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优秀5篇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WWW.BAIHUAWEN.〉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坦克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坦克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教师打出坦克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坦克,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坦克。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坦克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坦克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坦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矛和盾的集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到:“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矛与盾有关,揭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响亮的再读一边。

刚才同学们听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那么当课文中的矛和盾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结果会怎样呢?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2、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带着两个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学们刚才读书都很认真,哪位同学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生:坦克集合了盾自卫和矛进攻的优点,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4、这课的生字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和同学们见面了,想一起去认识一下吗?

矛盾�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首次、长处� 战场、蜗牛��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自卫� 乌龟

a、自由读生字词

b、我请一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提醒一下其他同学小黑板上哪几个字是容易读错或容易写错的。

教学生识字,如“抵”“乌”字,范写“威”“神”字,正音“长”“神”“招架”等指名读,正音,不要拖音。

c、还有哪位同学能把生字朋友的名字都准确的读出来?

d、开火车

e、齐读。

5、同学们都知道矛和盾是我国古代非常常见的兵器,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抵御敌人刀箭进攻的,下面就请位同学来配合我一下。

现在我用我的“手矛”(食指)来攻击你,你用你的“肉盾”(手掌)来防御我矛的进攻。看看是你的盾厉害还是我矛的厉害。

师:看了表演,有谁能够说说“左抵右挡”的意思吗?

生:左边挡挡,右边挡挡。

师:那他挡住了吗?

生:没有。

师:噢,矛没有挡住,那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他没挡住,谁能最先找到。

生:难以招架。

师:是呀,同学们找的真认真,难以招架,哪位同学能给招架找个近意词?(生: 难以抵挡,承受)

师:那我来采访一下配合我表演的这位同学,为什么你的盾会挡不住我矛的进攻呢?

生:因为你的速度太快了。

师:是啊,矛进攻的速度太快了,那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就是什么?

生:如雨点般。

师:蒽,真聪明,矛速度太快了,如雨点般,盾左挡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出示小黑板,找出哪些词可以看出矛的利害?

生: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师:那位同学能抓住这些词语读出矛的利害和盾的困境吗?

(指名生读)还有更厉害的矛吗?

6、那老师心中又有个疑问了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生:读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段落。师综合学生答案,总结。

师: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处与弱势,忽然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什么想法呢?

生: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是啊,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发明家就谁都不怕啦。这个发明家还真会思考和想象,谁来读一读,读出发明家想到点子时的心态和语气。

师小结:同学们真厉害,从一个“忽然”了解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过程。

生: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本来呆在铁屋子里,谁也戳不到,很好啊,可是发明者又有了困惑?什么困惑?

生:这样的话自己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怎么办呢?发明者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师:这样既可以防守,又可以进攻,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了,这个办法真不错。

师:这里的“矛”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

师:是的。中间这个标点符号叫“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告诉我,发明家是不是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后,这辆坦克就是威力无比,就可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了?

生:不是的。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发明家想到了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是啊,给铁屋子装上轮子,这样一来,坦克就可以在战场上进退自如,能攻能守了,看,一架坦克造好了。

多好的发明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读出发明家想出好办法的语气和心情。

哪位同学还能结合黑板上的词语来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生答。

7、坦克集合了盾自卫和矛进攻的优点,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显神威什么意思?( 很厉害,把潜力都发挥出来,)

课文中那些词语让你体会到坦克的“大显神威”了?

找到的同学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我从“德国兵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知道坦克大显神威的样子。

师:你是从德国兵的失败中体会到大显神威的。还有吗?

生:从“庞然大物”这个词我知道了坦克很大,让它大显神威了。

师:你是从坦克的大体会出来的。还有吗?

生:首次是第一次的意思,坦克第一次出来就大显神威了。

师:是啊。多么厉害。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也是第一次的意思,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头一回。

师:对,坦克第一次出场就这么厉害,大显神威了,指名把威武神勇读出来。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课,了解了发明家是如何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并且他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这位发明家是个多么善于思考的人啊,那么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是不是也应该像这位发明家学习,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勤动脑,善动脑呢。

8、布置作业。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叙事简洁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化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研读观察,解悟思想方法。

1、看屏幕,边看画面边读课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2、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2)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3)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紧张危急”。

3、观察发明家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4、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用心去读读课文1-4段。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反复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5、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就是这样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四)欣赏诵读,放大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五段,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声音表现自己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

4、大屏幕播放坦克作战的录象片段,感受坦克的威力,指导朗读。

5、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6、启发:

(1)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得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7、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我们再智慧地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五)举例讲授,理解课文道理。

1、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很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鸡尾酒”、“电视电话”等等。

2、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和()的集合

3、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4、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懂了,我们也要努力去会,努力去弄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5、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6、小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发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集思广益。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受益终身。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教学时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六)查找交流,拓展学习活动。

1、查成语字典,理解“集思广益”、“兼听则明”、“楚材晋用”、“三顾茅庐”等的意思,然后联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的学习,谈谈对这些成语的新理解。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3、综合学习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查看资料,了解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典雅奥运会的开幕式点火创意,集他们的优势,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就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

附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坦克

矛————炮口

()和()的集合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

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

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

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

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

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

(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

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

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

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