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教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指导学生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刻画,文中却只有一句对他的语言描述,细心的你能快速找到它么?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祖国沦陷→离别祖国→思念祖国→难忘祖国
2、明确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离别祖国,感受离别的动人场面
3、效果预期:
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信心么?准备好了么?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离别的场景,
梳理全段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策略:默读课文2自然段这段写了告别的哪三个场景?哪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圈出关键词语,并在旁边批注感受。
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1)赠送银杯
(1)(结合文中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交流时引导学生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了这个感人的场景。
补充时,学生交流出了“宁恋家乡一抔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2)吟唱送别曲
(结合文中句子“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 )
交流时拓展《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深化学生情感。
(3)老师叮嘱
师相机评点: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能从课外资料中应证自己的观点,真了不起!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这浓浓的师生离别情,爱国情读出来吧!
教师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任务二:
快速浏览第4段,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日夜思念?有感情地读一读,交流读书的感受,看看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作者是按照先总后分的叙述特点表达的。
指导朗读
三、检测导结:
想象肖邦的同学们离别时的画面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可以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几方面来写。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板书设计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吟唱送别曲 环境描写
离别祖国 老师叮嘱 神态、动作
赠送银杯 语言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来历及歌曲的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3、能认真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如:三连音、附点)和力度变化(渐强、强音记号)。
教学过程:
一、听赏歌曲——《我的祖国》
1、导入新课
师:在你的印象中,祖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谈祖国留给自己的印象。轻声播放《我的祖国》音乐。)
师:有一位歌唱家,用自己平实的语言、甜美的歌声描绘祖国,就像在唱自己的妈妈一样。她就是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请听她的演唱的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
2、聆听《我的祖国》
师: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配乐。)
3、介绍歌曲相关知识
(1)首唱者——郭兰英
师:歌唱家郭兰英1930年出生在山西平遥的一个叫“香乐”的小村子里。她的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我的祖国》是�
(2)歌曲创作的背景
师:电影讲述1952年秋,为了夺取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志愿军某部八连忍饥挨饿,坚守上甘岭二十四天,终于迎来大x的全面胜利。上甘岭战役非常惨烈,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敌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向上甘岭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舰载炮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抛洒热血、牺牲生命,帮助朝鲜人民打退了拥有世界上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换来了祖国的安全和朝鲜人民的自由、独立。(学生了解电影创作背景。)
4、跟唱《我的'祖国》
老师播放《我的祖国》音乐。
(学生跟唱《我的祖国》,再次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习《国歌》歌词。
1、观看记录“日本暴行”的图片资料
师:这是一幅平静恬美的生活画面,可就在这时一场灾难发生在中国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回到1931年。
(学生观看记录“日本暴行”的图片资料。)
2、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之一——《控诉》
学生观看电影《国歌》片段。
3、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之二——《抗日x》
学生观看电影《国歌》片段。
4、学一学
(1)老师领读《国歌》歌词。
(学生学着抗日x的样子,跟读歌词。)
老师提问:� )
(学生试着读歌词)
(3)学生领读歌词
(由一名同学带读歌词,全班学生跟读歌词)
(4)介绍田汉
三、学习《国歌》旋律
1、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之三
学生观看电影。
2、认识三连音
(1)聆听全曲
学生聆听《义通军进行曲》全曲。
(2)拍一拍
学生拍一拍两组三连音节奏。
(3)听一听
学生聆听全曲后,再说一说三连音在模仿什么声音。
(4)唱一唱
3、体验力度渐强的乐句
(1)唱一唱
学生视唱乐句:5 1. 1 3. 3 5-
(2)说一说
学生讨论这句旋律的进行方向。
(3)再唱一唱
学生结合歌词学唱这一乐句,注意力度变化,并讲出力度渐强的原因。
4、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旋律
(1)视唱旋律第一遍
(2)提示加入附点、强音记号的地方,再视唱旋律。
四、演唱《国歌》
1、齐唱《国歌》
师:《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中国人民奋起战斗,奖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学生齐声演唱《国歌》。)
2、跟唱《红旗飘飘》
师:2008年的世界体育盛会——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我国的体育健儿们迎接的是世界、迎战的是极限,为祖国的荣誉而战斗,是他们不来的信念。让我们唱上一首《红旗飘飘》为他们的勇敢加油喝彩吧!
