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经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经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活力立刻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景,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终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境。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境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经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我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说准备
课件《聪明的小白兔》
说教法
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幼儿的口语能力。
说学法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我通过 "视听结合,分段理解","积极思考,大胆表达"的学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说教材
《聪明的小白兔》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教学内容。故事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白兔作为主角,以西瓜的各种用途作为线索,向幼儿展示了小白兔的机智,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积极动脑,大胆表达,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口语能力的发展。
说学情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词汇量少,只能用简单的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因此,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机会,吸引幼儿大胆讲述,积极表达。
说目标
能结合图片大胆想象并表述故事情节,感受小白兔的机智。
喜欢倾听故事《聪明的小白兔》,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外出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说过程
一、师幼谈话,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吃过西瓜了吗?(幼答:吃过。)那西瓜除了吃还可以干什么?(幼答如:做西瓜帽、西瓜灯。)
2、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图片里的小白兔用西瓜解决了很多困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样用西瓜解决困难的。
二、教师逐幅出示课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表述故事情节
1、出示课件
(一)提问:
你们看到图片上有什么?(幼答:有大太阳、小白兔、西瓜地等。)
小白兔在干什么呢?(幼答如:小白兔热得满头大汗,它在吃西瓜。)
请小朋友猜一猜小白兔为什么要吃西瓜?(幼答:口渴)
教师小结:原来小白兔口渴了,所以,小白兔吃西瓜解渴。
2、出示课件
(二)提问:
吃完了西瓜,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呢?(幼答:用西瓜皮当帽子。)
小白兔戴上西瓜帽后有什么感觉?(幼答:戴上西瓜帽可以凉快些。)
教师总结: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小白兔,戴上西瓜帽真的凉快多了。她继续往前走,咦,小白兔为什么停下了脚步呢?(幼答:有一条小河)原来小白兔看到了一条小河,它要过河。
教师:小白兔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
3、出示课件
(三)、提问:
教师:小白兔想了什么办法呢?(幼答:小白兔用西瓜皮当小船过河)
教师小结:小白兔用西瓜皮当做小船过河。
4、出示课件
(四)、提问:
教师:过了河小白兔遇到了谁?(狐狸)
教师:狐狸要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如:狐狸很凶,张开大嘴。)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白兔?
5、出示课件
(五)提问:
教师:小白兔到底有没有被狐狸吃掉呢?它想了什么办法战胜了狐狸?
教师总结:原来小白兔用西瓜皮战胜了小狐狸,小狐狸踩到西瓜皮摔得四脚朝天,小白兔趁机溜走了。
三、请幼儿完整地观察课件,感受小白兔的机智
教师:小白兔用西瓜皮解决了哪些困难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总结:用西瓜皮解渴,用西瓜皮当帽子遮阳,用西瓜皮当小船过河,用西瓜皮战胜了狐狸。
四、教师播放课件,完整讲述故事
教师:你喜欢这只小白兔吗?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白兔。)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真棒,学会了小白兔的聪明才智,下面我们就把这个好办法带到班上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骨、瘸、”等8个生字,会写“弟、谢”等12个生字。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会用课后词语说句子。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小鹿的心情,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鹿的玫瑰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体会文本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师:我们读过很多童话故事,有《风娃娃》、《纸船和风筝》、《小柳树和小枣树》等。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去学习一个小鹿和玫瑰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师板书:《小鹿的玫瑰花》。
3、正音: 瑰是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带领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要求,轻声读文。
师: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打开书,轻声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词:
①出示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生评价小老师。
②出示生词:开火车读。教师用简笔画评价各组的情况。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看图引入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小伙伴。他们是谁呀?(出示小鹿和鹿弟弟)
2、请学生找课文中鹿弟弟的话并加以质疑。
(1)小鹿和鹿弟弟他们在说什么?轻声读课文,划出鹿弟弟说的话。出示两句话: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2)全班齐读。
(3)质疑:想一想:你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或者什么问题不明白的,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没有白栽? 惋惜
(4)解释白栽:鹿弟弟一会儿说“白栽”,一会儿又说“没有白栽”,那么白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发言。
3、引读第一段。
1、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鹿是如何栽的玫瑰?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赞玫瑰:
师:在小鹿的辛勤栽种下,小鹿的玫瑰花盛开了!你们瞧,这些玫瑰花美吗?(美)是啊,小鹿的伙伴都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正七嘴八舌地夸小鹿的玫瑰花呢。你们也都是小鹿的伙伴,你们也来夸一夸吧。
请学生各抒己见,赞美玫瑰。
5、学习玫瑰生长的句子:
师:花儿开得这么美,小鹿看到了吗?你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明确:第三自然段:“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养病。”一句。
师:是啊,小鹿不小心跌伤了。那么他在跌伤之前看到的玫瑰长什么样?
(1)读读1—3自然段,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
①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② 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
③ 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齐读两个句子。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3)找近义词。
这两个句子中,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4)理解“慢慢地、渐渐地”
师:这两个词写出了玫瑰生长需要一段时间,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读得怎么样?指导读句子。
(5)调词序、读、体会。
把这两个词在句子中调换位置再读一读,分组读。
师:意思有没有改变?这两个词意思相同,文中却用上了不同的词来表达,多么生动啊。
6、想象:
师:玫瑰花长得这么好,眼看就要开花了,小鹿却跌伤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课件出示图)他会想些什么呢?
7、体会小鹿想看玫瑰的急切心情:
(1)找句子
师:是啊,小鹿是多么想去看玫瑰花啊!第三段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小鹿想去看玫瑰?
出示句子: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2)自己读读,想想怎么读比较好。
(3)请学生自愿起来范读。
(4)评价交流哪些地方读得好?
(5)指导读句子: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就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请同桌互评。
(6)激情朗读句子,师引读:
师:小鹿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了能下床的这一天,他还没完全康复就急着要去看玫瑰了。带着小鹿的心情读一读: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师: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间过得可真慢哪!什么时候才能下床去看玫瑰花呀!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读。
师:时间啊,你快快过去吧,我急着要去看玫瑰花了!再读。
8、体会“惋惜”:
(1)师范读:
小鹿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外,他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老师示范读:“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2)师:小鹿日夜牵挂着玫瑰,居然一朵都没看着,同学们说说看,小鹿会是什么心情?
(3)读句子:
师:是啊,小鹿辛辛苦苦栽种的玫瑰,却一朵花也没看着。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啊!咱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再读一遍。
鹿弟弟会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9、体会“没有白栽”
(1)读课文的5、6自然段。
师:正当鹿弟弟为小鹿没看到玫瑰而感到惋惜时,谁来了?他们说了什么?请你们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
(2)请同桌两位的两位同学分别读黄莺和微风的话。
师板书:可好看了! 可香了!
(3)找感叹号:在这两个词后面还用了什么标点?
明确:是的,读课文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段话中的感叹号都圈出来。
(4)夸夸小鹿的玫瑰:
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鹿的玫瑰花吧!老师领读词组“可好看了”、“可香了”。
(5)男女生赛读:
请女同学扮演黄莺,男同学当微风,老师读叙述部分,看看谁读得好。
(6)体会小鹿的心情
师: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称赞,心情怎么样?
咱们就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小鹿的话吧。
(7)齐读小鹿的话
师:是啊,小鹿的玫瑰花给这么多人带来了快乐,怪不得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请同学们再高兴地对小鹿说一遍吧,体会小鹿的心情。
(8)交流:为什么没白栽?板书:幸福
10、小结:
师:同学们,小鹿亲手栽种的玫瑰花,虽然自己没看到,却给周围的的朋友带来了花香,带来了幸福。这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师板书。
四、布置作业:
读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4、小鹿的玫瑰花
没看到 可好看了!
惋惜 可香了!
