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优秀7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语文说课稿初中(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紫藤萝瀑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紫藤萝瀑布》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共收录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结合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探究作者从景中感悟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 初步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探究作者从景中感悟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和诵读点拨法。

1、 情境导入法。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情境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情感熏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图片、音乐相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点拨法。《课标》主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来理解文章内容;运用点拨法,引导学生赏花品情,感悟人生哲理。

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1、 圈点批注法。圈点批注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它能将读、思、记、写有机组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有效解决阅读中的疑点和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引领学生进入紫藤萝花的世界,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并让学生谈一谈观花感受,顺势引出课题:面对同样的紫藤萝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作家宗璞在看到这一树繁密的紫藤萝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她的步伐,走近《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通过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既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热度,为整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迸溅(bèng) 挑逗(tiǎo) 花穗(suì) 沉淀(diàn)

伫立(zhù) 伶仃(líng dīng) 忍俊不禁(jīn) 盘虬卧龙(qiú)

2.简介作者

宗璞(1928- ),原名冯钟璞,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红豆》《三生石》等,散文集《丁香结》。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积累语文知识;也能调研学情,有助于教师根据学情,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检查不必面面俱到,方法灵活多样,可以侧重检查学生易错的字词,并加以指导强调;也可以侧重检查学生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教师再补充学生遗漏的重要助读资料。)

(三)诵读感知

1.教师配乐《清晨》,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

3.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深情的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语调。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

(四)赏花品情

1、 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瀑布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生机盎然。(板书:景,紫藤萝花生机盎然)

2、 作者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点拨: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

明确:焦虑悲痛—惊叹喜爱—宁静喜悦—精神振奋

3、 学生自由品读写景抒情的语句,感受紫藤萝瀑布生机盎然的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我认为:散文的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也许这样,可以避免游离于文字表面的教学现象发生,才能真正做到“由言到意”,理解文章内涵。)

(五)探究明理

1、 找出作者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出人生哲理的句子。

明确: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 作者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花有怎样的不幸,人又有怎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花的不幸在于曾经稀落伶仃,衰败被毁;人的不幸从“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生命的长河里,紫藤萝花由不幸被毁到幸运重生,表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人和花一样,虽然遭遇不幸,但面对生命的长河,也应该乐观积极!

教师顺势点拨写法:这一树生机盎然的紫藤萝瀑布引得作者驻足观赏,心情变得宁静喜悦,从中感悟出“生命长河永无止境”的人生哲理。作者将情感融入在对紫藤萝的描绘之中,这种写法叫“融情于景”。(板书:情,生命长河永无止境,融情于景)

3、 拓展延伸: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吗?你是怎样面对的?学了本文之后,你打算今后怎样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挫折呢?

4、 诵读结课:让我们再一次美美的读起来,领略紫藤萝瀑布的美好。

(设计意图:《课标》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永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其牵着学生走,不如教会学生自己走,教会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攻关克难。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路人,在必要的时候引领、点拨。)

(六)布置作业

生活中的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丝细雨,一缕春风都会不经意地拨动你的心弦,使你对生命有所感悟。其实只要你用心聆听,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会对你说话。请将你的感悟写下来,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课标》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了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屏显)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 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与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与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与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与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与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②,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了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与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4、你们看,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与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为了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帮助。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变色龙》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文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欣赏滕王阁的景美,体味《滕王阁序》句美。背诵全文。

难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

四、说教法学法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诵读教学,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在读中学;讨论法,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图片,请学生列举相关文句,关于四大名楼的名句。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是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2、朗读感知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断句规律,再让学生小组朗读一遍。

3、疏通文意

学生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让学生找出难句、典故,相互讨论,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点拨,学生参与,手脑并用。 通过此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4、欣赏品味

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5、小结并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把握全文框架;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6

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无知走向成熟;父爱是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母亲的爱,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父亲的爱,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我推荐本书的的名字叫《感恩父母》它是由“感恩阅读”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整本书共八个篇章组成,有着76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书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叫《用生命诠释母爱》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救不孝的长子而牺牲自己的性命的感人事迹。故事的主角便是作者的姥姥。两个舅舅不孝,但他们听说姥姥还有一万多元的存折时,便争着要给姥姥养老。最后姥姥还是选择了生活困难的大舅家。可在大舅家,大舅一家都对姥姥很不好,可是,姥姥却为了保护大舅的安全而离开人世了。

有一天,大舅正准备套牛出去拉东西,可是,其中一头公牛朝大舅撞了过来,幸好还没有撞到,大舅躲闪及时。屋内的姥姥听到大舅呼喊,便冲进院子,愤怒的公牛撞死了姥姥,姥姥就这样去了。

大舅不孝姥姥,而姥姥去不惜生命去救了舅舅。

从姥姥身上,我读懂了母爱的无私和博大。母亲的爱是如此深厚,深厚到可以包容孩子的所有过错,原谅孩子的不孝。母爱是如此的宽广,宽广到甘愿忍受所有的委屈,去维护孩子那可怜的自尊心。

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她们是你体验生命;感恩抚养你的人,因为她们使你不断成长。 母爱如水,总为我们注入温暖的汁液,她能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帮助,让我们在爱中成长,尝过会笑,会敬仰;父爱如山,给我支撑,让我不受伤害,父爱如无字天书,父亲总希望能用严厉来让我们努力学习,我们总认为,父亲是严厉又庄重的,可如果你细读父爱,会痛,会珍惜。爸爸妈妈是我们的避风港湾,随时为我们遮风挡雨,支撑我们看尽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在我困难时给予我们最及时的安慰。

凡事感恩,学会感恩!(亲情是伟大的,因此我们感恩亲情)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 m.jingyou.net ”,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