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1

古诗作为小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下面就结合《泊船瓜洲》的部分教学谈谈我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

教学片断一:

导入,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老师请你们收集了诗人王安石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老师,王安石是宋代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先后两次担任宰相,推广变法,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生: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经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是他第一次被免职后又被任命为宰相时在上任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因为了解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古诗非常有帮助。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二: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老师想考验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除了了解诗人背景外,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呢?

生:老师,我们可以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

生:老师,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生:我们还可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诗的内容。

师:对,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下面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一会咱们来汇报好吗?

生:合作自学

(设计意图: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的角度来解读古诗,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办法。)

师:同学们学好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咱们一起交流学习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读懂了前两句,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一水相隔,钟山与京口也只隔着几座山。从“一水间,只,数重山”这几个词中我感到作者很思念家乡。

师:为什么呢?

生:你看插图上京口与瓜洲,钟山与京口离的都很远,我觉得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在心里觉得很近。

师:是呀,钟山是作者第一次被贬职时的居住地,假如你是作者,来到江边,望着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对岸,你的心情怎样?

生:思念家乡,很留恋

师:谁能读出作者的心情?

生:指读,评读,齐读

师:你还谁懂了什么呢?谁愿继续汇报?

生:老师,结合注释我读懂了后两句,意思是:“春风又把江南的岸边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的故乡呢?我从“绿,何时,还”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但“江南岸”是江南的岸边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不是,应该是长江的南岸。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在瓜洲,注释里说瓜洲在长江北岸,而且从插图上我看到作者在水边遥望对岸,所以我认为江南岸是长江的南岸。

师:那么把自己当成诗人,让我们留恋的读读后两句好吗?

生:自由读,指读,评读,齐读

师:同学们把“绿”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一个“绿”字仿佛让我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美景。

生:一个“绿”字可以完全概括江南春天的美景。

生:让我想到了绿树、绿草、绿油油的田野……

师:是呀,一个“绿”字写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多美呀!假如你是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情怎样?

生:一定很高兴,很舒畅。

师:是呀,作者就要上任当宰相了,思乡之余心情一定很-----

生:高兴、得意……

师:对,这一句也正是诗人奉旨进京时喜悦心情的写照。让我们一齐“春风得意”的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本来上任是一件高兴的事,王安石又可以做宰相了,为什么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生:我知道了,一定是他想到了第一次被免职的经历,对前途有点担忧。不知道这次能怎么样。

师:你理解的真透,诗人正是想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推行变法的困难,联想到第一次被免职的情景。于是,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复杂的,你就是诗人,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生:自由品读,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容入诗中理解诗人复杂的心情,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在反复诵读中深切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忧,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案例反思: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在教学中我放开手脚,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初步理解。汇报时,从品词、品句入手,结合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重点抓住“情”反复引导。让孩子们在品读中既能够感受到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又能够体会到诗人上任途中那种春风得意又顾虑重重的心情。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将古诗多元解读,丰厚学生的文化素养。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 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 m. 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5

文本解读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诗中的作者身处瓜洲,遥望故乡,虽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却认为是近在咫尺,“一水间”“只隔”等词把作者的心早已带回了“故乡”钟山,此为全诗的起势,营造氛围。此时作者的情感也似那平静的江水,缓缓而来。待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这盎然生机、绿意萌动的江南,积蓄着丰富的情感力量。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乡之情一样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状,幽幽而又缠绵。到一个“又”字,作者的情感慢慢激涌;春风再来,而我却……,再到“绿”字,那浓浓的伤别情就如勃勃的春草一样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只有遥望问明月:何时能伴着我回家。借着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乡,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家乡的大地上。

教材解读

1、理解“绿”“春风”“明月”等特殊含义,体会作者思乡之情。2、学习作者对故乡的一种人文情感。

学习目标

a类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

b类

1、说出“数重山”“绿”“春风”“明月”等词的特殊含义,理解作者思乡之情。

2、接受作者思乡情感的熏陶。

c类

1、学习其它有关明月思乡的诗句,在古典诗句中感“家”的情感。

预习作业

1、熟读这首诗,达到能诵的程度,注意间、数、重、还等字的读音,按节奏朗读。

2、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作者曾在南京为官多年,南京在作者眼中就是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始终让作者牵挂,作者来到长江边看着那江水、那青山,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熟悉。查阅资料,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理解“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想想真得是“一水间”“数重山”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感觉。

4、读“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特殊含义。

5、对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明月”的特殊含义。完成以下句子:

a作者的情感就像这明光一样………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过月光……

c作者想到故乡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乡的亲人也许也在明月下…

6、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诗,想想“明月”在表达作者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 【目标a5分钟】

1、指名读这首诗

a提醒间、数、重、还等字的读音

b划分节奏

c标出韵脚。

2、试背古诗

3、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第二板块——【目标b10分钟】

1、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真的是“数重山”“一水间”吗?

a 说说这三者之间的实际距离。

b说说当时的交通条件。

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是“数重山”“一水间”。

第三板块——【目标b10分钟】

理解“绿”的特殊含义。

1、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句子,理解“绿”的特殊含义。

3、谈“绿”字的用法。

a出示教材上“资料袋”上的材料。

b说说对描写景色的作用

c说说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第四板块——【目标b10分钟】

理解“明月”的特殊含义

1、作者此时的强烈思乡情感奔涌而出,面对一轮明月,他禁不住大声呼唤:

2、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理解“明月”的特殊含义。

a作者的情感就像这明光一样………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过月光……

c作者想到故乡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乡的亲人也许也在明月下…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