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优秀6篇)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理想、生命和尊严的悲壮思考。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 篇1

执教场合:吴江市·“垂虹之秋”5位省特级教师示范课教学活动

·执教地点:吴江市松陵中心小学三楼多功能教室

·执教班级:五(1)班

·执教时间:2006.10.20上午第二节

·课前准备:1.备高亮度实物投影仪一台及教鞭、粉笔。

2.学生自带文具、字典或词典。

3.复印自选教材,上课后现场分发给学生等。

一、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基本完成对全诗内容及主题的读、议、背、悟。

(二)注重发展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有机合作”的品质和能力。

二、教学方式

“自学——互议——评点——追问——讨论——答辩——小结” 等伺机推进;

“范读——散读——齐读——默读——点读——试背——背诵” 等交互联动。

三、教学流程

第一时段:导入

我们大家都要懂得尊重自身(板书),勇于承担责任(板书)。革命先烈叶挺(板书)军长就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具有为了正义,决不在敌人面前低头的高尚人格,他愿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承担起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光荣责任。叶挺军长离开我们已经60年开外了,但人们始终崇敬他,永远怀念他!今天,高老师就陪大家一起来学习叶挺军长64年前写的一首诗——《囚歌》(板书)。

第二时段:以老师的提问生成学生的提问

看了这题目,你已经想到了哪些问题?

【备案:①掌握“囚”字的音、形、义。②理解“囚歌”一词的到位意思——被关押在敌人牢房中的革命者写下的一首诗。】

第三时段:展开中心环节

㈠ 分发并投影讲义后,教师范诵全诗。

㈡ 组织师生间的多边活动。

1. 布置3项任务:①看讲义左边的照片,认识叶挺军长;②读照片下的简介和说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地方,自己查字典等化解;③想办法把全诗读准、读顺、读得尽可能好一些。

2. 扼要了解看简介和说明后的情况——叶挺军长被谁关押、什么时候被关押、被关押在哪里、被关押了多少个年头?《囚歌》一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写在何时、写在何处?

3. 点读、齐读全诗,适当评点。

4. 要求学生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问同学、问听课的老师。力争通过此,实现对全诗内容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5. 后续活动的第一轮重点——

【搭脉:“狗”、“一个声音”、“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烈火与热血”、“永生”(相关备注:狗——人民的叛徒、敌人的走狗;一个声音——敌人的欺骗利诱声;地下的烈火——蕴育在人们之中的伟大的战斗力量;活棺材——敌人的监狱、牢房→吃人的旧社会、黑暗的旧世道;烈火与热血——在斗争中牺牲、在牺牲中奋斗;永生——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辉,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6. 第二轮重点——

【① 齐读、分组读、试背等。②老师再背时故意将“渴望”、“怎能”背成“盼望”、“不能”,故意漏背“深深地”,以激励学生体悟原词、原句的意蕴(如学生在之前的环节中已有涉及,则省去此)。③鼓励学生继续质疑问难,并合作着问答、评点,辨析两个意蕴不同的“自由”等(前一个“自由”——不再被关在牢房里的叛徒、走狗的生活;后一个“自由”——人们应该过上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7. 齐声朗读、试背、跟背。

8. 征得学生同意后,教师提问——

①叶挺军长想不想出狱?

②叶挺军长能不能出狱?

要求学生在诗文中找答案、找依据,并尽可能地调动起现场辩论。

【备份:第一自然段:“不能、能”;第二自然段:“想、不能”;第三自然段:希望……一齐烧掉,应该……得到永生,实质上就是“不想、也决不能”。叶挺军长渴望着自由。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当人民的叛徒,做敌人的走狗,就能出狱。但叶挺军长深深地知道,要当了叛徒和走狗才出狱,宁可不出狱。这是真正的革命人应有的意志和决心。】

第四时段:师言小结

就在这想又不想、能又不能之中,为了尊重自己的高尚人格,为了承担起革命者肩负的光荣责任,叶挺军长毅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坚决不当叛徒和走狗,立志和无数的革命者一样,愿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去争取民族的解放,去赢得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叶挺军长为了正义和人民坚贞(板书)不屈的精神永生(板书)!