没有白栽!(幸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绘制与编辑图形》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word20XX基础与实训》项目五编辑图形对象任务7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和图片及艺术字的应用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易读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说服力。而图形对象能更好的说明文档的内容为文章增色,是WORD软件排版文章进行图文混排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并编辑图形对象,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系统编排和美化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任务分析
本次任务 “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的制作是针对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设定的,是一次综合性的文档排版任务。要求学生要回顾前期文档排版的内容,完成方案策划书的制作,并学习本次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完成比赛流程图的制作,最后混排文章和图形做一个条理性易读性都很强的实用文档。本次任务是前一次任务文章编排的延伸,是下一次任务贺卡请柬制作的基础,是word20XX图文混排中从易到难的任务设定中连接前后知识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任务描述: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比赛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投稿人将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jcjXX@jsXy。com,邮件标题格式“ [球赛应征]XX班XXX ” 截止时间为12月6日,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二、说学情
学习者为一年级学生,他们经过2个多月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ord20XX的很多知识,比如字体设置、段落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的'使用、图片文字的混排等等,能对文档和表格进行熟练操作。但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所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本次任务知识点少较单一,为了加大难度我们增加了策划书的制作做成图形和文章混排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现有知识。
三、说目标
结合此次任务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可测控可考核的目标。
1、能说出常见比赛赛制和比赛环节。
2、能根据具体情况策划比赛细节。
3、能根据策划书模板编写策划书文档。
4、能自学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并用自选图形绘制比赛流程图。
5、能美化文档。
6、能从互联网查到相关资料。
7、能认真填写工作页。
8、能清晰地解说任务。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容:word20XX流程图的绘制
重点化解方法:
1、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2、现场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3、教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难点内容:
1、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组合编排
2、比赛流程的策划。
难点化解方法:
1、多多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模仿再创新;
2、多练习,教师讲解混排注意点;
3、 针对典型问题教师现场修改并讲解
教学时间:9课时
五、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教学,应该是“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分组完成任务的教学,老师起到的是答疑解惑组织工作流程的作用。为此,我结合任务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卡片教学方法、张贴板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进入工作状态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达到工作目的。在完成教学重点难点流程图的制作及图文混排时,学生普遍不通之处采用演示法。直观演示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教学环境
根据任务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查找资料时在机房,任务调查在课外,组织策划时在一体化教师(需要少量查找资料),任务制作实施时在机房,评价展示时在多媒体教室,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环境不仅可以达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还可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当前工作且经常变换环境使学生不至于疲劳,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组织引导,调控工作流程,只有在现场需要时进行评价讲解,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专注于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教学设计、工作页、评价表等资料,将学生所需使用的文字资料印刷分阶段发给学生。
六、说学法
根据一体化课程模式,教学过程模拟工作情境,以学生为工作者,教师为工作组织者,学生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分工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完成工作,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随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而转动,又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的使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协作精神,一体化课程模式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图文混排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整个工作任务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习活动来分配工作任务的各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完成工作环节,通过任务驱动,首先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然后教师批复,组织展示评价的方式进行的。
本次任务分为五个活动,活动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关于比赛赛制的内容,以期在了解之后进行项目更明确;活动二,各组学生角色扮演接受任务并合理分工,达到每位同学都有事做;活动三,组长组织讨论,完成自己组的初期策划,要求每位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意见;活动四,学生到机房实施任务,过程中学习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活动五,教师组织展示评价并评选,给优秀者发奖品提高积极性。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总监的角色,实时调控监督项目过程,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活动一:了解比赛赛制(1课时)
1、教师播放中国好声音宣传视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节目”,让学生回答,之后再问学生,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类似的选秀节目,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呢?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赞扬学生的平时关注实事,总结前面我们说到的都是一些竞赛节目,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的比赛规则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一些常用的赛制:淘汰赛、循环赛、佩寄赛、混合赛制、复活赛、附加赛。
2、教师要求每组同学选择一种赛制进行了解,给20分钟时间查找资料;
3、教师要求每组派出一位解说员给其他组同学讲解自己选择的赛制(5分钟以内),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做出点评;然后教师对没有被抽到的赛制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赛中初赛复赛决赛通常会使用不同赛制;
4、在学生了解了赛制知识后,给每位同学发一个笑脸贴画进行投票(贴到黑板上各组的相应位置);然后统计票数,对得票最少的一组作出惩罚,要求表演一个节目,全组学生都得参与。
活动二:布置任务,前期准备(1课时)
1、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布置和接受任务,任务要求: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要求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XXX.com,邮件标题格式 [应征]XX班XXX;
2、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点评,并就扮演过程中新发现的任务不明之处进行补充,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要求每组为一个单位作出一份方案,第一步确定人员分工,给学生下发一份建议分工表作参考并让各组做一份供展示(10min);
4、在大家都做完后组织各组同学展示分工表(5min),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提出宝贵意见,分工最低要求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任务中每个步骤都有人来实施;
5、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调查本次比赛的参赛队有哪几个,方法不限(教师会给出建议调查办法供学生参考),要求两天时间内提交赛前调查表,交回教师处,教师进行批复。此步骤都是在课下完成。
活动三:任务中期策划(2课时)
1、教师下发赛前调查表,并点评各组调查表现,各组同学虚心接受并改进以期在充分了解参赛情况的基础上安排比赛;
2、教师给学生时间讨论策划方案,在此期间可以查阅资料参照其他比赛的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活动一所学赛制,及我校具体参赛情况确定比赛环节及采用赛制,填写思路说明书,此时教师巡视及时给与指导,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解纠正;
3、说明书提交上来之后教师审阅各组的思路说明书,如有重大问题如不符合情况不能实施时打回修改,尽量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创意。
活动四:任务后期实施(3课时)
1、 给学生下发工作页,上面有比赛方案模板、流程图样本和word20XX自选图形的知识讲解,要求学生学生分组在计算计机房实施任务;
2、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监控任务执行过程,由于任务是综合练习可能会遇到之前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这就要老师采用演示法复习回顾统一讲解;
3、下课之前教师通过机房管理软件回收学生任务成果。
活动五:展示评价(2课时)
1、要求各组将做好的篮球比赛方案打印给每组下发一份,每组派一位解说员进行解说(10min),解说时需将流程图投影,工作页上有引导问题供解说员参考组织解说辞;
2、解说完后其他组同学根据解说表现按照评价表给出点评;
3、给各组同学下发投票卡,投票选出最佳策划奖、最佳建造奖、和最佳演说奖;
4、组织颁奖典礼,颁发奖杯和奖品,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
八、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九、教学效果分析
本次说课为课前说课,由于没经过实践检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多地方因为怕他们不了解没思路都给出了模板,有可能有些同学就不动脑筋思考做的很简单,有可能有些同学很有想法但设计较乱不能用流程图体现就需要适当取舍,还有可能会出现排版一塌糊涂改了下面上面跟着变从而产生为难情绪,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耐心给出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并思想教育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真观念,对学习要有耐心信心恒心。
十、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绘制与编辑图形》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文章排版知识,并把它运用到任务“制作篮球比赛方案和流程图”上,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指导方针,以任务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二、说教学设计
我的整节课进行了阶梯性问题设置,先通过情感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其次通过自研自探整体解读整个画面及特点,再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设计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规律。
三、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2)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质疑设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5)追问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诵读法是古诗鉴赏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格律诗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此,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讨论法点拨法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这节课主要采用新课改所倡导的“五步三查式”进行教学,独学是学生自主预习思考的过程;对学是学生间检查预习效果的过程;群学是学生之间讨论课文重难点的过程;展示是全课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们消化理解本诗的最重要的环节;质疑、点评时学生之间答疑解惑、补充疏漏、思维碰撞的环节,也是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整理学案是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环节。
因此,这节课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推动者。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
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
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我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发展学生的想象本事和动态形象的思维本事,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
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我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本事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我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齐,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我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本事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本事,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本事。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课属于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主要是讲关于生产的内容。在第四课中,讲了关于公司和企业,而企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资而资金从何而来,就需要公民个人来进行投资。第六课讲的就是投资的选择,它是整个第二单元的落脚点,也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的相关基本知识;
(2)、学生能利用基本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更加有利并能为家庭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学生通过交互式学习,逐步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评价观念,学会听取反馈意见,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在人机交互中学会合作,学会诚实守信,培养公民意识;
(2)、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乐于学习,积极探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重点、难点
本单元重点在于比较四种投资方式的异同。难点在于综合运用四种投资方式,设计出合理的投资理财的方案。
二、说教学、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角色扮演法
3、任务驱动法
4、网络探究法(Webquests)
说明:Webquests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是互联网上鼓励高级思维技巧和强调以真实方式利用信息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WebQuest其中的全部或大部份信息来自互联网。以自然地深化和扩展学习的方式把当前教学内容建立在先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WebQuest不是单机活动或是课程单元的一部分,它必须有活动介绍和课时活动安排的支持,课时活动安排为学习者的学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把学生置于一个情境之中,以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WebQuest。
三、说学情
高一的新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对问题能做简单的分析。但是在进行综合比较、理论提升、知识应用等方面尚为不足。而且学生的素质还是参差不齐,不是很高,因而将传统教法和网络探究结合起来。在传统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相关内容的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式的学习,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
四、说过程
第一阶段 自主学习
教师创建以家庭理财为主题的Webquests站,并且在两周前将站发布到校园上,供学生进行浏览。该站包括:
背景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任务 目的: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学生学案 目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资源链接 目的: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合适的在线和离线资源。
理论学习 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是什么
评价与激励 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标准。
在线测试 目的: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
讨论交流 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作业系统 目的:迅捷反馈。
第二阶段 理论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理论学习。
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掌握家庭理财投资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可利用站上提供的在线测试,检测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调控。在线考试可以在课堂当场完成,也可以等到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整个班在6个学生自由组合基础上,由教师按同组异质原则稍加调整后组成十个学习小组。
2、每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投资理财考察团。
小组中各成员首先选定1-2个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根据网站上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角色任务。
角色可以是:
●银行业务部主任:主要研究储蓄的种类及各自的收益情况,找出储蓄相对于其他理财项目的优缺点;
●债券投资顾问:理解债券的概念与分类,弄清适合家庭投资的几种债券以及它们的投资回报如何,所承担的风险又如何。
●股票经纪人:弄清什么是股票?市面上有多少种股票?分析一下投资股票的利弊,可以介绍一下股票的常用名词以及投资股票是如何获利的?
