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 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内容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教学时要切入中心,引导学生质疑、多层次读书解疑,自主探究,以深入理解、体会。
2、教学准备:
3、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图片、生平事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扣紧神,你怎么理解军神一词?设想一下,被称为军神的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学生发言。
3、 经过预习,知道军神是指--刘伯承。由同学们谈对刘伯承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刘伯承的事迹。
二、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预习情况。
2、 指导难写字龄 匪 承的写法,学生把13个生字正确书写一遍。
3、 指名读课文,并评价,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随课文理解个别新词,如施行、由衷、肃然起敬等。
4、 质疑问难。
三、 整体感知: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主要人物、主要事情)
2、 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 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4、 仔细再默读课文,尝试自读品味,根据描述人物的文章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作阅读批注,思考解决质疑中提到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留意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文中的几种表述方式。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16年,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一个军人在治疗受伤的眼睛,拒绝用麻药。沃克医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他是军神。这位军人就是刘伯承。
二、 抓住中心,提挈全文:
1、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刘伯承的令人震惊之处。上节课的学习中,许多同学很快就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动了,还记得沃克医生是怎样称赞刘伯承的吗?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那段话并画下来。
2、 读一读这段话。理解关键词,抓住学习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他堪称军神?)
三、 体会军神,领悟写法:
1、 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的描写,用-画下来。
2、 指名汇报。
3、 出示描写刘伯承在手术台上表现的文句: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请学生朗读。
4、 听了朗读,你有什么感想?
5、 出示图,师描述图意,调动学生情感:看,躺在病床上的刘伯承正以惊人的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楚--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地抓住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6、 集体练读这段话。
7、 刘伯承坚强、无畏的表现,让沃克医生大感意外。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很多,用~~画下来。仔细读一读,看看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有什么变化?
8、 生交流汇报。(师引导学生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来说)
9、 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变化?从他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10、 交流汇报。集体练读。
11、 故事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作者为什么具体地描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呢?分角色朗读刘伯承与沃克的对话,了解侧面烘托的写法。
四、 升华探究,赞美军神:
1、 读完全文,刘伯承将军的伟大形象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到底是人还是神?为什么 堪称军神?(联系上节课收集的课外资料理解,随机板书)
2、 出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抱负远大的刘伯承,让我们面对他,和沃克医生一道赞美他--齐读称赞军神的话。
五、 课外延伸:
1、 阅读拓展:《中华名将--刘伯承》。
2、 学习了课文,结合阅读拓展,写写读书感受。
板书设计:
17、军神
手术前 手术时 手术后
刘伯承 拒绝麻醉 →强忍剧痛→受到赞赏--意志坚强 堪称军神
沃克 态度冷漠 →由衷赞叹 →肃然起敬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2.齐读课文,简要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一组照片,简介元帅生平。
那么,《军神》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揭示自读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3.反复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快速朗读(或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军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
2.齐读这句话,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带着怎样的感情?
(惊讶、激动、赞美、崇敬……) 。
3.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1
4.引导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5.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其实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课文,去体会,你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汇报交流,解读“军神”内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集交流。
(1)就诊时,抓沃克医生的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
a.“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b.“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c.从沃克一开始的“冷冷”到“目光柔和”。
(2)手术前,抓刘伯承与沃克医生关于“拒绝麻醉剂”的对话,进行体会。
(大屏幕出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这组对话。)
(3)手术中,抓住课文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4)手术后,抓住"72刀”,体会刘伯承超凡的意志。
2.此刻大屏幕再次出示重点句,师引读:“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生齐读!)这是沃克医生发白内心深处的赞美!(生再读) 。
3.老师小结,升华情感,再读重点段。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更让我们每个人难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永远记住刘伯承在手术台上的表现!
(生再读第16和第17自然段。到此,学生对“军神”已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抓沃克医生前后情绪变化的关键词:
“冷冷的”——“肃然起敬”
2.从“冷冷”到“肃然起敬”,沃克医生的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
(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为了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刘伯承的表现,还用了大量的语言去表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从侧面进行烘托。课后,请同学们从文中画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六、延伸拓展。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军神》这个故事,知道了“军神”是人们对刘伯承的由衷赞美。还有人称刘伯承为“武神”。
【教学背景】
课堂上,我班的学生们过去常常随教师这根“指挥棒”转动,而很少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方法及评价提出质疑。课堂上只是等待老师提出问题来思考回答问题。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说,善于想,能言人不能言,说尽方休,坦率表白,流露真我。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平等而又真实的交流中尝到参与的甜头。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
【教学片断】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揭题:人们都知道三国时代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但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共和国有一位元帅要超过关羽。他负伤后,在不使用麻药的情况下,经受三个多小时手术,右眼部开了72刀而一声不吭,因而被主刀的德国大夫誉为——。板书课题 14、 军神
二、初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眼科手术)的故事。被主刀的德国大夫 誉为军神。
介绍: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人,现代军事家。……(定性的介绍)
世人对他的评价:(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发挥词汇量)
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这里根据班上小朋友们的兴奋程度介绍一点背景资料,其中有学生能够讲述的鼓励其尝试,最后由老师做总结。
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不用意味着什么?(担心使用会损坏脑神经。害怕以后再也不能行军打仗为国效力了。)
……
五、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
【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善问”,促进自主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收集展示问题,引导共同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主线。本课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的神态变化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一中心。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军神》一课中刘在手术中的表现一段描写细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着重刻画了刘伯承的什么?当学生知道是动作、神态时,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畅所欲言,深刻地理解了刘伯承忍受巨痛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三、从读到写,重在学会表达
教学中,力求巧妙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如,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这是为什么?这一提问使学生注意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是因刘伯承而引起的:伤势严重仍无比镇定,令沃克十分惊疑;拒绝使用麻醉剂使经验丰富的沃克双手颤抖、不忍心动手术;手术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着巨痛并清醒地数出医生割了多少刀,这令沃克大加赞赏。课文以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眼光去看刘伯承的表现,更能体现他坚强的意志。这一设计让学生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学会了表达。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人物的神态、动作了解伟人的精神世界。
2.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交流有关刘伯承的资料。
3.初读课文,弄清文章叙述的顺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在我国的十大元帅中,有一个堪称“”的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博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的称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9课,就是介绍的这位妇孺皆知的元帅——刘伯承。
2.板书课题
3.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刘伯承元帅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二、预习课文并交流
1.分小组进行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沃克医生称赞的话,为什么称他为?
