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钓鱼的启示》。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结果没在规定捕捞的时间里,我钓到了一条特别大,特别漂亮的鲈鱼。父亲严厉地要求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特别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体会到了父亲严格要求我的真正意义。
富有哲理,给人以启发是本课的主要特点。
五年级学生,对语言学习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依据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三位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获得,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让我放回鲈鱼的理由,及我从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鱼的诱惑。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学本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圈点批画法来完成本科的学习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的教学将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我这样设计我的导语: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带给我一定的启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富有哲理,能带给我们其实的文章。板书 钓鱼的启示。上课伊始,我就以启示为谈话中心,引出本文课题,然后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启示”就是启发的意思,以启示为线索,为本文理解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课伊始,趣亦生,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初读便会对文本产生好感,在有好感的基础上,对学习文章便有了很好的帮助。所以在学生跃跃欲试中自读课文,从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在认读词语的过程中,将本课的重点读音做以强调,如鱼饵的饵是卷舌音,鱼鳃的鳃的平舌音,嘴唇的唇是翘舌音。同时检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钩和钓的区别,戒与诫的不同意思。指导书写“翼”字,上面的羽字作为偏旁的时候,没有勾。
经过这样一轮检查、强调,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已经很扎实了。当然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研读 深入探究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深入研读课文的时候,我选择小组合作学生。围绕“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这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回答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回鲈鱼的过程中,感受我心情的变化,讨论之后,出示课后思考题,体会出我由得意——急切不理解——乞求——无可奈何 依依不舍;分析理解爸爸的态度时,体会出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毅然决然的态度。抓住一个“得”字,理解出父亲态度的不容置疑。
阅读感受是独特的,感情朗读的表现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理解出人物的感情变化后,有感情朗读成为必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钓到鲈鱼的快乐,面对道德抉择的艰难。
至此,长大成人后的一段文字便自然走到我们面前。抓重点句子理解道德的是与非的问题虽然对与这些孩子来说有些难度,但充分地朗读,大屏幕出示生活中一些事例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诱人的“鱼”指的是:让人心动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哪些暂时带给人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情。结合前文,能在无人知晓,只有自己知道没有到时间的情况下,能讲钓到的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中,从而体会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道理。重难点的突破有时候很难,但水到成渠,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生活中,面对就如那条鲈鱼一样诱惑,有一位能如作者的父亲那样严格要求你的人,会成为你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完成作业:根据提示写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可以写月色,也可以写事情,还可以写得到的启示)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在此之前,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出现了千克的教学,第四册出现了克的教学的内容安排。"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对重量单位的进一步学习。在小学阶段,重量单位的学习到吨为止。对于"吨"这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所以教材通过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样一组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来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接着通过计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学1000千克是1吨一例,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很大的重量单位。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教材作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本课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再来说说学生的情况。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课标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在开放题的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巩固新知,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题的教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 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 出示例题: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教材分析:
A、教学的内容选择。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五模块的第一课。本节课需要一课时完成。该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如have / has got在Module 4中学过,而有些食品名称以前也接触过,故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已接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由旧知识带动对新知识的理解,以促进掌握。
B、教材的编排意图。
该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对句型have got / has got 以及某些食品名称有所接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把食品名称进行拓展,引出可数名词的单复数以及不可数名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该课作为本模块的开篇,由浅入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达到教学目标。
C、教材的前后联系。
该课知识是本模块后几课的基础。要使后几课顺利学好,首先要熟记该课有关食物的单词,并掌握名词单复数,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D、该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该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见教案)
一、 教法说明
根据初级英语教学目标:
A、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B、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运用能力。根据该课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实物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创设情景法、表演法、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要从学生的对话练习入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学法指导
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口,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活动主要分为6个步骤来完成:
(一)Waming—up
通过复习Module 4中的句型have/has got,为本节课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句型询问食品名称做好铺垫。然后,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集中精力把本节课的知识学好。利用实物学习单词,并让学生猜测单词的意思。
(二)课堂导入。
用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re these in English?来询问该课的食物名称,教师帮助学生回答,让学生重复。然后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闪烁的单词的特点(单词之前是否用a或an,单词词尾是否加s)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名词的简单分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名词变复数的规则以及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名词的单复数。展示课件。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熟悉单词后,根据课文1、2、3部分的要求,将方框中所给的食品名称填入相应的空格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食品的分类。
(四)听力训练。
放录音,让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所给的信息,判断“他们”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然后在所给单词后的方框中画“√”“χ”。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从听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展示课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六)布置作业。
四、 板书设计
Module 5 Healthy food
Unit 1.Have we got any oranges?
