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阿青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最新1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制作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制作。
2、理解表中数据的意义和关系,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回答问题或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计算和读表练习
教学难点:合计的百分数如何确定
教学过程:
昨天我们学习复式统计图,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复式统计图的知识?表名、单位、日期;表头的设计;合计和总计等。
出示小黑板:
拖拉机厂去年生产拖拉机情况统计表
20xx年1月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第一季度
2000
2100
第二季度
3000
3180
第三季度
3000
2850
第四季度
2000
2410
让学生结合昨天学习的知识,说图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意义?
你能设计表头吗?并把该统计图加以补充吗?
季度台数项目
总计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合计
10000
10540
第一季度
4100
2000
2100
第二季度
3000
3180
第三季度
3000
2850
第四季度
2000
2410
对于上面出现的总计,到底要不要?学生呈现一种是要,而且是如:4100,而有部分是要,但不是4100,而直接是2100,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结论,理解为什么不要总计:因为这里的总计没有切实的意义。
(一)问题解决
现在大家能不能算一算每个季度完成的百分率?
学生的整体问题不是很大,很快的就能计算出。
填入上表得:
季度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完成计划百分数
合计
10000
10540
第一季度
2000
2100
105%
第二季度
3000
3180
106%
第三季度
3000
2850
95%
第四季度
2000
2410
120.5%
到现在为止,表格完成了吗?还没有!还有一个合计的百分率没添?学生探讨该如何填写?思考汇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针对学生出现的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到底该使用哪种方法?从该处的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出发:表示去年实际生产的台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理解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二)问题延伸
你能计算增产的百分率吗?计算并绘制统计表。
(三)读表练习
空调厂第一季度声场拖拉机情况,有部分数据已经记载在统计表上,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年月
月份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增长百分数
合计
一月
2600
(1)
20%
二月
(2)
3220
15%
三月
3000
3720
(3)
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百分数的计算,合计百分数的确定。
课后反思:
整堂课是在昨天学习的复式统计图的基础上增加了百分率,因该所百分率的计算问题不是特别的大,只要弄清楚这里的百分率表示什么,怎样计算就行?但是对于合计的百分率到底该怎么计算,学生会把各个百分数相加的和或是各个百分数平均数写上去,所以这里有必要要把课本上的例题稍加修�
还有,比较课本上的教材安排可以发现,在后面的练习巩固是没有采用先完成试一试,而是直接就出示了练一练的习题,一是因为时间上不允许,于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先让学生练习练一练,把试一试作为机动;二是比较两个练习,可以发现,对于试一试学生的难度不是太大,是和例题相同的,而练一练对于大部分学生还是存在问题的,为了克服难点,练习的时候安排先让学生思考你要先算什么?如何计算?得出结论先计算出其中的(1)、(2)、(3),把问题的难点转化为以前学习的百分数问题,减低学生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具体问题,会想策略明晰数量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一样,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并在计算中养成认真的`良好习惯。
3、能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分数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独立解决。
师:请看情境图,你是怎么想的呢?独立思考1分钟,将你思考的过程写在草稿本上(2分钟),开始。
二、小组讨论、明晰思路。
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一会在全班分享。
1、你们组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2、你们组还有什么困惑?
3、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
三、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1.对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你有什么想说的?计算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进行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
四、完成书上练习,巩固检测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2、师生共同完成。
3、P49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请学生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学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说10米)板书:10米。
2、出题: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你们知道后面的教学楼大概有多高?
讨论: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生1:教学楼的高度是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生2: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启发: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讨论。
生4:10米减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检验一下是对的。
生5;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列方程
4、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应用题大概步骤大家都知道: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进行解方程。其重点是列方程,难点是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本节课也真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教学的。有几个体会值得注意:1、为什么要列方程来解题,学生不知所以然,其实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为今后的代数打好底子。2、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简单,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和我的举例差不多。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用线段图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涉及。在让学生找相等的数量关系时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个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学楼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转换成数学语言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
就是教学楼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或者等号两边对调:
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教学楼的高度
这样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码让学生怎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只是觉得后进生可能会不动脑筋,只会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弄懂数量关系。3、本节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检验的好习惯。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倒数的认识)你们看了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生1:倒数是什么东西?
