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长城和运河》优秀6篇

我教《长城和运河》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老师跟大家玩个猜物游戏,我说出它的几个特征,大家根据特征猜一猜。

(1)它是被宇航员在宇宙中能用肉眼看到的少数地球建筑物之一;

(2)它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完成的,为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

(4)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一万三千多里,俗称“万里长城”。

2.板书“长城”,视频观看《八达岭长城》。

指名学生谈谈看了视频之后的感受。

3.板书“和”,启发:“和”一般表示前后并列,那么,有什么样的建筑工程能和长城相提并论呢?

4.板书“运河”,观看大运河视频。

5、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课件出示:老师补充:我们中国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有6700千米。看,它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像巨龙一般。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47千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

6、这是一首诗歌,共有两个部分。请同学们赶紧捧起书本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

驾驶 谱写 创造——表示动作的词语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形容词

奇异 奇迹 不朽 ——区分奇异、奇迹

民族 绸带 诗篇 ——注意平翘舌音

山海关 嘉峪关 首都北京 天堂杭州——表示地点的词语

(2)指名读这些词语,并关注同组词语的共同之处

(3)词语来自课文,课文你能读通了吗?分部分读课文,正音。 注意指导诗歌的节奏。注意问句的读法,语调上扬。

(4)集体自豪地读课文,培养语感。听视频朗读。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打开书本,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看得更多)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文章中奇异的景象指的是什么?——长城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连绵起伏——建在崇山峻岭之间,高高低低,长

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长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依角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总长约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长呢?举个例子来说吧!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

谁来读读这奇异的景象?

你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说这奇异的景象吗?——雄伟、壮丽

(5)引读——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

读懂了这个词,你再读这个句子,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建在哪儿?用什么建的?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看上去依然怎样?以当时的人力、物力,这一切我们能想象得到吗?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读词。

(6)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自豪地读!

3.朗读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我们读这一部分,要注意什么?——读出长城的雄伟壮丽,读出自豪之情。

4.齐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还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那就是——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运河“奇异”,奇异在哪儿?为什么说它也是个人间奇迹呢?读的时候要像我们学习第一部分一样,抓关键的词语来体会。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引导抓住关键的词语来体会。

4.交流阅读收获:

(1)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绸带——轻柔,秀美

银光闪闪——水清

伸向天边——长。补充:全长1747千米。

(2)动人:有了运河,两岸的景色更加秀美,南方与北方的物产可以更便捷地交流。

(3)人间奇迹——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完全靠人工挖掘,同样结合古代那样贫乏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做出这样的工程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自豪地读。

5.齐读此段

6.比较第一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白了这些,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帮助背诵)

7.尝试背诵

三、指导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长城和运河。

1、长城和运河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古往今来,有许多的人去拜访,并写下了它们的奇异景象——

2、在波澜壮阔的渤海,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尘土飞扬的古道,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这就是不朽的长城。

3、它像奔腾飞跃、气势蓬勃的巨龙卧在崇山峻岭上。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在明媚的阳光下,远远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没有尽头,在绿树群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4、仰望,晴空万里。远视,京杭大运河如飘飘荡荡的碧玉带,机动船牵引着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运河从天边白云深处排空而来;南望,大运河滚滚滔滔向无边的绿色田野奔腾而去。

5、大运河像一面明镜,映着两边的绿树、青山、人家。河水晃动着蓝天、白云、船只的倒影,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呀。

读读这些句子,再仔细观察我们课本上的插图。你也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或运河吗?

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

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

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

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五、生字指导。

1.看生字,哪个字比较难记、难写?

2.重点指导“蜒、谱、族”的记法和写法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写一段话在小练笔本上。

3.完成课后练习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1.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奇异的景象 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长城和运河》课堂有感

每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____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自豪。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

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味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即将完成时,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我该怎么办呢?再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全诗,未免太老套。我灵机一动:那就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惊人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建筑和“东方明珠”等中国的现代艺术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你能说这堂课只是完成了原先的教学目标吗?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从严密的语文教学角度讲,我或许把学生带得太远,可这何尝不是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扩充的一个更好的契机呢?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把握!

