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本页是细致的小编醉清风帮大伙儿找到的15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材准备

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练一练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3、判断:A在同一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B、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C、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小学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新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4

Ⅰ、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边、角、对角线三方面):

边:①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②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角:③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对角线: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补充】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2)平行四边形判定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包括边、角、对角线三方面):

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角: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⑤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Ⅱ、矩形

(1)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④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2)矩形的判定

1)矩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步骤:

方法一:先证明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角为直角或对角线相等;

方法二:若一个四边形中的直角较多,则可证三个角为直角。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如右图)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Ⅲ、菱形

(1)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①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④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对角线交点。

3)菱形的面积公式: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则

(2)菱形的判定

1)菱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证明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步骤:

方法一:先证明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证明“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方法二:直接证明“四条边相等”。

Ⅳ、正方形

(1)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即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四个角都是直角;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2)正方形的判定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④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⑤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84页最上面的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请大家每4人一组讨论,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大家说一说怎样认识整时,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教师: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拨出8时,然后和教科书第84页下面的钟表图对照一下,看拨得对不对。

订正后让大家看显示8时的数字表示法,讨论:这是什么?这种表示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完后教师略做: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练习拨3时和6时,并认读下面数字表示的整时。最后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整时。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第85页的练习题。

2、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作业:完成练习册第34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我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练习题组织统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似乎没有足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应该在练习中再加入一些统计在生活中体现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开拓学生思路与思维,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统计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兔子和乌龟进行赛跑比赛,(如图)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乌龟绕着边长1KM的`正方形跑一圈,� (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水杯(指底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3)学校外面的操场,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㈠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如图)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

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

(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cm2.r=1.5m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巩固新知。

1、请学生说说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用字母又怎样来表示?如果知道圆半径怎样来求圆的周长?用字母怎样表示?

2、尝试练习:

①.有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形花坛,在它周围每隔1.57米放一盆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②.已知一棵大树的周长是9.42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

3、完成判断选择题。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4、5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πd

=3.14×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圆形物

周长(C)(毫米)

直径?(d)(毫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记录单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

单元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设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分―――提示概念

师出示各类实物,让学生说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2、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三、活动

数一数(出示机器人图画)

数一数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教学目标:

1、能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拼出新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或球拼出自己想要的图形的过程,较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与方法。

3、能评论别人的拼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积木,准备用它们和大家做个游戏。看谁能把积木搭得又稳又高。什么是又稳又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观察想象,拟定策略。请你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认真思考每种积木怎样摆放才能搭得又稳又高,然后再和同学说一说。

2、初步操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主,按你们刚才的想法搭一搭,看谁搭得又稳又高。(1)学生活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说一说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进而归纳出:把球放稳很困难。怎样把球放稳?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讨论后明确:要把球放在最上面。

3再次操作,验证方法

三、操作比较,积累经验

1、我们怎样做能知道谁搭得最高了?怎样比?

2、小组合作比较我后,请搭得又稳又高的同学介绍经验。

3、总结归纳:让积木的平面着保证平稳,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再把球放在最上面。并用上所有的积木。

四、回顾过程,感知方法

今天我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新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一、复习内容:

第一章:全等三角形

第二章:轴对称

第三章:勾股定理

二、复习目标:

八年级数学本学期知识点多,复习时间又比较短,只有一周多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应该完成如下目标:

(一)、整理半学期学过的知识与方法:

(二)、在自己经历过的解决问题活动中,选择一个有挑战问题性的问题,写下解决它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与过程及所获得的体会,并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

(三)、通过半学期的数学学习,让同学们总结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复习方法:

1、强化训练,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辅导,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

四、复习阶段采取的措施:

1.精心备课上课,针对班级学生出现的错题及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认真挑选试题。

2.对于复习阶段作业的布置,少而精,有针对性,并且很抓订正及改错。

3.在试题的选择上作到面面俱到,重点难点突出,不重不漏。

4.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减缓他们学习中的坡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5.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复习时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6.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易三档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折扣、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活动课。

活动构成:

1、明确问题。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该问题共蕴含着三个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教育储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的利率,国债的购买及其利息的计算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信息。

3、设计方案。就是从收集到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相关实用信息,设计出具体的、不同的储蓄存款方案。

4、选择方案。即从上述各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时的总收入。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同时,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学习综合运用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问题的方法。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台计算器。

一、旧知铺垫,引入活动

1、复习:杨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买了一台复读机,这台复读机的价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问: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让本钱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存款,获得的收益也会不一样。现在有一个问题:妈妈准备给小灵存1万元,供六年后上大学用,同学们计算分析一下,应该选择哪种存款方式收益?为什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案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选择存款期限长的,这样利息会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虑利息税。

