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何尝杀妻》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历史上吴汉是一个什么人? 谁认为吴汉杀死了妻子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行专家:大家好!
下面我开始说课(说明:本课在学生预习字音词义、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进行),敬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课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题目说《吴汉何尝杀妻》,是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议论性文章,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邓拓先生选择戏剧《斩经堂》为突破口,以丰富的史料,无情地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指出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可胡编乱造进而表明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这是对学生教育以及语文熏陶极好的教材内容
学生对“何尝”的理解,限于感性认识,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朗读中质疑教学,体现“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所包含的感情,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该辨明真伪虚实,分辨是非曲直,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驳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本文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不迷信盲从的独立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是“度”的问题,作者在第九段已经阐明
(2)、学会利用史料组织自己的论据,使之更有说服力
4、教学难点:
(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从哪里发现问题因为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说教法:
《吴汉何尝杀妻》是一篇驳论文根据教材地位、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和句式仿写法来教学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理会文章情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过程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中的疑读课型模式,分三个基本步骤即“第一步:初读课文,发现问题;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第三步:熟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课文,了解文章结构,找出敌我方论点、论据,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曹操形象对比导入
2、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丈夫杀妻子的种种可能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发现问题关键是从哪里发现问题?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根据文本重点整理
第三步:熟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找出答案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体会
1、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2、谈对文章大量运用典籍的作用
3、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通过质疑、分析,我明白了
(四)、作业布置:
把本课还没有解决的疑问,结合看过的历史剧,给邓拓先生写一封信
五、说时间:
1、导入3分钟;2、“杀妻”讨论3分钟;步骤中初读6分钟、再读8分钟、熟读15分钟,课堂小结中学生谈体会4分钟、按句式仿写5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谢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将论据分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将观点中主要的分歧找出来一一论证,边破边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论证的严密性。学会利用史料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论据。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关于吴汉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理解其大意。
学生准备:完成字词积累,课前认真读懂文中的文言文,加深理解。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为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文教书记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三、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要求复述《吴汉杀妻》的故事情节。强调要以自己的语言组织复述。
2、解题
问:吴汉何尝杀妻?如果改为陈述句应该是什么?
明确:吴汉未尝(没有)杀妻。
那么吴汉到底有没有杀妻呢?作者如何进行反驳?先让同学讨论“杀妻”的可能性。
明确:如大义灭亲、夫妻关系紧张、性格暴躁……
3、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古文的意思。并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1) 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给事:供职 以:因为 乃:就 乏:匮乏 以:靠
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2) 《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让:责怪、埋怨 昆:哥哥
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
(3) 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但:只 第:大宅子
明确:这段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质厚:朴实厚道 造次:匆忙、仓促
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以上四段文字都选自汉代的历史典籍中,不但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历史根据,而且分别从典籍中摘录了四条证据说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这四条分别从吴汉的出身,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吴汉的夫人的名位,吴汉的为人来证明《吴汉杀妻》是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出来的剧本。
4、《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完全是无中生有强加在吴汉的头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其实反而诬害了吴汉。(所谓“诬害”可从愚忠、诛连的封建观念上谈,即人格独立,不该杀妻)
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滥造。
6、理出文章结构。(此处根据时间的需求可以灵活处理)
第一部分(1):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2):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3-8):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9):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四、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问:引用历史典籍有何好处?
明确:客观真实,增强说服力。
2、这四段典籍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汉代的历史典籍。
3、哪一条证据是最主要的?
明确:最主要的其实不在于某一条具体的史料,而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与这一观点相关的句子是“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末,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4、所以从本文我们可以学到一种论证方式:演绎论证
何谓“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推理:
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必有记载,
汉代典籍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
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顺带介绍与“演绎法”相对的是“归纳法”(即: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举例略
五、复习全文
六、作业:结合你看过的有关历史剧,谈谈你的看法!(有关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