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夹竹桃》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品味课文的语言,着重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感悟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感受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出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出示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美丽的植物,仔细观察它的叶子、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花朵像桃)。

2、它夹杂了竹和桃这两种事物的特点,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齐读课题)注音:jiā。很有特色的名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引读第一自然段),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最留恋的是什么?

2、交流板书: 花的色彩、花的韧性、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或花影)。

3、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男同学读开头这一自然段,女同学读结尾这一自然段。

5、这样的开头与结尾在写法上就叫(互相照应、或首尾呼应)。

如果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能用上这样的方法,定能使你的习作内容更清楚,结构更完整。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有人爱梅,如王冕,他爱梅花贞洁自守的品格;有人爱菊,如陶渊明,他爱菊花素雅高洁的特点,而季羡林独爱夹竹桃,夹竹桃最可贵之处是什么?(韧性)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2、学生自由读,批注。

3、交流。

重点语句:

(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又长出一嘟噜。”

1、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来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2、通过“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品格。

3、指导朗读这句话。(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

(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1、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在语气上更强烈。

2、想象,夹竹桃在温暖的春天里,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放,在盛夏的暴雨里,迎着什么开放?在深秋的清冷里又迎着什么开放?

引读。

3、它盛开的仅仅是鲜艳的花朵吗,还在向我们展示什么?

4、再读这个句子,大家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三)“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

1、这也是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2、夹竹桃陪伴过哪些花?

3、引出第三自然段。

春天、夏天、秋天、分别陪伴过谁?

4、这么多花,美吗?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5、学到这儿,老师有疑问,这个自然段写了这么多花,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是为什么?

(对比、衬托出夹竹桃花开三季,顽强。)

6、反复朗读。

(四)、比较两个否双重定句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用上“无……不”、“无不”说话,体会语气更强烈。

(五)、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找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改成陈述句,朗读出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的赞美。

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有了新的认识吗?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简介季羡林生平,以“韧性”为点,人、景合一。

为什么季羡林独爱夹竹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季先生的简介,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静静地看,用心读,你会有哪些感受?(投影出示)

五、让这坚强而美丽的花朵永远开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它就是夹竹桃。(出示夹竹桃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

二、我们都惊叹于它的美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家也种着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一盆白色,它们在眼里是怎样的景象呢?看课文插图,复习第二自然段,相机板书:景象奇趣。

这位语言学家对这两盆夹竹桃有着怎样的感情呢?快速浏览课文。

交流,相机示句: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

(学生自读、思考后发言)“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第一自然段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第六自然段说“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我的问题是:“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为什么爱夹竹桃? “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

师:你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所以能从课文中读出问题来。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读书!读课文!)

师:好啊!就请大家认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读读书、划句圈词,相信你一定能悟出问题的答案来的。(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行读书,研究问题,个个认真投入,相互之间讨论热烈,学习的兴致很高。)

三、品读课文:

(一) 韧性

问:课文哪句话提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1、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出示第四自然段)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细细品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旁边。

3、先别急着告诉大家,先与同桌交流交流,看谁体会得深。

4、集体交流。

a第一句: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1)谈体会。(默默绽放,一点儿也不张扬,常开不败。)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探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其中第四、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是文章的重点,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文字,朗读感悟蕴涵在夹竹桃身上的嘹亮的生命之歌,带着学生在摇曳的夹竹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流连于幻想的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质疑

出示首尾两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质疑: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2)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

(3)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

[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有滋有味地读书,有情有趣地读书,品味着语言,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二、自主读文,晰“路”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着初步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2、全班交流:你知道作者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吗?(花的颜色,花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文章除了写夹竹桃之外,还写了什么?(院子里的花)

[以读促读,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读韧性,悟“情”

1、个体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自己画出的句子,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2、师生共同探讨夹竹桃的韧性,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首先,抓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到夹竹桃不管季节更替,还是气候变化,它总是始终如一的开。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其次,结合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我爱文竹》,引导学生品味夹竹桃的花品个性:生命之花开的不张不扬,弄得洋洋洒洒,弄得锲而不舍,任凭风吹雨打,悄悄地一声不响、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面对纷争它默默不语,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谦虚朴实,心境坦然。

