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flash课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杂谈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玉沙小学 揭 萱】

〖走进语文教学新课堂·把握教材方法新〗

“以学定教”是此次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亮点。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无非就是备教材、备学生、编写设计教案。我们常常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悟”,这样贴着“标签”的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依然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荆州实验小学杨晋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教学中,杨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初读课文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6个问题: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境界?2、“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3、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之中“美丽” 并没有改变指什么?5、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6、为什么看到家家户户将花种到屋外,作者会感到吃惊?接着,杨老师出示了单元导读中“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先解决“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这一问题。杨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阅读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的思路。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找到了整篇课文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其他问题的突破,真正当上了课堂的主人。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愉悦的学习过程,又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涨船高。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叶明德】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它重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景图片和民俗特点的材料,学生多数从网上搜查到有关资料。这些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帮助学生阅读课文,有的在课文结束后专门抽了一块时间进行了交流。这样,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学习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帮助阅读课文,使文本丰厚了内涵,拓宽了外延,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进行了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当然,有的是在上完课文后再引导进行综合性学习的。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熊仁国】

〖真实乃习作之本·认识生活,感悟真实的人生〗

案例:一段真情的告白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再写读后感。有的同学说,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同学说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我懂得了很多:我们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应该有他人,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还有同学在读后感中写到,“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都先想到别人,从自己身边的一滴滴小事做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每个人只要做到多为别人想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如其人。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表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凭借习作这个平台,反映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百态,触动表达真、善、美的琴弦,以达到认识生活,感悟真实人生的目的。不过小学生往往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描述是精糙的,评价是模糊的。教师要立足从小学生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切不可以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要尊重学生,认同学生。

【广东省深圳市宝城小学 龙 慧】

语文学习资料的拓展是为了什么?·结构的理解〗

季羡林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先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的德国人爱在窗外种花,当他四五十年后,再次回到德国,他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我补充了老先生的自传《我的留学生活》中的文章来帮助学生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呼应开头的写法。

最初生活并没有怎样受到影响。慢慢地肉和黄油限量供应了,慢慢地面包限量供应了,慢慢地其他生活用品也限量供应了。在不知不觉中,生活的螺丝越拧越紧。等到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时,这螺丝已经拧得很紧,很紧了,但是除了极个别的反法西斯的人以外,我没有听到老百姓说过一句怨言。德国法西斯头子统治有术,而德国人民也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民族,对我来说,简直像个谜。

后来战火蔓延,德国四面被封锁,供应日趋紧张。我天天挨饿,夜夜做梦,梦到中国的花生米。我年幼无大志,连吃东西也不例外。有雄心壮志的人,梦到的一定是燕窝、鱼翅,哪能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只梦到花生米呢?饿得厉害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是处在饿鬼地狱中,恨不能把地球整个吞下去。

德国人民怎么样呢?经过我十年的观察与感受,我觉得,德国人不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之一。文化昌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音乐家、大科学家,近代哪一个民族也比不上。而且为人正直、淳朴,各个都是老实巴交的样子。在政治上,他们却是比较单纯的,真心拥护希特勒者占绝大多数。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希特勒极端诬蔑中国人,视为文明的破坏者。按理说,我在德国应当遇到很多麻烦。然而,实际上,我却一点麻烦也没有遇到。听说,在美国,中国人很难打入美国人社会。可我在德国,自始至终就在德国人社会之中,我就住在德国人家中,我的德国老师,我的德国同学,我的德国同事,我的德国朋友,从来待我如自己人,没有丝毫歧视。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李 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预习的趣味性的〗

指导预习当然要注意趣味性,让孩子们动力十足。那怎样加强趣味性?一种经验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和父母一块在地里劳动,因为有父母监督的压力,劳动不能自主(何时动,何时休息,任务多少等,或不明确,或不能自主决定),因此倍觉劳动无趣,但如果没有父母监督,任务明确(即使多),干不干,怎样干,都由自己做主,此时他们会或多或少会感到劳动也并不是什么负担,至少较父母在跟前监督有一定情趣。因此不能让孩子在强劲的压力下阅读,只需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任务,同时又有能自主安排如何完成的充分权利。

另外,趣味往往与竞赛有关。让孩子们自主预习,自主质疑,老师的要求可以是笼统的“看谁发现的问题多?”(预习目标就是开放式的质疑解疑)这样就容易激起孩子们预习思考的兴趣来。

也或者可以从现实入手,挑出问题,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或者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因为与现实离得较为切近,孩子们的兴趣可能会大一点。如,要孩子们预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家的花是种阳台上还是家里面?你观察到的其他人呢?种花,是种在家里好还是种在阳台好?种在阳台种在家里反映了人怎样不同的心态?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把花种在阳台上?

