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杂谈优秀6篇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篇1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蔚斗小学 潘秀玲】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福建省南安市东大小学 叶贵彬】

〖让阅读启发创造·启发学生的想像〗

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像:诗人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像,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浙江省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 金蓓蕾】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备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备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机、校园网、多媒体终端教室已建成的情况下,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备课进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全部进行电子备课。老师们在独立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立体备课,板块教案”的宗旨,既为备课提供了方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一名语文教师在上古诗《咏柳》一课时,学完本诗后,直接在教室的多媒体平台上点击电子教案中拓展内容的网址,学生就可以看到某网站中关于春天的所有古诗,图片、文字和音乐并举,美不胜收,学生自然而然就开始了吟诵积累。这样,既节省了大量做课件的时间,又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查找和使用资料的方法。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中学 何新法】

〖感悟诗情 绽放激qing〗

绽放诗情,以写促读。初中生处在青春期,他们对生活、对人生都充满好奇,充满憧憬,可以说他们具有写诗的“天时地利”。所以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涉足诗句。

如教《咏柳》,就教学生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咏粉笔、黑板、小草等

让学生绽放诗情,尝试诗歌创作,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诗的广泛阅读和深入理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东校小学部 孟翠蓉】

〖聚焦开放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求老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开放课堂,在新教材实验中,如果仅有了开放的教材,却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明确方向,那必定会走“老师一言堂”的老路。因此课堂的开放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把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教学。

比如,在教唐诗《咏柳》时,我觉得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把无声的文字描述化为有形的画面,使抽象的内容更清晰,更生动。对于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强、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给孩子表演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形象进行再创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川省成都华成实验小学 张琴琴】

〖小学古诗教学“五趣”〗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实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自己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欣赏景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如在教《咏柳》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联想那九九艳阳天柳条吐绿的情景: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 丁声扬】

〖灵活运用语文课堂突变〗

课堂突变,因其偶发性、多样化,应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无法可循。这里不妨列举数法如下:峰回路转法。

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打坌,或师生讨论问题时,出现了新的知识点,或者是其他原因,致使教学重点产生了偏移。这时教师就要认真对待“异峰”的突起,要不然课堂就会出现“断层”。教师不妨由此及彼,抓住“异峰”与教学内容的共通点,巧妙的引回原路,步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如分析《〈咏柳〉赏析》一文,在分析《咏柳》诗时,本来让学生明白它从体裁上分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分属于咏物诗,然后回忆一下《出塞》一诗就可以了。但这时有个学生打断话头,大声问起绝句与律诗的不同来。此时教师就不能像“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不悦,怒目而斥,而应相机回忆几首唐诗,略加比较,再转回到课文中来。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吴 琼】

〖借助网络媒体 优化古诗教学〗

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学远离现代生活,难度较大的古诗时,借助网络媒体,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以教学《咏柳》为例。学生都见过柳树,但在头脑中难以形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表象。学生点击进入“早春柳景”,眼前出现早春时节,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柳条一缕缕垂入水中,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的迷人画面。学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有如身临其境。这时利用长镜头,让学生理解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绿色的新叶,看上去好象碧玉装饰成的;又通过特写,形象地表现出从树上垂下来的柳条象绿色的丝带,从而理解了“绿丝绦"与诗人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当耳边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教师再吟诵诗句时,学生的情绪随之流露,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反复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品味着诗中所表达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镇希信中心小学 施珊娜】

〖探索创新之路 引导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咏柳》这一古诗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公园里,让他们围着柳树上课。当我问“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什么意思时,学生们抬起头,举手指着那棵高大的柳树;讲“万条垂下绿丝绦”时,他们用手轻拂倒垂下来的柳枝;讲“不知细叶谁裁出”时,我要他们观察并说出柳叶的形状,学生们都细心观察,踊跃发言,有的说柳叶像手指、眉毛,还有的说像老师的发夹、水中的小鱼;讲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大家又用手轻轻摇动眼前的柳枝,仿佛春风在吹拂。此刻,诗好像不是在课本上,而就在眼前,不是诗人作的,而是学生们心中流淌出来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兴趣、探索、思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海市嘉定区方泰小学 秦 东】

〖安于职责 勇于挑战 善于发现 乐于创新〗

老师还需要观念更新。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课程改革,它凭借的基本力量是教师,这意味着教师将在课程改革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拥有者,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就是知识的化身,就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然而,在信息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新课程体系较原来的课程体系也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因而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中走出来,逐步实现四大转变,即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由“蜡烛”向“果树”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这,无疑是一场挑战。所以教师应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教育和教学,把教育教学变成一种生活。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正值学校附近河畔的柳树萌发新叶。这无疑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笔者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河畔观柳、谈柳、赏柳……让学生真正融入自由欢畅的环境,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们一个个轻松愉快、心驰神往。令笔者惊喜的是,后来还有不少学生又去了河畔,他们有的拿着画笔去画柳;有的带着相机去摄柳;甚至还有学生折了几根柳枝带回家,说要看看“插柳柳成荫”……他们一个个简直都成了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园艺师……自由氛围的创设和教学内容的生成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洋溢着诗情画意。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江红梅】