我教《长城和运河》 篇3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埃及吉札金字塔

世界八大奇迹之二宙斯神像

世界八大奇迹之三阿耳忒弥斯神庙

世界八大奇迹之四摩索拉斯陵墓

世界八大奇迹之五亚历山大灯塔

世界八大奇迹之六巴比伦空中花园

世界八大奇迹之七罗德港巨人雕像

世界八大奇迹之八万里长城

长城与埃及的金 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

世界排名十大奇迹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共发现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壮观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是由人工建成。

2.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

3.法洛斯灯塔

法洛斯灯塔在埃及的亚历山卓港附近的法洛斯岛上,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是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4.巴比伦空中花园

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并没有人真的看过它,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

5.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是希腊的狩猎女神,阿拉伯人称她为lat,埃及人称她为依西斯(isis),而罗马人则称她为戴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斯女神深爱敬仰。因此兴建了阿提密斯神殿。

6.罗得斯岛巨像

罗得斯岛巨像是十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位于希腊罗得斯岛通往地中海的港口。它在短短五六十年间便倒下了,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实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

7.毛索洛斯墓庙

毛索洛斯墓庙位于土耳其的西南方,最顶部的雕像是四只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轮战车。此墓庙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其雕塑是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制造,每人负责墓庙的其中一边。

8.中国万里长城

长城是有史以来惟一在太空中可见到的三度空间建筑物。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年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

9.亚历山卓港

亚历山卓位于亚洲、非洲及欧洲三个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罗河及地中海的港口。亚历山卓内的法洛斯岛更拥有世界著名的法洛斯灯塔,照耀着港口。

10.秦始皇兵马俑

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

有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还有什么,并说说有哪能奇异景象?

有乐山大佛,它位于四川峨嵋县,大佛座高71米,肩宽24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眼长3.3米,鼻长5.33米,耳长7米,手中指长8.3米,脚背长11米,宽8.5米,可做100人。还有兵马俑,说起兵马俑,这秦始皇也真是的,30多岁就开始安排他死后的生活了,因为他为了在地下有的打仗,就修建了兵马俑,马上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真好笑!不过好笑归好笑,当你走进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士兵,将军和马车呈现在眼前,使你感到震惊。

还有秦岭的古栈道,都是很壮观的。

我教《长城和运河》 篇4

作者:一叶����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2

我教《长城和运河》

(一叶)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转载

我教《长城和运河》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劳动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诗的结构方式,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反复的手法讴歌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两大奇迹的雄伟壮丽和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3、正确区分设问句和反问句,并能正确运用。

三、文本解析

1、题目解读

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寓情于文,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凝聚在诗文中。

2、文章脉络

本文以作者“航行蓝天,俯瞰大地”为线索,通过对长城和运河的具体描写,极力颂扬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热情讴歌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全诗共2个小节,每个小节共有8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二行交代观察的独特视角,引出奇异的景象,三至六行概述所见之景,突出长城雄伟壮丽的特点;七八行以设问句的形式结束全文,点出奇迹的创造者。第二部一二行与第一部分相同,三至六行概述运河之景,突出运河“柔” “有光泽”的特点;七八行与前面一样,设问句的形式结束全文,点出奇迹的创造者。

每段诗文的结构可以简要图示为:俯瞰����� 状景���� 抒情���� 颂扬。这样的结构,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写作精华

(1)形式优美,韵律和谐。本文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全诗两个自然段,每段八行,有长句(如:“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是谁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有短句(“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有旋律美,使诗歌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艺术美感。

(2)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诗歌的具体描写长城和运河时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凝练形象的进行了刻画,如写长城时运用“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生动的刻画了长城的雄姿,赋予长城生机与活力。一幅栩栩如生的长城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又如写“运河”时用“绸带”、“飘落”、“银光闪闪”等词语突出运河之美的秀丽与灵动。长城是美的,美在雄伟壮观;运河也是美的,美在清秀柔和。这两幅奇异的景象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主题思想

本文运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在祖国的蓝天中看到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这两项伟大的工程,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们的思想感情。

5、资料搜索

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全长约6700千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四、重点筛选

1、生字(音、形):驾、折、蜒、谱、朽、篇、创、族、绸

2、形近字:驾(架) 、折(拆)、蜒(蜓)、谱(普)、绸(调)

3、词语: 连绵起伏:指山脉接连不断,一高一低。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天堂: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用不磨灭

