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
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
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
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 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
情景创设,引入乡愁
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
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
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自读自悟,体会情感
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
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
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
2)想“意”之万重。
想象“意”的内涵
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
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开”之内涵
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
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追问学生因由,引读)
3.一个“开”字,你读懂了怎样的情感?——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诵读提炼,乡思情深
1.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齐读古诗)
2.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古诗)
3.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诵读全诗。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生齐读课题。
3、解题:“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
2、学生自由读悟。
3、交流。
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预设: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预设: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预设:“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
2、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七、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
2、请你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 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反思
梅林中心小学 詹文花
院 《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应怎么教,古诗教学应把握什么?应带给学生什么?
我个 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接着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时间的掌握,诗中的挖掘都还欠火候,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张籍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 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张籍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 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古诗词三首》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
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
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写秋的诗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海上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的一幅秋景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马致远的《秋思》)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 、说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读全诗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生读全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生读全诗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 (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刘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生读积累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发挥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2课时
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可取之处,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二、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三、整体回顾。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四、改写古诗。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为什么说 “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想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附学生的习作:
浓浓思乡情
——改写《秋思》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再现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前,我想背一首诗大家听,请大家思考:这是谁的哪一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背诵,指名答:这是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在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洁的明月,他借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那在唐代诗人张籍的眼中,秋风又带给他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的《秋思》,点课件播放《秋思》录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问:谁来说说秋思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思念)那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诗,评读。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
4、生再读,学生评价。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大家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请代表发言。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燕子往南飞……
师: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板书:思乡。他会想起家里的哪些亲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张籍却看不到他们,我们来了解一下张籍:点击出现张籍的资料,指名读。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告诉自己的亲人呢?
生:写家书。
师:对,他决定写一封家书。出示幻灯片: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给大家听。
可以引导一下:对父母说些什么?对孩子说些什么?对妻子说些什么?对兄弟姐妹说些什么?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还带走了什么?生:带走了作者的心……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归信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点击课件: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学生齐诗。
师:魂随信去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秋风)像这种借景色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五、拓展升华。
1、师: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说说?
2、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张籍的《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全班齐读。
七、布置作业
1、默写《秋思》。
2、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语句通顺,想象丰富合理。
3、课外诵读《乡愁》、《家乡的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比较理解:
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
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己:家乡最近怎样?亲人最近怎样?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这鸟儿归巢、人儿准备晚餐、自己却居无定处之时,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看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那匹疲惫的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节奏和重音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与多媒体画面有哪些不同?(师范读,生齐声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多媒体画面,同样是为了表达“秋思”的主题,只是表现手法有差异。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场,他自然会看到、听到、想到------一个“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过去的生活。所听之歌是现代人唱的,老师穿越时空信手拈来,显得恰到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说话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说所写的事更曲折生动,使所说所写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4、朗读、背诵、回味。
5、老师以前做过统计,很多同学喜欢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生动的场面,,有许多景物可描写------针对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秋天的思念”为题,写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写清一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可写对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写对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作业:课外背诵,抄文。
补充说明 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上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过程;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包括分组讨论等),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估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使用,板书安排;课堂练习,课堂,布置作业,等环节。计划按照备课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够可以自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