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小编惊云帮大伙儿整编的雨水对土地侵蚀教学设计【4篇】,仅供参考。
0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
黄甫学校 赵佳
一、教材分析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5课。《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材,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便从学生经常看到的下雨现象开始,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材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雨如何影响土地。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壤?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流过土地的雨水变成什么样了?”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回忆,启发学生联系平常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会想到雨水会冲走土壤,使土壤流失,混有泥沙的水在蒸发后,里面的泥沙会留下来。
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通过实验认识了“雨水”和“径流”对土地的侵蚀现象后,教材展示了自然界中土地被侵蚀的真实情况。目的是把实验中的现象和自然界中的相同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侵蚀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地形地貌,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活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斜坡上留下了许多细沟,这些细沟是雨水漫过地表汇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第二部分:影响侵蚀的因素。
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很多,教材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呢?教材启发学生思考,也是对设计过程、方法和步骤的指导。提示了学生实验方案中应包含的内容以及思考的顺序。然后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方案,并为下节课的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在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自然界中其他因素对土地的侵蚀。
四、教学准备: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饮料瓶,扎孔的瓶盖、水等。
五、说教法:
1、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2、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说学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实验的分析,从中归纳出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合作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
七: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引出雨水和土地。
2、讨论下雨对土地的影响。
3、揭示课题。
(二)、模拟“下雨”的实验,探究侵蚀现象。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
2、讨论实验材料及实验要求。
泼过去就像下雨一样,是吧?那么,我们做这个实验前首先来看一看:我们现在这块土地,以及我们这些将要泼散去充当雨水这个水是怎么样,而且我们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观察到这些特点要详细地记录下来,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张科学记录单是这样的。
下雨之前,土地和雨水分别是怎么样的,完成记录单的前半部分。学生拿出记录单。
3、学生观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1)实验前的观察活动。观察活动汇报。
来说一说下雨之前,我们的雨水和我们的土地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2)讨论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
那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你认为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更明显的效果。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3)学生做下雨的模拟实验
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把记录整理出来。(4)实验汇报交流。A、交流雨后的土地特点。
生思考回答,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引导雨水是怎样影响土地的。
B、雨水的变化特点并引出径流的概念。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这个发生过程中,你有没有仔细地去观察我们刚才的土地下雨时候,雨水怎样让土地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思考回答。
雨水冲走的就是那些非常细小的微粒,那么雨水在接触了这个土地之后,就在这个坡面上流动,流动起来也像一条小溪流一样,科学上,把雨水在土地上面流动类似小溪流,小河流能够带动这些微粒,冲走这些微粒的,我们把它叫作径流,这是我们今天学的新名词。
C、小结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引出侵蚀的科学概念。
师雨水在下雨的时候,雨点就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粒,然后,这些径流就把这些微粒给冲走了,带走了。最后土地变成了这样。
换一句话说,土地被雨水怎么样了? 土地被雨水给侵蚀了。所以,下雨就是土地被侵蚀开始。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很多,教材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呢?教材启发学生思考,也是对设计过程、方法和步骤的指导。提示了学生实验方案中应包含的内容以及思考的顺序。然后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方案,并为下节课的活动做准备。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水
降落
打撒
侵蚀
溅
流动(径流)
土地
影响侵蚀的因素
有无植被
降雨量大小
坡度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黄甫学校 赵佳
1、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这节课在设计上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先是由出示的资料中发现问题:下雨会使泥土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自然引出模拟实验。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如何去模拟雨水对泥土的作用这个实验。最后定下来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是学生智慧的总和。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汇报发现,共享集体成果。最后由学生的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下一个研究问题:土地被侵蚀都是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雨水的侵蚀呢?然后制定实验计划。
2、课前准备充分,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导入部分呈现的图像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而且准备的实验器材完整,有利与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发现,也有利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3、注重学生有证据进行推测和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对于学生的猜测都不与肯定,而是追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定了吗?有哪些证据拿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会养成猜测也需要理由,结论需要充分的证据这样的想法。
不足:没有展示一些土地被雨水侵蚀的图片,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里土地被侵蚀的真实面貌,从而进一步体会“侵蚀”。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曹国英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五节课,本单元从第三课开始到第七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前面已经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学生常看到降水,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本节课我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及流程图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在组内或班内交流。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和大家交流。
难点:设计“影响侵蚀的因素”的模拟实验计划。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①雨水侵蚀土地的课件。②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1套。学生实验准备: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喷壶,湿润带有少量沙石的土,杯子,小铲子);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初步感知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1.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雨水对土地会有影响吗?(稍停顿)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2.雨水真的会对土地产生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板书)
(二)模拟“下雨”的实验,探究侵蚀现象 很可惜,今天没有下雨,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1.介绍实验装置
喷水壶来当降雨器,一盒泥土代表土地,这就组成了我们的模拟实验——“下雨”的器具。
2.师生结合图片,介绍模拟实验的步骤 师生合作演示实验操作方法。课件显示操作方法,教师讲解注意点。
3.师生交流观察内容,明确实验方法及目的与要求
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1:土地表面在雨前、雨中的变化情况。你怎么知道它变了?(与原来比较出来的)汇报2:雨水的变化。
小结:土地表面特征的变化,雨水的变化,都能说明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要对这两点进行细致地观察(结合板书指一指),并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描述下来。(结合记录单汇报内容及形式)看那一组汇报内容最丰富。
请大家照着这幅示意图实验,注意当接到半杯水时实验就结束,实验-23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制定影响土壤被侵蚀因素的研究计划。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底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雨水对土地是否有影响。
(板书: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二、新课
(一)雨如何影响土地
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了解模拟实验材料。
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尽量让“雨水”降落到斜坡的土上,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
注意事项:注意卫生和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师生在交流中总结出雨水对土地有影响。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这种影响在科学中的术语: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教师修改板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师出示课件,(4幅有特点的被雨水侵蚀的地表图片)学生观察并回答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师总结: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二)影响侵蚀的因素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的这种影响叫侵蚀,你们认为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如何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的题目 小组的推测
实验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的不同条件
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相同不变的条件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师生探讨交流之后,学生分小组制定本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研究计划。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的这些影响叫侵蚀。而且同学们还猜测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还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1)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这节课在设计上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先是由出示的资料中发现问题:下雨会使泥土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但是仅仅是学生的猜测是不够呢?一个问题抛出来:到底有什么变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实验。但是在实验室内马上进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拟实验。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如何去模拟雨水对泥土的作用这个实验。在讨论中进行实验的细致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补 …充。最后定下来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是学生智慧的总和。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汇报发现,共享集体成果。最后由学生的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下一个研究问题:你们实验土地被侵蚀都是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然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雨水的侵蚀呢?引申到下节课的研究问题。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充分,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导入部分呈现的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一个强刺激。而且准备的实验器材十分完整,有利与学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发现。亦有利于研究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注重学生有证据进行推测和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对于学生的猜测都不与肯定,而是追问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确定了吗?有哪些证据拿出来?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会养成猜测也需要理由,结论需要充分的证据这样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科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四、教学细节还需继续琢磨,磨出更成熟的课
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再推敲的细节。本节课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径流和侵蚀。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比较模糊,概念的描述不够明确。如果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再深入挖掘。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泥土和雨水进行充分的比较描述,可能这两个概念的推出会更加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2)
本课让学生分组实验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做的不好的地方是小组内材料准备不齐。用旧脸盆、土壤和喷壶即可完成,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准备了材料。另一个地方是对比实验计划,教师讲了两个,学生只分析了一个,时间刚刚够。教学环节还要抠,教师这一块的准备还要加强。
Copyright (C) 混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