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2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述了哪几个部分?
石猴诞生──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石猴的诞生:
(1)石猴从哪里来?
(2)想象一下他出世时的情景,再交流交流。
2.水帘洞内是什么样的。情景?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语言积累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3.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顽强勇敢、无私无畏的品质。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古代的语言特点,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品味语言,领略经典的魅力。
3、激发阅读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古典与现代语言的区别,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放歌曲)
一、导入:
1、谈话:上课之前我放了一首歌,有谁留心听出了是哪首歌?
知道一些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家都喜欢的猴哥是《西游记》里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你知道《西游记》是谁写的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1课《猴王出世》就是节选自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板书课题,加“﹡”,问:这符号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学法:
1、回忆学习方法:略读课文咱们怎么学?(自学)
打开书107页,你觉得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古代,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说到这,没让你想起点什么?(《景阳冈》)
像这类课文,不需要我们逐字逐句理解,只要理解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2、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引出自学提示)
学习略读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自学提示,(出示)读读吧,看谁最先找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说。
3、出示问题:《西游记》咱们那么熟了,谁能现在就说说石猴从哪儿来的?
那你们一定也知道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师: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了,我们还是应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为了更好的读懂这篇课文,我们前面学到、用到过哪些学习方法?(出示)
三、品析课文:
1、运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懂。
课文读懂了没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吗?板书。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内容写的是石猴从哪来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他怎样成为猴王的,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指名回答。板书。
3、此时在大家心中,都有了一只猴子的形象,下一步咱们该干什么了?(抓关键语句,感悟猴子形象)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来看一看吴老先生是怎样刻画这只猴子的。
默读课文,看哪些描写猴子的语句让你特别喜欢,并且让你从中感悟到。
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有的同学在动笔勾画、做批注,我也认为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的。)
4、感悟形象,品味语言:
说说吧,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那座山正当顶……化作一个石猴。”(师:语言简练,值得欣赏。)
(2)“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出示)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不管学生说什么,以此为借口,引到读。)
那咱们都读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自由读。
交流(让学生说充分)。
肯定学生的想像力。
师:寥寥数语,就让我们看到了石猴那么多快乐的生活画面,可见语言既凝练又生动。
如果大家关注语言文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会发现在写作上还藏着许多秘密呢。(去字)读读吧!
(如无发现,师引:你关注字数了吗?)
动词、三个字:都写了什么?
这么一只欢蹦乱跳的猴子,你想怎么读?(这只猴子玩累了,休息休息,来只精力充沛的。对,声音动起来了,猴子也就跳起来了,快乐的心情也就出来了。谁还来?真是一只动作灵巧的猴子。)
你还有什么发现?
四个字、动物:都有哪些动物?
这些动物和石猴是什么关系?(亲朋好友)理解“虫”。
师引读,你看我多幸福,你也来试试!指名读。
问:咱们品读这两句时,节奏是一样的吗?
师:节奏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石猴不同的心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再看最后一句,你还能发现什么?
对偶: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诗词?古人常把对偶用在诗词中。
给我们读读吧。嗯,有诗的韵味。(如不好,师:还不够悠闲自在呀。)
(完整出示这句话):让我们完整地再读读这句话,感受猴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大家都先练练。指名读。
小结:类似这样凝练的语言,在原著中还有很多比如第一回后半部分讲群后送石猴出海学艺时有一段,说: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
谁再来说说你喜欢的语句?
(3)“一朝天气炎热……真个似滚瓜涌溅。”(比喻也被我们找到了。)
(4)“古云:禽有……兽语。”(又是一句凝练的语言。)
(5)“连呼了三声……我进去、”(又是语言又是动作描写。)
这是对猴子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出示这句话。
告诉你,我也喜欢这句话,你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那你读读,让我们看看你是不是很勇敢?还有更勇敢的吗?
