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乞巧》教学设计(9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乞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 、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乞、霄”,会写“乞、巧、霄、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

3、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体会古人丰富的想像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个字,(板书“乞”)谁认识这个字

生:

师: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气

师:是呀,不要同“气”字弄混了,不过它跟气还真有点关系呢,它是象形字。《说文》本作“气”,借助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你能给它找些朋友吗?

生:

师:它的引申意义为请求,希望。如果我在后面加个巧字,你觉得该怎么理解。

生:

师:看仅仅一个“乞”就有这么多文章,就像我们的古诗一样,有些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蕴涵着许多知识,需要我们慢慢品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诗

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范读,要求:听仔细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3、指名读

三、抓住主线、细细品读

1、什么时候,谁怎么做,向谁乞求什么?

2、品读

(1)七月初七晚上

a、哪个词告诉你是晚上呀?

生:宵

师:真了不起,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吧?

生:

b、区分宵与霄

宵是个形声字。从宀(mián),肖声。从“门”表夜间昏暗。本义:夜晚

霄 【名】(形声。从雨;肖声。本义:米雪) 云际;天空  【动】通“消”。消灭;消失

c、为什么要在七月初七这天乞求呢?

生:

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师: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多么凄美的故事呀,看我们的古诗里原来还藏着这么美的神话故事呀!今天就是七月初七的晚上,看着漫天的星星,想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请用你的朗读,来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d、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e、记得我们上个学期就学过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知道神话是古代人们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其中蕴涵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就像织女她是美的化身。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师: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乞求有她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3)家家

师:说明什么?

生: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节日时那热闹的场面吗?

生:

师: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4)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

生:(几万条)

试:真的有几万条吗?

生:(没有)

师:那是多少条?

生:(很多很多)

师:什么多?

生:(红丝多)

师: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生:(穿尽)

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指导朗读三、四句。

(5)小结拓展

出世课后资料袋,乞巧活动

除了乞巧,还会乞求些什么

齐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种种的活动,都是人们在

生:乞福、乞美……

师:这一个“乞”字说明了人们

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美的向往

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你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

师:好的,谢谢你们。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不只打动了一位诗人的心,许许多多的诗人都写下了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关于七夕的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板书设计:

乞巧

美好

向往

未来

乞巧教学设计 篇3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乞巧》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开神话的面纱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讲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乞巧

师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变调。

生齐读。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自由读古诗。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

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谈谈收获和疑问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课件出示:宵——霄

从篆书到楷体,让学生对比部首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课件放大两颗星,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借助故事体会“渡河桥”

(3)了解“鹊桥”这个意象。

(4)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乞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

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生齐读。

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2、师:(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3、师: 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

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_____(学生:牛郎)

1、刚才我们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见一面容易吗?为什么?(课件)他们在谁的帮助下才能见一面?(课件)

2、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

2、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

3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彩云图片)

4、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

5、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

6、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难怪林杰写到——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指导读。

8、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

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

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 由读;

⑵ 指生2、3读;

⑶ 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 讨论。

⑵ 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 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 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 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 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 “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 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 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 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 自由读,指生说。

⑵ 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 看图片;

② 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 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 指生说;

⑵ 师相机评价引导:

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

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 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 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 出示,自由读;

⑵ 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案 篇7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确

1.录音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评价。

【二读】———读节奏。

1.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2.师生合作读。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思是不是也相同呢?

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

3.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

5.师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课件放大两颗星)看碧霄啊看碧霄,……

看碧霄啊看碧霄,那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2.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

3.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5.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6.两行诗连起来读。

7.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智巧

3.(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5.(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6.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8.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9.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10.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三、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乞、巧)

五、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

幸福

课后反思: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得轻松愉悦。

一、抓重点词突破难点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是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我安排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让学生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体会意思,真正达到望文生义。而“碧霄”一词部分学生又比较陌生,我就借助课件演示“碧霄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词义。通过观赏碧霄图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融入七夕节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七夕、乞巧节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诗歌中。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我先从介绍牛郎织女星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明白七夕节的由来,知道牛郎织女为何要渡河桥?,理解“渡河桥”一词。让抽象陌生的词语变得通俗易懂,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的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三、拓展升华熟读成诵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又通过拓展训练: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浅显易懂,兴致又高,学习氛围浓。“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到全班齐读,老师引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民间故事读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 篇8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1、同学们,刚才你们一遍遍发自内心真情地吟诵,感动了织女啊,她说:“新世纪的孩子,真会读书,读得真有感情!在你们小小的内心里,一定也隐藏着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吧,今天,你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

2、交流。

3、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移情体验,升华情感,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观,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1、把古诗背给家人听。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或收集关于描写七夕的古诗。

板书设计:

乞巧

林杰

天上   喜相逢

人间   盼乞巧

附:

课文

29古诗两首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 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 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 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 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 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 明诗意:

① 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 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 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 反馈:

①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 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 背诵古诗;

⑵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 感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