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优秀27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增减变化趋势。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情境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用两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一个情境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绘制一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然后出示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从而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的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涉及这样的例题是小明的身高情况、某病人的体温图,这些题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调查统计的过程,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17年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xx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xx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xx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xx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xx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xx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4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3、注重知识和学生素养的融合

“一道数学题,除了数学知识以外,承载着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书本例题图片。谈话: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观测气温)我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在5月21日这一天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屏示统计表:深圳市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略)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对学生意见的预设:早上7。点到晚上7点,每2小时观测一次,共7次;各个时间的气温情况;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深圳地区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谈话。刚才我僻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温度变化情况、最高最低气温、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各时间段内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1)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谈话:那�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教师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呢?

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制作统计图

谈话:事先我们一起收集了这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表,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尝试练习。、教师指名展示制成的统计图,同学互相并改正,重点关注所描的点的位置与纵轴上的标尺是否对应。,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的预设:每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哪两年间上升得最快等等。谈话: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吗?(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1、统计心跳情况。谈话: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有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的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看。出示下图,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相互问答)你能预测再往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每分80~90次左右)

2、统计身高。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3、分析判断。我市人民商场服装部就去年衬衫和毛衣的销售情况作了一些统计,你能从中知道这两张图各表示什么服装的销售情况吗谈话: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你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上图为衬衫销售情况,下图为毛衣销售情况)教师:有了形象直观的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我们对一些情况的分析和了解。

4、教学“你知道吗”。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的内容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一些信息,并讨论怎么用更准确的数据来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教案 6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

①标题;

②实线和虚线;

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教学目标: 7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量变化趋势并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

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我家楼脚有一个老大妈,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冰激凌,二女儿开了精品店卖伞。眼看两个女儿都生活的很充实,可是老大妈却总是不开心。因为雨天她担心大女儿的生意,晴天她又担心二女儿的生意。最近一周,一直在下雨,二女儿的生意越来越好,雨伞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二女儿为了更好地经营,她就对雨伞的销售进行了统计。

(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学生发言,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生活中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统计外,你们还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出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像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揭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轻松的谈话中,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

(一)师:那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你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出来吗?让学生讨论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师:折线统计图的组成(描述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对象、单位等)

(二)绘制统计图

1、对应描点

2、依次连线

3、标注数据

(三)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以前学过条形统计图,那么你会灵活选择什么情况下用条形,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业单第一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很厉害,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那么老大妈的大女儿也想对她的冰激淋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为下一周的进货作准备,同学们说她应该选用什么统计图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那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帮助大女儿完成统计图呢?

让学生上来绘制冰淇淋的折线统计图。

师:这个同学手真巧,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要点,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老师很是佩服,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作业单第二大题。

展示此题的绘制结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同学们接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脑手机都是可以帮助学习的工具,但是随着这些科技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许多青少年的视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老师对我们学校的近视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单第二大题的第二小题。

三、总结

1、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回顾)

(1)绘制统计图

1、对应描点

2、依次连线

3、标注数据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大家通过动手、动脑,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各有特色,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统计图的形式。那么你们回家后,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对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成绩进行统计,并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争取在期末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在本节课的评价上是侧重放在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上。布置学生回去统计自己的成绩,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特点:

步骤:

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

1、对应描点

还能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2、依次连线

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3、标注数据

PAGE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15年济南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师:2015年3月济南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11℃)

师: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

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五、课后请欣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10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11

一、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习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4、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归纳复式统计图

的特点。

3、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的分析和推测。

三、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在数据上,没有真正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四、 练习设计:

1、 今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那我们的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师出示第25届~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图)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中国队的金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美国的金牌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那你能预测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表现吗?

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完成“做一做”:

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进一步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

3、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

统计我们学校五一期间各年级男、女生参加旅游的人数,制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五、评析: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亚运会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在9-14届亚运会上获金牌的情况,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我国第29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2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折线统计图》 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4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审美意识。

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三、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四、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五、教具学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纸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六、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出示的投影片)

教师: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出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线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画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出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在垂直射线上画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像教科书第62页那样的。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要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七、随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3.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

八、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2月制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6

5月22日张小彩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小彩老师是以2003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典”这一令世人关注的事件来引入的。她从网上下载的统计表和电视短片的统计图都记录了4月26日至5月31日每5天新增病人人数的统计数据,在比较中说明了条形统计图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出某一时段新增病人的人数,但“非典”病人人数在未来的时间究竟呈增加还是减少的趋势从条形统计图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她这样安排不但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使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有了需求,成了必然。进而她引导学生知道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代表什么,横向和纵向数据的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将各个日期与对应人数的相交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特别是她出示课堂活动一

