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书调研报告资料;计划弘扬辞职报告造句工作感言支部文案德育,调查报告工作计划习题励志故事新闻稿了自荐信喜报开学第一课卷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分享的课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2、品味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鲁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留洋学医期间的藤野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藤野先生是日本的一位老师,鲁迅先生早年跟他学习医学,最终又没有坚持从事医学事业,为什么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课件)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课件)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
思考:(课件)
(1)标注出重点词语。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2、交流观点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课件)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课件)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文活动,抢答下列问题:(课件)
藤野全名:(藤野严九郎)
供职学校:(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教授课程:(解剖学)
外貌特征:(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课件)
3、藤野先生身上有很多作为教师的优点,但其中最特殊、最打动作者的是什么呢?
交流明确: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他对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不同寻常的热忱、尊重、毫无民族偏见的支持与鼓励。
4、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论: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5、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课件)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留待下回分解。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认真练字,积累词语。
3、完成《同背作业》“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略
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1、语文活动设计:名人访谈
在课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他为什么这么频繁地辗转各地呢?如果你是鲁迅,你该如何讲述你的这段心路历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
(1)鲁迅为什么来到东京?为什么要离开东京?
(2)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学?是什么原因使你决心弃医从文?
(3)你对作者的叙述还有哪些疑问?
2、学生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1)我来到东京留学,是想学习医学,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我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因此决定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就是我要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
(2)“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匿名信事件”使我深感弱国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贵强民的愿望。作者的个人自尊心和民族自尊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看电影事件”使我深感“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我决定弃医从文,以拯救国人的灵魂。
(3)可能出现的疑问: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后明确:
因为“日暮里”中的“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清政府日薄西山的忧恨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怀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什么?(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什么?(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什么?(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5、教师引导:作者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明确: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情感线索,叙述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赤子之情。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精炼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丰富深刻的含意和复杂深沉的心境。
1、朗读第1、2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明理由。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b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c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比喻)
d实在是标致极了。(反语)
e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反语)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之情。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1、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完成《同步作业》。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力。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我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好处。《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情绪,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先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明白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完美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我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资料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资料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务必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务必让学生透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忙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资料,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光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透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透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透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透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忙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期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期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一样,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资料。)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资料,透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潜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潜力。
(一)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引入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参读材料,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赏读品析
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能表现作者爱国情怀的字词、句。
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决定信息的潜力,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资料,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潜力有所提高。
2、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回答问题时,要朗读课文中能表现鲁迅情感的句子)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就不会对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义愤填膺,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能够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分析中,学生能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从而也明白课文开头部分所起的作用。)
3、探究补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够是不理解的,也能够是质疑)
(三)情感迁移
鲁迅来日本学医,是想医学救国,当他发现体格健全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他选取了弃医从文。从鲁迅的人生选取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同学明白人生的选取要有好处。
一、艺海拾贝
1、从原名、评价、主要著作、我们已学过的作品四个方面回顾鲁迅。
2、从写作目的、命名之意、文体三个方面介绍《朝花夕拾》:
二、初读标疑
温馨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小试牛刀:(这些字音、词义是老师希望你掌握的)
1、注音:
烂熳( )绯( )红匿( )名诘( )责
不逊( )驿( )站畸( )形杳( )无消息
解剖( )瞥( )见深恶( )痛绝
2、解词:
①标致:②模糊
③落第:④不逊:
⑤匿名:⑥诘责:
⑦凄然:
⑧油光可鉴:
⑨抑扬顿挫:
⑩杳无消息:
火眼金睛:(你还有读不准音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吗?查查字典吧!)
二、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填写下表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别忘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地点(注明起止段)简要概括事件
我的发现: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来记叙的。
三、细读探究
1、哪几件事在写藤野先生?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你能看出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哪几件事没写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有关吗?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
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的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2、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介绍时代背景。
二、速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结构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主线,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暗线展开记叙。
(2)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3)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三、再读课文,评析人物
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本课重点叙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颂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明,,而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从文中找一找作者与藤野先交往的几件事,并概括出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学生发言,进行合作学习。
明确: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写作方法:点拨
1、白描
作者除了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外,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特征,请你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
明确: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带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刻画出一位生活健脾、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详略得当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练笔——以读悟写
通过本课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写一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
同位互相点评对方的练笔,概括出人物性格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理解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藤野先生医学无国界的伟大灵魂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爱国情怀。
三、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谈论鲁迅笔下的三位恩师,进而导入课文《藤野先生》。
四、初读
1、背景: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开始以笔做武器来抗争。
2、内容:
(1)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
(去仙台学医的直接原因;作者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我”离开仙台后的故事)
(2)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呢?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五、析读
层次一:感受人物
小组合作讨论:找到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藤野先生?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
2、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3、还有没有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
(“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4、从这里看出来他又是怎样的形象?
(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5、模仿一下先生介绍自己的动作和语气。
(二)“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的确”一词能否去掉呢?
(不能,因为该词正说明藤野先生工作的严谨细致,但又说话和蔼可亲)
2、从这儿咱们能看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是?
(治学严谨又温和的学者)
3、联系前文,找找拿回批改的讲义时,“我”的反应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4、为什么又会感觉到不安和感激呢?
(讲义中有那么多纰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5、还能从哪些事情上看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层次二:探究文本
1、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的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六、品读
文中共有两条叙事线索,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暗线: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弃医从文)
七、小结作业
作业: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多年后再看藤野先生照片,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随笔。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
(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
(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
(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