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 篇1

课前活动:看西藏美景,配以师的讲述。

我来自美丽西藏,大家在美丽的武汉,今天我们走到一起,相信我们可以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信心吗?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呀,大家知道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除了美以外还特别有趣,你看:

出示大屏幕:辛。

师:在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什么样的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生:我觉得加一个言字旁可以组成辩字。

生:加瓜可以变成瓣字。

生:加纟旁可以变成辫字。

生:加一撇也可以变成辨字。

师:真不错,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当中也有一个辨字。

师:师板书,指导辩的书写(左边的竖要写成竖撇)。

师:课题中的辩你怎么解释的?

生:我认为是争辩的意思?

生:两个小孩争辩太阳有关的信息。

师:这个辩字就是争辩什么?

生:争论太阳。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两遍课题。

师:两小儿到底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呢,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你初读古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古文很难理解,看了注释以后又很好理解了。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是中国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生:初读古文后很难理解。

师:好不好读啊。

生: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绕口,读得很不顺口。

师:不好读是吧,读不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也为我们学习古文指明了方向。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可以画一画,注一注。

师配乐配画现范读古文。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从老师的读法中听出来什么?

生:听出来太阳很大,大如锅盖,也听出小了,小。

师:老师把大小的感觉读出来了,还有吗?

生:读出两小儿辩日时非常自信非常肯定的语气。

生:听出了孔子十分为难不能决断的样子。

生:我了解到读古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停顿的感学读出来,显得古文很有味道很诗意。

师:真不错,要读出韵味来。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你们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非常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读得很好,博得阵阵掌声)。(指导熟为汝多知乎)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给予分子他们什么呀!

鼓掌!

师:那里老师在这里要纠正一下,最后一句熟为的为在这里读为(wèi)同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的谓一个意思,表示说的意思,大家读的时候注意一下。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提出来古文不好读,现在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难点了吗?

生:我觉得读古文应该先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把字音读通这样就好读了。

生:中国有一个成语那就是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一定能把那些难读的古文读流利。

师:真不错。也就是反复读多读。那么同学们读不懂怎么办?

生:可以上网查资料。

师:还可以怎么办?

生:读不懂可以看书看注释。

生:读不懂应先自己想一下不懂词语的意思,如果还想不通,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学习。

师:你很会学习。所以说我们学习这篇古文就要做到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那么同学们你们再次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轻声读,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故事,开始吧。

学生读课文。

师:读好了,同学们,俗话说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见。

师:是其义自见(现)这是一个多音字,不读见。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简述课文大意)

师:看来你把整篇文章读通了,谁能简要地说一说。

生:孔子向东游行时看见两个小孩争辩,两个小孩请他判决,他却不能。

师:非常好。孔子是谁呀,谁来说说。

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问字,拥有弟子三千。

生:我知道孔子的名字是名丘字仲尼。子是古代是有学问人的尊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上网查资料。

师:你很会学习。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两小儿的。

生:孔子是在东游时看见的。

师:原文怎么说的,一起读。

生读。

师:游在这里怎么解释?

生:旅游。

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认为是学习的意思。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孔子没有时间去旅游。

师:赞成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赞成,我认为还是旅游。

生:我觉得孔子是边游玩边学习。

师:综合了他们俩的意思,非常好。这个答案我觉得非常棒。孔子做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刚才这个同学看到了出门游玩是必不可少的,出门讲学也是应该的,所以这里的游作为游学是最确切不过的了,这是书上没有的,赶快在书上注一下。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孔子那个时候应该是周游列国,孔子学问非常大,但他并不认为是这样,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向别人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个游是学习的意思。

师:我们简称游学,综合在一起,把你的意见和同学的意见综合在一起,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在游览祖国山河。如果你还有意见,我们课下在争论,好吗?

生:好。

师:为什么这里还要有一个斗字。

生:因为他们争论得很激烈,双方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背下来吗?