●保险专业人士:了解保险的起源、保险的种类,着重研究带有投资性质的险种,投资保险和投资其他项目有什么区别,优点在哪里,投资收益如何。
●投资专家:主要是负责到现今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组合方案,同时协调好银行业务部经理、债券投资顾问、股票经纪人、保险专业人士以及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协助好张先生做好家庭理财方案。
●投资者(张先生):将以上各位专家提出的投资意向,进行综合考评,从中选出你较满意的投资项目,做出一份家庭理财方案。
3、各组员按照各自的角色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获取与自己研究任务相关的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等这些家投资热点的利弊及可行性。(相关资源可参照主题页中的“资源导航”,含在线资源和离线资源)
另外,如果你在研究中感觉资料还不够,那你可以自己试着利用网上的一些搜索引擎去寻找资料。搜索时要输入关键词,可以变换不同的关键词填进去。如:银行、债券、股票等。
4、各小组在成员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为张先生设计一份为期五年的家庭理财投资计划。
(1)、认真分析贾家家庭基本情况(详见主题网站中的“学习任务”栏目)
表一: 张明家庭基本情况
注:
①以上月收入均属净收入(即已纳税)、稳定收入。
②爷爷的退休金刚够一人生活,贾先生一家三口收入减去基本生活开支以及房屋月供款1000元,平均每月结余约20XX元。
③几点要求:准备在两年后购买一辆价值10万左右的小车,以供父母亲上下班使用;同时考虑到张明在三年后要上大学,因此需准备资金供他上学使用。
(2)、各组员按照各自的角色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获取与自己研究任务相关的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等这些家投资热点的利弊及可行性。
(3)、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站上的讨论交流区进行讨论交流。
(4)各小组为贾先生一家设计一份为期五年的家庭投资理财计划书。
5、各小组长上台演示并说明本组设计的投资理财计划书的合理性,其它组成员则根据站提供的最佳理财方案对该组的投资理财书进行评分。
6、教师根据学生的投资理财计划书进行点评,分析其优缺点,以巩固本堂课的知识。
第三阶段 展示、交流与反馈
1、各小组将家庭投资理财方案上传到主题网站中的“成果交流”栏目;
2、各小组在成果交流区内进行方案的探讨交流;
3、各小组成员进行在线投票。(每位投票者可选择三个“心目中的理财方案”)
4、按 “最佳理财方案入围奖”评价规则(详见主题网站中的“评价标准”栏目),对各合作小组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考察后,选出三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入“最佳理财方案”的竞争。
最佳理财方案评价表
5、各组成员可通过站上的在线测试进行自我测试,以检验本节课来的学习情况。
一、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
1、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刚正不阿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教法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在学习了全面推广的“洋思经验”之后,我采取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先自学课文,在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达到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通过检查,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找出学生的凝难,困惑。通过师生讨论和讲解完成本课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继续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教学思路
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准备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引导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其方法是;
1、激趣,引入,解题。引导学生说说,对秦王,唐雎,安陵的认识。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注意做到有感情。
3、学习本文的重点字词。
4、学习课文第一段,弄清楚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背景。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六步进行。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史书的体例。复习本课文言词语。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分钟。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过程需要1分钟。
第三步:组织学生自学,这一过程需要8分钟让学生边读边想,圈,点,勾,划。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自己的疑难点。
第四部:检查自学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释疑解惑,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8分钟。首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展示媒体画面。给学生创设声音,图画交融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提问,互动式的理解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思考,在发问,在质疑,在探究,丰富了课堂形式,极大的挖掘了课堂潜力。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在组织学生讨论,在点播学生思路。
第五步: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部分回到整体。
第六步:当堂训练20XX年全国中考部分省市试卷中《唐雎不辱使命》的课标试题,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1分钟。
到此,这一课时的教学结束。我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作用,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
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一、教材简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1课。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以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对一年级小孩子来说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常识,激发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和能力: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左右结构的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地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会读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懂课文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左右结构的字。
2、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并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桃子落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
2、 类比体验法:通过磁铁实验,让学生感受引力,并知道地球的.引力比它大的多,引发学生联想。
3、 朗读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体会文中内涵。
4、 以读代讲法: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画面,配音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
5、 读中感悟法: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挑战读、比赛读、配音读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五、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实验法、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计悬念,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平时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特地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部动画片,想不想看?请大家仔细看完之后给我提提建议,加工加工,好不好啊?(播放课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片段。)学生提意见。
2、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画片配音。这个动画片名叫:地球爷爷的手。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写“球”字,学生练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特别强调“俩”“踢”的读音。(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3遍。)
【创设用字环境,以词带字,让学生较轻松地认识生字。】
3、 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相机正音:俩、摘、而(反馈时,学生 愿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做小老师,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让那些可能短时间里没有学会全部生字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成功感,帮学困生培养自信。】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捉迷藏的游戏形式读。(把生字打乱顺序摆在黑板上,生趴下,师拿掉1---2个字后,请学生猜,看谁最快猜正确。)
【比赛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再次读文,体会文意
1、 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检查标段情况,为下一步做准备。】
2、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那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五、七、十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
为主,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3、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第二课时
一、质疑问难,理解难点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预计问题(课件出示:地球爷爷的手是。)(这时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如上网查资料、问家人、看书等~但课上只能选择从文中寻找答案)
【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也趁此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磁铁从上向下靠近回形针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
3、 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要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知道桃子掉下来的原因了吧?(板书:地心引力)
【通过体验、类比,学生能真正把桃子落地与地球引力联系起来。】
4、 用配音的形式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课文。
【创设配音擂台,以帮动画片配音的形式小组内分角色练习,再请表现好的小组给大家表演,之后请其他组上台打擂,调动起朗读积极性。】
二、拓展巩固
1、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或阅读过的小故事,各抒已见,师生共同评议。】
2、 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也就是“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课件展示地球上的高楼、树木、人物等)。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也就是没有了引力,我们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象)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这一层次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说出没有地球引力的后果。这样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大双眼,开动脑筋吧。
三、指导写字
【由于这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左右结构的字又较易,这里我们稍做点拨即可。】
1、 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请学生说出需要注意的笔画(特别是变成部首后哪些笔画会变)
3、学生描红、练写
3、 师生互评
四、作业设计
1、画一画或写一写:想象如果没有了地球引力,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朗读31课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一、说教材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整章的内容来看,都围绕着酸和碱这两种物质来学习的,所以能够清楚认识酸碱对学好本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酸和碱在初中学生的概念中还比较陌生,同时新课改的教材中不对酸碱下定义,仅需要通过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和变色情况来进行判断酸碱。所以对指示剂的认识也犹为重要。本节作为该单元第一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认识指示剂,并且能用指示剂来鉴别具有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实验方法,同时通过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物质区别的一般原理。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酸碱指示剂你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如何应用指示剂(代指示剂)区分酸碱性物质
2、具体知识目标
A 认识两种指示剂(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
B 、掌握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化规律、
C 如何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物质中存在的酸碱性
D 、了解指示剂的发现、了解如何简单运用生活中的某些物质代替指示剂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
E 简单了解物质酸碱性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探究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作用的变色规律 培养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实质内容
如何用指示剂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自制指示剂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生活实际与化学学习相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指示剂与酸碱变化规律过程中 运用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观察物质外观性质——(利用旧知识)预测物质的性质(假设)——实验验证——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解释及结论)
如何区分食醋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 从简单的物理方法 ——到化学方法 多种方法的探究 让学生懂的区分物质的一般原理
从两种物质的探究到多种物质的验证,让学生懂得研究物质从特殊(个别)物质为代表到一般(普遍)物质的研究方式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问题上。通过观看感性的内容材料。培养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能在学习用石蕊试液区分酸碱的基础上,自行探究另一种指示剂。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能应用相同的实验原理。达到学一种具体的物质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他类似物质的研究。
在自制指示剂的探究实验上,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学生见过的物质。居然有如此的`功效。让学生懂得即使是身边最不起眼的物质都有可挖掘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平时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 如何让化学知识你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说教法
1、实验探究和验证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方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探究 本节课运用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然后进行多种的物质再次进行实验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
2、归类比较 指示剂你酸碱变化规律
3、类推 实验仅有几种物质的验证 其他的酸碱和指示剂的变化也是如此
4、问题引导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容
以引导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四、说学法
复习旧知识—— 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再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新事物
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假设——实验验证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提问]紫色的石蕊试液中通入CO2气体,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追问]为什么会变红?
[学生解释]
[提问]1、除碳酸外,我们还知道哪些酸?
2、这些酸中滴加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会有什么变化?
[设问]紫色石蕊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呢?指示的溶液的酸碱性。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主题是酸碱指示剂。
[板书]酸碱指示剂
[提问]酸碱指示剂通过什么方式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呢?
[过渡]有一位很有名的化学家,名叫波义耳,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放影]紫罗兰花遇酸变红(玻义耳的发现)
玻义耳头像,录音,滚动字幕。
酸碱指示剂是由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发现的。他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瓣上,过了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科学家们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看到这一现象,玻义耳陷入了沉思……
[板书]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追寻科学家的足迹,也来思考一下,这会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3~4人]
[问]有了这些想法后,我们还想做哪些实验?
[学生回答]
[引导]1、其它的酸能否使紫罗兰变红?
2、其它的花遇酸能否发生颜色变化?
3、这些花遇到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讲解]同学们很棒!波义耳当时也是这么想的,验证这一想法的基本手段是实验,他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过渡]生活中很多植物的花、叶、果皮都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怎样提取植物的汁液做指示剂呢?请同学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板书]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介绍]课桌上摆放的仪器、药品,明确操作内容。
[学生活动]下面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具体操作,其它同学协助,自选一种花或叶制作酸碱指示剂。
[投影]友情提示:请同学们注意:1、操作要规范,植物的花或叶捣几下后,倒入酒精研磨。
2、过滤时纱布要打开,铺在烧杯口上。
3、自制的指示剂只滴在试管架左边的三只试管中。
4、振荡时要注意安全。
[投影]思考与讨论:你们组选择的花或叶能作为酸碱指示剂吗?为什么?
闪烁(从变色情况、颜色的区分度、试剂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
[组织讨论]每组自已均等选一名代表作发言准备。
[表达与交流]3~5组 安排一组效果好的、一组效果不理想的,一组与别的组选择同一种花的。
[评价]同学们都做得很好!
[过渡]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后选择了两、三种指示:如石蕊、酚酞等。
[再次激趣]小魔术:白纸变红字“奇妙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问]同学们谁能揭开魔术的秘密?