增加情趣的方法可能很多,只要集思广益就会有收获。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育才小学 周穗敏】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张百修老师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引领孩子们读读悟悟,读读思思,读读写写,在感性的认识上不忘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如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老师板“脊梁”一词让学生读,学生反反复复读,老师及时纠正字音,直到读准为止,并指导书写,接着让学生读带有“脊梁”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扣住这个词推敲、理解,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老师问:花的脊梁是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一小学 李秀萍】

五年级语文教学的感受点滴·挖掘“活”因素,促思维 育情感 积知识〗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

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

【四川省广元市雪峰开发区广元外国语学校 罗 宏】

〖要重视语文课中的科学问题〗

有位老师在上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全文小结时对孩子们说:“……德国人心灵很美,德国人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能这么讲吗?我们到底该学习别人的什么?能仅以“栽花”一事就这样妄下结论吗?这且不是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吗?二战中的德国法西斯我们又怎么评价?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是不是有些太片面?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们渗透科学的、辨证的、和平、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为什么就不挖掘一点儿我们民族的美?更有趣的是:在拓展时,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的美。有位孩子站起来对大家说:“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情,首先请大家不要笑。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成都的公交车上,妈妈在前面找到了一个空位子坐下了,我看见后边还有个空位子,就往后走,走到才看见一只狗坐在上面。我只好站着,也没有人让座位。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像有人在后面拉我的袖子,我还以为有人给我让座位,回头一看,才是那只狗,它把我拉到它坐的位置上让我坐下。我觉得狗都知道让座,这也是一种美。”他这一说惹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大家这么一笑,上课的老师竟乱了方寸,不知所措,也不做任何评论,干脆一笑了之。多好的素材呀!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为什么不渗透科学的环境观、生态观?人与动物共生、和谐相处,狗通人性,这不也是一种美吗?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朝阳小学 朱 林】

〖语文教学中几点感悟·从文本展开想像,在展示中验证〗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上能收到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例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教学中,老师找到了德国人种花的相关图片,但没有急于在开始就展示出来,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想像当时街道的花景。特别是讲到文中具体介绍花景的自然段时,老师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所想到的景色。师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刚才想像的画面得到验证。同时,老师还结合图片适机地讲解了段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的含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并学会了应用。最后,老师引导回到文本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的电教教材是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成功快乐的体验中学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 翁 静】

〖写批注的一点思考〗

我为了让学生更好阅读文本,使其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要求他们在预习时,运用符号和文字,记下自己的所疑、所思、所想,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做充分的准备。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开始学会质疑、学会品词析句。

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注重品晰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比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一个孩子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女主人用“莞尔一笑” 而不用“微微一笑”,一语激起千层浪,引发其他学生探究词语运用的乐趣;有些学生属于理性思考,注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善于感性思考,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具体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如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啊!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直观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脊、嫣”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

4、默读课文,想想说说: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4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

(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在前面的读书中,我们知道德国人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

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要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1)“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

(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3)“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4)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4、抓住“花的梦、思乡的梦”,悟得“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内涵

1、师谈话过渡: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了“我”做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梦的呢?反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看法。

3、课件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要细腻些:

(1)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里?答案简单:不是德国,是“我”的祖国,是在中国的“乡”;

(2)“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的“花”指什么?要联系上文“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明白“我”看到德国临街窗户的花,就想到家乡的山,家乡的花;

(3)整句话的理解,要注意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爱花的民族也很多”,从而让学生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境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四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3、练习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感情朗读、背诵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

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教师谈话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在看到别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再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后教师总结谈话,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作业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抄写句子是积累语言的需要;小练笔,是本堂课教学的延伸,是联系和沟通课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凭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公开课教案 篇4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花吗?花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它瑰丽无比,花香四溢!所以很多民族都爱花,德国就是爱花的民族,这个民族爱花与众不同!今天让我们跟随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一同走进20世纪的德国,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季羡林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爱花、爱美)齐读课文第一段。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十年,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

三、精读感悟

1、精读“初到德国”

