放石头的数量。

操作:给每组幼儿提供一张记录纸和两组实验的水和石头,幼儿操作时教师在一旁给以指导和提醒。

3、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讲述实验的结果。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什么了?请你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大家吧。

小结:通过第一组实验我们发现,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的再多也没有用。通过第二组实验我们发现瓶子里放大石子,小乌鸦喝到水了。因为大石头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满上来了。而小石头小,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满上来。

(三)游戏:哪些材料能帮助水溢出来?

材料:装有水的水桶,大小石头,硬币,泡沫球,木块,塑料玩具等

内容:运用乌鸦喝水的原理,通过投放各种材料,使水桶中的水溢出来。让水先溢出来的小组为胜。

提问:有哪些材料投放进去能帮助水溢出来?

放哪些材料能让水更快的溢出来?

说课稿 篇5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

说《胡同文化》                               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序言”单元。《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2、能力目标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 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3、情感目标    ①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三、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2、三步教学法: 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以能力培养为主,为了集中紧凑、提高效率,未使用多媒体课件。       3、具体操作:①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②重点内容,讨论演板;③点评诵读,领会情感;   ④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四、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    高一学生具有阅读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2、学法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内涵,品情感,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五、教学过程 分析1、知识习得①解题。分析“胡同”和“文化”的词义,理解“胡同文化”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②分析理解 “胡同”的特点。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讨论归纳,明确:正 、俗 、多 、静。 ③概括胡同里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学生阅读讨论,将结果演板,教师小结明确:安土重迁(居住心态);过往不多(人际关系);易于满足(生活态度);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④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明确:封闭 ;忍。2、拓展延伸    此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①“封闭”的实质:民族心理的反映。比如“长城”、中外文化上的差异。②“忍”的实质:民族性格的缩影。比如:中国人的谦逊、一些俗语。③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态度:批判中带有伤感。3、迁移训练 课堂上讨论分析武汉“热干面”文化的内涵;课外写一篇关于广州 “凉席”文化的作文。六、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胡 同 文 化(汪曾祺)    胡   同            市  民                    文  化正         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俗        过往不多(人际关系)         封闭(民族心理)     多         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静         不管闲事(政治态度)         忍 (民族性格)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3、培养能力,注重应用。

说课稿 篇6

(投影1.)各位专家、老师: 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投影2.)下面,我将分别从这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两方面说明)

(投影3.)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展示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并为后面学习面面垂直打下基础。(指图说)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中,学生将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过程展开学习,对大量图片、实例的观察感知,抽象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对实例、模型分析猜想、折纸实验,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将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更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安排在选修系列2中进行,这样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投影4.)2.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先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线面垂直”的图片资料,

然后在网上师生进行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已具备学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计

(投影5.)《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容量,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将安排在下节课。因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投影6.)1.借助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结构设计

(投影7.)本节课由这五部分构成,分别依照这些环节逐一展开:(同时说)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注重直觉思维。”基于此,本节课是概念、定理的新授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投影8.)1.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的定义,利用投影展示多幅图片。为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利用动画模拟折纸试验,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学生自备学具

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一小段铁丝和三角板,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

3.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点内容进行板书。如(投影9.)

(投影10.)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按这五个环节展开)

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是教学的第一个重、难点,分这样三步进行:(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投影11.)首先展示一组学生收集的图片和这两张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给出实例: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进而提出思考问题: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这时,学生对“线面垂直”已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投影12.)学生先将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再进行讨论: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进行动画演示。

(投影13.)先观察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影子BC的位置变化(按钮),再观察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g与AB的位置关系。

(投影1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并用符号语言表示。

(投影15.)为深化概念进行辨析讨论:

①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学生可利用铁丝等进行操作确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着讨论②若a⊥α,bα,则a⊥b。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投影16.)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分这样三步进行:(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投影17.)首先提出问题①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侧棱BB1与底面内AB、BC的位置关系,推测线面垂直的条件。

(投影18.)然后给出问题②如何将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只有猜想是不够的,

(投影19.)接着动手操作—确认定理:学生先做一个这样的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进行观察并思考:问题③和问题④(投影20.)

(投影21.)学生在折纸中可能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

(投影22.)学生再次折纸探究垂直条件,会发现保证AD是BC边上的高即可。(按钮)再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模拟试验,根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和实验中的感知进行合情推理。(投影23.)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画图并用符号语言表示。

(投影24.)而“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个平面”,这时学生可能会有疑惑,提出问题⑤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操作确认,进一步明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按照“归纳猜想—操作确认”的过程展开。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因而,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还增设了动画模拟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撑,便可以确认定理。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有时教训比经验更深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投影25.)接下来进行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设置了这样三道题: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1)和练习(2)做铺垫。学生先尝试去做并板演,师生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练习(3)可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判断线面垂直的一种间接方法,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题可作机动处理。

(投影26.)最后进行总结,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点评。

(投影27.)首先以知识结构图归纳出判断线垂直的主要方法;然后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大胆质疑。

通过这样的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投影28.)布置作业

为作好铺垫,补充第(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的,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第(3)题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投影29.)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在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中,着重观察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动画演示能否顺利得到结论,若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可再多举实例,放慢节奏。

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进行恰当引导。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于帮助,调动其积极性。如果出现意想不到的表现和独特想法,教师先给予鼓励,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恰当的启发方式,使其认知活动顺利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练习中可能会出现: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并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投影30.)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四、说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五、 教学过程

1 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 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 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 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 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1)5个“也”字句的语气(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 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 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