生背。

师:同学们我们小伙伴之间也经常发生一些辩论,为了表明各自的观点,我们看看,两小儿各持的观点是什么?赶紧读读第二节。

生读第二节。

生:其中一个小孩子说日出时太阳开始离我们近,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第二个小儿说日出时离我们远,到了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师:能读一读原话吗?

生读(不够通顺)

师相机指点,不要紧张,慢慢来。

师:谁再读读第二节。

生:我想先说说我的观点。

师:请你先读读,我们这个班很活啊。

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流利,但没读出个性,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生读。

师:出示课件,我们再读一下他们争辩的两个观点。

生读,师指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译一译这两句话。

生根据古文大至说出意思。

师:非常好,这里面哪一个字是距离的意思?

生:我认为第一句话去是距离的意思。

师: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

生读句子。

师: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句子。

师:读是读通顺了,意思也懂了,但是还缺少一点儿韵味,这里的“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请大家再读一读。

生再读。

师:通过这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但知道了两小儿辩日时的观点,第一个小儿认为日始近,日中远,而另一小儿则相反,日始远,日中近(板书)。

师:同学们,既然要辩论,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下面的学习,希望自己去完成,学习三四节,看看两小儿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这次希望你们自己读懂。可以在两人小组中议一议。你读原句他来议,或者你议他读原句,可以吗?

生:可以。

两人小组互议师巡视指导个别词。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读了,现在先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句子“日初出大如车盖……凉乎。”

师:声音很洪亮,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刚才在自己读古文中,很多孩子提出什么是车盖和盘盂?看来你们都没有见过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图片师介绍。

师:现在都知道了吧,我们请人译一译。

生:说译文。

师:译得怎么样啊!

生:好。

师:两小儿在辩论的时候陈述的理由是什么,一个小儿的理由是──另一小儿的理由是──,两小儿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他们都说了一句在句式上极其相似的话,你能找到吗?

生:我觉得是这两句。(此不为……;一个小孩说……。)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看两小儿陈述句从句式上看,这两个句子都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平时我们用反问句时,有什么好处?

生:比陈述更确定的语气。

生:表达得更强烈些。

生:反问句可表达出本身的观点。

师:你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平时我们发现的确是近大远小,他们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

生:很自信。

生:理直气壮。

生:不服气。

生:意志坚定。

生:还有一股傲气。

师:怎么表现出来。

生:可以读出来。

师:你读读。

生读(台下老师鼓掌)。

师:读得真不错。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两上儿对自己的理由充满自信,老师来引读,男生读一儿,女生读一儿。

师:两小儿辩得不相上下,这时候孔先生来了,于是两小儿让孔子分一分谁对谁错。孔子能决断吗?

生:不能。

师:能判断吗?

生:不能。

师:古人中怎么说?

读指导一些字的读音。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熟怎么讲?

生:谁,哪个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智慧很多啊?

师: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却不能决意,孔子当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孔子很无奈。

生:当时非常惭愧。

师:这也应了他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师:至于太阳到底是远?

师:文章仅仅117字,让我们看出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的学习态度,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两小儿勇于探索,不耻下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要学会。

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板书】

一儿:日出近 远小近大

日中远

两小儿辩日

一儿:日出远  近热远凉

日中近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2

之四

作者: smcjd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生字词,理清脉络,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解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生分享查阅的孔子的名言和反馈有关孔子的资料。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参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默:正确默写。

3、读通课文

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两小儿辩日》。

(1)教师范读:听清老师的停顿以及重音部分,做上记号。

(2)指名反馈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他们各执己见,孔子也不能判断出谁对谁错。)

(4)教师小结:其实,整则文言文是围绕题目中的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就是“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义

1、学生借助注释,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1)指名找出两小儿的不同观点,教师板书。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小儿的说理论据。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音节:大如车盖、如盘盂、远者小、近者大乎;对于“大如车盖”“如盘盂”两处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配上合适的动作)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引导学生读出”沧沧凉凉“的冰冷和”探汤“的热。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2、两小儿各持观点、互不相让。孔子见状,称之为”辩斗“。我们请两个同学来个现场辩斗,如何?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辩斗。

①先以原文顺序进行辩斗。(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快语速,而语气则越来越坚定。)

②教师引导,师生辩斗。(教师的语速不断地加快)

教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学生: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教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日始近,日中远。

学生:日初远,日中近。

教师:日始近。

学生:日初远。

教师:日中远。

学生:日中近。

教师:远者小,近者大。

学生:近者热,远者凉。

3、面对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孔子也不能决也。他会怎么说呢?

