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2篇司马光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

22、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结合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读、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同桌相互抽卡片认读,相互纠错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互相抽读生字。

2、说一说同桌读得怎样,并帮他纠正读错的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故事的情节。

(二)、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提问:

1、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水缸在哪儿?缸里有多少水?当时情况怎样呢?哪个孩子是司马光?他是用什么办法救落水的小孩子的?……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的?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

(三)、朗读、品味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划出关键性的词句。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学生从“缸里装满了水”,知道了当时情况很危急。

(2)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当时其它小孩的束手无策。“司马光没有慌……”、“搬起大石头”、“使劲砸”是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勇敢、机智、遇事沉着的孩子。

(3)引导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用石头砸缸?他当时会是怎样想的?

3、品读课文,感悟内容

(1)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们能夸夸他吗?引导学生用以下句式夸夸司马光。

司马光,你真是一个的孩子!

(2)你能把其它小朋友慌乱、司马光机智的表现读出来吗?你能说说读后的感受吗?

(3)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而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四、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维:司马光救小朋友的方法好不好?假如你是当时的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你有什么好办法救这个掉进水缸里的不朋友?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3、如果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你会怎样做呢?如:在超市里和亲人走散了;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里,而大人又都不在家……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评价,鼓励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指导写字,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大家一起读并组词。

2、引导观察这些字的笔画顺序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强调要点。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3、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读好停顿,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体会人物品质。

3.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看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美好的品质)

过渡:同学们,我来说一段话,考考你能不能听懂,好吗?(吾姓为刘,乃河北人士。爱静亦爱动,运动、音乐、阅读皆为所好。)这就是古时候人们写文交流的方式,叫古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跟老师数空写课题。(可相机讲解“司”的写法:半包围的字不要包得太严,“一”和“口”向左稍稍露出)

(二)活动一:读停顿。

1.试读: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把停顿读好,请大家借助拼音读一读这篇小古文,读准字音,试着读出停顿。

2.过渡:同学们都读完了,来,读给大家听听。(出示课文停顿,再次练习,熟练掌握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活动二:读理解。

1.过渡:这篇小古文你能读懂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文后的注释或者猜读,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全班交流,预设句子:

(1)足跌没水中(“没”的意思是什么?怎么“没水中”的?)

(2)瓮(图片区分“瓮”与“缸”,知道“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3)儿得活(什么叫“得活”?用哪个词更合适?“得救”)

3.再次自主练习讲故事,全班展示。

4.原文、译文对照,从字数上感受古文的“言简意丰。”

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游戏,其中一个小孩儿登到大瓮上面,不小心跌了进去,就要被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儿都吓得扔下他跑了。这时,只见司马光从地上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只听“哗啦”一声,水瓮破了,里面的水流出来了,小伙伴得救了。

(四)活动三:背诵课文,议品质。(这篇小古文大家都读懂了,那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说说理由。)

群儿(),一儿(),足跌(),众(),光()

破之,水迸,儿()。

(填空试背诵,去掉辅助背诵)

预设:他机智,危机时刻想到了最好的解救办法;他仁义,没有弃伙伴而去;

他勇敢,敢想敢做等。

(五)总结本课学法:本节课我们就是用这样“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的方法读懂了这篇小古文,感受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六)整合阅读《人与自然》第59页《司马光》。

1.过渡:司马光小小的年纪,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敬佩和赞叹的仁义和智慧?让我们从另一篇小古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学习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篇小古文,说说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们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学习这篇小古文,思考: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3.全班交流。(司马光具有这些美好品质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的仁义、勇和智慧是从书中而来。)

结语: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具。)请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希望同学们像司马光一样做一个仁义、智慧、勇敢的人。(齐诵结束)。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5

作者:季俊杨    转贴自:阜新市清河门区新北小学    点击数:57

《司马光》教学设计三

作者:季俊杨   文章出处:阜新市清河门区新北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学生练读、评读)

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      司马光

慌了       没有慌

哭 叫 喊 跑   举 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横排两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重点指导写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编辑短评:这组教案中的许多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师借鉴和操作,有些教法和问题设计得巧妙,有利于拓展教师设计教学的思路。本组教案均可用,相比之下,《称象》《语文园地五》两份教案质量较好。(蔡玉琴)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5、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出示词语单:

司马光 古时候 孩子 花园 假山 水缸 装满 爬到 掉进 慌了 叫着喊着 举起 使劲 砸破 得救

2、句子:

假山后,有口缸,

司马光,不慌张,

一使劲,砸破缸,

小朋友,得救了。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六、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2、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7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请同学们看一个动画片,名字叫《司马光》

(播放动画片,由于出现故障,教师改为口述故事)

师:刚才老师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生: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

生: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

师: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生:读。

师:指名读。

生:读。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把小朋友们吓哭了。

生:有的去找大人了。

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大家慌了。

师:作者用什么词来描写的?

生:有的……有的……

师:能否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生:下课了,我们有的打口袋,有的跳皮筋。

生:上课了,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字。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用着急的语气读。

师:谁能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你能读吗?