接着,研读第三自然段“院子里的花”。指名分季节朗读课文,配乐播放一年三季院子里万紫千红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其它花的赞美之情。接着反问:作者为什么单单钟情于那一声不响、悄然绽放的夹竹桃呢?文章明明写的是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的繁华盛世,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的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自强不息,它的默默奉献,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夹竹桃一样品性的人或物呢?学生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有的同学想到了顽强的仙人掌,有的同学联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的想到了立志学画的徐悲鸿,还有的想到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

最后,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读品悟的情感体验学习了课文语言,体悟了文章情感,领会了作者的写法,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赏读幻想,入“境”

1、过渡: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去领略她月下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2、师生围绕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图:“地图、荇藻、墨竹”三幅画面入情入境的朗读、品析。

(1)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夜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幅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富有童趣而又如诗如画)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神奇的境界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感觉到了夹竹桃与众不同的神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童心和宁静的心境;我也变成了一幅墨竹,和小鸟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呢;我已经徜徉在蓝色的大海,与小鱼儿嬉戏玩耍呢!……

3、如此令人神往的境界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朗读感悟“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1)指名朗读,教师在评读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听了你的读,我觉得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位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少女;你看不清它,觉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就像从你身边飘然而过的姑娘,你见到的是一个俏丽的背影;我感到那花香好像荡漾起来似的;我觉得那花香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觉得那花香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

(2)全班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你是否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请你们带着这种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4、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

(播放动画画面:月光下的摇曳的夹竹桃,师深情地配乐朗诵)

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夹竹桃边,如水的月色疏密有致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到柔软的地面上,微风轻拂,使得这带上神秘色彩的影子微微晃动。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烈的花香,阵阵地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同学们,拿出你的神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飞翔吧。请以《我幻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学生借助课文的'描述,教师凭借课文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梦幻的世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应善于运用相似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要善于提醒、帮助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用感悟式、点评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要求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加深体会和理解,或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更要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优美的文字,发挥语文教师语言的优势;凭借教师语言的魅力,发挥语文诵读的优势;凭借学生体悟性的朗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意境和氛围。这虽非直观,但学生往往能够由此生成和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苦心追求的境界。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体会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学会表现美。

教学流程:

一、发现话题。

1.【幻灯片:夹】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先看一个字。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当它念 jiá 的时候,它表示的意思是双层的,比如夹袄,夹被。当它念 jiā 的时候,它往往表示夹杂,一种事物里带着另一种事物的特点。

【幻灯片:夹竹桃】

这个词念什么?谁来念一念?

相信大家肯定会念,它念第一声,夹竹桃是一种植物,它既有竹的特点,又有桃的特点,夹杂着两种事物的特点。跟老师一起来念。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夹竹桃。

2.幻灯出示图片(一红一白的夹竹桃):【与图片相应出示:这就是夹竹桃,叶子细长,就如竹子,花朵如桃,芬芳艳丽。红如火,白如雪,红白相互映衬着,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

它很平凡,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他在季羡林先生眼里却是很特别的。

【幻灯片:季羡林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著名古文字学家、作家。季羡林先生一生被人所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他对人性的思考。】

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是最富有情意的,最情有独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季羡林的笔墨走近那富有情意的夹竹桃。

二、把握课文。

1.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些生词你会读吗?请你先自己读一读。

【幻灯片:榆叶梅  荇藻   熏透  凄清  飞蛾   乍起】

跟老师一起来读。

2.请同学自己读课文,认真读,用心想,你觉得文章最重要的是哪两个自然段?