(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

4、教师小结:是呀,古时候,人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对此不能决也是正常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帮助解答两小儿辩斗中的疑问。

四、讨论,感悟道理

1、指名反馈: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总结:这一则文言文不到百字,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两小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学习中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质,那就是谦虚、实事求是。从两小儿的”辩斗“以及孔子的”不能决也“,我们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

2、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填一填。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是:————————。

《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 篇4

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说教法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孔子吗?谁来简单讲一讲。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所了解关于孔子的知识。当学生谈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适当地点拨:孔子是个博学多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令古今世人肃然起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学习之后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出节奏,把课文读通。

(二)解题

孩子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师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统一为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再让孩子深入思考,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让孩子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读书。

(三)质疑问难

教学中要将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通过朗读。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再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讨论的是关于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孩子各自讨论的理由。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孟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凉一些吗?

(四)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响。

(五)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把握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四、学习课文

(一)内容把握

本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1、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3) 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着的旅人。――第谷布拉赫

(4)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医生里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高尔基

(5)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2、故事新编

《两小儿辩日》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有的同学发挥想象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写得不错,请他来讲讲这个《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回去每个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两小儿辩日》翻译全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3、完成《新学案》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我们的公开课研究课题是“激趣导学”,在教学设计中我很重视这一点。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因而我注重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从单元主题“探索”入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回顾同学们知道的古人探索大自然的有关的成语、神话、民间故事导入新课,导入自然又一下子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另一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方面,我通过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订正,再朗读,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在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利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及时鼓励、共同检查订正,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词,。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课文。做到了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篇短文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虽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小组讨论的机会,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七嘴八舌地议论,他们的发言谈出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故事新编这一教学环节,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舞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乐读趣学 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 背诵 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 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修订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④师:“子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子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二、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1、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3、师范读: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

4、找一生读,师评价。

5、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辩日”

1、师: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共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被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读,评价,自读。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

“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师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

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

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

这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

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师: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为什么?

谁能读出这种天真?

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四、多种角度思考“辩斗”结果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背诵课文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机动)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3、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初次接触文言文,对照解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朗读并背诵全文;

2.弄清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领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教学准备

1.课文原文投影片;

2.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流程

一、放手自学,初读课文

把课文原文、课文注释、翻译和讲解科学道理的说明文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充分自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

二、谈话解题,了解文意

教师说四句话让学生分辨对错。这四句话是:

1.《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是孔子写的。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3.孔子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不能断定两小儿谁是谁非。

4.两个小孩的话都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在分辨对错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出处、作者和体裁,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辨”与“辩”两个字进行区分,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古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引导质疑,互助解疑

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讲解“盂”字的字形字义。

学生提出自学中的问题。然后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小节:要把古文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

五、导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讲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其他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提出问题,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日初出:早晨,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边板书边讲解“初”字: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裁衣服。买来布做成衣服,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所以这个“初”字的意思和裁衣服有关。)

“也”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 指导全班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这不正是一个物体在远处时显得小而在近处时显得大吗?(这里不能理解为“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探汤”的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字古今意思不同。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

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七、导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中体会:两小儿“笑曰”的“笑”是一种什么笑?(教师用和善的语气朗读,让学生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文章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根据读文章时的感受来理解。

八、导读说明文,了解科学知识

学生朗读上课时发的讲解课文中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解决下列问题:

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2.为什么太阳早上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呢?

九、表演故事,融会贯通

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教师演孔子,当堂表演这个故事。

十、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小节: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句一段地读,一篇1篇地积累。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争议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良好的学风。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