想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出示句子,对比。)
看看,我把它改了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
师;我正是喜欢它这种重复性的语言,和善用标点辅助表达情感的方法。文中像这样重复性的语言还藏着好几句呢,谁发现了?指名说。
找到“石猴喜不自胜……大造化!”时,体会心情,练习朗读。
(读得好,问:石猴当时什么心情?再指名读。)
(读得不好,说:你都发现这么大的秘密了,怎么不激动啊!再试试。)
还找到那句了?(找全后出示)
师:这几句都是对猴子的语言的描写,而这种重复性的语言,恰好表现出了猴子的性格特点。现在你们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猴子,咱们读读这几句,我给大家读旁白,如何?
(如无动作:猴子说话时会像你们这样规规矩矩的吗?对,加上几个动作,咱们再来。)
(如有人有动作:它配上动作了,演得更像猴子了。咱们也学他,加上几个动作再来。)
小结:吴老先生写得好,你们读得更好。
这句中除了有对猴子的语言的描写,还有什么?板书动作。你来读一读吧。(好夸:这猴子动作真灵桥。不好说:表示动作的词与我们可以读得稍重,这样可以更好的体会他的勇敢和动作的灵巧。)
谁来读读你找的描写猴子动作的句子?(人多,各读各的人少,指一人读。)
(6)“这股水……受涝天之气。”—石猴心想他人。(看来这石猴还真是个当领导的料。看来你平时也很会关心人。)
(7)“列位呵……何不拜我为王?”—石猴聪明。(不但聪明,还很有领导风范。)
(8)如学生说石猴会选择说话时机,说明他聪明。(看来这是一只有勇有谋的猴子。)
(9)“众猴听说……遂称美猴王。”(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石猴威风凛凛,端坐于石凳上,接受众猴礼拜的场面。)
四、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西游记》第一回的前半部分,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应该知道,《西游记》有多少回?出示,师读。
在《西游记》中,你还知道关于猴子的什么精彩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西游记》,原著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等我们去欣赏,还有更多经典的语言等我们去品味。同学们可以继续用我们今天学习时用到的方法去研读。出示。
3、如果在研读是遇到困难,还可以和同学、老师、家长展开讨论,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收获。
这学期校本教研的内容同组教师共同研讨一节课,《猴王出世》一课便是我的研讨课内容。整个研讨过程历时一个半月,经过三次修改,最终达到了研讨的目的,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下便是此次研讨学习的经过和反思。
一、研讨问题的产生。
3月中旬学校便布置了校本教研内容,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此时我的教学内容也恰好进行到第三单元,结合本单元几篇课文都选自古典小说,学生通过对《草船借箭》《景阳冈》的学习,对古典小说的语言特点很感兴趣,我和张主任讨论后决定把研讨的问题定位:学会读小说,了解小说语言特点从中体会人物性格。围绕这个议题我设计了本课教案。
14.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美。
3、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读通读懂句子,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难点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法导读法学法读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西游记》片段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在电视剧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板书课题)了解它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并从中感受这个艺术形象的可爱之处。
二、品读学文。
1.出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检查读书情况,说说哪读不懂。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说理由时注意引导归纳课文的语言特点)
4.交流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读悟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感悟古典小说语言的魅力,真了不起。但老师认为文学名著《西游记》能够让所有的读者喜欢不仅仅是它语言有特点,更因为小说塑造了一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孙悟空形象,那么你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孙悟空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5.学生再默读课文说、议体会美猴王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6.我们从文字中体会了美猴王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那么想不想从画面中再看一看这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美猴王呢?
三、播放课件。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美也认识了一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美猴王。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化身,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板书设计
出世→探洞→美猴王 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二、问题的探讨解决经过。
教案形成后,我们两个开始对教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教案不够严谨细密,另外对《西游记》的语言特点的概括也发现很是模糊,决定有我多方位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小说的语言特点很难概括,老师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此时觉得学习目标定得太高,脱离了学生实际。由此再次调整了研究课的问题:把如何读懂课文和体会人物性格作为研讨的问题。教案再次进行了修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中你最喜欢那个人物?