【动画:读读  想想】

同学们,我们读一篇文章,往往最能吸引我们去读的就是文章中描写最生动的段落,但是你们知道吗?有的时候文章简短的开头和结尾也需要我们好好地品读,就如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就是文章最重要的两个自然段。

【幻灯片: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

忆的花。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两小节语言虽然简单,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肯定能从中获取许多信息。课文第一小节直接表明作者对夹竹桃的态度:夹竹桃是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夹竹桃呢,文章的结尾又直接给予了回答: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开头和结尾一问一答,首尾呼应。

同时,这简单的几句话也让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文章就是围绕夹竹桃的韧性及引起我的幻想来展开的,表达的中心就是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所以,读课文除了关注文章中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之外,千万不能忽视似乎不是最精彩的地方,只要你细细地读,它往往鲜甜的甘蔗一样,越咬,汁水越往外冒。

三、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1.【幻灯:韧】。韧,左边是“韦”字旁,它代表的是熟的动物的皮,右边是一把刀,整个字连起来就是用一把刀割熟的皮,感觉是柔软的,可又是难以割断的。【幻灯:韧性】由此,韧性,往往形容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柔软而结实。夹竹桃具有韧性,那其实是它所特有的一种性格特点。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儿呢?文章哪个小节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动画:读读  想想】

2.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课文的第四小节写了夹竹桃的韧性,请你再读读这一小节,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请你把这些词句用笔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动画:读读  想想   写写】

同学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

a 【幻灯: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悄悄地一声不响,是说夹竹桃不张扬,不起眼,似乎不是特别具有夺目的光彩的。

【幻灯: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就是韧性,虽然是不起眼的,不特别亮丽的,但就如打仗,屡败屡战,不服输,永远坚持着。先是一朵一朵地开,最后是一嘟噜一嘟噜的,败了,再开,谢了,再长,那么多的夹竹桃一簇一簇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

请同学抓住这些词句,再来练习朗读这句话。

b 【幻灯: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又能从哪里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呢?

【幻灯:无日不迎风吐艳变色】

无日不迎风吐艳,意思就是说每一天都开放,每一天都迎风吐艳。无日不,用的是双重否定,强调不管是在和煦的春风里,还是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论是天气的变化,还是气候的变化,夹竹桃都坚强地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是韧性。

【幻灯:无不奉陪变色】

从无不奉陪能体会到一种坚定,不管如何都能坚持的一种决心,这种坚定就是顽强的生命力。

从季节的变化,从花儿的更替,从开花的时间之长来强调永远不变的是夹竹桃,永远默默奉陪的是夹竹桃。

请同学抓住这些词句,再来练习朗读这几句话。

【动画:读一读  】

不张扬,不起眼,这正是“柔”的一面,但它又是坚强的,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它都能坚持,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结实”的一面。这就是属于夹竹桃的韧性。让我们把这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动画:读一读  】

3.文章以夹竹桃为题,目的就是为了写夹竹桃,但在写夹竹桃的韧性前却浓墨重彩地为我们写了这些植物这些花木。听老师读这段话。请你用心听,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幻灯片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我们家里的花应有尽有,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指的是不同的季节开放的是不同的花,这个季节这些花开了,到了另一个季节,这些花谢了,那些花又开了。

4.明明要写夹竹桃,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其他的花木呢?这段话和下面那段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动画:读读  想想】

相信许多同学肯定已经发现了,写院子里的花其实目的就是为了和夹竹桃做比较,来衬托夹竹桃的韧性。第四小节开头一个词直接告诉了我们这个意思:然而。然而表示转折,直截了当把院子里的花和夹竹桃做对比。

写一种事物,除了像第四小节一样直接描写之外,还可以通过刻画其他的事物进行衬托。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起到了一个衬托作用。

请同学们连起来读读这两小节,再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四、感受作者幻想的意境。

1.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仅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简单的过渡句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另外一种情境。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动画:读一读  】

多么美丽的幻想,你来猜一猜,引起作者幻想的可能是什么原因?