第五时段: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演化情况进行专项检验

㈠ 让学生各自连贯而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随后点1~2位学生交流,适当评点,教师相机范说(此略)。

㈡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齐诵、齐背全诗,并展示其应有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时段:结语

……《囚歌》,是叶挺军长在敌人牢房中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完全称得上是一曲革命者坚持正义、坚贞不屈的战歌。希望大家课后再去好好复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立志向叶挺军长学习,当一个懂得尊重自身、勇于承担责任(板书大括号)的大写的人。

第七时段:作业布置

㈠ 背诵、默写全诗。

㈡ 进一步体味全诗的意思,并向他人作适当转述。

附:板书

懂得尊重自身

囚歌·叶挺{                             } 坚贞、永生!

勇于承担责任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敝(敝帚自珍)

因(因为)  官(官司)   敞(宽敞)

2.辨析多音字。

热    血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

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2.解题。

(1)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回答。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囚歌》

1.指名朗读诗歌

二、讲读第一节

1.生自由读一读第一节。

师: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请把它们划出来。

2.师: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师: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过渡:

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三、讲读第二节诗

1.指名读第二节诗。

2.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3.师: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4.师: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过渡:

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诗歌中哪里告诉我们?(第三节诗)

四、讲读第三节诗

1.全班齐读第三节。

2.师: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交流、汇报。

(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4.师: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自己连活棺材一齐烧掉,让自己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五、指导朗读

1.确定停顿处。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全班读。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囚歌》。

2.预习《晏子使楚》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叶挺将军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师:孩子们,前一课《不平常的信》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引出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透过那封不平常的信,我们体会到了英雄母亲那强忍失子之痛,佯装不知,坚持给战士们写回信的坚强意志和博大情怀。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孩子们走近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先烈。知道他是谁吗(叶挺)了解他吗?

2.老师简介叶挺:他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带领“叶挺独立团”,为第4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长达五年之久。这五年是叶挺经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孩子们知道叶挺被扣押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的吗?

3.1945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10余座监狱。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就因为有无数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棺材”。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

4.叶挺将军当时就被扣押在渣滓洞中的二号牢房。在这间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到处是恶心的小虫飞来飞去,房间里时时夹杂着一阵阵令人作呕的霉臭味……叶挺将军在这样的房间一直没有动摇过。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生命烧掉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就在这里,就在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一首叶挺将军写下气吞山河的《囚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板书课题)

5、齐读课题。

6、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囚”的字音 。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释题:这首诗名叫“囚歌”,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失去了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板书:失去自由。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请孩子们打开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大声读……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你们可以利用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讨论的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

3、检查生词认读情况:囚歌  躯体   活棺材(字形分析)

4、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三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

5、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

(1)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

(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 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

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

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

(5)我们这样想,敌人又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这是一组什么词?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腐蚀革命战士的灵魂,消磨革命战士的意志,诱惑革命战士投降。)

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你能从“高叫”这个词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

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

(13)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孩子们,透过这一小节,你们能体会到什么?(。。。。。。)第二个自由:

(1)在这里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来?(渴望)

(2)是的。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不一样)

对,敌人给的是所谓的自由而叶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革命胜利了,人民获得了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3)敌人给的那种自由是叛变这革命失去信念还得从狗洞子里爬出去的自由,叶挺是不会要的。

(4)所以他是怎样回答的?(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分两组比较读这两句话。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好在哪里?再带着体会读,读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用上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更加体会到了叶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让我们读出坚定的语气。

(5)齐读第二小节。

(6)看来敌人用“自由”来诱惑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让革命者投降的目的。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

(7)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当年蒋介石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接着蒋介石又让叶挺的亲人去劝降都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只有亲自出马。威胁叶挺说:“你服从我,你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你就算完了。”而叶挺却回答到:“我不能这样做,你枪毙我吧!”

过渡:不管是敌人威逼还是利诱。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

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永生)板书:得到永生

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

这句话在文中哪里?(第三节)

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想想:你能读懂些什么?思考“永生”的意思。

永生”什么意思?(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3、是啊!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们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给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他们为了国家、人民不惧煎熬、不惧死亡。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希望、有个信念——“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他们盼望哪一天?

4、“有一天”是哪一天?