(1)德国养花与众不同,作者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请看大屏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2)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①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屋里 花的脊梁)他们这样养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②真是这样吗?季羡林爷爷对德国人这样养花感到吃惊!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自由读一读,读出吃惊的语气,指名读)

③由于吃惊,季羡林爷爷就打听女房东。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引读,做“莞尔一笑“的动作,再师生合读)

(3)“正是这样”女房东说的是怎样的呢?作者在德国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什么?(板书:街道)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走过

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指名读,评价。

①你觉得德国街道窗户前的花怎样?(花多,花美)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理解词语。展示画面。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③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读,评价。

(4)季羡林爷爷看到德国人把花栽种在窗户外面,在街上又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花,感受颇深。他有什么感受?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颇”是什么意思? “耐人寻味”什么意思?是什么境界耐人寻味?(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联系上文同桌相互说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齐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过渡: 季老第一次到德国感受到了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感悟了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第二次到德国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

2、研读“再到德国”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第二次到德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鲜花是美丽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城市面貌)唯独什么没变? (“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没有改变。)

3) 指导朗读: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街道窗户外花还是那样美、那样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依旧没有改变,你对德国充满怎样的情感?(崇敬、赞美、敬佩)怀着这样的情感齐读。注意读的时候,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拉长读重。

4)季羡林爷爷把这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发出由衷的感叹——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多么与众不同的民族,多么了不起的民族呀!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对德国的敬佩,注意把奇丽、奇特拉长读重。

5)季羡林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触景生情,感叹之余,内心涌起了另一种情思。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作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在梦中,作者又回到四五十年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德国街道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②作者人虽在德国,却心系祖国,看到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震撼了,他对祖国寄予由衷的希望,作者的希望是什么?

三、回顾总结

一会功夫,我们就把季老的文章读完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者两次到德国抓住了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优美的文章,但两次写法不一样,第一次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所见的奇丽景色和所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的所感———“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这样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写法。

所以季老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你们想像季老那样写出好文章吗?先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好吗?我们在回过头来,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内心的感受,尝试背下来。抽生读背。

四、拓展升华

大家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也像季老一样到过不少的景色优美的地方,那些地方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像季老一样把它写出来吗?请看大屏。读要求后,学生伴乐写作。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屋里:花的脊梁

初到德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爱花

街道: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再到德国:美丽并没有改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三、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准备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方法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六、教学流程我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说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中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 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 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背景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短文。文章中作者首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本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朗读感悟  理解欣赏

1、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赞叹的相关句子。

2、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二遍。(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教师让学生只需浏览,便很快找出总写句,接下来引导学生围绕“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进行阅读感悟。]

3、默读课文,找到描写作者在德国看到奇丽景色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指名回答)

4、指导品读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1)根据回答,灯片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学生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3)汇报交流:你体会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读出你的感受。

(4)学生边回答教师点击词语。同时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5)继续汇报:还有谁从哪里读出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

(6)课件出示花的图片,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积累词语:看着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

(8)有感情(读出欣赏和赞美之情)地读好这两句话。(男女读后齐读)

(9)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10)配乐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后齐读(“走过任何……应接不暇。”)

(11)指导学生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并运用灯片为学生展示一组街头五彩斑斓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德国街头景色的奇丽。同时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异国风情的感受,还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5、品读第二自然段中的2至4句。

(1)讨论: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你从哪里知道的?(二自然段)

(2)灯片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读读。

(3)交流汇报: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4)说说花的“脊梁”是哪儿?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给谁看的?

(5)小结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设计意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也是紧紧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的,同时注重指导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6、讨论:从他们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用书上的话这就叫什么?

(回答后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7、投影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9、教师激qing小结。

10、回扣课题。(指着课题)“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正是这一美好境界的体现。再读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感悟德国人种花的奇特之处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让学生通过介绍身边的例子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升华情感   交流拓展

1、教师引入:作者季羡林先生是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了十年,而四五十年以后,他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后指名回答。

3、灯片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理解。

4、出示填空题,学生思考填空:

四五十年以后,我又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我发现很多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始终没有改变。

5、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6、升华情感:这是作者漫步异乡,置身花海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我们学习了课文,你的心中又涌动着怎样的话语呢?