(课件播放《红旗飘飘》,学生跟唱)
3、演唱《国歌》
师:同学们,身为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唱好国歌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做的。让我们热爱祖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爱唱国歌做起。
(学生起立演唱《国歌》)
教学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二、 精读指导
四、指导书写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
教学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2、学习第三段。
三、试背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记忆。
读第一段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4)交流并指导朗读。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女生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课前思考: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应放在阅读、体验、对话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来体会和感悟。)
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 ”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在此引开另一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
课前思考:
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周末做好预习工作: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肖邦这个人物,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课文中有几个成语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释;个别字词的意思理解起来有难度,就到课上来解决,这一方面还要多训练。课后习题中的问题,可结合重点段落指导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应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这一段中写了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说说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情,深深的师生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积累。
课前思考:
一、读——情感体验的前奏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音乐家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一段,在设计这一段教学时,我
二、说——情感体验的生成
《语文标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想——情感体验的升华
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为肖邦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之时,心中又一个疑虑也随之出现:既然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而“远走高飞呢?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国”的真正用意,我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当肖邦接过老师送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再次回首遥望祖国的领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马上会结合课文的前后内�
课前思考: 1、双基方面:
第一题:根据语境选择词义的能力需要锻炼,提高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吧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得效果。
3、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课文第二自然段按“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感受老师的教诲和肖邦的情感,在读中理清内容,写小标题;熟读文章,体会情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
特别搞清楚“特殊的礼物”指的是什么?不是银杯,而是祖国的泥土。
课后小结: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导入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句子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
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
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课后反思:
文章第五自然段中,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这一难点是,我先从词义开始,让学生弄清“弥留之际”的意思,让学生想,在“弥留之际”的肖邦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根据教案让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出示: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不能说得很多,我出示了教案中的预设: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学生虽然说不出,但是也开阔了思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九、达标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 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疲惫( )( ) 干瘪(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淤滩( ) 簇新( ) 蜗行( )
3、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①祖国→贫困落后 “我”→深沉悲痛
②祖国→痛苦追求 “我”→痛苦希望
③祖国→新生希望 “我”→希望欣喜
④祖国→富饶自由 “我”→奋发献身
祖国←血肉相连→我
荣辱与共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 ”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祖国二字用红笔写)。同学们,看课题,你发现我的板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国是一个温馨的词语,用红笔板书正是由于这个词流露出亲切之感,让我们读一读这个词。
祖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让我们激昂奋进;和平发展的日子,她让我们幸福美满。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我们懂得祖国二字饱含了无限慷慨;读余光中的《乡愁》,我们懂得祖国二字书写了许多眷恋。每个人,面对这样两个字都有不尽的感受,让我们三读这个词。
如果,读这个词语我们内心充满澎湃,那么读这句话,我们一定能感觉到肖邦发自肺腑的忧愤,也一定能感受到肖邦眷顾祖国的强烈心声。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在课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应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肖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该段文字)
指导朗读。
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远离华沙的异国他乡虽然也可以给肖邦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要与祖国永远在一起的强烈爱国情感。)
3、学习第一段
说起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我们还得从头说起。请同学们拿起笔,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肖邦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的原因。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问的?
引导讨论肖邦可不可以留下来以加强理解肖邦离开祖国的无奈。
出示句子: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肖邦离开祖国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解满怀悲愤、不得不)
指导朗读该句(语调低沉,速度稍慢,重读“不得不”)。
4、学习第二段
生我养我的故土已经遭到列强的瓜分,面对满目疮痍,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场面何等凄凉何等悲怆,捧起你的书,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按照告别——送别——离别的顺序给课文分一分层。
特别的岁月,别样的离愁,就连苍天也为之动容,那薄薄的雾霭不正是肖邦心头的阴云吗?
肖邦如此,送行的人又是如何呢?我想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层,想一想送别过程中着重写了几件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特地谱写了一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来为他送行。请你想象一下,《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首歌的歌词会有哪些内容?老师和同学们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为什么他们会是这样的神情?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指名读这句话。评价。
指导读好“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读出老师殷切的期望。
教师与学生互相角色扮演埃斯内尔及肖邦,熟悉课文并帮助背诵课文。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希望肖邦不要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自由练习朗读。
齐读第三层。
面对亲爱的祖国,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胜利归来在何时;面对敬爱的老师,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聆听教诲在何时;面对可亲的同学,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促膝相聚在何时。
可是,肖邦选择了疾驰而去,什么叫“疾驰而去”?这矛盾吗?