师:就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的那一天。

5、谁能说一说让革命取得胜利的“地下的烈火”指什么?(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6、这样的革命烈火要烧掉的是什么?(活棺材)

仅仅是烧掉烧掉活棺材吗?(还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7、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同学们,除了叶挺你还知道哪些像叶挺这样誓死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人吗?

8、根据学生的回答融入下面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萝卜头,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烈士。当他一岁的时候便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睡的是潮湿的牢房。吃的是有毒的米饭。以至于他长到八、九岁时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身体也长成了一个头大身细的畸形儿童。就是遇害时,他也仅仅只有9岁。

万中国人民心中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许多名言曾激烈了无数人的心。当她受刑时就曾说:“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我们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钢铁!”

写下《我的“自白书”》的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革命而英勇献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他们的名字也永远地留在了这烈士名册里,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9、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读一读二、三小节吧!

10、让我们再次齐读整首诗歌。

四、总结

1、拓展;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们应珍惜革命先烈们为鲜血与生命为我们换取的幸福生活,表表你的决心:学习革命先烈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沿着梦想前行,学习上的苦我们不怕,生活上的苦我们笑着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在我们坚定的信念面前都算不了什么。一切的磨难我们都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豪情面对。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坚定心中的信念朝梦想前行吧)

2、孩子们,《囚歌》这首诗,后来被关在歌乐山集中营的同志谱成《叶挺囚歌》广为传唱,鼓舞人们的斗志。让我们在朗读再一次中缅怀那些革命先烈吧!

3、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请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怀念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心中获得永生!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  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下课。

板书设计 

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相衔接,因此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总之,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

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

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首先是四川儿童在知识、情感方面和《囚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次是作为西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的第一流小学再加优秀教师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第三,努力体现教改精神,同时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三个为主”的精神,这里不想多说了。除此以外,我在教学设计中还十分注意依靠理论的指导作用,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理论思维的不足。例如,《囚歌》的总体设计就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的,而它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就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教学过程 中安排了两次质疑问难,就是以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为依据的。

我认为,教学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又是对它的合理成分的继承。不能一说教改,就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在《囚歌》的教学设计中,就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因文悟道”等特长,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也基本采用了“破题——开讲——诵习”传统框架。关于“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弄不好会被认为是“满堂灌”。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实际特别是教材实际出发,当讲则讲,有些地方还要“畅讲”,教师不应该只当“导演”,他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所以我在几个关键之处设计了几段比较长的“独白”,意在把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情感。

可以说,我对《囚歌》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处理、安排和运用,都是以上述指导思想为准则的。

这里着重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地存在于教材之中,不是我们附加上去的,他们在教材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们提炼出来,抽象的为自己头脑中主观的东西,即教学目的,是否就失去了联系了呢?不是的,只不过是改变了联系方式而已:他们都服从于一个总目标——育人。可以说,《囚歌》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是着眼于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还注意了语、修、逻、文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 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后来改为两个,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  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 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方熔)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 篇5

一、学情分析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二、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设,这种建设要在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中存在。所以本课教学应当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

(板书:“囚歌”)请学生读课题。观察“囚”的写法,从字面看“囚”该怎么解释?交流对“囚歌”的理解。

(二)回顾历史,了解叶挺

1.回顾历史: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狱,经受着敌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地斗争着。(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了解叶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叶挺的资料。(在交流汇报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文,感受叶挺的革命气节。

2.小组读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诗中“人”、“狗”、“门”、“洞”、“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

②作者用什么手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对比)

3.指名朗读课文,小组竞赛朗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品格,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四)细读诗歌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2.学生提问,筛选出中心提问:叶挺想要的“自由”和敌人给予的“自由”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区别?

