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补充资料: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3、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吗?

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感人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文中有两处地方都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这两句话,读一读。

2、出示这两句话: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说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

3、“我”一开始对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琳达那痛苦、难以接受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是什么使我改变了态度?

学习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投影出示:

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⑵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这两段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5、温迪为妈妈和外公能捐赠眼角膜感到骄傲,实际上也是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有感情读读温迪说的这句话。

6、“我”为什么为温迪感到骄傲?

7、父亲离去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课题中的“永生”指的是什么?

8、父亲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和小温迪,“我”从原来的不接受到遵从,在到后来的自愿捐赠。阅读原文结尾:(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1、同学们,读了琳达一家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人物的语言。

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永生的眼睛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学生闭眼感受)

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笼罩流淌捐赠器官盲童酷爱屡屡

遵从失明楼主突如其来不假思索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与世长辞重见天日夺眶而出

指名读,要求读准。

师引导:课文我们能读得有感情,其实每个词语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起读。(生齐读)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老师板书:

捐赠眼角膜

妈妈爸爸温迪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

学生思考发言。(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

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可以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学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5)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找到琳达态度变化的原因。

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可是,琳达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变化,是谁让她改变了看法?(琳达的父亲和温迪)

师:父亲、温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响着琳达,也影响着在座的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还可以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画,潜心体会)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体会句子。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在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平静)

指名读出父亲的平静,其他同学并思考:父亲说这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呢?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认为死后器官对自己没有用处,但是对别人却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捐赠是理所当然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琳达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的确只有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才会为壮举而感到平静,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父亲的那份平静吧!(生齐读)

师过渡:父亲和温迪还有那些言行影响着琳达?

②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师:父亲不只是有美好的想法,而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伟大呀,我们一起用朗读赞美这位伟大的老人。(生齐读)

师:为什么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指导看课文插图温迪的画,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帝画的马?(学生发言)引导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栩栩如生。

出示盲童的画

师:这是一位盲童的画,你觉得画得怎样?和温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温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没有)

师:所以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因为他觉得——(引导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③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其实盲人没有眼睛,远不止是不能画出美丽的画,他们还要面临许多痛苦,那么他们会面临什么痛苦呢?(学生大胆发言)

师:14岁的温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让我们一起读——出示句子(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引导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过渡:听了温迪的话,琳达彻底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生齐读这句话,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师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温迪而骄傲!

师引导:在这次交谈中,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以我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吗?(学生大胆发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吗?还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师总结:同学们,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生命。自古以来都有人追求长生不老,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永生的是无私的爱心,只有爱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眼角                                               膜爱心永恒

母亲                              父亲            温迪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器官捐献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理解课题: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3、资料交流:

(1)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3)听了这些资料,你对器官移植有什么看法?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

(1)认准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

(2)文中谁捐献了角膜?

(3)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角膜给予琳达肺气肿栩栩如生

酷爱屡屡温迪热泪盈眶签署

(2)积累本课的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才华横溢重见天日

(3)课文中谁捐献了角膜?

板书:母亲父亲女儿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在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指名分别读“母亲”“父亲”“女儿”捐献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用“”线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感动,把原因写在句子边上。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角膜给予琳达肺气肿

酷爱温迪签署热泪盈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指名读这一部分。

(2)思考:当父亲同意捐献母亲的角膜时,“我”为什么痛苦难忍?

(3)齐读父亲说的那几句话:

“你能给他人最珍贵的东西……有了一些意义。”

①父亲认为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你体会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④为什么说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写父亲心愿的句子。思考:

①父亲的心愿是什么?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

③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我们”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后,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4)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一片骄傲。

①“一片骄傲”指的是什么?父亲所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②指名有感情地读句子。

(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全班齐读。

(2)理解句子: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拓展延伸

1、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捐献器官行为的看法。

(1)先把看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看法,补充自己的观点。

(3)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征集家长对捐赠器官的看法。

《永生的眼睛》背景资料

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4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内容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女孩叫琳达。在14岁那年琳达失去了母亲,当医生取走她母亲的眼睛的时候,琳达不顾一切的冲出自己的房间,冲着爸爸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这时,爸爸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份。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他人的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要捐赠器官了。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读,自由谈感受。

② 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 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⑵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 读,质疑。

② 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⑶ 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德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第二课时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

捐赠 盲童 屡次 热泪盈眶 遵从 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⑴ “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⑵ 出示句子:

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 “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 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 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6、指导朗读相关句子。(课件出示)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⑴ 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⑵ 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⑶ 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⑷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五、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