4近反义词:(近)� 奇异—奇妙�� 曲折 —弯曲� 连绵起伏—绵延不断

(反) 奇异 — 一般� 曲折 —笔直

5、多音字:都→( dū)首都;(dōu )都是。

曲→( qū)曲折;( qǔ )歌曲。

6、重点句解析

(1)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句话是“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见,依照逻辑顺序应该是”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然而诗句却一改常式,将“个奇异的景象”放在主语的位置,突出强调所见内容。另外这一句又是下文的领起,诗歌接下去描写“长城”、“运河”的奇异景象,因而诗歌用了“冒号”,领起下文。

(2)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两行是一个设问句,是作者俯瞰“长城”、“运河”奇景,惊叹于此而引发的思考。两大奇迹是雄伟壮丽的,然而创造这奇景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更伟大,更值得我们敬仰、赞美。问句设置悬念,答句语气强烈,比陈述句来得更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好。强调“长城”、“运河”的创造者,突出全文的中心,点明主旨。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名言诵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激情导入: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4. 生齐读课题。,有感情的读课题,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想知道什么?

(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的?� 在什么情况下修建的又有什么作用?)

4、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读完后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出示快乐导航

2、自读课文2—3遍,画出生字,标自然段序号,用“—”画出优美句子,然后查、写、记。

3、小组内合作找出近反义词、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组内给生字注音,对子之间互读、互考、纠正生字发音

2、小对子之间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找其他小组比赛字词部分的学习情况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分组板演相关内容,剩余同学练读课文

板演要求:速度快,字迹工整,大方美观,用双色粉笔。

练读要求:注意力集中,大声、动作、表情到位。

2、各组带读相关板块,小老师大声,读准字音。

3、开火车读词语-炒豆子游戏(加深对词语的印象,以便熟练掌握)

4、易错字词提示:“蜿蜒”的“蜒”字要和“蜻蜓”的“蜓|”字区分开,

“ 曲折”( qū)不要读成(qǔ )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检测后进生学习情况,不过关小老师课下帮扶。

2、独立完成快乐导航字词部分,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并查自词点解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小结: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凤凰语文网����点击数:92

《长城和运河》教学随笔

资源出处:凤凰语文论坛三年级备课室

;star=3&replyid=352535&id=27670&skin=0&page=1

资源提供者:柔指轻敲

资源名称及内容:

关于资料搜集及交流的思考

今天教学第1课《长城和运河》。昨晚要求学生按照“预习九法”进行预习,这节课重点检查预习的完成情况。因为“预习九法”中的前七个方法是上学期已经培养的,所以完成的情况还不错,学生在学习字词、朗读课文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因此这节课教起来比较轻松,很快就完成了字词学习和课文的理解感悟,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在此之前的资料交流。

因为长城和运河离孩子的生活比较久远,他们大多数没有亲眼见过长城和运河,只是在图画中或电视上看到,因此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课前的资料交流,使学生对文中描述的景象有了比较具体、全面、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对文中“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不朽的诗篇”“绸带”“飘落”“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动人的诗篇”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从学生提供的“明长城示意图”中可以轻易地找到“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从学生搜集的运河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知道长达1794公里的运河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他们对这两个“奇异的景象”不再陌生,而是油然而生亲切之感、赞叹之情。

从这学期开始,我把查阅资料作为预习的内容之一,且在班上设一名小小信息员,专门负责搜集、整理同学们交来的学习资料,并对同学们搜集资料的次数、内容作记录,期末考评时把查阅资料列入考核项目。今天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关于长城、运河的概述、图片、建造、意义等,也有关于我们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如秦始皇陵和兵马俑、都江堰、赵州桥等;有抄写在纸上的,有打印出来的,有直接把课外书带来的,也有从网上下载保存在磁盘的。可是课堂时间是如此有限,尽管我已经在课前阅读了每一份资料,挑出其中的精华部分来介绍,可是还是有许多资料来不及交流,看着每一位学生都那么渴望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我只能说抱歉,然后让同学们课后去找信息员借阅这些资料,可是我心里也明白,有多少孩子会真正这样去做呢?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在课堂教学气氛中被激发起来,而一到下课,离开了那样的场景,他们的求知欲望早被玩心所替代,能惦记着去借阅资料的孩子一定不多。那么孩子们花了大量时间甚至还耗费家长的不少精力去搜集的那些没有被交流的资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也许我们可以说,重在过程,重要的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是,如果孩子们搜集的资料老是得不到交流,他们不能从中尝到分享的快乐,天长日久,他们会不会丧失了搜集资料的热情呢?如何保持孩子们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让我们搜集的资料更有效?我迫切希望得到专家、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转载自凤凰语文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