【动画:猜一猜  】

【幻灯: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能猜吗?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花香,【幻灯:袭变色】

香气从花枝上袭了下来,一个袭字,体现的是突然的,强烈的,令人无法阻挡的。花的香气浓浓烈烈,毫不客气,渗入到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令你无法的阻挡,沉醉在这种香气里。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月光。【幻灯: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变色】

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蒙蒙胧胧,隐隐约约,模模糊糊。

或许能引起作者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作者对夹竹桃有情意。喜欢,有情意才能赋予它美丽的想象。

就这样,作者站在自己喜欢的夹竹桃下,香气,月影,树影,作者顿时就恍惚了,就有了许多的幻想,就为我们创造了这美丽的意境。

2.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入这独特的意境,要进入这种意境,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自己当作是作者,自己似乎就站在夹竹桃的下面,用整个心灵,用自己每一个能感受的细胞去感受它。老师来读这部分,请你们用心去感受。

3.每一种幻想就像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都能为我们创造一份独特的意境。提到画,想起一个故事,宋朝时,一位考生围绕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赢得了赞誉。你觉得在他的这幅画了,什么可以称之为点睛之笔?

【幻灯: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图片】

在这幅画中,以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表现了踏马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香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

4.那么在作者的一幅幅幻想之图里,你觉得哪里是它的点睛之笔?哪里描写的最为传神?

【动画 读一读  品一品】

体会到作者幻想之图里的点睛之笔了吗?

【幻灯: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幻想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微风乍起,叶影吹动。有了这几句,幻想的“地图”“池塘”“墨竹”都成了活的了,变得可爱了。这样写,不仅有趣,生动,更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什么都活了。让人读着读着,也就陶醉在这样奇异的幻想世界里。

作者写夹竹桃,进行了幻想,幻想的就是夹竹桃的奇妙、有趣。在作者的幻想中,有静态的描写,有动态的描写。

接下来再请同学读读这几个美丽而奇特的幻想图,用自己的朗读来创造这美好的意境。

【动画:读一读】。

6.学到这,我们发现课文的第二小节还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小节是在写什么呢?请你自己去读,去发现。

【动画:读一读   想一想】

读懂了吗?课文的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一样也是在写夹竹桃的奇妙有趣,由红色的花朵联想到火,由白色的花朵联想到雪,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火雪相融,只不过第五小节幻想中的奇妙有趣更富有神秘奇幻的色彩。

请同学把这两小节连起来读一读,体会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动画:读一读  】

五、总结拓展。

1.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写的是夹竹桃。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第一部分总起全文,提出夹竹桃是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第二部分分写。具体描述了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结构清晰,非常具有条理。状物的文章就要这样围绕事物的特点条理清晰地介绍。

【相机出示灯片:

一 、总起:夹竹桃是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二 、分写。

1. 夹竹桃的韧性

2. 夹竹桃的奇妙有趣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三 、总结: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作者说,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学到这,老师相信不仅仅是作者爱,借助作者的文字,我们也一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夹竹桃。不仅季羡林先生喜欢夹竹桃,古时候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夹竹桃,请同学课后可以去从其他作家的笔下去欣赏夹竹桃的风姿。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以及月光下的花影引起的美妙幻想。

2、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由题导入:夹竹桃既不是竹也不是桃,而是一种花。可是这种花,叶像竹花像桃,所以就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2、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在他的笔下夹竹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家园,解一解他与夹竹桃浓浓的情结。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第二小节):自由读,指读,说说夹竹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导朗读:这小节抓住花的颜色来写,写出了夹竹桃的奇妙有趣。谁能读出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3、课文还有哪节写夹竹桃花的?组织自读第4小节:夹竹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

①……又开出……又长出

②……无日不迎风吐艳

③……无不奉陪

5、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去欣赏她。

6、作者是爱花之人,院子里虽然没有什么名贵的花,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同学们想走进季老先生的家园去一饱眼福吗?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第3小节,待会儿老师要来考考你。

7、交流:

①列举了多少种花?

②课件出示14种花,让学生认识。

③谁能用一些成语或诗句来赞美这美丽的景象?