7、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重点句子,让学生想象四五十年以后的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有什么没有改变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言尽而意未尽”的教学效果。德国人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格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三)作业超市  课外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爱好阅读的你,课外去阅读《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作品。

2、爱好旅游的你,可以去搜集德国风光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进一步去领略异国的风情。

3、爱好写作的你,建议写一篇读后感,可以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美妙的街头风景、美丽的民族、美的享受、花的王国”等为题。

[设计意图:“作业小超市”这种作业设计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选择。]

附: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三、教学后的思考

这篇课文我在不同的班级试教过多次,每试教一次,都有不同收获和思考。我认为要上好这一课,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注重课前资料的搜集。首先是课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查阅有关德国的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要对德国风情民俗有个初步的感受,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是教师在课前也必须广泛地查找有关德国风情民俗和作者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筛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的视频《德国风光》、反映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种在窗台上的图片等资料制做成课件,上课时恰到好处地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知道,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的指导。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的“脊”、“莞尔一笑”的“莞”、“应接不暇”的“暇”等,可采用灯片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脊”、“嫣”等,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书空。特别是对词语的教学,更是要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如,教学“脊梁”一词,可先让学生说出词典上的注释,再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教学“莞尔一笑”时,可让女同学做“莞尔一笑”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 “轻轻一笑”(多指女性);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理解可用灯片出示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换词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同时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是要加强朗读感悟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品读,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调动学生的朗读激qing,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可用灯片出示这几个句子,采取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看看读出了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让学生体会读;(4)指名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几个句子;(5)让学生欣赏一组奇丽的风光图片后再配乐朗读;(6)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这样几个来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对异国风情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华,使课堂达到高潮,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同时,达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导入,寻找题目和文章的切合点,批文入境,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流程

一、 生活导入,揭题

1、在生活中,用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睛,总会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花就占了重要的部分,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怎样的花?

2、生说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说说形容花的成语,诗句。

3、看来,花确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美化物,让人爱不释手,总想捧在手心,但在德国,他们爱花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

4、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课文,确定学习目标

1、这方式确实与众不同,带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好奇读读这篇课文吧,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了,边读边找找,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学习生字词语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书写:脊 嫣

3、划出文中和题目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齐读句子。这句话中间用了分号隔开,紧密联系了两个方面的意思。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2、研读句子一: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从哪里看出来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1)、理解“家家户户”,说明德国是一个爱养花的民族。

(2)、“都……都……都……”,“脊梁”,体会每一户人家爱花之真切,与众不同,把美丽展现给别人,创造美丽,体现出德国人的心灵美,从而体现出民族的奇特。

(3)、对比句子感悟“临街”,体会德国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为大众着想,把这种养花的行为看成自己的义务,这是一种“我为人人”的境界。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窗户的外面。

b、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4)、当时,作者第一次去德国就被这奇特的景象给吸引了,不禁感到-----吃惊、奇怪。

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这段话。

(5)、理解“莞尔一笑”

我的吃惊,我的奇怪,让我情不自禁问起了房东。

师生合作朗读,师当作者,生当房东。体会莞尔一笑,德国人习以为常的作风。

小结过渡:透过语言文字,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就是创造美丽的美好品质,体会到德国人“我为人人”的心灵美。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感受一下。

正是这样,这样的景色人人都能看到,条条街道都拥有,自由读“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

3、研读句子二: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读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a、相机理解“花团锦簇”,这花是一团团,一簇簇的,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竞相开放,异常茂盛,让我们看到了花开的形态美。

b、 “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呢?是啊,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你家种这种花,我家种那种花,种类繁多,颜色各异,让你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了左边,右边的花又映入眼前,一抬头,看见楼上的花,一低头,又看见楼下的花,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欣赏了这种花,还有另一种花等着我们欣赏,真叫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c、这种景象,平时我们只能在哪里见到?是啊,这街道仿佛就是山路,这两旁的房子就仿佛是开满花的山,我们仿佛在走山阴道,让人神清气爽的。

走过这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过另一条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走进随便一条巷子里,生读:抬头向上看——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走过任何一条街——

(2)看来季羡林老师不愧是语言专家,就从这几个词语就引起我们这么多美好丰富的想象。

4、研读句子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是的,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句子: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3)、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4)、其实,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种耐人寻味的美,用我们会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

写话练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5)、生活中,我们都在创造美,奉献美,也享受着别人给予的美,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都拥有这样的心境,去创造这样的境界吧。

四、拓展提升,内化行动

齐读诗歌《给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的眼里。

五、板书设计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有奉献就会有收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