[实验]向小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酸酞试液,变红色。
[问]猜想一下,酚酞遇到别的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请你作一个大胆的推理,酚酞遇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规律?
[归纳板书]三、酸碱指示剂的显色规律:
酚酞遇碱变红色
[过渡]酚酞遇酸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
[投影]友情提示:请注意滴管的持拿方法,别把药品滴在了手上!
[指名回答]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归纳板书]酚酞遇酸不变色
[投影]酚酞遇酸、碱的变色规律
[自主探究]石蕊遇到酸、碱溶液会有什么颜色变化呢?
[指导]取2~3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分别滴加到右边的两只试管中。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指名回答]出示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小组对照结果是否相同。
[学生板书]归纳变色规律: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问]从实验现象分析是指示剂改变了颜色?还是溶液中的酸、碱改变了颜色?
[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讨论]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多植物的花叶都可以作酸碱指示剂,科学家们为什么只选择了石蕊和酚酞少数的几种作为酸碱指示剂呢?
[组织讨论]表达与交流
[过渡]酸碱指示剂在化学实验中有何呢?下面我们完成一道练习:
[投影]家庭里通常有两种洗洁精:厨房洗洁精、厕所洗洁精,一种呈酸性,另一种呈碱性。现有两瓶这两种洗洁精的溶液,请你通过实验鉴别它们。
[学生回答]不同方法的操作、现象、结论。
[教师评价]
[反思]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酸碱指示剂
一、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二、 自制酸碱指示剂
三、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古诗中,一声和二声的音读得长些,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些),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诗人在家乡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并写话,在此基础上师根据学生汇报组织引言:此时,诗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聚,尽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
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
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为本文的第二课时,乃至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 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 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
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
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
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的是游览坦桑尼亚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各种有趣的见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野游活动的过程,“晨光熹微”、
“约四五个小时”、“中午”、“下午两点多钟”,具体点明了浏览的时间;“出发”、“开始参观”、“返回”、“结束”,具体点明了浏览的过程。这样文章的结构经纬分明,条理十分清晰。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们”乘车来到了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
第二段(第3、4自然段):写上午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中午和下午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
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这次野游活动的愉快感受。
(二)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课文重点写了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略写了从出发到米库米动物园的过程以及返回结束的有关情况;写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详写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这些野生动物,面对犀牛、鬣狗、黄牛以及导游阿里介绍的某些动物只是一笔带过。这一写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让读者获得集中而深刻的印象。
2、是抓住特征,写出特点。
课文写动物注意抓住特征来写,例如长:通过描写长颈鹿“细长的脖子”等写出“长颈鹿亭亭玉立”的特点,通过“蹦来蹦去”、“跳到……背上”、“一边啃……一边挤眉弄眼”“挑逗”、“围着奔前跑后”等词语写出基马猴调皮好动的特点,抓住“从水里钻出来”、“可怕的吼声”、“庞然大物”“身长丈余,最大的足有三吨重”等词语体会河马躯体庞大的特点,用“横过道路”、“脾气……可怕”、“慢腾腾地踱步”、“扇动着那葵扇般的大耳朵”、“用鼻子齐根打断”等词句写出大象力大无穷的特点。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等野生动物的特点,知道课文的写作特色。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觉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品质。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搜寻有关网站,制作有关网页。
学生:熟悉相关网页,并能上网操作。
二、说教法、学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因为,《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简单,但却是学生十分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来自对动物的兴趣。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动物的信息资源,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文、探究、实践的活动,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带着“你读懂了什么?”“你最喜欢读课文的哪个部分?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包容性比较大的问题自学课文,同时可以观看相关的录象;接着,让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然后,让学生在“回音壁”里完成作业(一)来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可以根据网页上的相关网站、图片资料等,在“耕耘地”里为动物制作一张身份证。
我想,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学习方法的自主性、体验感悟的自主性、问题情境的自主性,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再加上现代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实现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好奇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动力。一开始学生读题,质疑课题少了“天然”二字。比较“动物园”和“天然动物园”的区别,谈谈游“动物园”的感受。游览动物园几乎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让学生谈自己参观的乐趣,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继而出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有哪些乐趣呢?这样,运用迁移规律,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学文,自读感悟。
顺着“乐趣”这个话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把你认为充满乐趣的地方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充满乐趣?”因为学习方法是不能移植的。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交流完后点击“回音壁”用一个词概括动物的特点。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分析:平时和孩子谈话时,我们也会说到自己的爸爸。有的说“爸爸很懒,总爱睡懒觉”,有的说“我的爸爸爱上网,不做事”,有的说“我爸爸就爱抽烟”,也有的说“我爸爸的脚很臭”,等等。鉴于爸爸在孩子心中一些片面的形象,我设计了《我爸爸》这个活动。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爸爸,知道爸爸为家庭辛苦的付出了很多,从而愿意亲近爸爸,通过不同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萌发爱爸爸、尊敬爸爸的情感,在心目中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
2 、幼儿现状分析:大班幼儿 5-6 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都基本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还不完整。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手段适时引导和帮助,以便使幼儿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征,我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 、情感目标:欣赏散文诗,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觉。
2 、能力目标: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重点)
3 、认知目标:理解爸爸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戏的图片、《好爸爸坏爸爸》 flash 、录音机、背景音乐。
四、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启发提问法、谈话法、多通道感受法。
2 、说学法:纲要指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多种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知、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表演法、交流讨论法。
五、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流程为:谈话引入,迁移经验――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交流讨论、激发情感――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1 、谈话引入、迁移经验。
这一环节的完成约需 3 分钟。
首先,我用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游戏的图片引入,迁移经验引起幼儿回忆和爸爸一起玩过的游戏。并说说和爸爸玩过哪些游戏。
2 、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
这一环节约需 10 分钟。
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幼儿对和还可以和爸爸玩哪些游戏很好奇,带着兴趣欣赏散文诗,更易于理解散文诗内容。
首先我配乐朗诵散文诗。然后提出问题,并根据回答进行表演。以此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和对爸爸的情感的激发。
问题:
(1)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过的游戏,你记住了那一个?
――爸爸举起我,像什么?
――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脚上,像玩什么?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么?骑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谁最高?
通过回答表演,幼儿体验到了和爸爸玩游戏的快乐。
再次欣赏散文诗。学习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的游戏,引导幼儿觉得爸爸的了不起,愿意亲近爸爸。
3 、交流讨论、激发情感。
这个环节约需 12 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说说了不起的爸爸。
知道爸爸都会做什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幼儿慢慢的了解了自己的爸爸也很了不
起,并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通过我
介绍自己的爸爸,再一次引起幼儿对爸爸情感的共鸣。
4 、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此环节约需 5 分钟。
通过分段欣赏 flash 《好爸爸坏爸爸》,让幼儿再次看到爸爸也会做很多的事情,也很辛苦。知道爸爸有时候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情,打我们是想让我们改正错误,越来越好,做个最棒的宝宝。其实那也是一种爱。
最后教师小结,爸爸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让幼儿回家把想为爸爸做的事情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对爸爸说一说。和爸爸一起做做好玩的游戏。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设计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
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
六、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
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
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紫藤罗瀑布》就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它是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色、形、态多方面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罗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人感受到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并能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说重难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难点放在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五、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 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六、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大屏幕出示牡丹、荷花、腊梅、紫藤萝花的滚动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让学生速读全文,然后将自己预习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勾画圈点出来,共同来解决。解决的方式是查字典和根据语境推断。在正音之后对字词读一遍。对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说话。(重视语言积累,另一就是在理解和运用中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
2、作者简介
学生自主地介绍在课余时间搜集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资料。所花的时间不要过长,指导学生介绍有价值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根据校情,学生能在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而设立的环节。)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如下问题。(配乐范读时,用大屏幕出示如下问题)
a、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补充。
老师进行简单的归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并板书: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抽取两位同学朗读自选片断,老师作简要评价。
(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老师提示:需结合作者的简介来感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漂亮地作答,要求他们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互动平台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乐观心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持乐观心态》是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个框。本节课主要讲的是保持乐观心态的意义以及保持乐观心态的具体方法。本节课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的延伸,同时也是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和第一单元第三课《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面对每一天。
(2)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培养乐观心态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选择适当方法保持乐观心态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选择乐观心态以及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
理由是:由于阅历水平、思维能力等的限制决定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心态或情绪,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调整心态的方法、乐观的面对生活是本课时的重点。
本课时的难点是在实践中做到乐观地面对生活。
理由是:青少年的心态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产生各种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心态,因此,让学生知道心态可以调控,尤其是在实践中做到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析学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自己的知识、年龄和毅力影响,他们很容易因遇到一点挫折而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或态度,因此,我们要通过这堂课,促使学生掌握调整心态以保持乐观的方法,培养和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谈教法、学法
1、说教法: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取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教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再加上他们的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学生“学”位主,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主动探究。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交流、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等学习法,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有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是《保持乐观心态》
四、述教学流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A、 视频歌曲导入 引出本课时的课题
活动内容:播放视频歌曲《隐形的翅膀》,根据这首歌曲,让学生以“这首歌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由设疑到得出结论,从而引出课题:保持乐观心态。
设计意图:通过对《隐形的翅膀》展现出的生活态度的思考,利用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引出本节课对《保持乐观心态》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上产生共鸣。
B、讲授新课
首先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7“感悟”中“市场考察”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回答课本上的问题“你认为鞋子在那有市场吗”。
学生在分析材料思考的基础上回答,学生的观点主要会有两种,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面对同样的生活,人们的态度是不同的。拥有乐观心态的人,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希望和机遇;而悲观的人则可能会失去机遇。
设计意图:挖掘材料中蕴含的道理,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学生对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意义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下面我继续设问,既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显得如此地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呢?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我下面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故事,这段故事主要内容是,三个人砌墙的工人,当时三个人心态是不同的,十年以后,三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在看完故事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这个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很容易促使学生达成共识:是心态,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是乐观对待还是悲观对待,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进而得出本课的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一个方法:选择乐观的心态。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此时,我陈述过渡语进而引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二个方法的教学:
生活当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身体有缺陷,却依然乐于选择乐观的心态,杨光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出示幻灯片:主要讲的是双目失明的歌手杨光用音乐丰富自己人生的故事。看完故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从杨光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品质?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通过对故事中杨光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媒体、报刊等传播媒介对杨光的了解,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
杨光积极、乐观,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却能够从生活当中发现乐趣,找寻快乐。
此时,对于这样的一个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还是浅层次的理解,为此,我进一步设计问题,让学生找寻身边的快乐的事情,并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我再小结一下,得出这样一种观点:热爱生活,你会从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进而得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二个方法:热爱生活,从身边寻找快乐。
接下来,我会陈述过渡语从而引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三个方法的故事:我们要留意生活,热爱生活,找寻身边的快乐,但其实,生活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让我们接下来看看故事中的驴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是怎么做的。
此时,我出示幻灯片:农夫和驴的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头掉进枯井的驴,在农夫和众人放弃救它时,它是怎样自救上来的。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驴子碰上了什么样的问题?它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应?2、驴子最终能够走出枯井,转折点在哪?3、如果驴子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态,它的命运将是什么?