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播放动画。
我们通过观看动画已经了解了石猴出世的一段神奇经历,感受了这个石猴的可爱,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著中这段故事是怎样描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猴王出世一课。
二、品读学文。
1、出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读书情况。
大家觉得那些句子不好读?画下来交流品读。
(学生读老师指导读直到会读)
哪些句子读不懂?请画下来交流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检验读书学习效果。
我们读通课文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猴王出世和探洞成猴王的经过。)
教师相机板书:出世探洞美猴王
教师总结:课文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现在我们理出了课文条理。请你据此给课文划分一下段落。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纵观全文课文的重点段是那段?(探洞)
过渡:老师知道大家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不仅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还因为成功的小说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就是因为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而蜚声文坛的。
5、请同学们在阅读此段,感悟本段文章给我们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猴王形象?
6、学生交流回答总结。概括出猴王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教师相机板书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7、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的。
8、你喜欢这些句子吗?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总结课文的语言特点:半文半白话,韵散结合,诙谐风趣,有方言口语,活泼生动。如果学生说到教室在板出。
9、请带着感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时间指名读
10、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播放动画
三、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初步了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美,也认识了一个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美猴王。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化身,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明白看小说不能仅关注故事情节,还要感悟他的语言美。从而去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此外,今天我们仅仅是阅读了《西游记》的开头,小说还有很多精彩之处,你想了解吗?去找来原著认真读吧。
板书设计
研讨反思:
二次修改后的教案可以说完全是围绕研讨的问题设计的,那么学情如何,只有试讲后才会发现问题。第一次试讲是在六一班,整个教学流程很流畅,可问题还不少。主要有三点:1、教学目标不清晰使得课堂容量不够;2、阅读课文学法的指导没有体现;3、课件的使用时间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和同组的张主任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我认为课堂的容量已经可以,阅读课不是讲读课,而且学生对人物性格地理解也很到位,张主任认为整堂课条理混乱,另外课件放在结尾不如放在开始,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对此建议采纳了,但对前两个问题坚持己见。教案进行修改,调整了课件播放的顺序并开始准备第二次试讲。此次试讲用了五二班的学生,海霞老师也参加了听课。
试讲结束了。我们三人又在一起分析,海老师直言不讳的指出:这节课她听得很糊涂,不清楚我在讲什么。看来第一次试讲出现的问题没有解决。课为什么上得不清晰?我们都在思考,最后认为是因为课堂没有一个大问题统领目标是课堂零乱。不如首先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石猴出世后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你从中体会到了石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以次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并且觉得课件还是放课后好。教案再次修改。
至此,教案定稿。只期待着最后的研讨课汇报。因为教案已经了然于胸,所以我对汇报课充满信心。
三、总结反思。
汇报结束了,不仅自己感觉课上得井井有条,而且学生更是学趣盎然。回顾这节研讨课的经过,值得反思总结的地方有很多。首先,这样的校本教研形式实实在在,体现了一节课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不管这节课收获多少,它都给参与者留下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我想这才是校本教研最大的收获;其二,这节课成功的模式为其他老师上这样的课提供了借鉴的范例,今后谁上此类型的课文都可以在变通后使用;其三,这节课的成功也使我在教学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课堂可以是这样的。对我教学能力的提升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位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的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二课时“季风的影响”,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及其主要分布。这课主要通过了解五种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和范围,以及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生主要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季风应当是深有体会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五种气候类型的影响。
2.知道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知道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通过读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学会判断气候类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3.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我国的五种基本气候类型和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
季风对四季降水变化的影响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由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引发学生思考,这里的“春风”是指什么风?为什么春风不能“度玉门关”呢?学完这一课,请同学们等一下来回答。
【板书】季风的影响
【新课讲解】
一、中国的五种气候类型
师:展示宁波一年四季的风景图,从宁波的天气情况出发,讨论宁波的气候类型。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
师:引导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图”,讨论我国五大气候类型及各气候的主要特点。
生: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二、季风气候
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什么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生:季风气候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季风。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季风?
季风是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
引导学生看【图3-1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
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
②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各有什么特点?
