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1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第44页的“想想做做”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垂足。
2、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使学生经从显示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初步感知“垂直”。
1、课件出示六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提问:上面六组直线中哪种情况与其他情况不一样?(平行与相交)
余下的五组相交直线中你觉得哪种情况最特殊?(第4种,直的)
引导学生观察第副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课件出示: 后面一种情况和前面一种情况是否是同一种情况?
3、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垂直”。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 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用手遮住其中一条直线,问“这叫垂线吗?”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练习: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课件出示)
(4)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课件出示)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5)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课件出示)
(6)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2、学习画一组垂线。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学生再尝试。
(2)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
学生再尝试。
(3)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在电视机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课件出示杨园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设计说明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优惠促销活动。通过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实际计算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会解决百分数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前面的知识为基础,在课堂上只需要适时地引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通过列式对比,得出最优的购物方案,这样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的商品促销方式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在购物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商家有什么促销方式?你还知道其他哪些促销方式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引入:购物中促销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各种促销方式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下一步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展开问题,探究新知
师: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面临过不知道选择哪家商场去买商品的时候?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课件出示例5)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结合课件中的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1)小组讨论并交流:“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满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在哪个商场买裙子更省钱?
(分别求出在A、B两个商场买同一条裙子的价钱,然后进行比较)
3.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明确:
(1)去A商场买。
(A商场是打五折,也就是按原价的50%出售)
列式:230×50%=115(元)
(2)去B商场买。
(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所以要减掉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
(3)实际比较。
因为115<130,所以选择A商场更省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教材解析:
《相交与垂直》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属于新课标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和认识了线、直线、射线、角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奠定基础。陈老师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①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③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 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感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正确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
教学难点: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以及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本课时陈老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让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陈老师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平面中两条直线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而活泼。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的教学过程陈老师分为四个环节六个小步骤来完成
(一)学情调查(二)质疑探究(三) 达标检测(四)拓展延伸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
第一个环节:学情调查陈老师设计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得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第二个环节:质疑探究
第一步:自学课本,互相交流。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后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
第二步:自学课本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得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让学生自己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概念
第四步:实践活动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
第五步:画一画
这一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又细分为三小步:(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
第三个环节:达标检测,完成教材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淘气要过河,怎样走最近。 让学生懂得用点到线段垂线距离最短的原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使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3.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进行一定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4.在整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初步意识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边学习边整理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一个有趣的知识导入对代数知识的整理。
(1)师:在某地,蟋蟀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上3就等于当地的气温。
(2)提问:①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②这涉及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1.回忆知识点:提问:自己看书,看代数的'初步知识,可以分为几部分?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运算定律、比和比例、方程的解、解方程、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求积公式)
3.整理知识点:
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简洁、清晰、与众不同。
4.学生汇报整理的情况:
数量关系
用字母表示数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或使用树状结构的方式等)
方程
简易方程 方程的解
解方程
5.组织评价:提问:①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②他们都是根据什么进行整理的?
6.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三、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提高
1.出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学校去年种桔树a棵,今年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种( )棵。
(2)商店原有洗衣机 a台,现在又运进30台,现在共有洗衣机( )台。
(3)甲乙两人共同制造一批零件。甲制造a个,乙每小时制造b个,工作了4.5小时,两人就完成了任务。这批零件共( )个。
(4)李红a天看了60页书,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需要b天,这本书共( )页。
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要注意什么?
2.复习简易方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3.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1)X-42=783 (2)4X﹤9 (3)5X-2X=150
(4)2X-16
监控:
(1)(2)、(4)为什么不是方程?
(2)动手解(1)、(3)两个方程
(3)解方程时要注意点什么呢?
4.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一个梯形,看图填表。
梯形数量12345
梯形周长58111417
①再多一些梯形,周长可以用什么表示?
②用字母表示梯形的数量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③周长是299个,这个图形是由多少个梯形组成的?
(2)课件演示:由重庆到淄博,乘火车要花400元,用餐2天;到了淄博后,住5天,用餐5 天。
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淄博一行的人武部开支。(每天用餐a元,住宿b元)。
整理后:800+9a+5b
②你觉得每天用餐、住宿开支多少元合适?请你设计一下?
③评价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知识目标: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平行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能力目标: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空间想象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形成实践出真知的思想。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平行线"是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是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对于刚接触几何知识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 点:理解平行线的意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难 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线的定义、特性,并总结理解平行公理及推论。
教学准备 三角板、长方体、直尺、小棒、三角板、直尺、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以情激趣
1、出示实物照片 〔(1)教学楼楼门。(2)长方形指示牌。(3)双杠。〕
师:同学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还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你从这些照片上可以发现什么? 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说明: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有关平行的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乘自动手扶式电梯的经验,农村学生播种庄稼的经验等。)
2、抽象成图形
把你们找到的用数学图形表示出来。出示:三组平行线。
找一找:在教室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一组直线吗?在日常生活中呢?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组成的数学图形叫什么吗?
引出课题:平行线
二、提出问题
1、 摆一摆
把小棒想象成直线,摆一组平行线。
2、问:生活中只要是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吗?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线?用小棒摆一摆。
请同学到实物投影上摆。
3、设问激疑:
看来平行线有它独特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研究研究平行线到底有什么特征?看一看,你们能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三、分析探索
提出合作研究的要求:可以选纸上的图形,也可以在长方形框架中选一组平行线,合作研究。
请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方案一:若学生总结出两条直线不相交,就直接看课件。
方案二:学生说不出两条直线不相交,则教师引导:它们的距离一样,延长后距离变不变?
不是平行线,延长后距离越来越小,最后相交。平行线延长后也不会相交;平行线间作垂线,验证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通过课件边展示,边讲解。)
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行线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两线之间等距。
(设计说明:这个时候,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问:"是不是只要满足上面的条件就一定平行" ,然后按照下面的方案进行;如果学生发现问题,那么教师首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要用长方体框架演示)
出示长方体框架
师:我也找了两条棱。请你来延长A或B看它们是否相交?(异面直线)
讨论:他们能叫做平行线吗?说明理由。长方体中的哪两条棱也是这种情况?
师:我们平行线的概念应该怎样完善一下?
四、知识理顺,得出结论。
1、学生归纳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师小结: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
2、平行线的表示法。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
平行教案2,标签: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平行线的画法。
问:借助三角板、直尺如何画平行线?
(1)已知直线l,作直线平行于l。
(2)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作直线平行于l。(小组合作探究)
请同学到讲台上通过实物投影演示。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强调利用直尺与三角板画平行线有四个步骤: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五、应用反思:
教科书98页习题4.5第四题:图中哪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用几何符号表示出来。你还能在图上画出其它的平行线吗?试试看。
六、拓展创新:
1、结合画图回答问题:
已知直线l,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学生归纳:经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师:还有一种说法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你们比一比,哪一种说法更合适,说明你的理由?
通过讨论,对比,体会"有且只有"的含义,认识到第二种说法准确、严密,进而得到平行公理。
2、实践活动:
已知如图直线l和直线外的点A,B,分别过A点和B点作l的平行线。
问:所作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或若AE∥l,BF∥l,则AE∥BF)。
实质: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七、小结回顾: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学习方法、感受体会)
师:生活中用到平行线的地方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对平行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八、推荐作业:
个人独立完成:教科书98页习题4.5第一、三题。
小组合作完成:找出长方体框架中,有几组平行线?
拓展作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查询有关的资料,寻找利用平行原理进行的体育项目、生活中利用平行线的实例等,讨论其中的一些道理,以加深对平行线含义的理解。并且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