④真不愧为“学界泰斗”!听着他如数家珍般的介绍,让我们也爱上了他家的小花园。感情朗读。

8、可是我们知道夹竹桃才是他的最爱。第3小节极写三季的花景,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夹竹桃”,你是怎么理解的?

9、带着敬佩之情再次感情朗读第4小节(女生读,男生欣赏)

10作者爱夹竹桃,爱它奇妙有趣的花色,爱它可贵的韧性,更爱月光下的夹竹桃。月光下的夹竹桃妙不可言。那妙在何处呢?指读第5小节

11、交流:

①妙在何处?

②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身临其境,说说会产生怎样的幻想?

③再读:是什么引起我的幻想?

12、现在你能不能帮老师解开作者与夹竹桃的情结(作者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

13、感情朗读第6小节

三、拓展延伸

1、读完了全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出示作家卡片,自读

3、延伸:生活中爱花、养花的人很多,养花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而且他们在与花的交流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生活品位。在这里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花的文章:老舍的《养花》。希望同学们通过读这两篇文章后也爱上花,爱上养花,让花把你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灿烂!

板书:

花色 奇妙有趣

夹竹桃 花期 韧性可贵

花影 参差迷离

《夹竹桃》教案设计 篇6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这篇课文在遣词造句上与你们学过的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四字短语多。

师:我们来读读找找,把它划下来,看看一共有多少?

生:勾画,找出本课的14个四字短语。

师:你们喜不喜欢这样的语言?为什么?

生:喜欢。(但说不出为什么)

师:这样,我们来读读这些短语,怎么样?

生:好。齐读。

师:读过之后,感觉如何?

生1: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生2:每个词的字数都相等,所以读起来很流畅。

生3:读起来感觉很舒服。

师:除了你们说到的好处,四字短语还有没有什么让你叫好的地方?请大家再好好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四字短语。

生:仔细看书,自由读四字短语。

大约两分钟后没人举手。

师:大家可能心里有想法,但不知道从何说起,是吗?

生:点头。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看“满院生辉”这个词,好吗?“满院生辉”什么意思?我们平常怎么说?

生1:“满院生辉”,就是“整个院子都增添了光彩。”

师:对,这就叫把词语译成了散文句式。把你译出的散文句式带进课文读读。

生1:读“到了夏天,更是整个院子都增添了光彩。”

师:感觉如何?

生1:太罗嗦。读起来没有四字短语那么简练。

生2:听上去让本来不复杂的内容变得复杂了。

生3:听上去没有美感了。

师:你再按照原文读读这个句子。

生:自由读原文里的句子。

师:感觉怎么样?

生1:我觉得使用四字短语的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果使用它的散文句式,读起来感觉有点拖沓。

生2:我觉得不使用四字短语的句子给人一种复杂、零乱的感觉。而使用了四字短语的句子给人的感觉是既把要说的内容说清楚了,又很简洁。

师:通过对比着读,大家有了一定的语感,感受到了四字短语的声韵美。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再去体会体会本课中其他四字短语的精当呢?

生:自由读课文,品味四字短语。

生1:“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就是“树叶投下的影子参差错落,花朵投下的影子则浓淡不同,变幻不定”……

虽然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两相比较,一个简洁,一个罗嗦;一个看上去整齐对仗,一个看上去杂乱无章。

生2:一个读起来有节奏感,,一个读起来拖沓。

生3:老师,我有和他们不一样的感受,请大家看“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这句,这句中连用了三个四字短语,看上去句子很整齐,而且“花开花落”和“万紫千红”这两个词语还很对称。

师:很好,整齐、对称就是句子的结构美。你在用心读书。

生:举例谈感受。

师:是的,正如你们所说的四字短语不仅具有整齐、对称这样的结构美,还具有读起来有铿锵有力,听起来和谐,有节奏感的声韵美。这是四字短语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是汉语言独特的魅力所在。那么这些四字短语的精当是不是只局限在外在的结构上呢?我们就以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为例,大家读读这句话,看看这三个四字短语说了什么内容?

