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优秀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理解“波涛澎湃、窃窃私语、免费、储藏”等词意。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能力目标:

通过第3、4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指导学生设计“海底世界”展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知道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 教材内容简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提出了问题,点明了要讲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海底的景色;第二、三自然段从海底的宁静、黑暗、光点、声音这几个方面重点介绍海底的景色奇异。第四、五、六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第2、3自然段和4、5、6自然段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的。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从“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知识基础”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努力使视、听、读、讲、思、演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动态功能系统。

海底世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和遥远,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制作网页。在这实践活动中,教师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把问题发送到网络平台中的“小灵通咨询站”上 。教学中,教师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视频、动画,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创设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里,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神秘、新奇的课文情境中自读、自探、自创、自得自乐。这样使学生产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融思想教育与“艺术审美”与一体,达到“润无细无声”的境界。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单机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相应的网络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分资料库、指导栏、小字典、赏佳文、测一测、写一写栏目。

“资料库”里有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录音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指导栏”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导学,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课的情况下,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小字典”一栏有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自学。“测一测”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机自动评判题,学生测试后可即时了解自己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促使其寻找途径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一种是教师批阅题,实现了教师电子批改这一新型的批改方法。“赏佳文”栏目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里既有名家的名作,也有同伴的佳文,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使他们有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写一写”栏目是为学生提供发表的场所。我们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教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积累他们的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探奇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是怎样的?

媒体显示:平静如镜的海面

师述:大海蓝蓝的,无边无际,海鸥在上空自由飞翔,这样的美景多令人神往啊。

媒体显示:波涛澎湃的海面视频。

师述:起风了,海浪跳跃起来了。

过渡语:同学们,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 小学生渴求新知,导入时,教师设计一张静态的大海美景图,声情并茂的导语仿佛把学生带到海边;接着,展示动态的录像,让学生感受海面起风时那波浪翻滚的情景,然后引入课文内容:“你可知道,当海面波涛澎湃时,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和图象创设情感性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形成师生情感沟通、融合的统一合作场。

(二)、 理清思路,检查预习

1、课文围绕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海底世界?(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 引导学生浏览“小灵通”咨询台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问题。

(2) 交流预习题中易错习题,师生共同解答。

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

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因此,学生读完课文,纷纷向网络平台中的“小灵通咨询站”提出了很有见地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为什么光线射不到海底?”、“海底的山和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因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不一样,所提的问题就有难有易,但他们的提问过程都经过了思考,印象深刻。据统计,全班85%的学生都提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教师就组织学生查询资料,相互解答问题。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感到海底景色奇特美丽?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宁静”。

给“依然”换个词,但要意思不变。

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宁静”呢?

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很宁静,这景色的确够奇异的。把这景色的奇异读出来。齐读句子。

还有哪些景色奇异的地方?

(2)理解句子B: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媒体显示:发光鱼图片

发光鱼游动时像星星一样闪烁,还像什么呀?(板书:光)

读好句子:指名读,评读,齐读。

(3)理解句子C: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请学生听一听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情景?

教师教师读提示语,学生读动物发出的声音。理解词语:窃窃私语

学生活动:学学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想象海底动物还会发出的其它声音。

3、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写海底黑暗之中有亮光,宁静之中有声音,写出了海底的景色是如此奇特、美丽,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重点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们充分网络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

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识能力日益提高的过程。遵循儿童的学习思路来组织教材,突破重点,应选择好适当的方式,组织新的结构类型。

如学生自读二、三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想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海底景色的奇异,学生通过读书、探讨、查资料,领悟到海底宁静之中有声音、黑暗之中有光亮。特别是海底那奇异的发光鱼像星星一样闪烁,给黑暗的海底世界带来了光明,使海底宛如一座美妙的龙宫。当教师演示动画时,学生的发表欲特强,他们说,这些光点像萤火虫那样一闪一闪;像霓虹灯一样忽暗忽明;像夜明珠一样发出光亮;像一连串会发光的水晶;……在说话训练中,学生也理解了“闪烁”一词。还如,当教师播放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有趣的声音时,学生的想象好似插上了翅膀。他们听到鸟叫声,眼前仿佛出现了可爱的小鸟在树枝上欢蹦乱跳;听到狗叫声,仿佛看到小狗在主人身旁撒娇呢;听到打鼾声,仿佛看到爸爸午睡时打鼾的情景……创设情景,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四)、扩展阅读,深入认识

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四、五、六自然段,想想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底的物产丰富呢?(板书:动物、 植物、矿物)

作者是怎样描写动物的活动方式的?(默读,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活动:做一做动物活动的样子,然后以动物的身份做自我介绍。(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分组讨论)

3、交流:

(1)学生表演海参活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爬行的?

(2)学生表演身子梭子鱼活动方式。

计算:如果这种鱼每小时游80公里,等于多少米?是海参活动速度的几倍?

