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北京的春节课件(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北京的春节》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春节印象:
A.我知道关于春节的。诗句:
B.我家春节贴的春联是:
2.自读课文,我找到了这些生字词:
3.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部分内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再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完成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 特点
三、句段剖析
1.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句话用 、 两个词突出夸赞腊八蒜。
B.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作业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表现为 、 。
C.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 说明灯的数量多, 说明灯的种类多。
(2)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 。
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 、 、 、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四.检测练习
A、给带点字的正确读音解释画上横线
蜜饯(zhàn iàn) 毛驴(lú lǘ) 榛子(zhēn zēn)
掺和 (huó hu) 间断(iàn iān) 的确(de dí dì)
B、比一比,组成词语,说说怎样记住本课的生字。
旬( ) 饺( ) 争( ) 拌( ) 鞭( )
句( ) 较( ) 筝( ) 绊( ) 便( )
C、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 )( )更新 ( )( )得已 ( )( )不同
张( )结( ) 有( )有( ) 残( )末( )
E.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万象更新
A. 更加。( )B.变更。( ) C.又、再。( )
截然不同
A割断。( ) B.阻拦。( ) C.截止。( )
万不得已
A已经。( ) B.止,罢了。( ) C.过了一会儿。( )
日夜不绝
A.穷尽。( ) B.走不通的。( ) C.断绝。( )
F.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 主要事例 |
腊八 | 腊八粥,腊八蒜 |
腊月十九 |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
二十三 | 祭灶 |
除夕 |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 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
正月初一 |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
元宵 | 悬灯结彩,放花炮 |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正月初一”一段,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师: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交流。
4、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二、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4、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三、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设计:
北京胡同课件内容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看待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幻灯片打出)
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来的是伤感、怀旧、留恋的复杂感情。
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已成历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胡同文化是永远都说不尽的,北京人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在“一句京腔,两句皮篁,三餐佳馔,四季衣裳”的调侃中,过着平稳而讲究,宠辱不惊,乐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没了胡同,就没有了北京,没了京味儿,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经生活在胡同里。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载体,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
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北京的春节优教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欢乐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欢乐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老舍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指引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欢乐、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小朋友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朋友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食物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欢乐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欢乐、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老舍对年文化的热爱。
(指引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老舍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欢乐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食物,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让我们跟他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说一说:春节是一个( )的节日。
4.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板书:时间顺序
(2)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二、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1.师导: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先生却只选了这么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因为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那在这几个日子中,老舍是不是平均地用笔墨的呢?
2、师导;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确定孩子们喜欢那个日子之后,进行分小组学习)
3.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1)在详写的这四个日子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来深入学习。
4.汇报学习情况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判断题:北京的春节进入高潮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 )
(2)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3)谈谈自己的体会。
(4)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朗读童谣,整体品味北京的春节
五、交流延伸,升华认识
1. 师小结: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2. 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的。在不同的地方,有一些不同的风俗。说说你家乡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6.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优秀课件
北京的春节优秀课件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 初一 悠闲 快乐
5指导朗读
正月十五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 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 十五 灯火 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 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扩展阅读:
《北京的春节》一文描写北京城春节时的各种习俗,这也是本组教材中的主题性内容。下面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这样,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还是了解那些内容性的东西吗?学生已经六年级了,难道他们还会读不懂吗?显然不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来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要安排一个表格让他们去自己处理信息,便能达成初读感知的效果。
解决了内容,我便把目光转向了文章的写法。首先是详略。老舍写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我们的教学也应有一个详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但一细读,我又发现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详写的,也写异常精炼,没有太多的描写,于是怎么教成了一个难题。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单读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一下子感觉到了除夕的热闹。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事件、情境的罗列吗?若是如此,学生流水账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吗?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就有必要分层次地进行细致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户户、人人、事事、时时等的热闹,这便是精读。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文章写北京的`春节,而春节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国上下传统的节日,老舍可写,我们当然也能写,或许我们还能有不同的年味儿呢!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也来写一写自己过年时的美好印象,以达到读与写的结合。
以上是一个个场面的精读,而六年级学生更应该有篇章的概念。怎么解决?我发现文后有两篇阅读链接,同是写春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节》一样教!课时不允许。若是像略读课文一样处理,那么又干吗不直接安排成略读文章呢?既然是链接,必然有其与前文的密切联系,仔细读后,发现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场面的描写,而梁实秋、斯妤的文章则重在局部、个人的感受与描写。且梁实秋与斯妤的文章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梁之文明贬实褒,而斯之文则重在以局部反映整体。这便使我认识到可以利用它们让学生去比较不同的写法来指导自己日后的写作。
有了以上的解读,便相当于有了建筑材料,接下来便是架构框架了。听过了课,我们大家定然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便不再一一讲述了。
纵观自己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足,还望老师们指点迷津!
北京亮了起来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5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会写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北京》,谁能背一背你喜欢的部分?这篇课文描写了美景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夜幕降临了,这些景物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二、识记生字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⑴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互相帮助。
⑵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教师出示生字幻灯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⑵看电脑画面,读词语:
学生自己练习读,如果有问题及时请教。
指名小组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开展组际竞赛。
三、指导写字
1、让学生打开语文书,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占格情况。
2、在书中练习描写:
师走下去巡视,及时帮助那些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重点指导:烁、辉、雄。
3、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订正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结合学生读书情况,进行评价。
五、作业
1、完成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结合图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2、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现在让我们一同欣赏北京的风光。(播放北京风光图)
2、问:欣赏完北京风光,你们想说什么呢?(生谈感受)
师:多美的景色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北京白天的风光,你们想进一步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北京亮起来了》。(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北京的夜晚是怎样的?可用文中的词语表述。
2、播放北京夜景图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小朋友们,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吧!你们看……
3、你们感受到北京夜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指名回答)
三、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把北京想象成什么?(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⑵指名读本自然段,感受“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相互评价后悟出应把“亮”和“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重读。
2、导学第二自然段:
⑴现在,让我们到东西长安街走走。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一共有几句?