夏季风从海洋上吹过来,所以湿润、温暖;冬季风从陆地上吹过来,所以寒冷、干燥。
③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东部广大地区。
④我们把受到夏季风影响比较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什么为界,界线是什么?
以山脉为界;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⑤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师:学了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导入部分诗中提到的“春风”指的是“夏季风”。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春风又不能度“玉门关”呢?因为这个玉门关是在贺兰山以西,为非季风区。那么,我们来看利雅得和温州的对比。
【季风的功】
师:引导学生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
第一步:请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差不多在同一纬度)
第二步:从图上读出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教师引导: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
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
得出:①利雅得热带沙漠气候;广州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广州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时,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而利雅得是沙漠气候,人口稀少。
第三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
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适宜认了生存居住,所以广州人口密集。
【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季风的过】
师: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有利的方面吗?
生:不是。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来得迟或退得早,易造成旱灾(华北的干旱)
来得早或退得晚,易形成洪水(1998年洪水)
师: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 师:看来季风对我们来说,有功也有过。
四、课堂小结
新三字经
季风篇
我之国 气候多
季风显 曰冬夏
夏偏南 暖又湿
冬偏北 冷又干
雨热时 利作物
不稳定 旱涝灾
功与过 大家论
五、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明朝大航海家郑和,每逢下西洋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
2、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3、读准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4、做好课内外的延伸,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读原著。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经典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你能讲讲其中的一些故事吗?用标题的形式,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吗?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板书课题:猴王出世解释并齐读课题,读出猴王的霸气。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猜想课文内容
你猜想课文会写哪些内容?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读后交流。
这篇课文读起来,跟以前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一篇古代,许多语句还是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区别的,但是读得多了,会觉得特别有韵味。
师范读: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
3、词语意思检查(连线)
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名曰(名字叫做)
唤为(叫做)
遂称(于是称为)(以上三个词语意思差不多)
盖自(自从)
既久(已久)
狼虫(狼蛇)(古今异义)
顽耍(玩耍)(通假字)
4、回答问题,概括内容
①石猴从哪里来的?
②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两部分意思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试着概括一下。
(石猴从石头里蹦出来,他敢于跳进水帘洞,为众猴找到一处安身之地,所以成为猴王。)
小结:回答问题并把答案连起来也是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一)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石猴成为猴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齐读。
(二)要成为美猴王,必有一番不凡之处,到底他有什么不凡之处,使他当上美猴王呢?板书:不凡
师:我们先来看看石猴的出生——出示:
1、语段一: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自由读,思考:这是一段描写石猴出生的文字,你觉得石猴出生怎样?为什么?(预设:学生会说神奇,竟然会从石头中蹦出来,猴都是猴妈妈生的,是凡胎,而他竟然是石头生的。再抓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理解,天地间最好的东西孕育滋养的石猴,肯定是不同凡响的。)石猴不凡还表现在哪里?(环境奇特,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预示着这里即将有大人物出生。)板书:出生神奇
②指生读。
师评:对呀!石猴不凡的出生也为后来孙悟空降妖伏魔,保唐僧西天取经铺垫。
③齐读,把感受到的神奇朗读出来。
④补充:古典文学名著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神化他们的出生。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出生就自带乾坤圈、混天绫,法力无边。《红楼梦》中贾宝玉口衔通灵宝玉出生。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传说是赤帝的儿子。
接下来,同学们来说说,石猴不凡还表现在哪里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现在来交流一下。(根据学生交流逐段出示)
2、语段二: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自由读,这段写了什么?(石猴找东西吃,与呼朋唤友玩耍,住宿游玩)小结:写了石猴的日常生活
②引导,发现形式齐整
指生读,你有什么发现?先点第一句,设计链接,排列成四行,(让学生很直观地发现形式齐整的特点。)学生会说都是三个字的,句式整齐,是一组排比句;(齐读)第二句,要照样子设计成四行,再让学生说。四字的,也是排比。(齐读)第三句,排成对联的形式,问学生,这是什么?(一幅对联)师:对,是对偶句,对仗工整,夜宿对朝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齐读)
齐读一遍,问学生,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师:正因为形式齐整,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这就是古代的魅力。
③引导,发现用词准确。