1. What’s this?
It’s an apple/ a banana / mike /coke.
What’re there?
They’re apples / onions / etc.
2. Have you got any milk?
Yes,I have ./ No,I haven’t .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高三一轮复习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现了当今细胞生物学的
3个重要课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其中细胞的分化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完整诠释。而细胞的癌变所涉及的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生活经验使学生对细胞衰老、有初浅了解。但是关于诱发细胞正常与畸形分化、衰老的机理知之甚少。这个过程是个抽象的过程、如何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变生活体验为内化的知识积累、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是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如细胞的全能性是细胞生物技术的主要基础、本节涉及的生物学热点问题: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2)细胞的全能性(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分化知识的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现象出发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命的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规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延缓衰老、提高寿命也是可能的、从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一份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的完整诠释。
2)癌细胞的特征和细胞癌变的机理。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2、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分化的原因。因为细胞分化要涉及到初中学过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记忆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分化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这又涉及到遗传和生化的知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2)细胞癌变的机理。这部分内容要涉及到遗传中基因突变的问题、学生对于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始终存在理解困难、需结合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导致原癌基因被激活的致癌因子的相似之处加以理解。而在新课教学时由于没有学习遗传的知识当时学生掌握的并不到位、所以在这里把它作为难点处理。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故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提问法、讨论法、还可应用到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的方法
1、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生物学知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设置探究问题、启发学生回忆、分析、讨论、并适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不仅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脉络清晰可逐一复习。但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全部知识的基础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多由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前后联系、对比、再配合以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由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起点是什么?”这是在第五章生物的发育中学到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这样提问导课可以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紧接着追加提问“受精卵经过细胞增殖产生的子细胞的去路子细胞的去路都有哪些?”很自然的带领学生进入到细胞分化子细胞的去路这一课题。
2、复习细胞的分化
仍然以提问的方式提出细胞分化这一框题中的基础知识点:概念、发生时间、特征、原因及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不能准确回答、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并及时给出精确答案。分化的概念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我结合初中所学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并把两张细胞分化的图片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突破则学生对于细胞分化的概念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同时对分化的发生时间、特征、原因还要详细加以讲解、从我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看、这一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采用实例附带例题的方法加以突破。这样做既使学生理解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分化的过程以红细胞的分化过程为例、以图片的形式借
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达到一目了然。分化的机理给学生以简单介绍、再由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分化的结果。然后精选题目对这一部分内容加以巩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
细胞的全能性在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有介绍、而在必修的新课教学中由于没有接触到细胞工程的知识、当时只做了简单的介绍、所以这里要对它详细的复习。对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及在生物体中不能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举出实例:甲状腺细胞能合成甲状腺激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胰岛素、而甲状腺细胞则不能合成胰岛素、胰岛B细胞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两种细胞都具有全套的遗传物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即两种细胞进行了分化、是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这样配合实例学生容易理解。全能性大小的比较我结合习题让学生掌握。当植物细胞具备了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则可以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组培后面还要复习这里就只简单回忆一下过程即可、不做深入的拓展。精选题目、强化训练。
3、复习细胞的癌变
由细胞的畸形分化导致细胞的癌变引入下一框题。癌细胞的概念请学生回答、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癌细胞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癌细胞的直观形象。关于癌细胞的特征要逐一复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如第一个特征:能够无限增殖、要结合动物细胞培养中讲到的细胞株和细胞系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做即复习了后面的内容又让学生达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还要分析出此时癌细胞进行的是哪一种分裂方式、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改变等等。这样又及时对有丝分裂方式进行了回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二个特征: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分化了的组织细胞具有的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刚刚出示过的图片)而癌细胞不能正常分化、表现出各种形态、二者相比较使学生理解这一特征。第三个特征: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在此把糖蛋白的功能再全面回忆。对于癌细胞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我结合第六章中基因突变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认识到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就存在但处于抑制状态、癌症是它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被激活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这样可以使知识前挂后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指出要想远离癌症最好远离致癌因子。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4、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首先指出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然后设疑细胞的衰老、死亡是否和生物体的衰老、死亡同步、要求学生举例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掌握了知识。对于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因为选择题中经常以选项的形式个别考察。对课本中给出的特例: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我联系后面第六章中白化病的发生、让学生分析两者致病机理是否相同、分别是什么原因。通过对比学生更易理解掌握。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可指导学生阅读此段课文、加以了解。再配合随堂练习学生基本上可以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一节课的内容基本进行完毕。然后对主要内容加以回顾。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就是如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通过这样教学方式、基本上可以使学生掌握这一节的知识、并对前面和后面的一些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