〖“阅读教学”与“创作”〗

以往的教学,阅读与写作通常是分离进行,形成了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写作”的枯燥、单调的教学形式。结果是“读”无目的,“写”无意义,于是乎,语文教学出现“用时多,效果差”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的范例功能,引导学生适机进行模仿创作。

如教学诗歌《咏柳》,不仅要弄懂诗境,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还可引导学生从“咏柳”到“画柳”,直至“赞柳”,赞春天,赞大自然。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陈静尘】

〖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外活动是学生口语交流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乐趣至关重要。

如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河边,来到田野,欣赏春天大自然的景观,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欲望。回到学校后,让学生以河边和田野美丽的景色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 秦咏中】

〖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教师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不要死死抱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而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做到校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文本内外交融,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渠道。

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的开发中。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减与否,均要依据校情、班情、生情作出适宜的安排,切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利用课程资源而言,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的联系,让报刊、影 视、广播、网络、民俗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视野。

笔者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正值学校附近河畔的柳树萌发新叶。这无疑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笔者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河畔观柳,谈柳,赏柳……让学生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们一个个轻松愉快、心驰神往。令笔者惊喜的是,后来还有不少学生又去了河畔,他们有的带着画夹去画柳;有的带着相机去摄柳;有的拿起笔写柳;还有的学生甚至折了几根柳枝带回家,说要看看是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一个个简直都成了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园艺师……教学内容的开放和生成使语文教学洋溢着诗情画意。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杨 凌】

〖多媒体教学古诗“四步走”〗

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录像,让学生感情诵读,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咏柳》时,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通过cai课件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动感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

仍以教学《咏柳》为例,在学生 赏读诗歌《咏柳》后,教师通过cai出示与诗歌内容相近的录象后,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的柳树,这时的情感与语言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机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奔放热烈的感情跃然而出。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 李苏波】

〖诗化语文教学 培养语感品质〗

拓宽诗意的学习视野。语感品质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伸至课外,拓宽视野,丰富体验,为其形成良好语感品质提供条件,可以让学生坚持每日的佳作摘抄,佳篇美读,每日一句的积累,每周的小报一览。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感、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教学《咏柳》一诗,在学生领略了初春柳条乍绿的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收集其他颂春的名诗名句名篇,利用一节语文课时间,指导学生将教室打扮成春天,然后在其中吟诵春天的佳篇、好诗、妙句,教室里春意浓浓。在以后的关于春景的习作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一次的积累。通过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日积月累的诗词篇章,提供了学生许多亲身感悟文字规律和意蕴的机会。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篇2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陈幼敏】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通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的地方,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理解和领会。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图和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北京市宣武区三义里小学 张 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法学习古诗〗

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板画,加深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绘画法有助于理解古诗,绘画时要根据自己对每个词、每句诗的理解来画。这样为学生运用绘画法奠定了基础。在自学另一首杨万里诗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法学习,为方便学生绘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画板、精灵画笔等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用笔画,还是用电脑画,用电脑画,还可以选择自己拿手的软件。教师巡视,加以指导。用电脑画,学生发现理解错误的地方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在修修改改中,让学生轻松的理解古诗,激发兴趣。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沈惠勤 徐建青】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阅读教学·巧妙运用“激励库”创设引发学习兴趣的意境〗

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必备条件和关键所在。学生由于阅历少,不可能自觉将思维触角伸向遥远的古代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而现代化教学技术可以通过虚拟再现,从而沟通古今。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教者先撇开“背景”从“现在”入手,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直接进入大自然去欣赏景色的高昂情趣,而后巧妙一转,在“激励库”中调出某一季节的景色让学生在欣赏中猜测揣摩,待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欣赏自然的姿态,才将大诗人杨万里“引出”。这样学生已经穿通了时光隧道与杨万里站在了同样欣赏的位置,这时教者审时度势说:“面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宋代诗人杨万里直抒胸臆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同学们想学这首古诗吗?”这样让学生通过真切感受春末初夏图,既对诗人产生了一种敬佩仰慕之情,又增强了渴求学诗的兴趣和欲望 。

【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中学 朱殿祥】

〖我的形象教学法·形象勾勒法〗

形象勾勒法,就是学生在阅读语言材料之后,在头脑中将文字符号勾勒成一系列动静结合的形象,从而完成对语言的感悟与实践。一般要经过四步:勾靳形象,染上色彩、呈现状态,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明、更逼真。