生:自由读这三个四字短语。

生1:这三个四字短语是说作者家院子里的花非常多。

生2:这三个四字短语正和第三自然段开头提到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相呼应。特别是解释了“应有尽有”这个词。

生3:这三个四字短语也说明了作者家院子里的花非常漂亮。

师:那么既然文章是以夹竹桃为重点,干嘛还要写其他花的种类多,颜色艳呢?

生4:其实正是因为其他花的美,才更显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一年四季里,各种花交替开放,所以说是花开花落,而夹竹桃却是“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可见夹竹桃的韧性非一般花所能比拟。

师:理解得很好,四字短语不仅给我们外在的美,还帮助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受到了文章的内涵,其实你们在学习“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同时,也理解了“无不奉陪”这个词。

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赏析了这篇文章的四字短语,感受到了它的结构美、声韵美,理解了它们的内涵,现在我们来看看句子。

出示:“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打出顺排的字幕)

师:从内容来看,这句话写了些什么?

生1:写了夹竹桃花有韧性——不断地开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它的韧性?

生1:我会这样写:“夹竹桃花不断地开啊开。”

生2:我会这样写:“夹竹桃花开得不间断。”

生3:我会这样写:“夹竹桃以它特有得韧性,开了一朵又一朵。”

师:我们来读读作者的话。

生:齐读。

师:对比一下,感受感受。

生:再读句子,体会。

生1:它形象,不是只说,而是具体讲花开的样子(重复原文)。

生2:作者先讲一朵花,再讲了一嘟噜花。

师:对这是先讲个体,再讲群体。

生3:老师,我觉得这个 “一嘟噜”,写得也挺有意思的。“一嘟噜”是我们平时的说法,用在这儿,让我们感觉很亲切。

师:大家谈得很好,其实在这儿还用到一种修辞手法,对排出示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用了对偶。

师:读读看。

生:自由朗读句子。

师:比较范读,做手势,这就叫声音的回环美(举音乐为例)。我们从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夹竹桃始终如一,每天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朵可以与之相比,所以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显得非常可贵。

师:你们在课文种找找,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句子值得你赏析的。

生: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字。并作交流。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四字短语、句子,又一次深刻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讨论了部分内容,回去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领会我们已赏析的内容,同时将未讲出的也找出来,写写你的想法。

二、案例分析

本教案设计的课是一堂赏析课,顾名思义,赏析课就是欣赏分析课文的语言文字,这点针对当前非语文化、泛化语文的倾向而来的。正如《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又如周一贯所说,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就是“学语学文”。亦如张庆说:“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触摸语言,才能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还像杨再隋先生说:“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

要真正上出语文学科的本色,语文课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就不能不强调语言文字,那么怎样紧扣语言文字,怎样强调语言文字,那就要像周一贯先生所说,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搞清课文说了什么,更要搞清课文是怎么说的,课文为什么这样说。这就是“触摸语言文字”。

赏析课上我带领学生在搞清课文说了什么的基础上,搞清课文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样说有什么好处。从中感悟汉语言文字在准确表情达意的基础上,如何有创造了词语句式的结构美(整齐、对仗等),声韵美(抑扬顿挫,音韵回环,节奏感强等)。

就本课而言,我抓住了课文四字短语特多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为了理解课文表达准确、精练、而又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我让学生直接去读它,悟它,还让学生学会将它译成散文句式,对比着读,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这一显得非常可贵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同样,我又在课文中选取了几个特别优美的句子来让学生赏析,使他们从中悟到整齐对仗的句式与一般散文句式在效果上的不同,使他们悟到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美和声韵回环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通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可见语言文字的赏析课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向来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教学内容应能吸纳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和模糊性。

以上教例就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课堂上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总起段(第一自然段)和总结段(第六自然段)作质疑性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①“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呢?②“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③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④“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这些问题真正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前的疑惑,就是课堂上新生成的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也就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读书,针对课文的重点段(第二、四、五自然段)进行自我研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认准自定的目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或独立地去思考和感悟,或合作探究和讨论,最终得到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