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爱岗的小编醉清风帮助大家找到的15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课文研读,播放教学PPT,PPT内容为: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PPT图片展示
自主学习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有效指导学生的预习,落实好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课前导读,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播放PPT。
合作探究请大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文眼,将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可以互相讨论。相互讨论或自己独立完成,向教师汇报结果。
播放教学PPT
当堂训练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系内容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然后当堂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播放教学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活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创设情景,导入 。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 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课文研读,播放教学PPT,PPT内容为: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 10 )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PPT图片展示
自主学习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有效指导学生的预习,落实好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课前导读,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播放PPT。
合作探究 请大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文眼,将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可以互相讨论。 相互讨论或自己独立完成,向教师汇报结果。
播放教学PPT
当堂训练 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系内容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然后当堂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 播放教学PPT
七、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活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 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研讨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或札记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 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
(一)(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 ),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孙宇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2)阅读科技作品,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学情分析
在部编教材中,初一学生没有接触过说明性文章的学习,这类文体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出现。《苏州园林》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中国石拱桥》,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对于事物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如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也为学习《苏州园林》打好了基础。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所学习、接触过的说明文并不多,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要想将如此深邃的美文深刻地教授给他们是具有难度的。因此,本堂课的重点基本定位在感受园林之美,尤其是字里行间的理趣、情趣,只有充分地感受了美,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3、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是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介绍了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知识的科普文章。叶圣陶老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严谨的写作思路。灵活恰当的说明方法,体现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本文是继《中国石拱桥》之后的又一篇事物说明文的典范之作,对帮助学生学写说明文具有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分析文中的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3、通过对文章严谨、平实又不乏生动的语言的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能激发学生从身边发现美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可以简单分析文中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难点:通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能激发学生从身边发现美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复习第一课时大家一起理清的逻辑顺序与文章结构。分析3-9段文章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说明方法,老师给予补充。
针对目标二:
通过问题:我最欣赏(哪一处)的图画,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美,引导学生分析出七个方面的美,这七个方面不同的美又和图画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针对目标三:
1、小组合作讨论,具体分析3-9段。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角度总结出本文“言之有法、言之有情”的特点。
2、从“言之有法、言之有情”两大方面自主分析《晋祠》和《松鼠》两篇文章。
教学活动设计:
一、直接导入--印象苏园
1、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理顺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咱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正如叶老自己曾经所说(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也就是所谓的:“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二、走进苏园·品味图画
1、今天这节课就继续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去通过叶老的文字触摸感受苏州园林里那一幅幅美好的图画。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描绘苏州园林的美的?
2.PPT出示:我最欣赏(哪一处)的图画,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美
请大家就从这七个方面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仿照大屏幕上的句式,说说这幅图画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么样的美。也可以在纸上写一下。
3、下面请各小组之间探讨一下,选一幅最喜欢的图画,着重从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探讨一下画面的美。(大约五分钟)
4、各小组依次分享展示。
主问题: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让你体会到了这种美?(感受“说明方法”)
哪些具体的文字令你感受到了这种美?(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预设:第3段:布局美、自然美第4段:配合美、自然美第5段:映衬美、生命美
第6段:朦胧美、层次美第7段:构图美、细节美第8节:图案美第9节:色彩美朴素美)
可以重点品读的几个地方(教师要充分品味,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作重点的品读)例如:
①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追问:出示ppt。对称就不美了吗?--明确,苏州园林讲求“自然味”,刻意的对称与自然之趣相比较,后者更富有美感。
追问:可不可以这样说,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对称的呢?(引导学生回答不可以,并说出文中有一个关键词“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提示回答本文的说明语言非常的严谨。板书“严谨”。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追问:“艺术”和“技术”的区别是什么?--明确,“技术”较为固定与简单,“艺术”是在“技术”的基础上有创设性,更富有美感。对称的“图案画”就是“技术”,而讲求自然之趣的“美术画”就是“艺术”。
③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追问:丘壑是什么意思?壑呢?大家注意这个字的下面是什么旁?那如果这句话改成“匠师们心中有山有土有很多高明的想法”好不好?预设学生会回答太复杂了,并且没有美感,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的说明语言特点“简洁、凝练”。板书“简洁,凝练”
(第六段的:“界而未界,隔而未隔”同上)
④“鱼戏莲叶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该画面,可以齐诵由之而联想到的《汉乐府》江南,以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的美感。
⑤“不感寂寞”、“俯仰生姿”、“栽”、“补”--感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以及作者用词朴实中富有生动的特点。板书“生动”
⑥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追问:出示PPT。给大家看一下修剪得跟宝塔一样松柏还有道旁树的照片。正如作者所说,更倾向于什么画?再来请大家欣赏一下中国的水墨画,更让我们感到一种怎样的美呢?(意境)
⑦苏州园林的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追问:出示PPT,通过这个小组的分析,大家对苏州园林的色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就请同学们分辨一下,这两幅图哪一幅是苏州园林哪一幅是北京园林?