食、饮、采、觅这几个动词加粗,这几个动词能够互换位置吗?为什么?食、饮分别是什么意思(吃、喝)能调换吗?(不能,涧泉只能用饮);采、觅什么意思(采摘、寻找)这些词语能够交换吗?(不能的)树果找起来不容易,只能用觅。由此可见用词准确。接下来,写石猴广交朋友,用了伴,群,友,亲,字体加粗,这些词能不能调换呢?(不能)为什么?(为亲戚的只能是猕猿,与獐鹿为朋友,而狼虫虎豹只能群伴)这些词意思相近是——(词义相近是近义词)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写呢?(生动有变化,读起来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师:经典作品就是这样,用词非常准确而且富有变化。
师:要学会细细品味语言,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你的语言表现能力就会增强。
3、语段三: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①指生读两至三名学生读。学生读后,如果读得好可以问,为什么这样读?比如:为什么连得这样快?(急切)为什么这样坚决?(他下定决心要进去的,毫不犹豫的,表现石猴的勇敢无畏)如果读得不好,也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不好?(从声音高低,我进去我进去要读得快而坚决,感叹号)一边交流,一边加粗重点词语。
指导:别的猴子为什么不敢进入?(担心会有危险)石猴为什么这么急切?这么坚决?(预设:他想称王。可见他有远大的志向,有胆略,有冒险精神等。)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板书:(勇敢无畏)
②比较:“我进去!我进去!”“我进去吧!我进去吧!”哪句好?为什么?(这个好像是勉强的,不坚决,犹犹豫豫的,不能突出石猴勇敢无畏的品质。)
师小结学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语言的秘密,两个“我进去!”写出了一个勇敢无畏的石猴!一个志向远大的石猴!
③表演读,一生呼,一生读石猴应声高叫,叙述者话语去掉。找要男生表演。评:老师为他们的表演深深折服,掌声送给他们。
4、语段四:“这是个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齐读
①受老天之气,指的是什么(没有家,过着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饱受日晒雨淋之苦。)
②“我们”与“我们都”加粗,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有了好处想到大家,一心为民,胸怀博大)板书:(胸怀博大)
5、语段五: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指生读,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不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②师:石猴的话语说得有条理,我们连理一理它们的关系。让学生填关联词:因为、不仅、还、所以【品味语言之序】
③石猴了这一番话后,如果你们是众猴,会愿意拜他为王吗?为什么?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了,读一读再回答。
预设:(做人要讲信用,石猴按要求做到了,而且寻了一个安身之处,因此,要拜他为王。)
师:指几名生朗读最后一句,让学生评读得怎样?(读出了王者霸气,感情强烈,很有说服力。)
师:如果说前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石猴的勇敢无畏,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智勇双全。
板书:智勇双全
齐读
四、总结提升,回归整体
到此,通过品味描写石猴的动作、语言,我们明白了,石猴的不凡表现在:(看板书说:出生神奇、快乐神通、勇敢无畏、胸怀博大、智勇双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凡之处,我们不一一列举了(用省略号),所以众猴拜他为王。
书上的话说: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这样,猴王就横空出世了!再读这个句子,美猴王,要读出猴王的霸气。
五、课外延伸
从此,他领着群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采鲜果、赏百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就这样过了三五百年,有一天,他忽然忧愁起来,为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西游记》原著。
六、原著链接(作业)(如有时间课内完成)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zhuā)过道:“忒(tuī)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gū)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到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你看他弄神通,丢开解数,打转水晶宫里,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biē yuán tuó)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
★1.这段话是有关孙悟空的什么内容?用标题来概括(孙悟空向龙王借金箍棒)(出示答案)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金箍棒怎样?(神奇,可自由伸缩)孙悟空怎样?(神通广大,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都能够拿得动)
★3.为什么要写老龙王、小龙子、龟鳖鼋鼍、鱼虾鳌蟹呢?(衬托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七、小结
这些内容都选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请同学们亲近名著,品味语言,发现语言背后的秘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3.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阅读要求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明确阅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的排比句,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简练的语言风格。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表现了石猴的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质疑问难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进行解答。
六、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西游记》,进行故事比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猴王的勇敢顽强、一 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谈谈你对孙悟空的认识。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猴王出世》。
二、教师出示学习的要求(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小组中, 交流自己学习情况并提出问题。
4、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5、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朗读情况。教师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学生听。
三、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世 发现水帘洞 称王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字。
2、通过默读能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说说这个故事,了解《西游记》中美猴王的来历。
3、能够从课文中摘抄自已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了解《西游记》中美猴王的来历。
【教学难点】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具】
