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就象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锋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为了大家学习方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两个时间:1949年10月1日 8月8日
看到这两个数字,同学们知道这两天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这是两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有一个令我们耻辱的日子:1931.9.1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好多东北人流亡在外。下面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松花江上》音乐背景下,幻灯片显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
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日本侵略者太残忍了,我们不能忘怀这段历史;我们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九一八事变十年后,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当中,有个名叫端木蕻良的作家,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走进作者
端木蕻良(1912-),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三、检查预习
炽痛(chì)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
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斑斓(lán)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文章,这些字词都认识吗?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别的字词不会读的吗?
四、感知探究
(一)整体感知作者发出的誓言
1、听誓言
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也掌握了生字,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朗读来触摸文章的语言,希望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要明确作者面对十年未归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
2、品誓言
透过这些文字,我相信大家肯定被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了。尤其是他发出的铮铮誓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同学们,“誓言”这个词怎么理解呢?
(宣誓时说的话。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许下的诺言。)
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誓言,比如少先队入队仪式上,大家肯定面对队旗宣誓过,这就是誓言。通俗一点,当你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时,也曾对老师许下过诺言,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了。此时,你的语气一般都比较……(坚定)
那文章中作者发出的誓言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读誓言
同学们找的很好。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必须)
先指名读,然后一起用坚定的语气朗读作者发出的铮铮誓言。
(二)讨论探究
任何人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那么,端木蕻良的家乡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呢?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景物的句子。
用“这是的土地”说一句话。
美丽的土地。文中写到了白桦林……
富饶的土地。文中写到了高粱、豆粒、煤块。
生机勃勃的土地。文中写到了山雕、鹿群、马儿在跑着。
这的确是一片让人难忘的土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景物呢?是不是可以删除其中的一些?
不可以,这些景物都是这片黑土地上独有的。
这些景物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
一连串的景物描写,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自豪的。)
学生齐声朗读。
除了这些语句描写家乡的景物外,文中还有别的地方描写家乡的景物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在春天……多么丰饶。)
也用“的一片土地”来概括一下,并说出理由。
美丽的土地。文章写了春天的景色,如土壤、河流、原野等等。
丰饶的土地。文章写到了秋天“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稻禾的香气,碾着新谷的场院等等。
朗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喜悦的。)
这些都是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作者的记忆中除了这些景物描写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活动呢?
(文中写到了曾经在故乡的土地上印下脚印,说明了作者那时在故乡土地上的劳动。还写到了捉蚱蜢。)
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曾经的劳动,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分角色朗读(活动、春天、秋天)一定要读出喜悦的感情
通过文本的朗读,我们了解了关东原野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就是这片土地,被日本侵略者疯狂虐杀。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那颗诚挚的爱国之情。
(二)总结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品读赏析
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六、延伸拓展
近代以来,除了端木蕻良这样爱国爱家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统一而抛头颅、洒热血。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首诗,题目是《我爱这土地》。这是诗人艾青在1938年面对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肆意践踏的时候写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希望同学们今天在学过这篇课文后能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努力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九一八”已成为过去,它是中国历的耻辱。同学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强大则国家强大”,请大家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布置作业
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思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讨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探讨课文题目的含义。
4、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课本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请每个桌南面的同学戴上耳机,看大屏幕;每个桌北面的同学用事先准备好的方巾蒙住眼睛,听声音,不能说话,告诉同桌,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大屏幕显示)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资料助读
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2、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会投入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所有感动……当永恒的黑暗再次向我袭来之时,我才感到我丢下了多少东西没有看到,然而,我的内心充满着甜蜜的回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给无望世界带来希望:海伦·凯勒自传出版100周年纪念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搓捻繁衍迁徙觅食企盼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四、阅读赏析,积累优美语句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五、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六、各抒己见互动共享
爱是什么?爱在这里。(指着心)
爱就是花的香味吗?不是。
爱是不是太阳?是太阳吗?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在这些”爱“的讨论中,说得有道理吗?你又是
如何理解“爱的定义的”?
小组交流“爱”是什么?
七:教师寄语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
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①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 gnón gmǒ相宜xiāng 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清寒的江水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2、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我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我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准备:电脑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当你们生病时,你最先想到的是谁?板书:医生。
2、师:那么你知道医生为你看病时在想些什么?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9医生的心思
4、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位医生,她怎么样?
2、交流。学习生字:德注意:“德“字右半部分“心”上有一横。
3、小组学习生字。分析比较三个近义词:简练、简洁、简短,请你在课文找到这三个词语想想它们之间意思的差别在哪里?