那所有浓墨重彩的园林都是苏州园林吗?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词“极少”,认识到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特点的同时,认识到苏州园林朴素的色彩美。
5、通过各小组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苏州园林真的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刚才同学们分析了多处的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一篇成功的说明文还需要“言之有法”,板书“言之有法”。
6、同学们,如果现在你置身于苏州园林,你会发出怎么样的感慨?
叶老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如此美好的画面,还因为他的文字中流露着(引导学生说出感情。)
出示PPT:
这是我父亲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又名的园林他都熟悉。……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
--叶至善
叶老在苏州生活了23年,对苏州的园林是非常熟悉的,他写的这篇文章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同学们齐读题目,这个“寄”字是什么意思,寄深眷就是(寄托了深深的眷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苏州园林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们写好说明文还需要“言之有情”,板书“言之有情”。
三、学以致用·品味语言
1、出示PPT,请大家阅读下面这两篇文章,快速的找到答案。(十到十二分钟)
第一篇《晋祠》主题阅读丛书34页3至5段。
①品析各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②品析文章的语言
③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篇布丰的《松鼠》121页全文
①品析各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②品析文章的语言
③体会作者的感情
2、每篇文章找3的同学回答问题,再由老师和全班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由我们今天学习的三篇文章,可以看出,一篇好的说明文离不开“言之有序、言之有法、言之有情”。
四、走出文章,走向生活
文章的美来自哪里?来自生活和自然。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今日的苏园和晋祠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是走出文章,有更多生活之美在等待着我们。
五、课后作业。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给学校写了一篇说明文的提纲,请大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内容充实起来。
二。 重点、难点分析:《苏州园林》1. 任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1)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2)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3)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桥梁远景图》1. 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2. 本文结构可分两大部分。 三。 课文讲解:《苏州园林》1. 字词:(1)音: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斟酌、阑干(2)义:标本、布局、映衬、败笔、嶙峋、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胸中有丘壑。2. 文章结构:总说(图画美)→分说(3—9段)→大部讲究(3—6)→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细部讲究(7—9)→每个角落、门窗镂空、色彩淡雅3. 课文分析(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呢?“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2)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安排结构的?第一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样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6)末段结尾有何特点?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7)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从全文看:整体——局部。从部分看:主——次,大——小。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有显示。(8)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打比方:如第3段“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形象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2)举例子:如第5段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3)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归纳: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多样性的特点。(9)总结全文:1)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2)配乐欣赏课文,从而获得知识与美感。(10)比较阅读:《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假山堆叠与本文之假山的说明作比较,谈谈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1)目的不同:本文以假山为例介绍园林的文化;《红》写景记事,显示贾宝玉的文采。2)表达方式不同:本文概括说明;《红》生动的描述。 《桥梁远景图》1. 字词(1)音梁(liáng) 墩(dūn) 载(zǎi) 混(hún) 缆(lǎn) 塑(sù)(2)义潜力——没有发挥或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某种力量拼装——拼接安装生色——增添光彩添娇——增添美丽的景致胜似闲庭信步——胜过在清静的庭院中随意散步,语出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颠簸不稳——上下震荡,不稳定。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 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3. 审题:本文题目,告诉了读者本文写作的主要的内容,即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也告诉了读者本文内容的时态特点,即未来时,是想象中的,所以,由本文题,我们又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科幻说明文。4. 浏览全文,把握全文内容。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的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设想桥梁远景图。5. 主体部分的内容:(1)对将来的桥梁和造桥业,作者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想象?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明确:将来的桥造得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有的没有桥墩或者桥墩浮在水面,桥是可以弯曲的,很小很轻的,或者是无梁的。