这则故事,由于设计的问题多,而且又有点深度,所以,我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让各小组派代表总结。我也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补充。最后得出启示:面对困境、挫折时的心态是决定我们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乐观心境有助于改变现状、摆脱困境,而悲观的心态只能使结果更加恶化。于是得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三个方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课堂交流”的环节,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运动,平时最喜欢参加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在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基础上,我给予必要的补充和点评,进而得出结论: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这里,又得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四个方法:借助运动以保持健康。
下面,我陈述过渡语进而引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五个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保持乐观心态的几种方法,其实呢,方法的学习掌握,关键是要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的。让我们接下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我出示了幻灯片上的故事:“六尺巷”的启示。故事主要讲的是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两家因墙院而产生矛盾,最后两家各让一步从而化解矛盾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如果张英和叶家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基于在前面关于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已展开过讨论的基础上,我通过展示故事,再引导学生阅读故事,让学生自主归纳出保持乐观心态的第五个方法:学会爱与宽容。这也是本课课的德育点。
C、课堂小结(归纳法)
设计意图:进行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对整个课堂知识的系统的把握,有助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落实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去,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
D、作业设置:(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时主题选择新颖且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课后训练,力争突出本框的重点、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感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使学生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也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稳定持久。
五、呈板书
一、 乐观带来希望和机遇
二、 保持乐观心态的具体方法
1、 选择乐观的心态
2、 热爱生活
3、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4、 借助运动以保持健康
5、 学会爱与宽容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运用直观式,这样看起来条例清晰,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六、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与方法为主线,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互动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我的说课完毕,其中有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在说课时,黑板上的板书设计如下
一、 说教材
二、 析学情
三、 谈教法、学法
四、 述教学流程:1、导入;2、新授;3、小结、练习作业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教师们上午好!今日我向大家说课的资料是《观潮》的第二课时。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头,我仅就自我阅读、理解《观潮》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和初步的设想,与大家做以交流。说课的资料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思路。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经过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必须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供给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以往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具体来说:潮来之前,作者经过观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齐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以上就是对自我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自读自悟本事,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自悟到的,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述,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四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读懂了学生的“懂”与“不懂”,由此我开始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述潮水的词句,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说思路——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为学生营造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应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写景散文,我们更应当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促发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对晤,享受阅读的欢乐!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们在简便的谈话中渐渐走近文本。试想能够这样展开一番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于是,我会分别出示四组词语: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学生读过这些生字新词后,我相机问道:这四组词语,都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四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貌和声音的。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二:
一是引导学生们复习重点的词语;
二是引导学生们快速理清课文大的脉络。
紧之后,我故作玄虚,设计一个更加趣味的记忆力比赛的资料,我会快速提问道:课文描述的是哪儿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什么时候目的是重温第一课时已经读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资料。
而后,我继续提问:
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齐去钱塘江观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就在师生们简便的一问一答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也能够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自由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我是这样设计自由读导语的:自由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2、指名读、听读,感受潮来之时的巨大变化。
学生自由读后,我想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们所画的听到的和看到的语句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是学生们继续理解其巨大变化和雄伟气势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反馈中,可能会打乱顺序,或者遗漏其中的一些语句,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由分散反馈后,我们可试着用这样的一个小设计进行纠正与整合。具体来说:认真听教师读3、4自然段中你们所画的语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述连接起来的。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在书中圈出来。随后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其中,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四个词语读得重一些,我想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所呈现的决不只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而是感受到潮来之时,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3、细致默读,深入体会潮来之时的雄伟气势。
设计的默读思考题是这样的:请你再细致地读读你刚才所画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看看从哪儿感受到潮来时那壮观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书旁。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会儿,你能够借助批注,用语言来描绘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够经过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到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是基于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保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开度,也就是说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善说、有的学生善读,让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尽显他们的才华,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欢乐;三是这其中关键性的语句十分多,但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为了防止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以这样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4、品读,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们能够出示刚才学生在听读中圈出的表示顺序的那四个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来边读边谈谈自我想象到的。
(1)“远处……”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能够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异常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必须很猛、很大。此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而后,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随之,教师以学生刚才的发言进行过渡: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此时,学生们会抓住“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来加以回答: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说明潮真的来了。随之,教师追问道: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最终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样样呢这样一个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把自我当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听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一向倡导的,那么我想为了不让学生由教师牵着走,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所以抓住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促其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能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方法。刚才的一个追问,学生们势必会七嘴八舌地说道:人们会叫喊起来!跳起来!欢呼起来!随即我会问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显而易见,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找到“沸腾”一词。此时让学生想象着沸腾的场面,怀着激动、高兴的心境再读这一句,想必会读得有滋有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够准备一小段过渡语,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也对作者这样精妙的写法进行阐明,教师能够这样小结: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貌,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你们也很会观潮,不仅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貌,更难得的是你们还想象到了观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简单。还有的学生会紧之后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为了避免学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谈,需要在此提示学生经过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加以体会。这样,学生会相继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抓住“横贯江面”一词来理解,必须要对他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经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随后,教师在那里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们更加如临其境,最终让他们齐声朗读这两句话。借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可相机导读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我想能够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如果能够,我们在那里能够顺势追问:此时,我们看见的是什么而看不见什么呢看似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引导学生联系着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体会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如此的壮观。此时,从学生们的口中可能会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有的说:“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构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构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这样一个追问必须会撩起学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转向高潮部分的学习。
(4)“越来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词语和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不仅仅写出了潮水的声音特点,还写出了潮水形态、颜色的特点,更写出了潮水磅礴汹涌的气势。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很好的把这几个方面交织在一齐,语言简短、富有韵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体会这些词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动的作用。之后,具体操作为: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经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所发挥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A和B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B和C的比较中,可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貌,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抓住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趁着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能够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潮来时声音之奇。这样精妙、精彩的语言很值得让学生积累,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抒发此时无限感慨的情怀,也为了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我想补充一个小设计,可供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是用教师活力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见眼前无数巨浪铺天盖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时你们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再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听见耳畔回响着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放眼望去,侧耳聆听,你们又仿佛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
5、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学生的交流到此能够告一段落了,教师要适时地收口,引导学生纵观这个大潮的变化,让学生把刚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实的感悟,让学生一时的感慨化作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教师能够这样做以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齐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随之,让学生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找四个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有感情朗读大潮变化的这四个句段。
6、略读潮后,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终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学到这儿,我们都明白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读法,让学生找出我漏读的“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五、积累运用,再现天下奇观。
值得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常说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外,积累运用更会让学生得其所。所以,在课终时,我们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现场积累运用。那里我有两个预设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或整合。
预设一: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意词语的体会、想象和积累,那么就让我们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编写一段完整的导游词。紧之后出示这样一段不完整的导游词,让学生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导游词表达得清楚、通顺、生动: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学生在各自的小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回答,团体反馈)反馈的结果能够是: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允许有不一样答案,如:能够填,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预设二,就是改编导游词,如: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让学生用上书中的好词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点左右,会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了一会儿,大潮就会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浪头宽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
这两个思路设计的意图皆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力求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
下面我针对《凸透镜》这一课,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镜》是在前面认识光的基础上,承接平面镜反射光的原理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偏折, 准确理解透镜成像规律。能否掌握凸透镜的成像作用,是学生能否理解生活中照相机、望远镜等运用凸透镜原理的关键,本节课也为《保护眼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及“趣味性原则”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光凸透镜发生的偏折变化,进一步了解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解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是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体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从“我要玩”变成“我要研究”,引导学生玩中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玩”为主线,从玩“水”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玩放大镜”到“玩凸透镜”,再到“玩蜡烛成像”几个环节,让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研究逐步提升,从而顺其自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通过“滴水看字”、“通过瓶子看画报”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把思路宽展到放大镜放大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凸透镜。
(二)进行新课。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我安排了三个实验过程。
1、玩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出凸透镜的概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看、摸、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 “玩”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老师点出凸透镜的概念。此环节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2、自由玩凸透镜,玩出凸透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