(3)学生表演乌贼章鱼活动方式。

提示:火箭是怎样利用反推力升空?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抓住中心句,从整体入手分析课文,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深入体会文章各部分的内涵。通过跳动的文字,想象脑海中浮动的画面,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迸发,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3.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4.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5.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三。教学目标

1.会认读"澎湃"等17个生字,理解"波涛澎湃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提高朗读水平。

2,能用"有的像…..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形容自己想象的海底世界的声音

3.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的奇妙: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悟1.2自然段,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 喜欢它吗 谁能简单地说说你所了解的大海是怎么样的 (交流,自由反馈信息)

浩瀚无边的大海是令人向往的世界;那深不可测的海底又是怎么样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这神秘的海底世界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着手让他们谈谈对大海的了解,既激发学习的 兴趣又使他们对大海产生整体的了解,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学生读书,老师巡回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这些字你们会认吗 同桌互相考一考。谁来试一试 (指名认读)

学习过渡段

a.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请你快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概括的一句话

b.齐读,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c.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海底世界的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文章的大体轮廓,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景色奇异"

(一)情景设计:现在我就来当当船长,你们是潜水员,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奇异景象,发现了情况立即向我报告

(预设)1.生发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平静

"波涛澎湃"是什么意思 做一做

"依然"还可以换什么词来理解(依旧。仍然。仍旧。照样)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旧很宁静,哪位潜水员知道为什么 (因为海底是非常深的,而海面上的波涛只能影响大海几十米,所以海底是宁静的)

2.好,我们继续往下潜,一百米,二百米,三百米,四百米……请报告

生:我发现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3.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请报告

(报告:我们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发现点点星光)

那点点光亮像什么 许多光亮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海底,一百米。二百米。三百米。四百米,五百米,这时候,光线越来越暗,再往下潜,我们的眼前一片黑暗,然而,令我们惊奇的是在这黑暗的世界里却有许许多多的光点,他们好象天上闪烁的星星,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耀眼!那是什么呢 哦,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呢!

你们想象到了这种奇异的景象了吗 海底暗中有光,真是奇异啊!

(二)导语:海面波涛澎湃,海底却依然宁静,海底一片黑暗却又有一些星光闪烁,真是奇妙无穷啊!那么,除此之外,海底还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请大家带上水中听音器再次潜入海底,待会儿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1.发现海底并不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什么是"窃窃私语" 人们在偷偷地说话,这里指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请你和同桌窃窃私语一下

2.海底的动物是怎样窃窃私语的

3.动物发出的声音小,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把它读轻一些,也可以读出动物在一起说悄悄话,窃窃私语的情趣,听老师读一遍(范读)谁能模仿老师的样子练读一下(指读,齐读)

海底动物的声音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可是为什么经作者一写,就感觉这么熟悉呢 作者写得怎么样

4.同学们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像我们所熟悉动物发出的声音呢 谁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有的像…..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动物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行进的时候发出---遇到危险还会发出----海底声音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可能还有我们想也想不到的呢!海底简直在演奏一首奇妙的乐曲!

5.这黑暗却有光点,宁静却有声音的海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神奇。奇异)你们喜欢吗 向往吗 那么我们要怎样处理这两段的朗读才能表现出你们喜爱。向往的感情呢 下面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读读这两个段落,你觉得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指名学生读,并说说是如何处理这两段的朗读的,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想象着穿上潜水服,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潜入海底深处进行实地考察向船长(老师)报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通过表演,语言描述,比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体验词语的魅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四,激趣拓展

海底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到过海底,我请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资料,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体现了语文课内外的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海底世界的知识,也增加了学生对海洋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底 景色奇异 暗中有光 静中有声

界 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举

1.在教学中,我立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确立了"朗读感受――品味体验――美读感悟"的语言学习策略,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读,学会了思,学会了想,使教材变成了鲜活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

2,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通过自读,齐读,指读,互听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3.课上得较扎实,词语。朗读比较到位,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学到点东西。

4.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说说你对大海的了解"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消除课堂伊始的紧张感,如"波涛澎湃"一词的教学,能联系<>一文,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5.设计富有情趣,激发学生想象

设计了"潜水员潜入海底汇报情况"这一极富情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发现的欲望,让学生展开想象,动物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呢 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 激活学生思维。

二,"败笔"之处

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来打算创设一种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的进入海底世界,但收到的效果并不尽人意,情境创设有始无终,在教学最后没有及时地进行总结。想要通过资料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但不合时宜。由于课上得匆忙竟把重要的板书也给遗忘了。

三,心得体会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得到一些启示。课堂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前必须认真备好每个环节,做到精细化。

《海底世界》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多种数学图形表现出各种形态的海底生物。过程与方法:调动学生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数学图形变成各种海洋生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和审美力,画出美丽的海底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海底世界,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情导入(播放海底世界课件)

(二)讲授新课

1、学画海底生物——鱼

⑴、出示图形,变成鱼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角形,通过在三角形上画鱼头,加鱼鳍、鱼尾、鱼鳞变成鱼。(图略)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图形,经过加工,变化出鱼,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增加学生的绘画兴趣]

⑵、用其它数学图形(正方形、圆、椭圆)变化出鱼。(图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画鱼的技巧,把数学与美术有机地相结合起来]

2、用数学图形变化出其它海底生物

半圆→乌龟(图略)

五角形→海星(图略)

扇形→扇贝等(图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想象出其它海底生物,丰富画面

同学们增加一些水泡、海草、海澡等海洋生物,构成海底世界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学生作画

1、定位构图。

2、画具体形象、涂色。

3、作业展示。

(四)课堂小结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有丰富的海底资源,有待于大家长大后去开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