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是整理的《游山西村》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游山西村教案 篇1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重点)

2、方法:朗读DD指导DD背诵DD讨论DD拓展。

3、情感价值观教育: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4、难点: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法和学法分析:

《游山西村》透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跃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述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期望和世间事物消长的哲理。全诗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锻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学习这首诗,要体会这首诗的这些特点。

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到达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首诗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诗的有关材料。

2、老师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感知学生试读课文,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明确吟诗的技巧和方法。

3、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以诗译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学生自由填诗。

4、指导学生背诵,学会找关键字,掌握背诵诀窍。

5、进行拓诗训练,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学生自主交流。

6、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图片、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印象。学生交流诗的有关材料,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对本诗及其查找的资料提出不理解之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全班讨论、交流)

二、教学段落实录

师: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首田园诗-----《游山西村》。这一节课我们不提问,但是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游山西村》。

学生读《游山西村》)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豚”读得不准,。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游山西村》,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但我怎样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能够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资料,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

(板书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又没有难忘的挚友?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那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齐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貌。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三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关键词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示范:不要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浊的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人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交流略)

三、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诗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潜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交流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本诗。这样做,不但能够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本诗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诗本身,本诗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本诗,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诗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带给帮忙,拓展诗的资料,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游山西村教案 篇2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游山西村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必须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此刻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

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这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群众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那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透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那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透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情绪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情绪肯定是十分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样读?后面一句又该怎样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述,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齐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群众。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群众。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游山西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4、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感知内容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

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

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2、从感情内容环境顺序写法五个方面赏析全诗。

感情:以喜悦之情为基调,重在表达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赞美。

内容:一方面记叙游事,一方面表达对乡情乡景的赞美,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环境:一个动态性环境,由“游”字所致,以山水为背景,以农家茅舍为中心,呈现出一种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象。

顺序:“事→景→情”式,即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写法:借景抒情,一个个景点,纷至沓来,语言清新婉丽,情趣盎然。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

首联叙事

二三联写景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赞美

尾联抒情

检测题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优美景色。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略

游山西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生自读古诗提出学习目标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明确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等。)

2.展示学习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基础知识展示)

a.生字词展示

指名汇报生字:莫、腊、浑,开展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的活动,小组合作流利地朗读古诗。

b.学文悟情展示

学生按节奏读古诗,

(1)悟文本

生1:我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生2:我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

(2)悟写法

我知道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

(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c、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读诗感受,可以使自己懂得的道理或者是语文学习上的收获等或者联想起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予以展示。)

2、学生自由展示心得体会

三、知识拓展,深化感情

1、口语训练: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生齐背此诗

四、板书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风景画、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3.集体交流。

(1)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2)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学法反思: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游山西村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记录旅游见闻的诗,这节课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看看作者又写了哪些见闻。

2、同样,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和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过和同情人民苦难。这首诗是诗人罢官闲居,住在绍兴市的三山乡时写的。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二、自学,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莫(不要)、浑(浑浊不清)、足(充足、备足)、豚(猪)疑(以为,怀疑)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三、难点点拨

1、师点拨: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特别是哪个字看出"丰盛"(足)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2、第三、四句写什么?(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这"又一村"指什么?(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3、正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民风如此淳朴,使作者深受感动。

四、拓展思考

1、三、四两句连起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但同时,也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陷入困境,看起来已经绝望了,而忽然又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加了信心。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2、完成《课堂作业》

3、选做题:

(1)选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游记。

(2)针对两首古诗中的名句,选择一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

《游山西村》教案 篇8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陆游

资料

山重水复疑无路,想象

柳暗花明又一村。道理

名师名言:

给孩子上一堂课,想孩子一辈子。——林莘

“留”下你的笑靥如夏花

——听林莘老师《游山西村》所感

林志芳

都说“见过林莘的,决忘不了她的笑”。这次在“千课万人”的讲台上,那笑依然明媚,一如夏花。

这次她带来的是古诗教学《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本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可惜进入教材时,编者只截了前两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开头似是平淡,细品却意蕴丰富。怎么让学生去体会当时主人盛情留客的热情,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农家丰收后欢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脍炙人口的名联,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如何让学生去品味那“有如弹丸脱手”的语言,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参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呢?且看林莘。

第一联:着一个“留”字,意境全出。

入诗朗读之后,林老师用一句“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自然地引出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接着就抓住一个“留”,借助插图,巧妙引导学生想象。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大家注意到“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杀、端、举、碰、喝、聊、谈……)

师: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

接下来,林老师又牢牢抓住“莫笑、腊酒浑”,“丰年、足鸡豚”,“留客”等关键字词通过角色扮演、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

“留”字的教学就像一个巧妙的支点,由此,课堂变活,诗歌变活。画面还原了,情境再现了。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要找准这“一个”?

第二联:对比赏词,品悟诗理。

这一联的教学,仍然是从品词入手。

师:同学们,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有点纳闷,诗人怎么不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为什么以用“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品评之后,是拓展写话,学生在充分的进入情境之后在联系陆游当时的境遇,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这诗中言说的不仅仅是游山西村的经历,记录的不仅仅是宾客言欢的故事,它更含着诗人的心境,蕴着深刻的哲理。

课末的拓展诵读,将杜甫、王维、李白的诗与这一联相比照,既是对诗人情怀的升华解读,又是对这一名句的内化巩固。

两联赏过之后,黑板上除了形象的板画、经典的诗句,还留下了三个关键词:“资料”、“想象”、“道理”。这三个关键词无疑浓缩着目标与方法,是我们探究教者的智慧与理念的路。

先说“资料”,林老师带着学生赏读古诗,始终不忘提醒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既得传统诗学“知人论世”的精髓,又为古诗的鉴赏注入了现代因素。

再言“想象”,这实在是诗歌鉴赏不二的法则,古诗本就是诗人曾经鲜活的生命呈现,传递的是他们彼时的欢笑或者叹息。只有想象,才能使文字由冰冷的符号还原为鲜活的画面、生动的故事。

至于“道理”。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唐诗多言事抒情而宋诗多以事说理。教者对诗中哲理的解读品悟,应该是对《游山西村》这一文本真正“秘妙”的自觉皈依。

总之,在《游山西村》一课,“得言”“得意”“得味”“得法”,不啻为古诗教学的优秀范例。

曾经很多次看林莘的课,总觉得目不暇及。我也曾经抱着《二十四诗品》,试图想为林莘的课堂教学风格做点概括,却发现那光彩流溢的课堂很难被确切的描述。后来,勉强找到八个字:“纤脓适度,绮丽自然”。大概是这样吧?——不肥不瘦、不偏不倚,绮丽精彩、自然大气。

见到林莘总是慨叹,叹得最多的是她永远神采奕奕,永远笑靥如花。想来,无论《鲸》《为人民服务》还是《凡卡》《东施效颦》再到今天的《游山西村》,她从来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一直在变,一直在走、一直在挑战、一直在创新。若问她那课堂为何如此灿烂、若问她那生命为何如此灿烂,根由就在此罢。

《游山西村》教案 篇9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