课本彩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它是根据长篇小说《西游记》制作的。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西游记》,对原文没有任何改动,保留了明代白话小说的风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文。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学课文(15分钟):
⑴ 划出课文中的认读字词。
⑵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里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学生互相交流(5分钟):
有针对性指导。
针对自学中的问题,学生互相交流看法。
3、课堂反馈:
提示:每段写谁?(石猴)。写什么?小结:
分析小说特点:
⑴ “有半文半白”的感觉。
⑵ 有些语言十分鲜活有生命力。如第一自然段写石猴生活的语句如歌似赋,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韵律之美。
① 读一读课文中的认读字词。
② 练习朗读课文。
③ 说说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 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4、课堂练习:
说明学习目标:
⑴ 说说石猴从哪儿来有,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⑵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至少3句)
⑶ 背一背。
三、课堂小结与检测
1、谈谈你喜欢的收获体会,感觉。
2、默写你喜欢的语句(最少一句)。
四、课堂练习
1、《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
2、《猴王出世》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3、解释词语:
提男契女、锲、序齿排班。
五、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至少3句)。
2、《观看勇收熊黑怪》。
【设计意图】
《猴王出世》是古典白话小说的典型代表,五年级的学生对此故事并不陌生,但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文的文体特点以及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教学关键所在。本次教学以探索《猴王出世》的语言特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的活动方式来设计,实现从“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从“内容分析式”向“策略学用式”的转型,把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理念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自主通读全文,探寻古典白话小说的阅读方法。
2.自寻石猴成王过程,感受《西游记》神奇的故事情节。
3.自探石猴形象,感受《西游记》丰富、贴切的言语表达。
【教学设计】
一、题说悟空,以趣入文
1.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游记》的故事。
2.大家说的都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故事。老师这里有选自《西游记》原著的故事目录,请你读一读,能说说大概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3.中国古代的章回小说一般都用精练、简洁的韵文作标题,读读标题你就能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今天我们所学的《猴王出世》就是由《西游记》第一回和第二回改编的,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古典白话小说的原貌。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对《西游记》、对古典白话小说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 导学引路,明确任务
1.《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快速默读自学提示,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梳理出示略读目标一)
略读目标一:
1.知道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吗?
2.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吗?
3.知道石猴最初是怎样的吗?
2.带着略读目标,自由默读课文,并用读书记号在文中标一标,画一画。
三、探寻来路,初识言语特色
1.先来交流“石猴是从哪儿来的”。打开课本,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2.自由读读第一段文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谁来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像古文,精练、简洁。)
4.引导学生学习代表性的句子。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请学生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随机点拨“盖”“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灵通”等词的意思。
(2)师生对读。(教师说意思,学生读原文对应的词句。)
(3)总结读通古典文学的方法。加上适当的停顿,读出节奏,这是个不错的读古文的方法。(再请学生来试读)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5.小结:古典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接近古文。《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写的,尽管已经算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仍须按照古文的读法才能读通、读懂。
四、成王之路,初感神奇情节
1.知道了石猴是从哪儿来的,那它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出示略读目标二)
略读目标二:
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抓住石猴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完成思维导图,理一理石猴变成猴王的过程。
2.交流引导: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结合思维导图,简单讲述。教师适时引导,完善思维导图。
板书:涧中玩耍 顺涧寻源
入瀑得洞 拜为猴王
3.结合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小结:抓住主要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快速读懂故事。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则怎样的故事?(神奇、充满想象。)
小结:中国很多古典白话小说特别是《西游记》,不仅具有现代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且神话色彩比较浓厚,这一点大家在阅读《西游记》时也要重点关注。
五、识猴本性,深悟言语之妙
1.据说孙悟空是根据上古时期的水怪无支祁创造出来的。不过凶残的无支祁没人喜欢,孙悟空却深受大家喜爱。那么,它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出示略读目标三)
略读目标三:
同桌两人合作,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读一读,议一议,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同时想想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色,在书上做好批注。
2.随机引导: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自由快乐的石猴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1)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2)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石猴的自由、快乐?
