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一面》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面》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师:过渡语: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距今年已经有73年了,他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电视、电影能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事。谈谈你认识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过渡语:我们这节课围绕前2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因为我们今天刚学习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等把前2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学完后,再来交流这个问题。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2、是呀,作者只见了鲁迅先生一面,但是这一面却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师: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

(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体会写法

师:过渡语:鲁迅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得阿累一直用他作榜样激励着自己呢?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外貌(反馈: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

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

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师: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 (头发 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 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

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6 ~28自然段,想想作者还从鲁迅身上感受到什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 感悟提升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反馈交流: 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

师: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五、作业设计: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左右》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正确区分左手和右手,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

2、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ppt手势图片、纸板箱7只

活动过程:

一、游戏1——说说左和右

1、关键提问:你们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和右的?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把话表达完整

2、热身游戏《我说你做》

指导要点:关注幼儿对左右的分辨

经验提升:要听清楚指令,分清左右,做对动作

二、游戏2——看图猜左右手(一)手掌图示

1、关键提问:

游戏规则一:当我点出一张手的图片时,你要仔细看了,这个手势是用左手做的还是用右手做的,如果你觉得是左手,就请你站到左边的蓝线上,如果你觉得是右手,就站到右边的红线上

游戏规则二:当我说开始,才能走,5、4、3、2、1数到1时必须站好了,还在中间走来走去的就算输了。教师用关键词再帮助幼儿重新确认游戏规则

2、指导要点:

(1)让幼儿感受是手心向外还是手背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不泄气,再接再励

3、提升经验:要看清楚手心还是手背,而且还要跟图片做的一模一样

(二)手指图示

根据幼儿的意愿选择图片进行游戏

1、关键提问:看看和图片上的一样吗?

2、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观察大拇指、小拇指的方向

(2)关注幼儿左右手套圈的正确性

3、经验提升:除了要看清楚是手心还是手背,还要看清楚大拇指的方向二

4、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看看今天你获得了几个圈?

三、游戏3————隔箱猜左右手

1、关键提问:

这个是什么呢?这个箱子是干什么的呢?

介绍游戏的玩法

3、指导要点:教师巡回观察幼儿两两游戏的情况,关注在上一轮游戏中获得圈数最少的幼儿。

活动:

这是一堂遇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区分左右。本活动通过三个小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正确区分左右手及相应的左右关系。陈老师在活动中不但特别注重个体差异,而且还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整个活动(设计的三个游戏)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了孩子的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一面》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风采,今天我要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学《一面》时,我抓住文中所蕴含的数字玄机,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质上的作用;要采用对话、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个性化的阅读交流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领悟到“五个称呼”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熟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加强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此外,补充有关背景介绍,以便更好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物风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并能从外貌描写里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设置情景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 :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速读、复述、反复朗读,列表讨论分角色朗读的学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 一)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数字1——6(设疑)

2、导入(显示的数字,同学们会感到希奇,数字和文本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关系,用此疑问引出本文《一面》)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肯定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些数字的有趣答案。

(显示阅读要求1、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2、简要复述“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经过。3、找出2——6数字所表示的内容。)

4、完成阅读要求。

(显示:

a、给下面字注音:踱、窖、捻、抖擞、颓唐。借此监测学生扫清文学障碍情况。)

b、假如你是本课作者阿累,电视台要做一期节目纪念鲁迅先生,面对记者的采访,你将如何再现与鲁迅见面的经过。

c、通过学生对与鲁迅见面经过的复述,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破解数字密码的钥匙,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显示“2”两本书;“3”次外貌描写;“4”“事隔四年”;“5”个称呼;“6”次写鲁迅先生的瘦;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了学生们感到希奇的问题。)

d、结合“2”与“4”的数字含义,简介时代背景,作者资料,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显示背景,作者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就完成教学目标1。下面进入完成目标2的环节:

(二)精读赏析、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问:。假如你是摄影师来到内山书店你会抓拍到鲁迅先生哪个角度的镜头?下面请同学们看作者用文字捕捉到的鲁迅先生的画面。

这需要学生用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齐读,反复朗读。

2、思考讨论:三次外貌描写的角度有不同?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讨论,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合作,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来表达“瘦”。

