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文言文两则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考点突破
一、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一)重点实词练习。
1.世隶耕 (属于)
2.称前时之闻 (相当)
3.仲永之通悟 (通达聪慧)
4.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5.泯然众人矣 (消失)
6.环谒于邑人 (四处拜访)
7.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8.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9.刮目相待 (擦)
1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11.与蒙论议 (谈论,商议)
12.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13.会宾客大宴 (恰逢)
14.众妙毕备 (都)
15.虽人有百手 (即使)
16.几欲先走 (跑)
17.群响毕绝 (消失)
18.狼亦黠矣 (狡猾)
19.两狼之并驱如故 (原来)
20.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21.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 判断词
未尝识书具 曾经 尝试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 或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和道理 表示文章内容或
语句方面的条理
即书诗四句 写 书本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 稍微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 大家
卷卷有爷名 父亲 爷爷
双兔傍地走
夸父与日逐走 跑 行走
两股战战 大腿 屁股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是 但是
出郭相扶将 外城 作姓氏
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 古代专门掌管经
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当中夹杂着 当中
虽人有百手 即使 虽然
(三)解释下列用法发生变化的词。
1.邑人奇之 (以……为奇)
2.父异焉 (对……感到惊异)
3.父利其然 (以……为利)
4.宾客其父 (用对待宾客的态度来对待)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6.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战马)
7.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8.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9.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10.妇手拍儿声 (用手)
11.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12.一狼洞其中 (打洞)
13.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胁迫)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钻洞)
15.狼不敢前 (上前)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自:(1)并自为其名 (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介词,从)
2.闻:(1)余闻之也久 (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3.然:(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的样子)
4.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名词,客人)
5.当:(1)当涂掌事 (动词,掌管,担当)
(2)但当涉猎 (应当)
6.见:(1)见往事耳 (动词,了解)
(2)见渔人,乃大惊 (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认清,识别)
7.指:(1)手有百指 (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 (动词,指出)
8.绝:(1)以为妙绝 (副词,极)
(2)群响毕绝 (动词,消失)
9.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 (名词,姓名)
10.妙:(1)众妙毕备 (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 (形容词,美妙,奇妙)
11.作:(1)有鼠作作索索 (拟声词)
(2)百千齐作 (动词,指发出声音)
12.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动词,夹杂)
(2)遂与外人间隔 (动词,间断)
13.是:(1)当是时 (介词,这)
(2)问今是何世 (判断动词)
14.止:(1)止有剩骨 (通“只”)
(2)一狼得骨止 (动词,停止)
15.前:(1)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16.敌:(1)恐前后受其敌 (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
17.意:(1)意暇甚 (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动词,企图,打算)
18.市:(1)东市买骏马 (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 (动词,买)
19.将:(1)将军百战死 (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 (动词,搀扶,领,带)
20.帖:(1)昨夜见军帖 (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 (动词,通“贴”,粘上)
21.机:(1)不闻机杼声 (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 (名词,重要的事务)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贴)
3.满坐寂然 (“坐”通“座”)
4.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当涂”即“当道”)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
6.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理解重点虚词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1.以:(1)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
(2)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组成“以为”,“认为”的意思)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可译为“来”)
(4)投以骨 (介词,把)
2.其:(1)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它们,指狼)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代词,指仲永)
(3)不能指其一端 (代词,其中的)
(4)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其中的)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指屠户)
3.之:(1)久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义,不译)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 (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4.乃:(1)乃不知有汉 (竟)
(2)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
5.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动词,做)
(2)并自为其名 (动词,题)
6.故:(1)马无故亡而入胡 (原因、缘故)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原来)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知识,过去的)
(4)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
(5)是故谋闭而不兴 (所以)
(6)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三、课文重点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道道关隘,越过一座座山峰。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战士的铠甲。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
6.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啊。
7.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地蹲在(他)面前。
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打穿草堆钻过去,从背后来攻击他。
(20xx •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原文