(3)请三位同学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一想,他们该怎样分工?
(4)听完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这组文字有什么特点吗?(富含节奏。)
(5)请带上节奏读一读这三组文字。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6)这段文字除了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节奏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富于变化。)
(7)你觉得这样的文字和石猴的自由快乐有什么联系吗?
小结:富有节奏、富于变化的语言和石猴的性格特点之间是多么合拍。如此贴切的言语表达,在17读《西游记》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触更深。
顽皮率真的石猴
(1)古人说“言为心声”,要真正认识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我们还可以从它的话语中去探寻一番。快速从文中找一找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 出示:
“我进去!我进去!”
“大造化!大造化!”
“没水!没水!……”
“都随我进来!进来!”
(2)自由读读,你发现石猴说话有什么特点?(重复、短促,每句17中都有感叹号。)
(3)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学学石猴的样子说一说。
(4)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顽皮、率真。)
(5)吴承恩用重复、短促的语言,塑造了石猴顽皮、率真的性格。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石猴
(1)出示石猴入洞探查的文字。
(2)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只勇敢无畏的石猴?
(3)读这段文字,要特别留意石猴的什么?(动作。)抬头观看 仔细再看 再走再看 看罢多时 左右观看
(4)读读石猴反复做的动作,感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小结:同学们,吴承恩用上准确的动作描写以及反复的手法,就把石猴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形象轻松描绘出来了。
3.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石猴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西游记》这部古典白话小说的特点――(结合板书)语言丰富、贴切。如果你读原著,会有更深刻的感触。
六、延伸话题,引导走向原著
1.同学们,正是因为吴承恩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石猴形象才会如此丰满。你瞧,它时而活泼欢快,时而顽皮率真,时而又这样胆大心细,处处让人觉得它是真实的存在。
课上到这里,老师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当初众猴没有“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的提议,你觉得石猴会不会那么踊跃地站出来?
2.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熟悉的《西游记》故事中的情节,也可以用课文中的相关描述作依据。请按这样的格式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出示:我觉得石猴
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
3.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已有一定的了解,不过,如果能进一步阅读《西游记》这部经典的原著,相信大家会对这部著作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名曰、石碣、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抓耳挠腮”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猴王的经过,感受石猴的性格特点及古代的特点。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为大家着想的品质。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自信、本领高强、聪明机敏、为大家利益着想的性格特点。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孙悟空是个石猴,他出生于花果山,通过勇探水帘洞,受到众猴拥戴,成为“美猴王”。后来,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接着,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机智勇敢,最后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3、你知道这只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通的地方画出来,与同学交流解决,老师适时指导。
2、字词教学:九个会认的生字中,区分“曰”和“日”、“皆”与“偕”、“灶”与“杜”对比认读;“胎”、“俱”、“涧”、“猿”、“竭”、“窍”可进行同音形近字的记忆;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指导学生注意:“俱”的右上是三横,“皆”的下面是“白”,“崖”的中间是“厂”不是“广”。“猴”、“胎”、“俱”、“涧”、“猿”、“崖”“瀑”、“窍”字可通过形近字对比学习。
老师指导学生借助字典理解“俱”、“皆”、“迸裂”、“造化”、“天造地设”、“顽劣”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名曰、滔滔不竭、石碣、喜不自胜、天造地设、遮蔽、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的意思;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意思。
3、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字词障碍。)
㈢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2、小组内同学间互相讨论
3、班内交流小组自学情况。
作业:1、十个会写的生字,会拼音,形近字组词。
2.熟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认读了生字,理解了文中词语,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学生回答。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猴王出世”(生齐读)来细细品味这篇文章。
讲授新课: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一下,石猴出世后,是一只什么样的猴子,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猴王。把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㈡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悟。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那山顶上有一仙石,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石猴的特点,(写石猴出世的与众不同,神异出众。)指导学生试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石猴出世的与众不同。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提问:你知道句子的大概意思吗?你发现这句话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三个字,四个字,对联;精炼。