(4)认真朗读课文。
(5)质疑
2.全班交流预习收获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默读课文,画出沃克医生称赞的句子。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开头——“试试看吧。”):讲刘伯承在手术前拒绝使用麻醉剂
第二段(手术台上——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讲在手术进行中,刘伯承忍受着巨痛,却没有吭一声。
第三段(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完):讲刘伯承的顽强意志,巨大的毅力得到了沃克医生的称赞。
5.分段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
(1)刘伯承为什么要化名去诊所里看病?
(2)沃克医生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刘伯承是一名军人的?找出来画在书上。
2.出示自学提纲,分小组讨论。
(1)刘伯承在手术前的心情和神态是什么样的?
(2)是什么使他拒绝使用麻醉剂?
(3)在手术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又是怎样的呢?
(4)刘伯承清楚地数出了医生的刀数,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3.交流学习情况
4.理解沃克医生的一段话,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体会沃克医生敬佩刘伯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名字:军神。是这个名字帮助我一一克服面对的困难,“军神”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的地位将永不磨灭!
初读这篇文章,看了题目我就不禁在心底低呼:“军神,好响亮,好威武的称呼!”这篇文章讲述了刘伯承被土匪打伤眼睛要做眼球摘除手术时,强烈拒绝用,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动人事迹,也表现出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热泪盈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面对刘伯承如山似海的意志力,我感到自己的意志力犹如米粒儿那么大。
有一次数学竞赛,前面的题目易如反掌,只有最后一题很难。这时一个放弃的念头一闪而过,却在一刹那之间击溃了我的意志。放弃的念头渐渐地吞噬我的大脑,几乎在同一时刻,“军神”这两个字散发着万丈光芒,它像保护神一样与“放弃”、“疲惫”等一些“敌人”浴血奋战,并大声喊“与刘伯承的事迹相比,这点小苦小累算得了什么?”这句话也唤醒了意志,它与军神一起,赶走了敌人,也使得我获得了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这都是军神的功劳啊!
还有一次军神也救我于水火之中。那是一场篮球赛,在最后一次进攻中,投篮的任务落在了我的手里,对手领先了一分,进了,就胜利了。对手也明白,这个球丢了他们就会输,于是摆下1、3、1的阵容,逼得我只能在外线迂回。我的心里也像一个明镜似的,如果三分线外出手,进去的可能性很小,说不定还会遭到责备。可军神对我说“投吧!”,“那万一不进呢?”,“就算进不了,也不会有遗憾!”军神好像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似乎是一个我相识多年的朋友!我投了一下,球在篮筐上滚了一圈,又滚了一圈,落了下来。队友们不但没有怪我,还一直安慰我,这让我很意外。这都是军神的功劳啊!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名字:军神!是这个名字帮助我一一克服面对的困难, “军神”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的地位将永不磨灭!
[教材解读]
《军神》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声效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在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过程预设]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昨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么,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小结: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2、板书“沃克”和“刘伯承”,相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沃”和“承”。
3、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出示含有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课件出示生字词)
年龄土匪绷带拒绝施行麻醉剂
哼叫由衷勉强堪称晕过去一声不吭
(2)引导学生更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学情预设〗
学生在读词语时易把“施行”的“施”读成“shí”、“勉强”的“强”读成“qiáng”。
学生在给生字“拒”扩词时,可能组成词语“距离”“规矩”等。
〖教学策略〗
若学生出现读错的现象,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若学生出现同音替代的现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拒”和“距”“矩”,并分别组词。
【用学生熟悉的相类似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意了故事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组词扩词,是为了更换语境,在新的语境中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再认识。】
二、速读课文以学定教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
〖学情预设〗
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刘伯承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
开始,刘伯承为什么谎称自己叫“刘大川”?
……
〖教学策略〗
教师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
对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请知道答案的同学予以帮助;
对那些有思考价值、值得阅读探究的问题,将其逐一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自主解决。
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转变角色,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关注学情,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顺学而导。
教师相机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11小节,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说得更清楚一些。)
(2)借助资料,了解刘伯承的伤势,体会刘伯承的从容镇定。(课件出示刘伯承受伤的资料)
资源共享: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3)分角色读前11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师读沃克的话,生读刘伯承的话,体会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特点。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4)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2、借助资料,体会意志之坚。
(1)指名读12-15节,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学情预设〗
学生在前面提出了“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保持清
醒的大脑做什么?”的问题。
〖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切入,借助课外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课件出示资料)
资源共享:“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也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汗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