这个环节,还是让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玩出花样,不局限方法和场地,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得出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3、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这个过程由老师指导方法,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成像的规律。做完实验后,学生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目的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在不断的实验、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得到的。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联系生活中用到凸透镜的`地方,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科学在身边的认识。
(四)课堂反馈总结
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由于有课件的播放,因此,只写出课题,写清凸透镜的三个作用。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一、说教材:
《找春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是以走进春天,发现春天为专题编写的,有描写美好春光的美文,有生动形象的童话散文,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还有赞美春景的古诗。这一篇篇充满儿童情趣的佳作不仅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该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羞”等9个字,会写“脱”等9个字。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欣赏,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对春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只是学生对优美句子的欣赏还有差距。在教法上,我采用情景、问题、探究等多种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采用课前预习、朗读成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模式:
根据课标新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小结作业—课后延伸。在任务实施阶段,我的模式为:初读感知—品读体味—拓展升华—学以致用。情中促读,读中感悟,体现学生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图文并茂,利用课件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说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老师一起拍手唱歌,,歌中告诉我们春天在哪里呢?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找春天吧!(板书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趣,吸引住了学生,再由图到文,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春天,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首先,我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边听朗读边欣赏画面,感知春天的美景。然后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接下来,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章读正确,读通句子,对照美景理解词语,初步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这一环节: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课件展示)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躲)
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初读感知内容并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知发现
阅读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自由朗读) ,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针对性阅读)
2、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交流性阅读)
3、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要求学生细细体会,并且通过师生间的比赛阅读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比赛阅读)
4、最后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
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仔细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指导写字
一、练习双姿,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1、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2、执姿: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展示生字,学生抢答来读一读这些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1)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字形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 野,解:左宽右窄
脱、冻、溪、棉、探、摇、、躲:左窄右宽
(3)逐字讲解,指导书写。
探:秃宝盖不宜太宽,“小八”的右边是点,“木”字横要短。
躲:第七笔撇不出头,“朵”字写得瘦长一些。
溪:重点指导。。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拓展练习:
(1)、引用古诗拓展。
(2)、画一画你眼中美丽的春天,在班里办个图画展,看看哪个同学笔下的春天更美。
谈感受,办画展,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小草 眉毛
找 野花 眼睛
春
天 嫩芽 音符
小溪 琴声
六、说课堂评价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对不同学生做出评价,可以是激励式、导学式、明理式、点拨式、幽默式语言评价,也可以是非语言评价,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身势、一个手势,也可以书面评价。在学习任务完成时要做一个终结性评价要对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作出评价,还要对学生书写习惯、坐姿写姿、回答问题做一个学习习惯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时给与表扬鼓励,这样能给孩子一充分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七、说资源开发: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河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绘画表现场景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在以前的教材中也介绍过绘画的特点。而本课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形式表达日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生活,让学生学会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感受生活。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也能表达一定的场景故事,但是组合能力比较弱,图片和文字相结合表现突出主题能力还是较为缺乏。所以我会将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丰富学生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日记的特点及其意义,并学会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点滴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交流、讨论了解绘画日记的特点,通过绘画记录生活提高观察力以及创造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绘画的乐趣,热爱生活,体会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绘画日记的构成及其特点。
难点:画面中要求主次分明、形象生动呈现出日记的趣味。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画笔、颜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所以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出示运动会照片,为大家再现运动会夺冠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起当时的故事的感受。提问:我们除了用写日记、拍照片来记录生活的故事,还可以通过怎样的形式记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还可以通过更直观、更形象的形式去记录,引出课题《绘画日记》。
通过这种结合游戏互动提问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观察作品,总结规律
我将展示绘画日记,观察提问学生:谈谈理解的绘画日记是什么?大家交流并回答问题:绘画日记就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每天生活中有意义、有趣味的事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使自己的日记更加生动直观。
而后我会再次展示多个绘画日记作品,请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作品都有哪些表现形式?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总结:绘画日记可以通过线描、水粉画、儿童画、版画等多种形式表现,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通过这样直观的观察,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环节三:观察画作,探究特点
然后我会展示徐启熊的作品《雨后雨花开》,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作者记录了什么生活事例?学生观察可能会说:《雨后雨花开》记录了雨后一群小朋友相约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去河滩搜集雨花石的故事,充满童趣。随后我会继续追问:作者怎样凸显故事的特点?画面和文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将学生分为美术兴趣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选取事件的典型场景来作画,展示故事的主线,画面凸显主题形象,文字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绘画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四:示范画作,学生观察
我将示范团圆饺子的日记故事,演示选取故事的典型场景,凸显画面的主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饺子或福字等代表团圆的物象加强画面氛围。
接下来便请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根据画出的基本画面,从各种角度来观察和添画内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合作,凝聚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创造。
美术课程强调直观性,通过教师示范的环节为学生解决了创作过程中的难点,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环节五:学生实践,交流评议
接下来便请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绘画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故事。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注意画面的主次,文字要简练概括,大胆想象;注意保持教室卫生。
学生完成后我会请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组成日记大展览,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请其他学生从画面内容、故事、构图等角度欣赏交流,并和学生一起拍照留念。
这一过程体现了美术课程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条造型能力。在此期间我会巡视指导,积极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对部分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在展示作品中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我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活动六: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课知识框架并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充满趣味,运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点滴的美好故事。
总结完本节课收获,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养成记录日记的好习惯,将自己的日记整理成手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享。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4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本节内容是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性质这一中心,掌握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烃的性质,又为后面醇、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等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素质。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掌握溴乙烷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溴乙烷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应具备条件的分析及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离子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规律;
(2)通过实验让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重点、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①溴乙烷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分子模型来展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掌握溴乙烷结构的同时,学会逻辑推理;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抓住官能团和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展开教学。
二、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利用视频,动画演示,以及乙烷和溴分子的结构模型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3、电教法:运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展示溴乙烷的空间结构,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溴乙烷化学反应的本质。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整体。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要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总结归纳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有机物时利用模型的方法、对比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整理收获→得出结论
1、导入新课。
观看《全球保护臭氧层》视频短片;展示塑料管、不粘锅的图片,解释相应的化学成分;展示臭氧层空洞的图片。
2、引出话题,推进新课。
【过渡】学习各类有机物的研究过程是什幺?
【引导】我们选取溴乙烷作为卤代烃的代表物,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溴乙烷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溴乙烷的结构模型】
3、确定学习的总思路:与乙烷比较学习。
4、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1】观察溴乙烷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溴乙烷加水,溴乙烷加苯,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总结出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5、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的学习: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取代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消去反应的学习:
【探究实验3】溴乙烷的消去反应产物的探究
【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溴乙烷和2mL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按装置图连接,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讨论】(1)生成的气体是什幺气体?
(2)还可以用什幺方法检验乙烯?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消去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6、提出思考,巩固概念。
【思考】①什幺叫做消去反应?
②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条件有何不同?
③是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小结】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结论:溴乙烷和碱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有水必取代,有醇必消去。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从生活入手,又回归生活,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到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构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构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异常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资料。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进取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必须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仅能够体现主要资料,并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掌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20课《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现在想把这封信发到美国,在这封信发送的过程中会经过哪些环节,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举手起来说一说。(课件演示情景)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邮寄这封信非常的费事费力而且花费多,联想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有没有一种方式及省时省力又花费少呢?(学生回答:电子邮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收发电子邮件。
提供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收发电子邮件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对比生活中信件收发与网络邮件收发之间差异的情境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收发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上节课刚学习完邮箱的注册,学生对电子邮箱有初步的认识,具备学习发送电子邮件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倾向。学生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内部条件即学生对电子邮箱的初步了解。教师需提供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了解到电子邮件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引领学生认识邮箱页面
介绍收发邮件操作步骤:
1、发送邮件。
点击写信按钮,在显示的写信窗口中,需要输入“收信人地址”、“主题”、“内容”,点发送按钮即可。教师强调收件人的格式一定要输入正确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域名发送成功后,页面出现“邮件发送成功”信息。(教师通过示范性的操作、教学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了解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创新动机的形成奠定物化的基础。特别是为学生形成操作策略提供帮助。)
2、收邮件。
进入邮箱后,点击收件箱按钮即可看到所邮件服务器域名收到的邮件(显示邮件主题及发件人地址)点击邮件名称,即可看到邮件内容介绍完操作步骤后同学一定都很着急的要具体操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任务一:相邻的两台电脑的同学互发邮件。主题:交流学习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收发邮件,教师边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知识,学习积极性很高。)
思考:自己能收到自己的邮件吗?
学生上机实践,通过亲自实践得出结论。
教师及时布置任务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此时的学习感受,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我的邮箱地址是(Xzliqinghua@126.com)看哪一个同学最先发给老师。
观看同学发过来的邮件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老师已经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很多同学们的邮件)将第一个发来的邮件广播给学生看,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感。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后老师会仔细的看其余的邮件。)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提供的教学策略: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节课注册邮箱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发送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然而大部分学生对收发电子邮箱操作的知识结构不是很完整,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是有结构的,也不是完整的。我们教师需要将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让学生操作体验,让他们学习的知识形成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同学们的桌面文件柜里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呀(学生回答:想听)但是学生机上没有音箱,怎么办?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小组交流,尝试操作。(教师起了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继续布置任务三:给老师发一首好听的歌曲。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请一位歌曲发送成功的同学说说操作步骤。教师强调操作步骤:
使用附件如需随信邮寄文件,则需要进行附件的添加。
添加附件步骤:
步骤一:点添加附件
步骤二:在弹出的“选择文件”对话框中选择需要邮寄的文件。
步骤三:选择好文件后,添加附件下方会把文件显示出来。
提出问题:能不能再添加几个附件呢?(学生回答:可以)
点击“继续添加附件”,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添加多个附件。
教师提出问题:音乐能发出去,图片可以发出去吗?