4、默读课文,想想医生有个什么心思?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且用直线划出。
5、交流。
6、填空:为了能给更多的人(),他养成了()、()的习惯,他极不愿意()。
7、读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你体会出什么?(他们之间的对话很简洁)
8、读最后一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四人学习小组讨论)
9、师:他为什么不收女病人看病的费用?
10、交流(女病人为医生节省了时间,让医生能为更多的病人看病,就等于用时间付了看病的费用)
11、师:那么你能概括这位医生的心思了吗?(时间就是金钱)
三、拓展知识:
请你收集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或者名言。
板书设计:
9医生的心思
利索、简练的习惯
鲸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鲸进化的图片,和vcd;投影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败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鲸,来自大海深处。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金木水火土》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短小的儿歌,前两行数字与五行相对,后两行天地与日月相应。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本课堪称识字小文的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教师以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诵读导入
1。导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
2。播放《金木水火土》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3。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4。播放《金木水火土》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着文字,跟着声音诵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交流,了解韵文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2)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4。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行中“一二三四五”是数字。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数字?
(2)第二行中“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教师讲解: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3)第三行中“天地分上下”,“天地”指的是“天和地”,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4)第四行中“日月照今古”,“日月”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从古代照到今天,永久不变。
5。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韵文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韵文内容的大致理解,教师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必然实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7张字卡,怎样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朗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预设:
(1)“一、二、三”是三个长得很像的兄弟,一个横就是“一”,两个横就是“二”,三个横就是“三”。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2)“上、下”也是两个长得很像的兄弟,竖、短横在“一”的上面,就是“上”;竖、点跑到了“一”的下面,就成了“下”。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3)“四”和“田”长得很像,把“田”里面的“十”换成“”就是“四”。
(4)“五”字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初中所学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并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结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掘文章的人文内涵,珍爱动物。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这篇科普说明文总——分——总的形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科普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探讨交流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书:“游戏”,同学们,儿时你们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们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
看到这些可爱、有趣的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的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一)上课行为
1、温故知新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一种,是专门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科普说明文遵循科学的原则传授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集中,篇幅不是很长,语言准确简洁,浅显易懂,把科学知识推广到社会各阶层。
(2)上节课,我们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回顾初中所学的说明文的知识。初中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文?(《苏州园林》、《桥》、等)以《苏州园林》为例,它是按照逻辑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再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最后,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请学生来说)。
(3)检查预习:上节课,我们布置大家回去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预习,并思考:围绕着动物游戏的秘密,文章是如何让展开的呢?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的预习结果。
明确:<1>(1)——(4)动物也游戏表(浅)
(5)——(8)动物游戏的基本类型↓
(9)——(14)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里(深)
(15)要完全揭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深入研究
<2>文章先是写到动物游戏,再给动物游戏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面,提出问题:动物为什么游戏,进而解决问题,提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还有总结。层层深入,是“总——分——总”的形式。
教师总结: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信息筛选: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篇文章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为什么游戏。文中第10段,有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例如,鲨鱼、蛇“它们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找出四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明确:a: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b: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c: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深入探讨:好的。这几个同学都能够准确地从文中找到各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那么,在你们从文中找相关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对于动物游戏的描写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和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的文字写的非常生动,充满着情趣。
A、文章开头介绍三种动物的游戏时,用“走钢丝”“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样”“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物游戏的情形。叶猴“嬉闹”、渡鸦“欢快”、露脊鲸“得意洋洋”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文章趣妙横生。
b、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好像竭力”、“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语言浅显易懂但又生动形象。
好的,这就是这篇科普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接下来呢,就请你们
4、表达交流:根据你的观察或理解,你赞同哪种或几种假说?如果都不赞同,也可以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学说。要求: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学习、模仿文中的语言特点,描写你所观察到的动物游戏的情景,来论证你的观点。
(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例如: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例如,小狗喜欢咬袜子,叼着袜子到处跑。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像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例如,猫捉老鼠。平常猫就会进行一些锻炼,玩小球啊,等等,它玩小球的姿势什么的,和猫玩老鼠的时候很像。所以,我支持“锻炼说”和“学习说”
5、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每一种假说都有它的拥护者,那么作者呢?他支持哪一种说法?文章有没有明确的表态?(没有)为什么?(可以引导,提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答。既然文章题为动物游戏之谜,那他为什么不给我们揭开这个谜?)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包容性。
第四、和课文的题目相切合,引导人们继续深入地探索。
《孙权劝学》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 下 阿 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 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 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 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