生:能读(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不流利,磕巴。

师:那你读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

师:此时你们会想什么办法来救司马光呢?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给水加盐,人就漂上来了。

生:当时,没有盐,找到盐也来不及了。

生:用绳子拉。

生:小朋友拉不动的。

生:没有绳子。

生:往缸里放石头。

生:不行,用把人砸坏的。

生:把木板放在水缸里,司马光够着木板就得救了。

生:没有木板。

生:用石头砸缸。

师:这个办法好,用石头砸缸最好了。你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一个智慧星。

师:你带领大家唱支歌吧!

(课中了律动)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小朋友呢?请向下读。

生:齐读。

师:用笔画出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小朋友获救了,高兴吗?那么谁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生:练习读。

师:我的故事还没讲完,那么你们想不想把故事表演出来呢?

生:(齐)想。

师: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一演。

生:(合作练习)

师:(指名学生表演。)

(教师读课文,学生表演)

师:你们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机灵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你能说一句赞美司马光的话吗?

生:司马光可真勇敢!

司马光真伟大!

司马光真聪明!

师: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生:我们家来了坏蛋,我装作顺从的样子,然后,找机会报警。

发生战争,我会报效祖国,不怕牺牲。

师:我们应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惊慌。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这是一个参加了几年工作教师的课,应该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新的理念冲击下,却出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要么是一种“新鞋老路”,要么是一种“生搬硬套”。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改革,也不能偏离“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生命历程的自我体验,它建构于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以教师的理解牵动学生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实质是让学生“掉进设计好的圈套”。这种变相的主宰,没有生成真正意义的主体性教学。

教师走进了课程意识的误区。认为阅读教学的创新就可以不遵循语文的规律,语言训练内容与语言训练的形式就可以机械的割裂开来,用“花样翻新”的形式,替代阅读教学的实质,例如: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课堂中几次出现让学生表演,然而,这样的表演是不是真正的训练了思维,获得了体验。学生是不是通过表演就生成了情感?如果认为表演是必要的,那么语言规律的感悟、积累、训练又在什么时候实践呢!是的,语文主张多元的感受,多种形式的体验,但感受与体验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因为了课堂教学的“热闹”“活跃”,而不顾语文教学的实质去建构“浮躁”的教学形式。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救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师:明确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要完成学习目标,得靠大家努力,大家有信心吗?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把不会认的字注上音节。然后自己练习读课文。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能成为小老师。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读,生纠错、点评。

4、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带着同学们的'建议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自学指导1)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检测题)

1、生开始自学。

2、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并板书)

3、检测

师,现在老师可要检查刚才学的知识,比一比看谁回答得又快有准。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群儿:戏:于:

登:瓮:跌:

没:皆:弃:

持:击:迸:

指名回答

师:看来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我们班的同学,下面来个难一点的检测题。

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指名回答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再读课文,思考:

1、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2、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1)生开始学习

(2)汇报学习结果(师根据汇报板书)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1、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同学纠错、点评

3、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六、背诵课文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5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 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 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 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 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 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 :21·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第二课时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i jian shi hou men kou shi jin

( ) ( ) ( ) ( )

hua yuan diao xia pa shan liu shui

( ) ( ) ( ) ( )

二、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找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找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

(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找找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的2、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事情发生后,在场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对比朗读4、5小节。注意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读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4)课本剧表演《司马光砸缸》。

3、感情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研读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主动需要。)

四、拓展训练,主动内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通过说话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歌曲《司马光砸缸》激趣,接着介绍故事出处;复习文言警句,为学文做准备。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字。

3、交流复姓。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1、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明确多音字“没”在文中的读音,并学会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出节奏、韵味。

(1)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做到“声断气连”。学生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

(2)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文章内在的逻辑停顿。

(3)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停顿要自然。

三、读懂意思,读出思考

1、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总结理解古诗常用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借助插图理解。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文言文。

2、合作学习,交流解疑。

(1)学生带着理解或疑问,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群儿戏于庭

①教师提示,“于”可以理解为在。

②学生仿说。孩子们还会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可以怎么说?

(2)“瓮”与“缸”。

图片对比区别“瓮”与“缸”。

(3)“跌”与“登”

①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与足有关的动作词。

②运用拆字法理解“跌”。“跌”是一个“足”加“失”组成的,那怎么理解它呢?(失足)

③通过字理识记、理解“登”。

④利用写字歌,指导书写“登”。

⑤指导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4)众皆弃去

如果你的朋友遇到危险,你会怎么做?那文中的小朋友离开去干什么了?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解释呢?(大家都被吓坏了,连忙离开跑去找大人帮忙。)

教师小结: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添加自己合理的理解。

(5)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情境表演,加深理解。

②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之”。

4、交流表达,感受人物品质。

落水的孩子获救了,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四、走近古文,发展语言

1、文白对读,体会文言文特点。

(1)出示古今文章,师生文白对读。

(2)交流、总结文言文的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3)学生朗读无标点、竖排版的课文,深化理解。

2、角色体验,灵活讲故事。

(1)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吗?

(2)如果要把它讲给弟弟妹妹,你会用什么形式讲呢?

(3)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

教师提示:给不同的人讲述,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