指名读,齐读。
背诵课文第二段。
5、延情课后
曾几何时,我们为奥运赛场上健儿们披金挂银而振奋,我们为神舟号飞天而欢呼。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幸福的生� 可是,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在那祖国遭受沦陷的岁月,肖邦虽然离开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却哪能丢下牵挂,抛却思念,漂泊的日子,他过得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一、活动目标
1、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木兰诗》、《最后一课》、《石榴》等作品,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因而
2、通过回顾祖国历史(片段)之一,让学生体验在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中感人的爱国故事,培养学生朴素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3、通过模仿和视听,感悟爱国的深刻内涵,从而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光荣与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二、活动准备
编制脚本、选好演员、排练。
三、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开始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第一版块——沧桑岁月。
班会主题版面出现(屏幕):
回顾历史,祖国因我们而欣慰;
脚踏实地,我们因祖国而自豪;
展望未来,我们与祖国共腾飞;
(以及展示祖国各方面成就的图片。)
1、演讲者演讲(渲染气氛)(大屏幕打出四个大字:“苍桑岁月”,后出现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的图片。)
2、小合唱《在松花江上》引入音乐剧。
学生:下面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们家族的故事。故事开始在六十年前,听奶奶说,我爷爷的家庭是一个很兴旺的家庭,可是爷爷为了自己的理想,在那个非常的时期,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音乐剧: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一幕。在国、家之间作出义无返顾的抉择:父子争吵。(以旧上海图片做背景,表明爷爷家庭背景)小合唱《红星照我去战斗》。
学生:我的爷爷参军了,那时的爷爷是个好勇敢的战士,不久便荣升连长,可是,在一次战斗中爷爷受伤了,于是……
(配合小合唱,部队前进的图像,表明爷爷从军),爷爷受伤(配以激烈战争的图片,衬托爷爷受伤),半月后与奶奶相识(战争时期医院做背景,表明爷爷入院)
学生:这就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在爷爷和奶奶的渐渐远去的背影中插入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4、小合唱《东方红》结束第一块(开国大典图片,表明建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放开声音读一读 ☆☆☆
1. 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 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通过查字典,我知道“雾霭”一词中“霭”应读 音。读完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是(总的):
2.这些词语通过查字典,我能理解它们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3、做做字词游戏,放松一下。
(1)给它们加偏旁,再组词:
肖: 邦:
⑵给它们换偏旁,再组词。
咏: 腔:
忧: 烛:
(3)“黎”的书写要注意,提示:
4、课文内容我知道:
5、再读课文来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 (国籍)音乐家 弥留之际的请求,表达了他 。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
(2)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____________。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__ ____。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______________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___________�
(3)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
(4) 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_____岁。
静下心来想一想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是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3.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词语,又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资料补充:
2.我知道我国的爱国诗人有 ,他的代表作品是:
品读课题 突破重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题教学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即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成了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这一课题的品读和感悟。现录教学片段如下: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指名读题,齐读。
师:想一想:要是给这个题目加上标点符号,你准备加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班上许多人举手。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生:我给这句话加引号。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一句话。
此时,许多学生跟着附和道:“是啊,是啊!”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明白了呀!想想除了加引号,还有别的符号需要加吗?
学生们再次陷入思考之中。沉寂之后,一名女生站起来。
生:我觉得还应该在句尾加上一个感叹号。
师:这倒是个独特的见解,能说说为什么应该加感叹号吗?
经这么一提醒,班上有好几名学生眼睛亮了起来,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在临终前说的,这是他的临终遗言。
生: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在请求别人。
生:因为这句话是肖邦弥留之际心灵深处的呐喊。
师:是啊,肖邦这位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在他弥留之际说出这样一句话,肯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围绕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肖邦是对谁说这句话的。
生:我想问肖邦是在哪儿说这句话的。
生:我想问肖邦为什么要在临终时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
师:同学们,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要通过再读课文需要解决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到文中去细细体会吧。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2、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 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
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
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放开声音读一读 ☆☆☆
1. 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 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通过查字典,我知道“雾霭”一词中“霭”应读 音。读完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是(总的):
2.这些词语通过查字典,我能理解它们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3、做做字词游戏,放松一下。
(1)给它们加偏旁,再组词:
肖: 邦:
⑵给它们换偏旁,再组词。
咏: 腔:
忧: 烛:
(3)“黎”的书写要注意,提示:
4、课文内容我知道:
5、再读课文来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 (国籍)音乐家 弥留之际的请求,表达了他 。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
(2)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____________。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__ ____。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______________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___________�
(3)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
(4) 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_____岁。
静下心来想一想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是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3.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词语,又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资料补充:
2.我知道我国的爱国诗人有 ,他的代表作品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歌词。1952年10月,朝鲜上甘岭战役打响了,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以钢铁般的意志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守住了阵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首歌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文既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歌,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诗歌共有六节,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1、2节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勾画出了一幅祖国美丽富饶、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第3、4小节由景转而写人,以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勾勒出一幅祖国人民朝气蓬勃、团结一心的英雄画卷;第5、6小节是对祖国山川的赞美,表达了人民热爱和平、建设强大祖国的美好心愿。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一)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诗歌,整体感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美好愿望。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设计理念
1、 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使学生在读中促理解,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作者相互交流。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通过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3、注重了学科的整合,课内外知识的延伸,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跨学科的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祖国》,用音乐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欢愉的气氛中,愉悦身心,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学习生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以及识字的能力。其次,通过老师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读诗歌,理解感悟
主要让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小节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充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 如学习第1、2小节时,引导学生深情地、赞美地、怀念地朗读,从而体会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故乡深情的怀念、赞美。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首先设计了一段导语,引导学生谈谈有关祖国最近的一些大事,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正以更美丽、更强大的英姿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其次,设计了一个“为祖国添光彩”的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最后,师生共同深情地对祖国说一声“祖国妈妈,我爱您”。这样设计,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既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绘画、写作、唱歌等方面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实现了学科整合,又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1册)的第一单元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15-17页的2至3小节。
设计思想: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同时,也蕴含多门学科的知识,其知识覆盖面之广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学习语文,就要使学生受到多方面地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感受肖邦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肖邦对祖国得深深热爱,并能理解相关的词语。
3、自己深有感悟,明白爱国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去更好地理解“爱国”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课前学生收集的有关爱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那些爱国的故事?看谁讲得好。
那他们是用什么行动(怎么)来表达对祖国地热爱的?