(2)启发学生弄清作者如何设想桥的“远景”从而理清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明确:第5—8段,侧重在现有桥的基础上,说明如何改进完善,使将来的桥造得更快、更便宜、更美、更低、更灵活。文章由将来造桥的时间和材料,写到将来处理材料的技术以及新技术产生的低成本和更“美”更好的结果,这些都有先后的事理逻辑联系。 严谨与大胆想象在茅以升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1)作者是如何严密而审慎地把自己大胆的幻想表达出来的?<1>复习全文结构思想和说明顺序。板书:结构顺序,层层推进。<2>学生讨论第6段中的一句话:“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这句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这样表达更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态度。(2)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引用活用别人的好句佳句。不仅恰当巧妙地说明了桥的重要性,而且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样使说明语言既质朴通俗又生动形象。<2>比方第2段,说明桥梁的构造时,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既形象贴切,又准确洗练,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朴实的语言作风。总之,本文的说明方法多样,说明的词质朴严谨,形象生动与说明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一位资深科学家既大胆想象,而又严谨审慎的态度。第9-13段,作者侧重于突破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作了更大胆的设想,表现了独特的创造力。这里的说明顺序,先由上到下,即由桥梁的特别写到桥墩的特别(这样也照应了第2段中说明桥梁结构的顺序);最后再写弯曲桥,便携桥和无梁桥。由此看出,本文说明的顺序是,由一般桥的改进写到特殊桥的创造,想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很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鲜明创造精神。而每一种桥介绍之前,又都用“将来”的句式作段首语总领下文,这样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一目了然。(3)作者是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还要对未来的桥梁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现有的可能不尽如人意,对现有的不满足,所以萌出了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完善、扩展和延伸或重构和创造的想法。这还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造的科学精神。6、理解写作特点作为一个科学家,茅以升固然有着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科学精神同样也包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 1.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5分) 轩榭( ) 丘壑( ) 嶙峋( ) 蔷薇( ) 颠簸( ) 贻误( ) 震慑( ) 褐色( ) 蚁穴( ) 盘曲( ) 2. 指出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在括号内改正。(2分)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 (2)我们这一分支在导弹家族中都是首曲一指的。( ) (3)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或对方。( ) (4)针鼹的胃表皮粗躁,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 ) 3. 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2分) a.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b. 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作画的布局构想) c. 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增添光彩) d. 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比喻力量达不到) 4. 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适当的一项是( )(2分) (1)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的,实际上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4)游览者必然也不会( )另外一点。 a. 鉴赏 技术 依傍 忽视 b. 鉴赏 艺术 依傍 忽略 c. 观赏 艺术 依赖 忽略 d. 观赏 技术 依赖 忽视 5.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 (1)针鼹的外形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 ) (2)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3)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6. 按原文填空。(2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苏州园林》是一篇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 b. 《桥梁远景图》是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文章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目的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情趣,吸引读者。 c. 《洲际导弹自述》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分类,主要结构和性能以及发展过程。 d.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是一篇记录澳大利亚珍稀动物针鼹的记叙文。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他的成绩是我们年级组最好的一个人。 b. 8月至10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 c. 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学习好的关键。是否坚持锻炼身体,是身体健壮的关键。 d. 今年的自然灾害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二。 (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9. 这个语段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2分) 10.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画线句子中的“艺术”和“技术”两个词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加点线的“又”字照应着上文的哪个字?能突出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这段文字的结构是( )(2分)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二) (1)苍蝇虽然总是很招人讨厌,但是在研究人员眼里苍蝇还真是有许多“优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一直希望能模仿苍蝇制造出一种微型的机械苍蝇。