师:倒数不是什么东西,而应该是什么知识?(同学们轻轻地笑了)
生2:数怎样倒法?
生3:是不是只有分数有倒数?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想知道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
教师板书:意义、方法。
师:倒数的意义和有关方法课本上都有,我们一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我相信你们。
教师板书:发现(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写)。
[评析:一上课就揭示课题,开门见山,有利于在一节课的最佳时域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症结,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反思:课始直奔主题,一是可节省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二是对本节课的旧知识学生几乎不存在什么计算上的问题。同时,由于是借班上课,我想降低课始的起点,使学生产生安全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学习。]
(1)自学课本。
师: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到倒数的意义,读一读。
学生打开课本,寻找倒数的意义,用笔划词句。
(2)复述意义。
师:请同学们合上书,谁能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1:乘积是1
师:看来只读一遍就要记住有一定的难度,谁再来说说?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师:后面是什么,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
生3:互为倒数。
教师接着板书: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高明的教师有时假装糊涂,把聪明让给学生,张老师忘了,谁来帮忙?短短的话语满足了学生求知探新的成功欲,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这也是张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在下面的教学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对话。]
(3)初步剖析意义。
师: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分成两部分,�
生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这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读法好?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3:这样读很顺。
师:你是怎样读的?
生4: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同意这样读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女同学都支持第一种,男同学都支持第二种。我也支持第二种的读法。
教师边说边板书:条件(在乘积是1的下面划上红线)、结论(在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下面划上红线)。
师:因为有了乘积是1的条件,才有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结论。
[反思:对倒数概念的两种读法,事后细想,还是第一位学生的读法为好,因为乘积是1是两个数的定语,把它们隔开不好,另外,这句话是省略了它们两个字,完整的应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它们互为倒数,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论。]
(1)示范举例。
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
教师板书:4/55/4=1。(生:符合)
师:那你有什么结论?
生:4/5和5/4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4/5和5/4互为倒数。
师:在条件前加两个字
教师板书:因为板书在4/55/4=1的前面。
师:有了因为,就有
学生齐声回答所以,教师板书:所以板书在4/5和5/4互为倒数的前面。
师:谁来把条件、结论完整地说一说?
生:因为4/55/4=1,所以4/5和5/4互为倒数。
[评析:常常发现六年级学生做作业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2/3=3/2,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教师的示范表述在这里显得很有必要,这是规范学生表述的重要环节。]
1: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2: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3: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自己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在练习的设计中,练习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为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尽力完成,针对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设计选择题在选择的过程中纠正,以避免学生在互化过程中出现错误。
5: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4、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5、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二)教具准备:自制相关课件。
(三)教材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通过玩游戏吸引学生注意、融洽师生关系。
1、复习引入
(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1.50.375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观察课件出示的图,填空。
指名说0.25=25/100=25%说明了什么?(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化)
2、教学新课
(1)学习例1。
a、出示例1,说说这几个小数的意义,再尝试化成百分数。
b、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转化成百分数?
c、反馈讨论情况。
d、提问:是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比较:0.2525%1.4140%0.12312.3%
提问: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你与同桌说一说?