可见爱国的方式有很多,那肖邦是怎样来热爱自己祖国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
1、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地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
把 我 的心脏带回 祖国
↓ ↓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让人难忘。
2、学生自由读文,讨论交流文中写了哪几个场景?
(1)、指名说,看谁的语言最简洁。
(2)、师生交流
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3、练习朗读这三个场景,看谁读的最有感情并让学生进行点评(注重读时的表情和语气)
4、思考: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
5、朗读全段,进一步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
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老师的叮嘱,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早异国他乡,他做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理解“悲愤欲绝”的意思
为什么“悲愤欲绝”?
从中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
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肖邦是怎样做的?
从肖邦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2、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3、交流。理解“彻夜”的意思。
4、指名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
5、小结:
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四、指导背诵
学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把 我 的心脏带回 祖国
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 ↓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教后反思:
从设计提问的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第四节时,学生竟深有感触地说:“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是灾难和痛苦。”是意料之外,是以表明对课文的理解在原有基础上又升华了,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热爱祖国的方式有很多,但都需要付出,要始终如一,学得越多,做得也就越多。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波兰被外国侵略者占领,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从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为了表达钢琴诗人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
肖邦的爱国是不容质疑的。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拒绝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个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无疑给沙皇一记响亮的耳光。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不少。我要质疑的是,课文为什么要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非要给肖邦这个浪漫的钢琴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
文章第一段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肖邦离开波兰前的确时局震荡,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国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决定因素的是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他出国去深造,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肖邦是个钢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音乐成就。“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记)”,但最后,肖邦还是选择了离开。因此,课文中“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之说,把他的离开完全归结于政治因素,是不恰当的。
第二段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课文为了强化肖邦的爱国情,先写老师和同学的送别,此时的肖邦只是“感动地点了点头”,后来老师送给他一杯泥土时,才“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而我所查阅到的资料却是这样的:“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课文把这两个场景的先后顺序故意颠倒,以此来突出表现肖邦的爱国情,不知这种“艺术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的确,去世前两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见,他的高产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创作激情更主要的是来自于爱情的归宿。1835年,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热恋。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失恋后的肖邦,两年后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请看以下资料:“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1847年,他和乔治·桑的关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渐变坏,这正是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来提到的“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但资料显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资料中还提到“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显然,课文这么写是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呼唤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举重若轻。多年以前我们学习政治,我们义愤填膺地感受着西方国家人民的苦难,恨不得一步跨过去把他们全部解放到我们社会主义的天堂来。这种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一种感叹,一种无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们顺着教材把课文中那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样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学生脑海的话,这与当年学习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会读到众多诸如“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数。例如:先锋电机厂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权后,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总产值相当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东方红纺织厂,今年上半年棉纱的总产量,完成了上半年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二百零九点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农村中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光明生产队夏熟作物的总产量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九。像上面这些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时代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这种政治教材思想却总不能从人的脑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们可爱的肖邦成了一个牺牲品,这样的教材之下,牺牲的又何止是一个肖邦呢?要知道,读者是千千万万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码底线是真实。人文的重要内涵是把人当做人,既不把人当作鬼,也不把人当作神。肖邦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是一种中国式的神化,其间折射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典型,也是一种悲哀。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 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1、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 )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 ”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由墨香阁免费教育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