美国五角大楼对这种“微型苍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研究工作提供了资助,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这种“超级间谍”来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冤家”或“死对头”。 (2)比起大型间谍飞机,这种“微型苍蝇”的重量只有1600毫克,身高不到3厘米。在“微型苍蝇”上安装许多传感器和微型摄像机,如果一次把这样的微型苍蝇放出去数百只,甚至数千只,那么“敌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难逃法网;同时用微型苍蝇寻找灾难幸存者的话,效率也会更高。 (3)尽管“微型苍蝇”前景令人鼓舞,但科学家们也承认要真正让“微型苍蝇”飞起来的确困难重重。在苍蝇的翅膀上,分布着20块功能不同的肌肉,如何模仿肌肉运动,实现飞行成为研究的重点。为此研究人员用了4年多时间,进行了近2000个小时的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弄清苍蝇翅膀是如何工作的。最终,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类似玻璃纸的原料,制造出只有10毫米长、3毫米宽、5毫米厚的仿生翅膀。它能够每秒扇动150下,而且还让“微型苍蝇”实现了绑缚在一根细线上的半自主飞行。 (4)研究人员说:通过高速录像发现,苍蝇飞行时的动作十分精妙。它们并不是单纯地拍动翅膀,其实还有卷动动作。它们在飞行时,会拍动和卷动动作一起使用,这也是今后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因此,“超级间谍”何时才能服役,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15.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指出的“微型苍蝇”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科学家在研制“微型苍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们从几个方面解决的?(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假如“微型苍蝇”研制成功,你认为它还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比起大型间谍飞机,这种‘微型苍蝇’的重量只有1600毫克,身高不到3厘米”中加点线的数量词是为了说明什么?在本段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尽管睡眠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但是我们对睡眠的了解极少。近年来,人们才把睡眠作为一门专门科学进行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根据脑波的形态,睡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常态睡眠状态,就是所谓的非快速动眼睡眠状态;一种是异型睡眠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快速动眼睡眠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睡眠状态交替循环出现。常态睡眠时,人体感官敏锐度降低,肌肉放松,动作减少,心跳和呼吸频率减慢,大脑活动相对静止,最益于人体精力的恢复。异型睡眠时,人们时常会做梦,大脑和清醒时运动同样积极,有益于大脑的开发和维护。 目前,我们尚不知道人为什么必须睡觉,但是很显然,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缺少睡眠会导致疲劳日益增加,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会造成精神颓丧,神志恍惚,判断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艾伦·罗切斯特和他的同伴以老鼠作为实验对象,对睡眠进行研究。他们在浴缸里放了一缸水,把一个转盘放在水面上。每当老鼠要睡觉的时候,转盘就开始倾斜,老鼠不得不移动,以保证自己不掉到水里。在这种环境下,老鼠的睡眠被完全剥夺了。一段时间后,老鼠开始发生肌肉疼痛,食欲增加,体重下降,两三周后它就死亡了。在同样的生活压力下,当老鼠可以进行常态睡眠时,寿命延长一倍,但是最终仍没能逃脱死亡的厄运。当常态睡眠和异型睡眠可以交替进行时,老鼠就能够得以生存。究竟是什么导致老鼠死亡,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些病症显示,它们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有益于保证免疫系统正常运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在熬夜或长途飞行后容易患感冒。 2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3自然段控制老鼠睡眠的实验能证明上文中什么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3自然段中加点线的“十分”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一。 1. 2. (1)“新”改为“心” (2)“曲”改为“屈” (3)“或”改为“惑” (4)“躁”改为“糙” 3. b 4. b 5. (1)列数据;(2)作比较;(3)分类别;(4)打比方 6.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7. d 8. b二。 (一) 9.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0. 假山、池沼 11. 分类别、举例子 12. 不能。因为“艺术”更能体现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匠心独运之处。 13. 照应“也”字,突出“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14. a(二) 15. 微型苍蝇 16. 作比较,列数字,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微型苍蝇”的体积小、重量轻。 17. 寻找“敌人”,搜索遇难者。 18. 如何模仿肌肉运动、实现飞行。选择材料、减小体积,加快振动频率。 19. 略 20. 略(三) 21. 睡眠 22. 睡眠的两种状态及其作用 23. 没有睡眠会影响动物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常态睡眠和异型睡眠要交替循环出现才能保证健康。 24.说明人类对导致老鼠死亡的原因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知道得较少。
一、课文分析:
说明文,上出趣味是关键。如果仅仅重复一些学生早已熟悉的概念,如结构、说明方法等,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本文的核心是说明苏州园林的独特之美,作者称之为“完美的画面”,文中分七个部分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完美”,前四个部分从园林的整体结构来说,后三个部分从局部细节来说,这才是老师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也是我教学的重点所在。我在教学时,文章的结构、说明方法都交给学生来归纳,扣住“画面”,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对照段落内部层次认识园林之美。
上这一课,有短教长教的分别,我选择了长教,用了两课半的时间来上,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课,了解园林之美,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层次结构、说明顺序。
2、通过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园林之美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园林图片、能够与园林意境相联系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西方园林(展示古埃及园林、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及凡尔赛宫的图片),西方园林重在彰显人的力量,表现出改造自然的气魄,古老的东方园林又展现出什么特色呢?