根据回答板书: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强调: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怎办?(同桌说,再反馈)
e、做一做:教材107页。
(6)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2)学习例2。
a、合作学习:教材108页例2。(优生帮助差生)
b、学习反馈。
提问:例2是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讨论:27%0.27124%1.240.4%0.004
你还能发现其它的化法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合作学习)。
指名补充板书: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去掉百分号时,原数就扩大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c、做一做:教材108页。
d、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3)归纳法则
a、请你用自己的话或结合板书说一说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b、结合教材理解,读一读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3、巩固练习
(1)教材110页第1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2)教材110页第2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3)判断正误,并把错题改正过来。
4=400%()0.5%=0.05()3%=0.3()1=100%()
(4)课件出示抢答题。(小组为单位;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默契)
课件出示开放题(小组合作完成)
4、师生小结
小组总结有何收获?分工说化法?再质疑?最后全班共同完成总结。
1、本节课由旧知引入知,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很自然过渡到新知,自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在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在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好。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时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在选择练习中潜意识渗透了百分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它们之间的互化。在最后开放题的练习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又进一步了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使学生的新知重新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本节课采用了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操作、互动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习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习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2、会画对称轴;
3、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感悟到数学中蕴涵着的美。
教学准备:
蝴蝶的半边图、美术字“美”、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悟美
1、画蝴蝶
出示半张蝴蝶图,师:老师本来要送你们每人一张美丽的图画,可是因为忙,只来得及画了一半,你们能自己将它们画完吗?
学生拿出老师发的半只蝴蝶图,自己画。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画得蝴蝶图,比一比,谁画得蝴蝶漂亮,为什么漂亮?再请画得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得更好。
2、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就可以得到一副美丽的图画了。
3、学生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图形,并将做好的图展示出来。
4、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这样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都有一条折痕)
这样的图形我们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呢?请大家看看书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
学生自学课本,并说一说通过阅读书本知道了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对称轴。
6、师:你们能指出你刚才画的图形的对称轴吗?指给同桌看看。
7、电脑出示一幅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头像拼成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8、猜一猜:老师出示“美”的对折图,让学生猜猜这个轴对称的'字是什么?“古人当初造字时是否就已经发现对称就是一种美呢?”
9、生说一说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10、介绍数学的对称美。
(1)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对称图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春有竞相开放的鲜花,动物、植物中也都有对称图形,你们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树……图。
(2)师:对称是一种美,对称美又是数学美的一种,它能使物体具有饱满、平衡、匀称、圆满的感觉,人们利用事物的对称美,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壮观的奇迹,请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人类创造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天安门、埃菲尔铁塔、宫殿、隐形飞机、赵洲桥……图。
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信封中的平面图形,同学合作将不是轴对称的
图形的去掉。
再每人任选一个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能画几条就画几条。
2、学生汇报:你们是怎样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的?分别有几条?
三、练习强化。
练习二十七第4、5、6题。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把你的收获在这里交流一下吗?
你能用你的认识说一说轴对称图形为什么是美的吗?
对称是美的,但并不是只有对称才美,有时不对称也是一种美,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出发现美、创造美。
五、实际应用,创造美。
师:既然轴对称图形是如此美丽,我们何不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呢?想一想,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图形来美化教室呢?
学生思考,并在班上说一说。
学生操作,做完后用透明胶贴在教室里。
评析:
1、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并且通过画蝴蝶、自己想象画以及设计图案布置教室等活动,进行美术创作,实现美的应用。
2、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的设计没有囿于书本的限制,而是大胆采用学生画蝴蝶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探索如何画得好看的过程中感受到对称才美,又在大家的交流中提炼出对折的方法。在这里,教师没有主导学生的思维,而只是提供了一个学生探索的空间。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本堂课由于放与收的度掌握的不好,而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充分,对于例1的讲解也过于简单,这也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教材的解读能力还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钻研和探索。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原生态,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传输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由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重学生的体验,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总之本节课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附教案: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射阳县码头小学王春梅
[教学内容]
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节假日的时候很多超市门口都设有摸奖活动,以此来吸引顾客。这是国庆节期间农工商超市设立的摇奖活动。
师:猜猜看中奖规则是怎样的呢?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吗?打乒乓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发球?
在这幅图中,裁判将乒乓球握在手中,让运动员猜球在左手还是在右手?猜对了谁就先发球。�
3、教学例2
师:在图中你看到了哪几张牌?