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瘦”的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相关句子理解)

讨论明确:为了充分说明“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严酷工作毁坏了”,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这个问题的设定,既领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

(三)、朗读评价20到38段内容,体会5个称呼的含义。

1、朗读36段,想一想你看到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的不同称呼,有怎样的感觉?同志:志同道合;朋友:亲密无间;父亲:崇敬热爱;师傅:效仿学习;战士:顽强战斗)

2、问:这短暂的一面,为什么作者对鲁迅有这样丰富的感受?自由读20—38段找出段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评评。(教师适时引导,进行评价性朗读)

3、再读36段,注入你的理解和感情。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一面情景再次回放。(提醒学生留意二人对话,想象和揣摩人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四)、诵读第二部分,理解“一面”对我产生的影响。

1、点拨:这位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阿累的正是鲁迅先生!这短暂而珍贵的“一面”,给了阿累怎样深远的影响呢?自由读39—43段。

2、齐读,背诵第二部分。

(五)、学生说学习感受

啊,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此时您想说什么呢?

(六)、小结:

鲁迅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他走了,留下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的是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是的,我们无法忘记鲁迅!愿每个同学都做一个像阿累一样有志气的青年,继续走好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平的路……

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

《左右》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学会“足、走、左、右”4个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

初步学会分辨左和右。

懂得小学生要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足、走、左、右”4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教学难点:zuǒ和zǒu读音的区别。zuǒ是三拼连读。“足”,平舌第2声,读音较难掌握。左、右两字字形相似,区分字形和掌握方位概念比较困难。

三、教学准备

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足、走两个生字,读准音,看准形,理解义,会正确书写

懂得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用卡片认读韵母:u、ou。认读音节:z、zou、zuo、you。重点读好三拼连读音节zuo。

用卡片认读熟字;口、土、大。

教学生字“足‘

看课本上上面那副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两个小朋友正在起劲地踢足球,他们把足球踢得高高的。)

板书“足“。告诉学生,“足”就是“脚”。

教“足”的笔顺,看老师写,学生边看边说笔画名称。然后各自在桌子上用手指写一遍。再指名书空。

办法记住字形。

让学生看插图左边那位小男孩。老师启发联想:足,多像这位小男孩伸出脚去踢

球的样子啊!“口”像头,下面的像身体手和叉开的两只脚。长长的一捺就像已经伸出去踢的脚。

教学生字“走”

让学生按“看看图、说句话,拼拼音,记字形”的方法自学“走”。

检查自学。

图上画着两个小朋友并肩在路上走。

板书“走”zou,指名读准音。

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走”的字形的。

走,上面是土,表示在底下行走;下面部分和足的下面部分一样,在这儿又像迈开大步走路的样子。

指名说“走”的笔画笔顺,边说边书空。

全体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走”。

巩固练习

比较读音:zou走zu足

相同:声母相同,都是z(平舌音)

不同:韵母、声调不同。(读一读,区别一下)

比较字形:走——足

相同:下面一样(像人的身体和脚)

不同:走:上面是土,足:上面是口。

书写指导、作业。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提醒学生:

足:口不要写得太大,要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的中间。竖在竖中线上。撇的起笔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收笔在左下格中间。捺要平。

走:上面的土写在上半格,竖笔都在竖中线上,中间的长横在横中线上一点,左稍低,右稍向上。两个字指导完

教师范写后,学生照样在作业本上写三个。

《一面》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文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本班学生阅读面窄,要启发学生深入讨论,小事中所表现出的鲁迅的伟大品格,将所见之“小”与鲁迅的人格之“大”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

(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板书:瘦)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5)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5、详析课文,加深理解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

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板书:秋深、风大、天冷)

(2)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我”进店的原因;

②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5)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6)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6、课文延伸,升华情感

(1)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

(2)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

7、布置作业找一部鲁迅写的小说来读,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一面

环境:秋深、风大、天冷

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件:赠书给“我”——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左右》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大部分幼儿已经达到了区分自身左右的水平,但是想分清客体的左右尚有难度,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客体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并且也为了和其他领域相结合,设计了该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左右,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 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 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 乐于观察比较,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活动重点:在区分自身左右的基础上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难点:培养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巩固以主题为中心区分左右