太祖①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时常遇春②屯兵金华,部将扰民,恺械③而挞诸市。遇春让恺,恺曰:“民者国之本,挞一部将而民安,将军所乐闻也。”遇春乃谢恺。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学校毁,与孔子家庙之在衢者,并新④之。设博士弟子员,士悦服。恺善谋断,尝白⑤事,未听,却立户外,抵暮不去。太祖出,怪问之,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
【注释】①太祖:明创业皇帝庙号。②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③械:缴械。④新:整修一新。⑤白:下对上的告诉,陈述。
《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题目
16.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结合语境,“遇春让恺”中的“让”应解释为(填序号)( )(2分)
让 ràng①退让、谦让、辞让。《荀子·非十二子》:“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②责备,责怪。《左传·僖公五年》:“公使让之。”
③窃夺 。《管子·君臣下》:“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
④骚扰。《荀子·荣辱》:“巨涂则让,小涂则殆。”
17.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19.本文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王恺的忠义体现在哪里。(2分)
《太祖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文言文阅读答案
16. (2分) B
17. (2分)民 饥 疫 /恺 出 仓 粟 以 赈 /全 活 无 算。
18.(2分)王恺像当初一样上谏,太祖最终听取了他的建议
19.(2分)王恺的忠义体现在常遇春部将扰民的时候,他“缴械而挞诸市”使百姓安定;“民饥疫”时他 “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学校被毁时,他整修家庙;上谏不纳时,坚持站在门外,最终让太祖同听从了自己的建议。(意近即可,能写出2条,就可得满分)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20xx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宋史·晁补之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
《宋史·晁补之传》文言文阅读原文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宋史·晁补之传》文言文阅读题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B.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C.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D.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晁补之,字无咎,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B.举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明清两朝兼为最高学府。
D.迁与文中的调除拜徙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 指贬官。
12. 下列各选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晁补之少有才名,颇具文采。苏轼看过他的《七述》后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搁笔了。
B.晁补之有治世之才。宋对安南用兵时,他著述《罪言》中的大意得到大家的肯定,体现他的政治才能。
C.晁补之仕途坎坷。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不久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
D.晁补之执政爱民,深得民心。他在河中府修河桥方便了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
(2)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5分)
《宋史·晁补之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0.答案:C。
解析: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博辩隽伟不可分开,排除B。
11.答案:D。
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12.答案:A
解析: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
13.答案:(1)(5分)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对他们的行装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把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默得,译为暗中记录;审,译为清楚的知道;竟,译为结束;句意2分)
(2)(5分)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担任五管郡的郡守,并修理海上各个州郡的军事装备,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为,译为担任;修,译为修理;以为,译为认为;句意2分)
《宋史·晁补之传》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郎。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后竟主管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徽宗大观末年(1110),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脱艳丽奇伟卓越似乎是出自于天成,非人工所能至。他尤其精于楚词,曾写了论述自屈、宋以来赋咏的《变离骚》等三本书。宋对安南用兵,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做五管郡的郡守,以加强海上诸郡的武备等,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
游敬亭山记选自《王季重十种》。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郊,是举世闻名的江南诗山。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游敬亭山记》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游敬亭山记》文言文阅读原文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①,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②,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③,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①雰:云霞。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 ②蒏(yòng):酗酒。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喻人生梦幻。
《游敬亭山记》文言文阅读题目22.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既束带竣谒事 (2)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24. 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2分)
25.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26.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3分)
《游敬亭山记》文言文阅读答案22.(2分)(1)结束 (2)酒
23.(2分)B
24.(2分)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这一切营造出幽清恐怖的意境。
25.(3分)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
26.(3分)第一段是在诗文中初识敬亭山并远望了概貌。第二段是实地游览敬亭山。第三段是梦游敬亭山。
《游敬亭山记》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说宣城,不知道提起它能让人有多么愉悦。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
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沁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处发出。厨师跟随在我的后面,于留云阁上设酒慰劳我。此刻,临风远眺,又更体会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之诗句的精妙。谢朓啊!李白啊!归来吧!我要和你们驾红色的天梯登临而上,与苍天对话!
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令我惊悚不已。归来后躺在船上,梦中登上一座大亭,亭中有一棵古柏,大概有五六抱粗,高一百多丈,世人谁也没看过,谁也没到过,峭壁参差处,一块榜紧嵌其间,榜上写着“敬亭”,但又与我所见的现实“敬亭”不同。可叹啊!昼夜各自参半,人生苦短而梦幻太长,回望淼茫的时空,梦在哪里?游览过的地方又在哪里?又怎么知道我以前的游览经历不是梦,而做梦时不正是在游览?万历三十年四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