2、自读文本,把握文章基本要素。
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如何评价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②文中写了哪些有关苏州园林的内容?
(朗读完后,学生回答)
归纳:(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指在某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换言之,作者将苏州园林当成了全国园林的代表。
(2)文中写到有关苏州园林的内容:建筑的布置③、假山和池沼④、树木花草⑤、花墙和廊子⑥、角落⑦、门窗⑧、颜色⑨(学生在文中勾画出各段中心句)
(3)作者既然将苏州园林作为全国园林的代表,读一段《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介绍,看看在文中有没有与之类似的内容。
补充材料1:不论面积大小,每座园林几乎都包括了当时所有可能使用的造园手段。……它们的格局大都以山、水、泉、石为骨骼,以花、木、草、树为烘托、以亭、榭、楼、廊为连缀。这些自然的、人工的要素由于比重的大小、品类的差别、组合的疏密,式样的异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基本风格。
①(学生回答)“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方面同样是从整体上来写园林的结构)这句话与下文什么关系?(与③④⑤⑥是总分的关系)
②为什么《大百科全书》将“山、水、泉、石”放在首位,作为园林的结构的基础,而本文却将“亭台轩榭的布局”放在首位?
提示:在《大百科全书》中,强调园林的要素,以什么为首?(自然)本文着重从园林的整体结构上来写,亭台轩榭是园林的主体结构。
③⑦-⑨与这段文字无关吗?
提示:本文说明的核心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⑦-⑨所写的就是一个个细小的点,同样也是“完美”的。
④作者从七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美,按什么顺序排列?(整体-局部)
3、细读文章,析方法、分层次,解读园林之美
(1)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将苏州园林比方为“完美的图画”,那么什么样的图画才是“完美”的?(细读文本,根据提示划分层次、勾划关键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
提示:
①文中说明园林建筑特点时,还用了哪些与图画有关的词句,圈出来。
②给每个段落内部分层,看看各段讲了几层意思,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同时把其它说明方法记录在书上相关位置。
(学生分层次,圈关键字)
(2)归纳与图画有关的词句: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又是入画的一景”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实际上,在其它小节,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图画,也与图画有关,如⑥强调景致的深度,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有深度才能有内涵。⑨写颜色,表现了中国画的特点,画在白色的宣纸上,以留白幻化出云雾瀑布,与西方绘画艳丽的色彩完全不同。
作者在文中借图画说明园林之美,一方面是因为本文原本就是一部摄影集的序言,摄影也一种美术,作者这样写更加直观;另一方面作者将苏州园林最主要的特征归纳为“一幅完美的图画”,而这些内容均围绕这一特征展开。什么是“完美的图画”?我们进入文章来分析。
(3)析方法,分层次,解读“完美”(学生先分层,归纳主要说明方法,再依据提示进行分析)
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分两层,以“这是为什么”为标志,前面提现象,后面作解释。两层均有做比较的方法)
提示:
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在哪里?(图案画可以复制,简单而规整。美术画需要创造,是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能规整对称)
归纳:“完美的图画”表达了自然流露的情感,而非依照固定的模式,因此避免对称,追求“自然之趣”。
④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三层,总写、假山的堆叠、池沼的设置。后面几节的说明方法都是举例子)
提示:
作者写假山的堆叠,同样用了做比较的方法,突出了什么?(堆叠的艺术,与上文图案画与美术画的比较对应)
为什么需要“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见到过许多真山真水,才能仿照自然)
园林在池沼的设置上如何仿照自然?“一幅画”“入画的一景”是什么样的画?(“大多引用活水”,保持水的流动,在自然界唯有流动才能称为“活水”;河流任其自然;“鱼戏莲叶间”是最富江南特色的场景,且富有动感。这样的画是代表江南自然风光的。)
补充材料2:《狮子林即景》(元维则):“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狮子林是苏州名园,以假山著称。“水西东”写此处还有水与假山配合,鸟忽西忽东,说明水面还很大。“柏子烟青芋火红”则表现了深秋季节的树木景象,与假山配合,给人以身处山野的感觉。
归纳:“完美的图画”表现在假山池沼上时,就是对自然的仿照,仿照的成败在于设计者能否有丰厚的积累,将现实中的真山真水融入进去。
⑤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分四层。总写,栽种、修剪、局部之美)
提示:
“画意”通过什么在哪里?(高低、四季的配合)
为什么不需要“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人工的痕迹太重)园林依然要追求自然的效果。
作者将“古老的藤萝”比方成“一幅好画”,这幅画什么样?(有写意,“盘曲嶙峋的枝干”如写意的笔画;有渲染,“满眼的珠光宝气”如浓墨重彩的渲染。这幅画会随着四季变化)
追求自然的效果,没有人工的痕迹吗?(不同树的搭配,古老藤萝的栽培,都离不开人工。但要求融人工与自然之中)
归纳:完美的图画在这里表现了对自然精华的提炼,并且融人工于自然之中。
⑥讲究近景远景的配合。(分三层,总写,说明理论,举例说明)
提示:
墙壁为何能“隔而不隔”?(“墙壁上有镂空的图案”,分隔开的空间相通)
廊子为何能“界而未界”?(“廊子大多是再两边无所依傍的”,空间相连)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目的是什么?(增加景致的层次)
补充材料3:“私家宅园多数规模很小,四周高墙环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路径、山石、建筑组成曲折变化的众多空间,彼此分隔又相互渗透,以求取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其中,空间尺度的对比和多角度、多层次的画面成景是最主要的手法。”(《大百科全书》)安放镜子的园林必然面积不会太大,否则如何将景物尽收其中。
归纳:园林通过花墙和廊子将景致的层次增加,也就使小小的园林有了深邃的内涵,通过对自然的改造,让自然多了深意,这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极好范例。
⑦角落的图画美(分两层,总-分)
提示:
园林中通过什么来让角落亦有图画美?(“几丛书带草”“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都是常绿、面积很大的植物)
这些角落,同样也是一个微型的园林。⑤表现园林的花草树林汲取了自然精华,而这些小小的角落同样也有什么样的自然精华?(浓缩)
归纳:园林在“极小范围”浓缩了自然。
⑧门窗的图案美。(三层,总——门窗图案美——摄影家)
提示:
为什么作者说园林是美术画,而门窗则是“高度的图案画”?(园林原本是私人宅邸,是用来生活的。园林的门窗是可以复制的,一些经典的造型反复出现,都表现了一种生活情趣)