3.小组阅读诗歌,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两种“自由”的区别。

4.小组交流汇报。

叶挺的自由: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做革命者、真正的人的自由。

敌人给予的自由:放弃真理,叛变革命,投降、出卖战友,做他们的“走狗”的自由。

(诗歌充满了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凭借分析讲解会使其中饱含的情感大打折扣,所以在指导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抓住一个重点问题讨论,会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5.想像叶挺当时在怎样的心情下写成这首诗的?(学生交流)让我们带着对叶挺的敬佩之情来朗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战争的岁月里,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坚贞不屈,追求革命理想,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收集革命诗歌,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壮志豪情。

五、教后反思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另外,我将本课的课外延伸设计为收集革命诗歌,将阅读面局限于诗歌,这样处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又补充了革命故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认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从而获得较为丰满的认识。原来设计的第四环节的“默读诗歌,猜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但问题的提出显得随意了,与诗歌的学习氛围冲突,所以修改为“独立默读诗歌,想一想有什么不理解的,并做以批注”这样学生在默读中与文本对话,质疑,再到提问,过渡得会自然一些,避免了随意性大的缺憾。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 篇6

上完《囚歌》这篇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深入领会叶挺将军写《囚歌》时的心境,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历史背景资料,并看了电视《叶挺将军》的片段。可是,了解得越透彻,我的心里越没底:现在的孩子条件这么优越,与叶挺将军写《囚歌》的时代实在是相隔太远太远,他们能体会吗?

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细节,上完课后,我终于舒怀了——只要课堂能拉近文本与孩子们的距离,多久远的时代背景都不成为问题。请看我们课堂中一个小小的片段:

师:你了解叶挺将军吗?

生:他是一个伟大的将军,打了很多胜仗。

生:他抗日,日本人很怕他。

生:他被蒋介石关在山洞监狱里关了几年。

生:他后来坐飞机遇难(nán)了。

(生发音错误,现场有笑声和议论声。)

师:(纠正发音)是遇难(nàn),遭遇了危难,意外死亡的意思。没关系,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是善于发现和总结的孩子。请看——(课件播放电视剧《叶挺将军》片段:音乐起,画面播放叶挺将军铜像,引用聂荣臻的话对叶挺将军的一生进行概括的介绍。孩子们对叶挺将军的介绍零散而片面,影像资料让他们对作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又具体的印象。)

师:你知道叶挺将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生:他被反动派囚禁在监狱里。

师:是啊!叶挺将军坚持抗日,被反动派囚禁在监狱里,整整六年时间。《囚歌》是他被关押时用铅笔写在墙壁上的一首小诗,后来被监狱里的革命志士们广为传唱。让我们走进叶挺将军吧!

(音乐起,师声情并茂范读《囚歌》)听老师范读)

(生倾听,很认真。)

师:请思考一个问题:被囚禁的人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黑暗的囚牢内,一个人透过小小的创口朝外看,眼神充满渴望)

生:(急切地、齐声答):自由!

师:那么请你找一找,文中有几处写到自由呢?

(生找出两处,引导他们先读第一处:第一小节。)

师:认真听,画出一组对比句。

生:(很快找出来了)“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师:用什么和什么对比呢?

生:紧锁和敞开。

师:(追问)还有呢?

生:人和狗、门和洞。

师:作者把谁比做狗呢?

生:反动派。

师:反动派怎么会将反动派关在监狱里?再想想。

生:(急切举手)汉奸!

生:奸细!

生:叛徒,背叛革命的叛徒!

师:是啊,将叛徒比喻成狗,这其中含着对叛徒的什么样的情感?

生:愤怒!

生:鄙视!瞧不起!

师:让我们将叶挺将军对叛徒的鄙视读出来吧!

(学生生气、愤怒地朗读,情感自然流露。)

(课件出示图片:渣滓洞、叶挺住过的牢房、叶挺)

师:你看,这就是曾经囚禁叶挺将军和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渣滓洞,这是叶挺将军住过的牢房,墙上有他写下的字,叶挺将军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整生活了6年。

师:革命者进出的门紧锁着,叛徒爬出的洞却敞开着,这说明当时的革命者面临这什么样的境遇?

生:面临着威胁。

生:可能还有生命的威胁。

生:还有威逼利诱。

师:找出反动派威逼利诱叶挺将军的话!

生:反动派说: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师: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高叫着”

师:你能高叫着说说吗?

(一生读,声音响亮)

师:真棒,谁再读读,读出反动派的嚣张。

(又一生读,配合手势,激动而嚣张)

师:让我们分分角色,一二小组读第1句,描写革命者的话;三四小组读第2句描写叛徒的话;五六小组读反动派嚣张的话。

(生合作朗读,声情并茂。在朗读中,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