布置任务四:给老师或知道邮箱地址的同学发几幅好看的图片,以便今后的学习中使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学习了电子邮件的收发后,它与普通信件的发送比较起来有什么优点?(教师引导说出:快捷,方便,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还可以发送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提供的教学策略: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邮件中附件的概念和电子邮件增加附件的方法,但学生有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不但可以给远方的朋友和亲人寄信和寄物品。我们教师讲授在这一部分知识时,需要将生活中物品类比电脑中的图片、音乐、文本,如果想把这些电脑中文件增加在邮件中发送应该怎么办?让学生产生邮件中增加附件发送的愿望。学生经过自学和探索可以了解和掌握发送附件的操作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电子邮箱中信件有不同的图标,你们注意到了吗?
通过比较了解不同邮件图标的概念。让学生对比生活中信件的状态,了解各种图标的意义。
三、课后小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收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传递信息的桥梁,平时同学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其重现率达100%。教材涉及:
① 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一节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
②高一化学第五章第五、六节有关物质结构知识。
③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
④高二化学第二章第三节Al(OH)3的两性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
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④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平衡体系,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④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体系,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程序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掌握各个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演绎和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第二课时以巩固知识、训练应用电离平衡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可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整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程序为:从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性质(导电性)入手,分析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规律;通过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同,引出电解质电离程度问题;由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结合物质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电离的三种情况,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联系化学平衡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应用电离平衡理论解答化学问题,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课文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二、说学情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神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三、说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沙皇警察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描写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掌握欣赏小说的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一种蜥蜴,皮肤的颜色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化,今天,同学们也尝试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相信会有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这种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致大增,为这堂课赢得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听课文朗读录音,扫除字词障碍。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角色,朗读全文,并进行展示。其他学生作为评委,从字音,流利,感情,语气等方面,评价朗读的优劣。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感受到小说情节的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小说情节,同时培养了学生梳理、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以判决书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深入研读
1、谈发现,畅所欲言。
教师过渡:同样的一个案件,判决结果却一次次大相径庭,你有何感想?
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学习流程: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生1:从这份判决书中,我发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这件案子时作出了六次判决。
生2: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审案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狗主人的身份。
生3:虽然警官判定的结果完全相反,但他始终是讨好上级、欺压下级。
生4:这个警官就是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
教师小结,导出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设计的问题较开放,可深可浅,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过渡: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隧道,来到十九世纪的俄国,来到事发现场,作为一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
1、各位记者选好采访对象,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准备现场采访。
2、记者现场采访。
学生采访:
记者1:请问赫留金,你对这次审判有何感想?赫留金:对于这次审判,我非常不满,这对我太不公平了……这位审判长太黑了。
记者2:请问审判长,你为何要反复改变审判结果?审判长:说心里话,我也想秉公执法,我也想做一名公正的审判长,但为了生存,我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我也得养家糊口啊。
3、如果学生没提出带全局性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接着采访。最后归纳出小说的主旨:《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现场采访,打破传统的固有的组织形式,使教学形成一种开放性体系,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讨论交流,巧妙地揭示小说主题,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五)小结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这个童话故事在本册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XXX的XX”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美,同时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描述: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想去看看吧!)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配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教学时,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着重学习小蚂蚁与睡莲姑姑的对话。这时用多媒体出示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体会朗读,在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两种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夏夜的美丽,从中领悟到文中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4、朗读训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学生物朗读训练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接着进行跟录音读,模仿读,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美,进行领悟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读,边读边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
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囿于“只能意合,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创作想象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描绘一幅反映夏夜最美的图画。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夏天的夜晚,幻想着夏夜色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夏夜的美丽景色。
我想在上课时,如果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按照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
按照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所以,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
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
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
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演兵之形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一、教材分析
《插入影像 设置动画》是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章,《多媒体信息的处理》的第九课。这一章从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多媒体组成要素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知识,以及处理这些对象的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通过PowerPoint软件,让学生实际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本节课是采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第四个课时,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即由单纯的文本、图片为主体的演示文稿变为具有多种形式媒体的多媒体作品;将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要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协作创新的能力。所以,本节课采取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目标
当前,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侧重选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认知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
(2)自定义动画设置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4、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插入声音和视频素材。
●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
2、教学难点
●设置不同对象的播放顺序和效果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讨论协作——完成任务——经验交流——归纳汇总”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并在分组评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操作的经验,取长补短,获取新知。以下是教师活动图:
设计任务——启发讨论——组织互评——归纳问题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四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从设计任务开始,教师从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入手,引出学习任务,然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完成任务的办法,对比较集中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通过学生自己相互评价的过程,提示大家找出问题的关键,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最后同学生一起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学法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苦差事,不愿学、不会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下是学生活动图:
思考讨论——探索质疑——笔记心记——自主创造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总是从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开始,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探究验证,找到正确答案之后,把它牢记下来,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自主创造。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上节课学习内容)
请自己定一个主题来制作演示文稿,将上节课已经做好的演示文稿进行完善和改进。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提示:编辑制作完成的演示文稿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教师适时播放演示范例,采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精心准备的范例,创设优美的情景,当学生还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这个演示文稿和我们自己做得演示文稿相比,更加具有作品的表现力,更能体现作品的思想呢?学生回答:因为这个演示文稿中有视频、背景音乐和动画效果。教师紧接着问:那想不想把我们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达到示例作品的效果呢?回答回答是肯定的,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插入影像 设置动画。
2、新课
任务一:将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声音、视频素材插入至自己的演示文稿中合适的位置,以衬托自己演示文稿的主题,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相互协作、实践,完成任务一。
教师活动:展示一个学生已经完成任务的演示文稿,给予肯定评价,并要求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中声音、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其他同学观看展示,并对比自己使用的插入方法,当出现问题或者出错的时候,积极指正错误,这样,采用学生相互协作,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完成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插入声音和视频素材。
总结归纳:在PowerPoint中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与Word中插入声音和视频素材方法差不多。注意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教师质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演示文稿对比教师所播放的示例,提出自己的演示文稿有何不足之处,学生指出:缺少动画的效果,因而自己的作品不够活泼生动。由此教师顺势引出下一个任务。
任务二:请你为自己创作的演示文稿的各个对象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深入探究,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二。
教师活动:展示其中已经完成动画设置的学生作品,由作者自己来介绍自己设置各个对象动画效果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其他的方法,激发学生相互竞争,敢想敢做和对未知领域大胆尝试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以完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
归纳总结:要设定一个对象的动画效果,必须先选定对象,再进行设置。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已设定好演示动画,给予肯定评价;同时指出其中两个演示动画顺序设置不正确,需要调整。
任务三:请调整幻灯片对象呈现的顺序,并尝试将几个对象设置成连续呈现的方式。
学生活动:尝试操作、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三。
教师提示:以上的设置都是相对于图片和文字,如果有声音或视频,它们的设置是不是一样?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效果评价。
师生小结:多媒体对象的设定除了需要在效果和顺序项里设置以外,还必须在多媒体项里进行设置。
任务四:三个小组选出自己小组中最好的演示文稿作品,通过转播,展示给每位同学,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点,讲出缺点的改进方法。
学生活动:组内评选、组间评价、指出优缺点,完成任务四。
教师活动: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互评,并在评选中提示性的指出一些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并由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作自己的老师。
师生小结:演示文稿中各个对象需要进行合理的动画设置,才可以达到播放顺序准确、自然、加强作品表现力的目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
3、归纳总结
本节课要点:
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并掌握自定义动画设置的一般方法,学会设置文字、图片、多媒体的动画,调整顺序。