今天,园林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什么人来发现这种生活情趣?(摄影家,“斟酌着光和影”,用他们的照片传递这种情趣)
归纳:门窗是园林中人工痕迹最重的地方,但也让园林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⑨色彩的淡雅美。(三层,总——色彩——与花草映衬)
园林的色彩不取刺眼的色彩,是为了配合衬托什么?(“草木的绿色”,“各种花明*眼”)⑤中写古老的藤萝,开花时“满眼珠光宝气”,与之恰好对应。花的繁盛,也需要淡雅的背景来衬托。
归纳:园林的核心是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而淡雅的背景不仅可以衬托出它们的美丽,也带给人安静闲适的感觉,以静静欣赏。
总结:完美的图画体现在哪里?(自然之趣)这自然之趣如何得到的?(通过人工的追求,融人工于自然,以人工浓缩自然,展现自然精华)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的诗歌中,常常写景,而那些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因为其中巧妙地融入了人工的情感才被人称道。我们发现,这些名句中展现的意境,在园林之美中同样能够找到。
4、拓展,看诗句,悟意境。
(1)说说下列诗句所展现的意境在哪些可以在作者笔下的园林之美中发现。
①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李贺(高树低树,不同花时的花树相互映衬)
②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盛开的花明艳动人,“微风起”,表现了一种安静闲适的感受。“水晶帘”同样是不刺眼的色彩)
③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在极小范围内依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2)园林的结构之美在现代建筑中同样可以运用,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就把假山洞、假山的起伏移植到了门洞及屋顶上,表现了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追求自然之美,追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这在苏州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园林,大家可以走进去,去感悟文章所写的精神。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二、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三、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结构层次和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说明对象总的特征
教学重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教学难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说的是什么地方吗?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在古时大多是有钱人家的花园,这里有山有水,让人感觉身在大自然之中。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一番?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欣赏苏州的园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前,注意文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小黑板),
2、阅读课文1、2节,同时思考问题:(小黑板)
(1)苏州园林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
(2)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达到这个要求的?
3、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这一幅完美的图画?请大家读3-9节,找出每一节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师做板书。)
4、苏州园林既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在这幅完美的图画中的每一个内容,我们也可把它们命名为一幅幅图。如第3节,我们称之为亭台轩榭图。请大家为其他节取一个名字。
三、 小组合作,感受园林自然之美。
1、 既作为一幅美丽的图画,那它美在哪儿?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 图》美,美在它的 ”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
师示范讲第3节。1、2组浏览4-6节,3、4组浏览7-9节,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语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请在相应的段落旁边写下来。
2、 一幅幅美丽的小画,构成了苏州园林这样的一幅大画。“浏览者走在园林里,如在画图中。”可以说,苏州园林美,美就美在它的自然之趣。苏州园林是幅充满自然之趣的山水图画。那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如何让园林之景不是自然而胜似自然的呢?请4人一小组,快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苏州园林自然之美的语句,用“~”划出。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微软中国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 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中国2] ,如
轩(xuān)榭(xie)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 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一、分析段落[微软中国5] 。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和提问,我相信大家对苏州园林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段(1)总领全文,引出要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为什么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划为第一段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这一段中有个标志性的词。
第二段(2—3)拿苏州园林跟古代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找找看。
第三段(4—9)详细地对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墙廊、角落、门窗和彩绘进行了对比,从细微的地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强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如此详细的进行说明呢?这样会不会显得很累赘?同时作者是从怎样的一个结构进行说明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假山:重峦叠嶂或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中心;树:高低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墙廊:层次多;角落:图画美;门窗:别具匠心;彩绘:不刺眼的。