关注语言细节——构词特点;排比句。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这段写石猴自由自在,带有仙风道骨般风采的生活,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石猴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特点。抓住“跳跃、食、饮、采、觅”等词理解,并解释“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意思。
出示幻灯片,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这几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几句(都是三个字一组)和“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几句(都是四个字一组)运用排比的方法,写石猴的活动,自由自在,机灵可爱;“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这段语言文字读起来让人仿佛看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猴子真的在眼前行走跳跃一样。)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然后指名读,齐读,充分感悟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3.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提问: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此处可联系上文:让学生和它前面的这句话再连起来读,看看还能读出什么?指导朗读“我进去,我进去!”出示幻灯片,重音落在“我”,用肯定的语气来读,一声比一声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去掉一个“我进去”,或改为: “我进去吧!我进去吧!”和原文会有什么不同效果,哪个更好?(这看似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正是猴子活泼可爱的表现,还表现了石猴敢于冒险,勇敢自信,具有猴王潜质。)然后让学生试读,同桌互相读,指名读,表演读,充分感悟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4.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指导学生抓住“瞑”、“蹲”、“纵”、“跳”几个动词,闭眼想一想,描述一下你想像到的画面。(这几个简练的动词,将一幅石猴入洞的情景为我们展现出来,表现了石猴身手敏捷,有过人的本领。)指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5.“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可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安身之处?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段写石猴很愿意与大家有福同享,为大家的利益着想。这也是他能成为猴王的重要条件之一。)指名读课文,体会石猴在此时的所想。
6.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表演,体会石猴在众猴面前说话的语气神态,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石猴特点。(本段先描述众猴的胡闹,再介绍石猴一本正经地对众猴说了这番话,将众猴的胡闹与石猴的冷静与清醒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石猴聪慧机敏,有心计,敢作敢为,天生就是做首领的好材料。)
小结:现在谁能概括一下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的?学生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同学们,石猴出世就与众不同,再加上勇敢无畏,机敏聪慧,有过人的本领,另外,他勇于承担责任,为大家利益着想,这才赢得众猴的无比敬佩,甘心情愿受他领导,所以拜他为王,称为“美猴王”(板书)。
㈢课外阅读扩展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游记》,除美猴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物形象?《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谁还知道其它三个?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读这些名著,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石猴
与众不同 勇敢自信 本领过人 为大家利益着想 聪明机敏有心计
美猴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芝、獐、猕、禽、瞑、窍”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猴王无畏的性格。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三组的第五篇课文,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课文叙述了石猴的一段经历。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是古代,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你们知道,在最初时,他是怎样出世,又是怎样成为花果山美猴王的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学习《西游记》第一回中的一个片段──《猴王出世》。
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放课文录,学习有感情的朗读。
1、组织交流。
2、小组内交流:猴王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可充分的说,相互补充。
(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互相启发,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先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读后师生评议。
5、学生读时,引导学生读好半文半白的句子,读出猴子的顽劣和石猴的胆大,敢做敢说。
6、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7、抄写喜欢的句子或词语。
三、课外拓展
美猴王如何学得一身本领、怎么会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西游记》,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得认真,谁读后收获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2、搜集有关孙悟空的资料。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生活情况
山涧源头:发现水帘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