把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它牌的可能性呢?
师:看了这6张牌,你还能提出关于可能性的数学问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四人为小组活动,互相提问。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选择其中五个问题来研究。请看屏幕,大家把这些问题默读一遍。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该怎么解答呢?
课件分别呈示两种方法。
师:剩下的四个问题,请大家在本子上列式解答。
师总结:从这里可以看出,任意摸一张,摸到某种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我们要看一共有()张牌,()牌有()张,摸到()牌的可能性是()/()。
4、完成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学生口答,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解释自己作出的结论。
师: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3/7,那么该怎样装球呢?
1、完成练一练(出示农工商超市的转盘)
师:指针转动80次,可能有10次停在红色区域。这句话中的可能能不能换成一定?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八第1、2题
3、游戏:幸运大抽奖。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说一说。
片断一:魔术激疑,感受空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表演魔术:一铁质茶杯中装满水(红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看,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别的哦。
(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观赏量杯中的水上了)
(师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地将一磁铁块放入铁质茶杯中。)
师:(将铁质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还有水吗?有东西吗?
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将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铁质茶杯中,猜猜会怎样?
生:还是满满的一杯水。
师:不见得,老师现在就把水倒回去,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师将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铁质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满后又往外溢出。)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这水很特别,这不,水溢出来了不是。
(学生很纳闷)
师: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铁质茶杯中的水没倒干净。
师:刚才我明明倒给你们看的,里面没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东西。
师:是吗?刚刚茶杯倒着的时候,明明没有东西掉下来,要不,你来查一查。
(生2上台查验)
师:告诉同学们,这茶杯中有没有东西?
生:有的。
师:(拿出磁铁给同学们看)哇,魔术穿帮了。同学们,老师趁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铁质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现在你们知道水溢出来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是因为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的缘故。
师:那为什么茶杯中放了东西,水就会溢出来?
生1: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挤掉一部分水。
生2: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占了一个空间。
师:对呀,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指着教室里的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这三个物体哪个占空间最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
生:粉笔盒占的空间最小,电视柜占的空间最大。
师:看来,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所,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粉笔盒的体积最大,电视机柜的体积最小。
片断二:设置冲突,启迪思维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体积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师:(出示两个物体,一个正方体是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另一个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两个长方体均用纸包围)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我觉得正方体的体积大。
生2: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现在有两派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它们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个物体体积就大。
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从魔术中受到启发,只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这些可都是纸做的哦。
生2: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谁包含的小方块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师拆开两个物体的外包装)现在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它含的小方块的个数多。
师:对呀,谁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老师这边还有两个物体,我们也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比较比较谁的体积大。这样吧,我们分组数,男生数一个,女生也数一个,男生数时,女生不能看,女生数时,男生不能看,是男生先数,还是女生先数?
男生:女生先数。
师:女士优先。你们男生很有绅士风度,请男生闭眼,女生准备。
(师出示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女生(齐数):1、2、3、4、5、6
师:请男生准备,女生闭眼。
(出示由2个大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男生(齐):1、2
师:男生睁眼,刚才女生数了6个,男生数了2个,谁看到的长方体大?
生(齐):女生看到的长方体大。
师(惊讶状):真的吗?(同时出示两个长方体)刚才不是说谁包含的小正方体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急切地):这些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才能比。
师:对呀,要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才能比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统一一下。这种统一大小的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三、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教材中呈现的花瓣是曲线图形,学生在画这个图时会感到困难,可以让学生看着图进行分析,也可以剪好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四、设计图案。
1、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变换,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作品展示:
(1)作品展示:把学生设计的图案分小组张贴在教室的前面,学生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每个小组学生上台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4、全班交流,学生欣赏并评价。(学生点评)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你拥有丰富的知识,你就能够享受数学带来的无限乐趣!让我们睁开智慧的双眼,去探索,去发现,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