第四段(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研讨与练习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微软中国6]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后作业
结合本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园林或公园,字数不限。[微软中国7]
亮点:首先,本教案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为了避免说明文讲解过程中过于枯燥,在开始的导入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切入,先引起学生一些感性的感受,为接下来的讲解和深入学习埋下伏笔;再次,课堂的讲解和重复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个符合了人的遗忘规律;最后,在正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
不足:提问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出现混乱,给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提问是很关键的。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请向别人介绍你的居室,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3.以你现有的知识,向从未听说过或只知其名的人介绍苏州园林,你打算如何介绍?请写一段文字。
二、猜读活动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景。
(一)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二)
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提示:(一)假山,(二)“荷叶”或“鱼戏莲叶图”
三、收集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提示: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上网搜寻。
四、开放性探究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 、 、 ,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过滤 阻挡 吸收 b.过滤 吸收 阻挡
c.吸收 阻挡 过滤 d.阻挡 过滤 吸收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
(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
(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2)绿地是城市之肺
(3)不好。删去“专家”的,就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只要能从说明效果、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讲清原因,且言之成理即可)
(4)伐树毁绿危害健康,影响工作,以致造成经济损失
(5)①提供氧气 ②减少细菌 ③吸收有害气体 ④减少灰尘 ⑤减弱城市噪音 ⑥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者的调节和康复 ⑦调节中枢神经、呼吸、血流 ⑧增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 ⑨减少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答出其中6点即可)
(6)不能。“交融”指组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指合在一起是可分的。用“交融”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与绿树生命的密切关系。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粗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_______、夏之________________、秋之________________、冬之________________。(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c
(4)空间 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a
(7)生动 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句,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备课资料
一、课文导读
精细的观察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苏州园林》教学一席谈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个极好的例证。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富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精巧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同之间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文章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引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习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写作说明文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见:“难点、重点分析”)
【板书设计 】
总说 分说 结语
(晓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见:“难点、重点分析”)
【板书设计 】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3、认识描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应用。
4、学习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本单元共三篇精读课文,各安排三课时完成。
2、学习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即系统的接受这种文体,在学完后,对文体特点有认识。)
说明文定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是客观的对某一事物或事理作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一知识,这一道理。
2、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描写。
3、能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对象+特征)。
5、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即对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把握)