如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诗,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放映;篱笆,小路,树枝,树叶,树花,菜花、蝴蝶等静态形象,然后着染上色彩、呈现状态;稀疏的篱笆,伸向远方幽静的小路,树枝上绿色的枝叶,粉色的花,黄色的蝴蝶,绿色的树叶上抛散的黄花。第三,让画面动起来:树花在微风中从枝头上,从菜叶间像仙女一样飘飘然落下,儿童在小路上,于菜花间蹦蹦跳跳地追逐着飞来飞去的黄***。第四,放几个特写镜头:黄***扇动着轻盈翅膀,飞入茂密的花丛,鲜明的菜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就构建起了农村田园色彩鲜明,情态逼真的形象系列,从而达到领悟诗句语言之目的,使学生产生对诗人所描画的农村春夏之交菜花盛开,儿童追捕黄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州小学 曾洪根】

〖导学古诗“五步”谈·第四步,画〗

画,就是学生根据诗的大意,作写意画。这一步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鲜明的图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根据自己绘画的技巧,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绘出诗的意境。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的处理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也才能表现‘飞入菜花’的‘入’的含义。”通过绘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 李 奕】

〖精彩源于生成·生成源于自学活动〗

学生的课堂自学活动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吸纳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中加工的起点、方式不一样,建构的结果也自然不同,这就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成状态:

我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引导学生初读自学,可谓妙趣横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有趣的故事,想读吗?(想读)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猜一猜诗的内容。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有趣的故事,想读吗?(想读)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猜一猜诗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我想“宿新市”是一个城市吧,就像我们长沙市一样。

生:“篱落”是梨子落下来的意思,“篱”字诗人写错了吧。

生:“一径深”是不是说“一斤深”呢?

“宿新市”是一个城市吧,就像我们长沙市一样。“篱落”是梨子落下来的意思,“篱”字诗人写错了吧。“一径深”是不是说“一斤深”呢──学生自学的成果真是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啊!这里有许多的生成点,使我课前不曾想到的,我便从这里开始重新把握、重新组织自己的教法,抓住这些生成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猜读、小组讨论来读懂诗歌。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篇3

【江苏省江都市江都镇中心小学 李新梅】

〖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一位老师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顿时灵感被激发,跃跃欲试,写出了一篇篇虽然稚嫩但非常真挚的短文。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第一小学 张秋峰】

〖创设情境,品读诗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这就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情境复现,以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因为情境创设就是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的场境,通过眼前的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使情境丰富和逼真。同时,模拟情境,只需要相似而以,在教学中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待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送别情景。教师出示一幅景象:浩荡的江水,孤帆渐行渐远,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再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在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难道此情此境你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教师的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我们的学生渐渐进入意境。这时,老师在让学生深情地吟诵诗句,表达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此时的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寝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真正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这就是情到深处声自露,学生在朗读诗句时,一下子就抓住了诗韵。

【江西省贵溪市冶炼厂小学 饶春梅】

〖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清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时,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坎市学区秀山小学 杨任穷】

让课堂体现和偕的互动,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中,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氛围。如: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从三方面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朗读,展示理解个性;通过画画展示想象个性;通过观看课件演示,想象诗的意境,再联系生活实际,诗情画意结合,展示创造的个性。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 董沛弟】

〖声随情动情最真〗

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此时读出的情是最真的,理解得也是最透彻的。

如我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时,当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我出示课件,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浩荡的江水,孤帆渐远,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我说:“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久久的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学生说得滔滔不绝,渐渐进入意境。我又说:“真是难舍难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以表离别之情。诗仙李白,此刻,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学生一个个争着朗读,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一位学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留有微弱但还清晰的声音,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所以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这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所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情感真正融入到读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课文语言,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上海市闵行区黄浦一中心世博小学 郭红君】

〖联系课文内容,补充积累素材,巩固自主积累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也有利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在学生朗读、感悟、理解这首诗后,我们可适时推出《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系列的送别诗,并引导背诵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学生印象深刻,感觉真切。积累多了,学生作文时就易于信手拈来,文思泉涌。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实验小学 周 艳】

〖作业内容〗

让学生设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让学生自己做主,自由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使作业成为点缀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道绚丽的风景,展示“红杏出墙”的个性。

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后学生选择了各自喜好的作业方式重现诗歌:

1、画:为诗配一幅插图;

2、唱:加上一段熟悉的旋律,把全诗唱出来;

3、演:小组合作,根据诗意表演一幕小话剧。

学生用自主型作业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忽视个性其实也就消灭了个性,抓住了个性也就抓住了共性。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 周锦萍】

诗歌语句凝练,讲求意境。领会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可提供背景音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恰切的意境,再辅以巧妙的点拨以达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等表现离愁别绪的诗歌时,生活在通讯设备发达的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古人一旦分离,便是“此去经年”的生离死别。课上,我一边播放如泣如诉的音乐,一边讲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自然地被带入了那久远而神秘的年代,融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之中。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篇4

文章的主旨

本课是两首古诗,《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⑵ 文章结构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 两首古诗语言朴实流畅,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读来琅琅上口,在诵读的同时深感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对古诗产生学习的兴趣。

■ 《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小池》: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篇5

回乡偶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