分别写了哪儿的美景?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长安街、天安门城楼、广场四周的夜景图片以及相应的句
⑵多美的夜景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再结合图理解词或句子的意思。
⑶全班交流:
重点借助图片理解:“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轮廓”等词语以及相关句子的意思。例如:理解“华灯高照”时先引导学生从课件图片中找到长安街,再找到整齐排列在路边的灯树,引导学生懂得像图上那样高大而放着光芒的灯就叫华灯,它们居高临下地照射着路面就叫高照。
⑷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3、学习3~6自然段:
⑴指名分段读3~5自然段,其余生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哪儿的夜景?
⑵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出示学习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按自已喜欢的自然段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②自由朗读学习内容,找出你觉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
③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
④读一读选择的内容。
⑶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突破难点)
①观察立交桥夜景图感受“道道彩虹”理解“犹如”。 ②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橱窗、广告、霓虹灯并感受它的美。理解“绚丽多彩”“繁华”等词语。
③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倒映”“银光闪闪”并指导读好长句:“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银光闪闪,十分动人。”,以读代讲。
⑷指名读: 你喜欢北京哪儿的夜景,请你读一读。
⑸配乐齐读3~5自然段。
⑹激朗读最后一段。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欣赏了北京的夜景。感受到北京的辉煌、亮丽。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最后一个自然段应当怎样读呢?(齐读最后一段)
⑺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思维、强化感受
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你还知道北京有哪些新变化?快来告诉大家。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2、以小导游的身份向父母介绍北京的夜景。
北京的春节老舍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读准轻声词、儿化词、多音字;通过讲授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杂拌
儿、正月、万象更新、腊月、腊八”等词的意思。
2.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
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4.感受春节这一中国传统的丰厚博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
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感北京春节的氛围
1.事先板书课题,说说感受,读出不同的读法。了解“春节”“北京”。
2.提示本文作者。
3.过渡:老舍是一个老北京,这么一个老北京写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老城市的传统节日,又会透出怎样的京味儿和年味儿呢?请同学们读读这篇文章。
4.这篇课文的用词很有特色。归类出示字词,指导学生读好。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通过读文中句子,了解“杂拌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3.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4.交流汇报,老师相应出示幻灯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请学生说说“北京的春节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生2:春节两大形容词:清闲、忙碌:所谓清闲,在过年的时候最闲,不用收割庄稼、施肥、或播种,因为时候不对,想干也干不成;所谓忙碌,大家伙儿买这个买哪个,四处采购,四处拜年逛庙会、看花灯、洗宅子等,所以人们忙碌。
二、 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1.过渡:老舍是怎样写出北京春节的这些特点来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完成这份表格。
既然是填表可要注意简洁,尽量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示。填好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核对一下。
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栏内容待学生填。)
时间 风俗
腊八 :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正月十五: 挂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2.交流小结,北京的春节何时始,何时终。随机理解“腊月”“正月”。了解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透过这么一个表格看到了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印象。老舍选取了春节一个多月中的其中六天来写,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
预设:除夕 元宵(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随机重点教学“除夕”与“元宵”两天。)
(1)除夕:
1)师:除夕一到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就到了!
请生自读。
2)说说读着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2)引导学生理解“除夕真热闹”。体现在哪呢?
生1:体现在大家做相同的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生2:体现在大家都很兴奋: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生3:体现在浓浓的亲情: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师: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指名读。
齐读。——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3)师:不光如此,同学们再来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家家”的热闹。我们再读下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如果我们也用刚才一样的叠词来说的话,那是怎样的热闹呢?……(概括出“人人”“处处”“时时”“户户”)
4)师:怪不得老舍谈起除夕,一开口便说——除夕真热闹。
齐读出热闹。
(2)引述“正月初一”:
1)引读这一部分,说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有什么不同。
理解“截然不同”。
2)体会初一的早上为什么如此安静?
预设:因为除夕实在太热闹了。
为了下午能继续热闹。
3)引读下午的情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习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3)正月十五:
1)写元宵节的内容有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元宵节的情景的。
2)请学生读读两处写灯的地方。说说我们眼前一下子展现出了怎样的情形?
生1、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生2、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3:观灯的人多,热闹。
“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出示画面,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部分。
3)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正月十五怎样?引读——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4)思考老舍写正月十五的花灯,仅仅是在写灯吗?
体会人多、热闹。
5)师引读: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家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师: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板书:年味儿
3.了解文章写作的详略
师: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却只选了这么六个特殊的日子;而在这六个日子中,
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习惯印象深刻。
1、引导学生畅谈:作家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
生:诙谐、轻松、幽默……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四、品味北京春节中的孩子
1.过渡:北京的春节不仅仅因为有了这些年味儿而美丽,更因为有了孩子而显得格外热闹。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
2.出示。齐读。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师:春节里,孩子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4.师:我想大家春节里也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来写一写,让我们大家都来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时间五分钟。
交流:
五、比较不同人眼中的春节
1.师: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上总洋溢着我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北京更是如此。孩子们欢喜,老舍也欢喜!这同样是老舍眼中的年味儿!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请生自读阅读链接材料,体会与《北京的春节》的不同处。
2.交流:
(1)梁实秋《过年》
1)体会他的并不特别喜欢。
2)体会他的其实挺喜欢。
3)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
(2)斯妤《除夕》
1)老舍抓大场面,斯妤则写一个家庭。
请学生读读最喜欢的语句。
2)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
3)抓局部,反映整体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