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

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其意图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并且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亮点。

本节课小彩处理教材的成功点是课堂活动二的内容,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7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以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在本课时内将初步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体会所画的坐标点及折线应该具备正确性、合理性、简明性、美观性。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教学,本课主要用“活动—参与”法、“讨论—交流”法作为主要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难�

1、创设和生活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以上海气温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并总结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美观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习,我给学生留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我也以学生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合作学习体现的比较充分。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反馈,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对折线统计图的范围与结构进行把握。

3、以学生为本,追求教学过程的活。

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创设了让学生自主绘制2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这一环节,由于这个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的设计给出了波浪线和最下限的刻度。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如何的折线统计图才是合理的、美观的,因此在课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对出现的不同画法的比较、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纵轴刻度如何选择才是合理的,理解当数据较接近时,确定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的方法,学会了对折线统计图的范围与结构进行把握。

4、培养思维,追求课堂教学的深。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主要以技能操作为主,传统的教学以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 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根据要求画完整、当1点上没有数据说明什么、纵轴刻度如何根据数据进行选择、出现怎样一组数据需要用

波浪线、选择哪些数据进行统计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有效促进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excel软件在绘图中的作用和优越性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9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关注每位学生,捕捉课堂资源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换,开放的教学核心是对教学中“人”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敏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计图画的居中。

2、沟通两个世界,延伸学生思维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的教育价值。我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内� 事先让每个学生去收集资料,制作成一张统计表。学生收集的内容是丰富的,有的走进花店,统计了花的出售情况;有的统计了自己的身高、体重,有的统计了家里的水、电、煤的使用情况,有的借助父母的力量统计了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比如手机、苹果等。通过调查,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并能制成图表。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并能把学到的新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图表反映收集到的数据,从中获取信息,并做初步的分析。比如: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花店的销售情况,对花店的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身高,预测出自己一、二年后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统计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预测的能力。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重建: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

教学重点 20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经历读稍复杂折线统计图、交流信息和进行简单预测的过程。

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

体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获得丰富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过程:

读折线统计图

1、打开书103页,看图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图。

2、让学生讨论“部分年份”的意思,并说一说这幅图的特点。

3、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4、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试着预测一下我国20xx年以后的`水果产量。

讨论交流。

试一试

1、让学生看书读统计表,并提出制作图的要求。

2、交流展示自己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练一练

1、先读题,了解题目要求,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交流绘制的统计图,互相评价。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2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利用折线统计图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数量增减的特点并进行简单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23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课件示图)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节资料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经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我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明白其特征。

2、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3、情感态度目标:

经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供给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头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上海世博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本事,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

第三部分经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4月~8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博园区8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个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裁判、情境二: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适宜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本事。

情境三: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我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多媒体完整呈现。

三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先经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最终我说说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能够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此我设计板书如下:(课件):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多少,描点

线:增减变化,连线

数形结合,标数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24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2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08页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教材提供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现实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方法目标: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大家都知道去年是我们中国的奥运年,那么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呢?(51枚)

对,我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成为百年奥运史上最强东道主。

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在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各获得多少枚金牌吗?

1、老师课前进行了调查整理,仔细看(课件出示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2、提问: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读出数学信息。那谁能说说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学信息有什么特点?

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观,也很形象,还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体育部的叔叔阿姨也对近几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获奖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3、(教师演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教师:这还是刚才的条形统计图么?它又该叫什么名字呢?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选用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观察

老师投影出示××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老师:通过观察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甲:我知道了,1998年参观人数为3万人。

学生乙:我知道了,1998年到2003年每年参观的人数。

学生丙:我可以知道,2003年参观的人数最多,1998年参观的人数最少。

学生:2003年比1998年参观的人数多多少?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2、自主探究。

老师:除了我们所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其实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老师出示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请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老师: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你们从这个统计图上还能获得哪些在条形统计图上不能获得的信息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能看出从1998年到2001年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而2001年和2002年人数是一样的。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学生:折线从下往上就是增加,折线是水平线,就是不变。

老师:对,你观察得真仔细,折线上升也就表示人数增加,折线是水平线,也就表示保持不变,那如果是下降呢?

学生:就是减少。

老师:很好,也就是从这条折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同学们你们真棒。现在我们再来观察折线统计图,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学生:标题、横轴、纵轴、点和连接的线段。(老师板书)

老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课件出示上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主要方法。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了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讨中会很快比较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对比中让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义,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还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尝试制图,看图分析

明确制图步骤:

教师:这是陈

师强调:找准点,标准数,线要直。并按顺序连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6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