1、游戏:“我说你做”

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膝盖,用你的右手摸你的鼻子……

2、游戏:“小脚小手”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脚去,我收回左脚来,我伸出左脚摆一摆,左脚收回来。

我伸出右脚去,我收回右脚来,我伸出右脚摆一摆,右脚收回来

基本部分

1、请幼儿示范游戏“小脚小手”,引出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师:有没有小朋友想上来示范一下“小脚小手”这个游戏的?(邀请两位幼儿背对其他幼儿做游戏)

师:其他小朋友起立,我们跟他们两个一块做。

师:他们两个做的对不对?和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现在我们再请他们两个和我们面对面做一次。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们做的一样吗?

师:你觉得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师:你觉得一样,为什么一样?

师小结:当我们和别人是同一方向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一样的,当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时候,我们的左右是相反的。

2、游戏巩固

(1)碰一碰

师:我们一起碰一碰

幼:碰哪里

师:左脚碰左脚……

幼:嘿嘿嘿

(2)根据口令回座位

请三位幼儿分别做到座位上,大家一起玩木头人游戏,没在座位上的小朋友按老师指令坐座位。(例: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右边,请某某坐到某某的左边……)

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不仅能区分自己的左右,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又学哪一个新本领?小朋友们可以在我们户外活动的时候一起来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之前,幼儿有了区分自身左右的前期经验,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自身和他人的左右,大大增加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在该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让幼儿辨别其他物体左右的环节,然而该环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影像不大,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与主要侧重于区别他人的左右,因此该环节有些多余,容易让幼儿对客体的左右产生混淆。

虽然整节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但是仍有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还是对他人的左右分不清,那么针对个体差异这个现象,我想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发展。

《一面》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师:过渡语: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距今年已经有73年了,他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电视、电影能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事。谈谈你认识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过渡语:我们这节课围绕前2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因为我们今天刚学习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等把前2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学完后,再来交流这个问题。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2、是呀,作者只见了鲁迅先生一面,但是这一面却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师: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

(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体会写法

师:过渡语:鲁迅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得阿累一直用他作榜样激励着自己呢?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外貌(反馈: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

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

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师: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 (头发 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 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

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6 ~28自然段,想想作者还从鲁迅身上感受到什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 感悟提升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反馈交流: 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

师: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五、作业设计: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六、板书设计:

19 一面

外貌 —— 瘦 精神抖擞 直接描写

语言 间接描写

表情

动作

面教学设计 篇8

第一部分:设计简案(思路)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从“‘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 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 ——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 “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一面》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评: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面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前积累:他是对阶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一个人,他从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贫穷而不管不问,只要有人求到他时,他总会尽心地帮助。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今天课前积累一段话,出示:

他是对阶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一个人,他从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贫穷而不管不问,只要有人求到他时,他总会尽心地帮助。

1、这段话写谁?这段话你读明白了什么?

2、怎样能快速背下来?

3、通过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精神和品质。对于一个去世的人没能亲眼看到他,很遗憾,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去了解他。这个单元我们通过鲁迅的侄女认识了一位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一面》,在阿累笔下的鲁迅又是什么样?

二、自读自悟

1、阅读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

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

④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号先汇报。

三、汇报交流

重点围绕鲁迅的肖像研读:

①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鲁迅工作的废寝忘食。)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板书:瘦让人痛心让人敬仰精神抖擞

1、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

2、有两处内容有些雷同,能否删去一处?板书:从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3、作者通过六处外貌描写,把鲁迅瘦而精神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么鲁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文又向我们揭示了鲁迅的什么品质呢?哪个组能说说?(对年轻人的关心)

4、出示课文末尾一段:

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根据反馈,引导笔练:

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

度过艰难万苦。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4、为什么用“一面”为题?

四、小结

“一面”,有“一面之缘”,“一面之交”之意,平淡、短暂。与鲁迅先生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长远的影响形成强烈对比,一面胜似多面,凸显一面的不平凡。

五、读写结合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板书:抓特征表性格有视角

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六、出示“只要有着这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齐读。

同学们,这盏在黑暗里永不熄灭的灯,就是鲁迅。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能够读懂鲁迅的作品,那时,我们就可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对黑暗的痛斥,去感受他对民众的挚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