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绝品》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祖父》节选自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小说。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偏僻的一个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
《祖父》是《呼兰河传》中相对独立的一章,文章塑造了宽厚仁慈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两个典型形象,展现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小说艺术风格独特,可引导学生多加体会。但由于是节选,并不能代表整部小说思想内容。所以,教学中,可以以此文为引子,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我”与“祖父”的人物形象,体会祖孙间的亲密情感。
3.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
5.调动学生对童年独特的感受,并学会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可落实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本文为引子,阅读原著,了解小说原著的深刻思想内容上。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童真、童趣的理解还比较真切,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小说学习的基本方法、读书和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如下几步: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
1.本课可以由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导入。《呼兰河传》虽是小说,但与《朝花夕拾》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而且鲁迅还是萧红精神上的导师,那么两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此处可以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请学生交流作家生平经历、作品资料。由于是自传性质的小说,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她童年的经历。萧红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她的童年也是极其不幸的,唯一能疼她、爱她的人就是祖父,所以《祖父》这篇文章,是这部小说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让自己若以所思,或是产生联想、共鸣的地方做好批注,读完之后,交流阅读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表述:“从文中某个人、某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读到或感受到的内容或者本文最精彩的是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在交流中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研读文章,分析人物。
在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阅读思考空间:在这篇文章中塑造的最好,或者是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作者怎样刻画的这一人物,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意义?
明确: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会把目光聚集在“我”和“祖父”身上。指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行为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明确:文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宽厚、慈爱风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板书)。和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形象,作者着力刻画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祖孙两人亲密的情感,又展示这段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
这个环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刻画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品读文章,把握情感:
1.祖父和我,组成了童年生活中充满温情的画面,而且这幅画面还有一个的背景,就是美丽的后花园。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细细品读,感受一下,这是一个 的后园,用一个形容词填写,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可在文中自主发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后园、一个色彩斑斓的后园、一个自由自在的后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后园等等。但一定要在文章的字词句中找出依据。这个环节,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揣摩语言。要提醒同学们关注文中的形容词、关注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关注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
在赏析文章的环节,同时给予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对作品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而学生往往习惯于形象化的事物,在读书的时候,只习惯于抓情节、找结局,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象,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理解力在退化。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揣摩积累语言,学会圈点勾画,,学会赏析文章。
2.赏析之后,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小说中作者要用这么多抒情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景物呢?
明确: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对后园美景的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快乐、自由的心情。也许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一样,普通的园子,但在童年的“我”眼中,却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后园,还是我和祖父的精神乐园,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历尽人生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外,对祖父的刻画、对景物的描写,对童年并不太多的温馨画面的回忆,也许是在寂寞的人生中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慰藉,流露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五)深入探究、延伸阅读:
探究的问题关于文章的艺术风格的,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小说,但它与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发现,--这篇文章艺术风格独特之处在于: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多是片段式的叙述;甚至在原著中都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更像是抒情散文的风格。而且在原著中,这些特点更加明显,所以矛盾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它是一首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六)延伸阅读:
分析到此处,老师可以由此文延伸到《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上的介绍上,指导学生延伸阅读。。
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这不仅是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作者人生的最后时期。此时的萧红,经历了生活、情感的种种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香港,是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的这部小说。两年后,31岁的萧红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与《朝花夕拾》不同的是,它并不侧重描述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是以童年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家乡人和事为描述对象,揭露他们生活的麻木迟钝。从小说深层次意义上讲,《呼兰河传》是一步挖掘民族劣根性的小说,这一点颇有鲁迅的风格。
在延伸阅读的环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或朗读《呼兰河传》中的片段、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对作品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封志莉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祖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沙与沫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 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 :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教学方法:诵读 感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沙砾与泡沫,虽是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但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笔下却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辉。今天,让我们共同沐浴这耀眼的 光辉,体悟生活的真谛。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 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 ,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
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
1、背诵《沙与沫》。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背诵引入。(每人一则,直至背完)
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 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 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 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 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 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
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
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
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五、堂清测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默写并简要阐明理由。
六、作业。1、阅读《沙与沫》
谭义专
[沙与沫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
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知识导航
1、关于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 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 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 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 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 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 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桥集 》行世。
2、关于文体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 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自主学习
1、解释词语
勃勃 遂 倏 趣
意 笔 定则 化机
2、通译全文
问题研究
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
2、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的句子是那一句?
3、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 概括。
4、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你这样理解?
5、《胸中之竹》中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可是郑板桥在另一则题画中又说“文与可画竹,胸 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6、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 止于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
7、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拓 展延伸
郑板桥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胸中之竹》就是他的题画之作。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先就画竹之事稍事渲染--这是本文的主体,接着以“总之”归纳“定则”与“化机”的不同--这是就事论事,最后拓展题旨(独画云乎哉)--这是触类旁通。这样的章法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
阅读练习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眠觉( ) 造门( ) 经宿 方至( ) 人问其故( )
2、仅从简单的注释中略知左思和《招隐诗》,从这点出发,怎样理解王子猷的“命酌酒”又“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的系列行为?
3、读了本文,你认为王子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
2、做《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