生3:国债和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都可以考虑。

生4:国债的利率比教育储蓄的利率相对低一些,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储蓄。

师:课本第111页有两个表格,请同学们再次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聪明才智,按照你们的思路设计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较高。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4、每组交流一种方案,说说这种�

师:(根据汇报)看来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合理获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据大家的汇报,老师把各小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对比后,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

师: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存款有许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发现,就能获取的方案,让存款合理的获利。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方案是六年后才取这笔钱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1万元钱,这1万元四年内不使用,四年后可能会随时取出。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一个存款方案,使方案获益。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2、学生汇报,学生评述。

四、活动结束,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

小学上册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运用,能结合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渗透尊老爱幼的教育。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具: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好吗?(生按师要求击掌)(如上拍4下、左拍3下。。。)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谈话: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玩好吗?瞧,一大早就有人来买票了,有几个人在买票?(4个)

2.提问:(出示一位老爷爷)这时来了一位老爷爷,现在有几个人?(5人)老爷爷排第几?(第五)如果你是排队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3.谈话:真棒,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尊敬老人,让老爷爷先买票。(电脑演示老爷爷走到最前面)

4.提问:戴帽子的小男孩叫小明他排在第几?(第2)

不戴帽子的小男孩排第几?(第五)

5、提问:排第2的是谁?(戴帽子的小男孩)师根据学生回答把第2个人圈一圈,指出排第2个的就是戴帽子的小男孩一个人。

6.提问:排第五的是谁?(不戴帽子的小男孩)师根据学生回答把第5个人圈一圈,指出排第五就是不戴帽子的小男孩一个人。师随学生回答即时板书:

5个第5个

2个第2个

你还知道谁排在第几?(生答)

看了这幅图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师适当提示:如排在前3个的是哪几个人,后4个的是哪几个人…。

师:象5个、2个、3个等等是表示一共有几个人(板书:几)而第5个,第2个、第3个等等不管第几个都是指其中的一个。(板书:第几)揭示课题

三、动手操作,明确新知

谈话:几和第几你们清楚了吗?现在我们要准备进动物园啦。瞧,门口挂了很多灯笼。(出示插图)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点灯笼好不好?灯笼什么颜色?(红色)

提问:先听清楚要求,从左边起涂色(让生动作示意)注意第一行要求什么?(涂4个)第二行呢?(涂第4个)

让学生打开书本按要求涂色,指名一生上前涂色,集体校对。

此时师再提出要求:“第一行从右往左数涂4个灯笼,第二行从右往左数涂第4个”

涂4个和第4个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四、组织练习、关注发展

1、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小明他买了2张票,想邀请小丽一起去看,他来到小丽家。(出示图)你们看,小丽家住在第几层?你是怎么数的?(从下往上)

(2)谈话:猴子杂技表演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去看吧。(出示图)小猴子们正在表演猴子捞月

提问:你看到图上有几只猴子啊?戴帽子的小猴在第几个?

2、想想做做第4题

(1)谈话: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呢!(出示图)

(2)提问:这两幅图哪边是表示小动物们上山的?哪边是表示小动物门在下山?

上山的小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小猴排在第几?

下山的小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第三是谁?

3、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出示图)山那边正在举行什么比赛呢?

(2)提问:比赛开始了,5号车上是谁?还有谁来说说几号车上是谁?开在最前面的是谁?

(3)提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后面是几号车?

你还能说些什么呢?(让生同桌互说然后交流)

(4)小朋友们“几”和“第几”你们清楚了吗?“几”和“第几”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5)师:“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4、想想做做第3题

(1)谈话:比赛结束了,下面开始颁奖典礼了,(出示图)

(2)提问:你看看谁得了第一?谁得第二?谁得第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五、全课,全面巩固

提问:动物比赛结束了,小朋友们都回家了。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会用几和第几说一句话吗?

六、拓展练习

1、师生互动拍手游戏

①让学生用几和第几的相关知识表达出老师击掌的轻重

②师提要求让生击掌,如“拍5下,第3下轻”“拍3下第2下最重”“拍5下前3下轻后2下重等等”意在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的含义。

2、请4个学生上台,排成一行。

①说说从前往后数,XX排在第几?说说XX同学从左往右数是第几,从右往左数又是第几?等等

②师排到队伍中和生一起做游戏。如“现在几个人?老师的右边有几个人?左边有几个人?等等

板书设计:

几和第几

5个第5个

2个第2个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