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方法:
同Word中声音和视频素材的插入。
自定义动画设置的一般方法:
选定对象——>设定(调整)——>预览——>确定。
4、课堂练习
在各个组进行讨论评选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完善自己的作品。 (第一层次要求)。已完成同学,可以相互协作,也可尝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并设置成连续自动播放的形式(第二层次要求)。
5、效果评价
通过网络点播几位同学的典型作品,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先请各组同学互评,并请每组的代表同学介绍学习方法。然后教师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采用分组互评的竞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学生对植物世界的一草一木无不兴趣盎然,他们经常会带一些小草小花到学校的花盆里种植,还比一比谁的植物种植的最好。在亲近植物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比如苔藓和许多植物一样喜欢阳光吗?植物有了枯叶,怎么办呢?树叶是绿的,这些绿色能派什么用处呢?校园里那么多植物,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做一些名片呢?植物是怎么发展的呢?班级的花卉它们的生长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在这个主题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制作、查资料,可以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既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又锻炼了个人的探究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等,围绕这个活动主题,我期望达成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了解一些植物的小知识,掌握一些实验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收集整理能力。
能力目标:知道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在指导下进行观察、记录等,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并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合作意识,同时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材的处理
教学重点:学会多渠道寻找资料,并对照资料进行筛选,完成手册的编排设计。
教学难点:尝试设计出版物,锻炼绘画、排版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前对探究小组进行学习指导。
给组员分配任务。
搜集相关的资料。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植物的资料和相关书籍。
组内分头查找。
定期交流汇总。
3、成果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分类。
(2)能对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收集、分析、整理。
(3)、发挥团队精神,掌握一些小知识,运用一点实验的技巧。
4、课程资源:
社会资源:请教本年级组的科学老师
相关书籍:《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百科全书》
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学法:尝试法、研究法、小组合作设计法。
在这里我主要谈小组合作设计法。
1、小组合作设计法: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性格孤僻,针对这点,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精神,让他们合作完成某一个某一个任务这样会增强他们体会合作的乐趣和友爱的精神,为日后形成完美的人性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模式: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
综合实活动的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而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使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在活动中建构。
利用此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有信息交流、活动交往,只有在教学互助、互联、互促的过程中,才能达到预定而又不确定的目标。
3、教学手段:主要利用直观演示实践手段和实物手段
利用直观演示实践手段,让学生直接观察某种植物,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过植物的不同分类,发展过程,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与概况。
2、通过观察、收集等方式,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长特性。
3、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从中唤起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的意识。
4、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
找寻有关的书籍、网站资料;
2、学生准备
课前的资料、调查、观察等;
网上搜集材料;
(三)活动内容
1、 介绍过植物生长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
2、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及网上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3、 充分利用学生所带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4、 交流评价学生的成果。
(四)活动过程
▼引入主题
1、介绍:地球上的植物有其悠久的生长历史,发展过程。
2、交流:课前及网上搜集的有关的资料。
(1)学生相互交流
(2)分组交流
3、师小结。
▼学生成果展示
1、 交流询问、搜集的资料。
2、 设计制作知识的手册。
3、 评价作品
▼小结并提问
请谈谈你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
▼交流评价
1、 评一评:
(1)自评
(2)互评
(3)集体评
2、 教师小结
(五)学习工具设计
1、 学习单
(1)观赏植物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记录表
班级:
姓名:
时间:
地点:植物世界的大致分类:
发展过程:
(2)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绿洲:
高原:
沙漠:
1、评价单
方式
要求
自评
互评
集体评
参与活动、献计献策
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积极动手、观察认真
有创意、有特色
(六)课程资源
评价标准:
过程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与自评
结果评价:展出资料汇总。
一、说教案
1、教学目标的确定。语言活动幼儿能否积极参与是活动的关键。同时,教师的提问尽量以引导为主,让幼儿的思维有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目标是幼儿大胆讲述为主,想出多种救小鸟的方法,同时在认识对话框的基础上,利用对话框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心理。
2、说教材关键、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此次活动的关键在于幼儿能想出多种救小鸟的方法;对话框是本次活动重点、难点,利用对话框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丰富幼儿的语言。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在活动中,主要分成三大块:
(1)幼儿观察图三,想出救小鸟的方法。
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准备,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能更好的互动。“救小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让幼儿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展开想象,是比较合适的,前两幅图就一带而过。
(2)幼儿认识对话框,利用对话框做游戏。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比较多的阅读经历,对“对话框”会有一定的了解,更容易适
应新的教学模式。对话框的出现,让幼儿在语言构思的时候不用按固定模式去思考,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是为了辅助幼儿能仔细的对每个人物的心理和语言进行思考,帮助幼儿补充语言内容。
(3)幼儿完整的讲述故事。对幼儿的思考进行总结,通过看对话框让幼儿能从人物的心理和事件发生的经过两方面进行讲述故事。
二、活动反思:
在教案的设计上,对幼儿的估计不足,对于大班初期的幼儿,在知识准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目标要求上提的太高。教师的引导变得吃力。所以平时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孩子,做到根据孩子备课。
1、特别是第二个环节设计上,因为幼儿的知识准备有限,而且幼儿又是首次接触,一下子不适应模式,很多幼儿无从招手。在此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太简洁,可再适当地讲解详细一点,让幼儿更好地接受。
2、减少第二环节的时间。有一定难度后,时间太长,很多幼儿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同时,适当降低对话框的难度,让幼儿感知对话框的作用,不作为活动的难点进行。
3、把时间留给幼儿的讲述,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完整地讲故事。
教材分析:
《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首先介绍了两亿年前恐龙是地球的主人,接着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及其外形特点,然后又介绍了恐龙所吃的食物,再介绍恐龙的生殖特点,最后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人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恐龙问什么会突然灭绝?引人思考,激发读者探索的兴趣。
这篇课文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恐龙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动物的知识,而且会激发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运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龙、亿、翔、站、部、移、秘。
2、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图片等方法理解本课“漫游、遍及、鞭长莫及、庞然大物”等词语。
3、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版块———人类的朋友这组课文。那么首先和我们见面的朋友大约生活在距今两亿年以前,他们曾经是地球上的主人,可在6500万年以前,他们却神秘地消失了,猜到他们是谁了吗?板书“恐龙”学习“龙”(龙的第四笔撇过竖弯钩)
二、读文悟段,学习字词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小黑板或词语卡片)
2、自由读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读不准的词句多读两遍。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学习“亿”,注意亿右边乙写法,。通过理解“漫游”的含义,书写“遍”字,形近字有编,扁)
4、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这一段向我们介绍的恐龙的种类。
每一种恐龙都有不同的特点,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了解了这些恐龙的特点,课文插图中有好几种恐龙,你能能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找到相应的四种恐龙吗?(同桌合作完成)
5、说出你命名的理由(学生说特点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翔、站、部、移”四个重点字的学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四种恐龙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庞然大物,联系下文理解。鱼龙,看海豚图片理解。翼:本意是翅膀)
6、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7、齐读第3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恐龙的生活习性,介绍了霸王龙的样子)
8、指导读说明文。说明文的朗读,重点是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停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三、练习
完成课后表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卡
2、读课后读一读中的词语
二、学习4、5
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书写“蛋”字。
2、恐龙在地球到底生活了多久呢?默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什么?这段中有一个问句,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恐龙消失了呢?(推测有三种原因,教参94页)。
3、书写:像————象袋(带、代)秘(注意右边笔顺)。
三、拓展延伸
通过预习中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四、练习:区别字组词
像()部()遍()象()陪()扁()秘()必()
五、作业
1、收集其他种类恐龙的图片
2、预习下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主演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还要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这里主要说说我的教法:
首先,让学生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2、能力目标: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3、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1、教学重点: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2、教学难点: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两个目题。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部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身体发育带来的困扰,会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和自我认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关注外在身体的发育变化到关注内心成长,是本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从学情的角度看,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身体外形,心理和精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面对身体变化的态度,学会调节青春期矛盾心理的方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参与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与自身经验相结合,进行探讨,生成主要观点,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一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导入和三个环节。
出示任务:猜一猜,这是什么词?
提示一:请学生观看世界各国语言中(俄语、德语、泰语、芬兰语、法语、韩语等)的某词,并猜测其含义。
提示二:“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_____。”(李大钊《时》)
小结:在中国文化中,“青”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在五行中,青还与春季有关,因为春天是草木生长的季节,此时的草木茂盛,颜色青绿,这正迎合了青的勃勃生机,所以春天也被称作“青春”——青色的春天,生长的春天。而在人的成长中青春一般指10-20周岁的青少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春,来看看《悄悄变化的我》。
环节一:品味青春——成长的美好
出示任务:我来比你来猜——关于青春的歌曲或影视作品
反馈指导:教师需提前讲清游戏规则:每次抽取一人描述员到讲台前查看作品,其他同学猜测作品举手发言;描述员运用简洁语言描述,口头只能提示关键词(不能出现所猜字),可以辅助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述。(与青春有关的作品:歌曲《青春修炼手册》TFBOYS、歌曲《同桌的你》老狼、电影《致青春》、电视剧《你好旧时光》等)
请学生品读歌词《青春修炼手册》,进行提问:
1、这首歌哪几句歌词特别触动你?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
2、这首歌反映了青春的哪些特点?你与歌词中描述的样子有哪些类似或不同的地方吗?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青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这些关于青春的作品,都很阳光、美好、浪漫、让人怀念,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我们正漫步在这最美好的青春季节。而在这个时期,我们也在经历这种种美好和变化,比如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内心也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一起赶赴这场与青春的约定吧。
环节二:正视青春——成长的变化
出示任务:成长的变化之一:过年了,我们和亲人相聚时,他们是否看到你上中学后外貌发生的变化?反馈指导: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身体的变化?然后请学生欣赏青春期教育公益视频《成长的烦恼》并思考体会。[相辉1]
出示任务:成长的变化之二:你是否遇到过以下问题:我不喜欢爸妈干涉我的事情,可是我遇到麻烦时还是希望他们出现;初中后,我有心里话不愿意和别人讲了,其实我也希望有人能理解我;我从小开始学习击剑,但是现在在初中新班级班会上,我却不敢上台表演“亮剑”了……
请学生思考自己有过类似的问题吗?说明具体事例。
鼓励学生多思考,然后结合公益广告《青春修炼手册》第6期讲解,探讨青春期容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小结:伴随生理的发展,同学们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更加丰富。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时候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自我调节呢?下面通过《青春产品说明书》一起来探索下更好度过青春的方法吧。
环节三:畅想青春——成长的期望
20XX年的第一天朋友集体刷屏晒18岁,晒18岁体现了人们什么心态?
这背后其实是大家集体怀念18岁,怀念青春。
为学生讲解故事背景,
请学生思考:猜测产品说明书里包含了哪些内容?
结合故事及说明书内容请学生思考并感悟。
请学生小组合作(4-6人一组)自编“13岁青春产品说明书”,内容包括青春的生理变化,青春的心理矛盾,13岁青春产品的“使用注意事项”或“维修指南”,其他内容可自拟……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变化。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正常现象,掌握解决心理矛盾的方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更好地度过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不虚度青春。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五、附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