6、能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要结合《统筹方法》重点讲清格式:……是……;……叫做……
(2)教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表格和图形——能读懂,会表达。
7、能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确定语言是文艺性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8、能够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进行评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从说明文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2、要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能读懂
3、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概括、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找说明对从标题入手。
象的方法没标题的选段要认真阅读,要逐句逐段的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找对从标题入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象特对某一段的分析要抓中心句(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征的有关键句的段落,要先抓关键句,后归纳综合。
方法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从说明的内容入手,然后再自己概括。(较难)
(2)把握说明顺序,给说明文划分层次
明确:同样一篇文章可以交叉使用几种顺序。
会抓标志性的词语。
空间:上、下、左、右、中央、四周
逻辑:首先……其次……再其次
因为……
要注意两组易混淆的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讲事理时常用)
整体——局部(讲具体的事物时常用)
现象——本质(更多的是讲同一事物间的关系)
结果——原因(讲产生这一结果有一些外在的原因)
如《死海不死》中“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一段有“这样”一词,表明是同一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应是从现象到本质。
(3)分析说明方法
①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述这一事物的特征,所以要从说明内容出发来判断说明方法。
打比方:易与比喻混淆(为说明内容服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否则就是比喻的修辞。)
②辨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给第一步:辨析用什么方法
学生第二步:简析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思路第三步:分析具体的好处是什么——说什么呢?扣住说明内容来答。
③名词术语要准确
如:“打比方”不要叫成“打比喻”。
(4)评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换成别的词行不行?
思路:A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时不要只盯住这一个词,而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段和篇的内容来领会其作用。
B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类词做定语、状语时,与其后面中心词的关系是什么。
C结合整个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5)在总体把握的同时一定要有局部的剖析,要有重点段的分析。
十三苏州园林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要详细讲解有关文体知识。
2、本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由总而分的说明顺序,先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分别从7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语言很出色,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P.84)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P.85)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P.107)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P.135)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136)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1.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cáixuānxièzhǎochóngluánzhàngqiūhèqūqūlínxún
鉴裁轩榭沼重峦叠嶂邱壑屈曲嶙峋
lòuqìmànqiángwēidiāolòuzhēnzhuólánjiànbàngdiào
镂砌蔓蔷薇雕镂斟酌阑相间依傍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胸中有邱壑嶙峋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5.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作业:
1.预习与思考/一、二
2.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结构,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生字
3、思考题
二、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
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三层:
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2、第二部分
(1)深入阅读,抓重点
(2)分析:
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3、第三部分:总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读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
1.总结全文。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几个方面?
3.运用什么顺序加以说明的?(即概括上节板书)
二、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精读课文,找出各种说明方法
2.分析总结: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四、辅导练习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 激趣以导入
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 披文以感悟
1. 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 合作以探究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