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4)、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资料片,有感情的朗读等加深对威尼斯的认识,体会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之密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重点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图片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小草探出了头、柳树发出了牙,花儿绽开了笑脸,真美啊!同学们想跟老师一起出去走走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外国旅游,好吗?
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现在乘坐着飞机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用你的摄像机——眼睛把威尼斯的风光摄下来,呆会告诉老师你们都拍摄了什么景物?(放图片、音乐。)
游览了威尼斯,你们有什么感受?——(美极了!)
你们都见到了什么?(石桥,古建筑,河道,小艇……)
这些啊,大作家马克吐温也都见到过,而且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写下了一篇文章,什么文章啊?(大屏幕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可是,为什么作者在这众多的事物中,只选择“小艇”来写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他的文章,边读边思考。(学生读)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呢?
3、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呢? (因为小艇是威尼斯交通工具)
板书:[交通工具]说到这一点呀,我记得文中有句话叫“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你说这“大街”指的是什么?(威尼斯的河道) “汽车”呢?(小艇)
(2)这一课我们预习过,刚才又读了一遍,你记不记得文中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男女老少各类人”都离不开小艇?(有)都写了谁?
(写了商人、妇女、老人、小孩都离不开小艇)
(3)是啊!可见它确实是那儿[主要的工具],从这里、我们得出了小艇的—个特点,你说是什么? (小艇作用大)(板书:作用大)正因为小艇有这个突出特点,所以作者选择小艇写。你认为还有其它原因吗?
(结合同学的发言。由老师板书:样子奇特、船夫技术高超)
(4)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从整体上认识到了小艇这些特点。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是要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并抓住小艇的特点来进行精彩描绘的。
二、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小艇样子奇特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描写小艇样子的段落? (指名读第二段)
(1)这儿哪些词直接写出了小艇的特点?请默读课文,并用“△”在词语下面做记号。
(长、窄、深、翘、轻快灵活)(老师板书:长、窄、深、翘)
(2)除了这些,作者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小艇的特点?(比喻)几个比喻?(3个)唉?怎么同是这小艇,用了3个不同的比喻?
(比作独木舟,写出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的特点。)
(3)理解得非常好,可见,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主要特点,描写细致入微。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吧!(全班一起读)
读得太棒了!要是能把加“△”的词语读重音,那就更好!下面请3、4组的同学读直接写小艇特点的部分(第一句),1、2组读比喻的部分(第二句)。
(投影模型)这是威尼斯小艇的模型,请跟老师一起说它的特点:威尼斯小艇有二、三英尺长,又窄又深,像独木舟,船头船梢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像一条水蛇。
(4)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模型试着把描写小艇的句子背出来?不太会的,可以看着书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看小艇的样子是这样奇特,坐在里面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1)通过第三自然段我们感受到坐在小艇里是那样舒适、充满情趣。不过,这还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特点呢?
我们能不能给这个部分设计个表格,让人一看就知道,“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分组讨论评议并完成表格:
在何种情况下船夫如何应对
在船只很多,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船夫能操纵自如
在拥挤的情况下船夫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在极窄的地方船夫能平稳地穿过
3、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过渡:我们通过讨论评议,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并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特点的。对于“小艇作用大”这个特点,他同样观察得很细致、描绘得很精彩。
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哪个自然段写得精彩?
(2)讨论评议
重点第六自然段
读最后的这一自然段,大家再看看,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
[A“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一句写得精彩。这—句,精彩在哪儿呢?
精彩在作者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威尼斯,显得很生动,这儿哪些词让你觉得作者用上了拟人的手法?
(“沉沉地入睡”)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而且点出了威尼斯之夜怎样的特点?
(静)。
B、“小艇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声音”写得精彩。
这一句,又精彩在哪儿呢?
(精彩在它告诉我们,威尼斯小艇在夜里也给人们带来欢乐。)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吗?
(这一句写出了夜里的许多声音,但是显得很寂静。这半夜里传来的哗笑和告别的声音,却让我们感到这夜,更加——(宁静了) 作者虽然写的是声音,但却显出这夜是静的,写得多精彩啊!
C、“水面上渐渐沉寂,只有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一句精彩
这句精彩在哪?(月影摇晃给人美的感觉)
轻轻的摇晃,让我们感到威尼斯城夜是怎样的一种美?(静的美)
“摇晃”是动的,怎么让人有静的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月亮影子才会在水面摇晃? (水面静时)
上文中哪个词点出这时水面的静?(沉寂)
你看我们读书时,不能只盯着一个词,而要联系上文,同时还得注意下文,现在我们来看看下文,唉?你说水面这时为什么会沉寂下来?
(小艇停泊——水面才静下来)文章在这一自然段中哪儿点出?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句点出)。
正因为小艇停泊了,我们才看到——(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我们才注意到——(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
我们才注意到——(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
作者通过拟人写静,通过动态、声音反衬静,而这静则更突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3)感情朗读
作者的描绘多精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威尼斯月夜的静寂的美景吧![播放威尼斯之夜录像]老师先读第一句“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老师读时强调了哪些词?
(渐渐、摇晃)很静、很美;一起读好吗?(齐读)
三、总结课文。
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才进入梦乡了,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醒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多么难忘的威尼斯小艇啊!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是怎样细致的观察并抓住小艇的三个特点来进行精彩描绘的。
板书: 威尼斯的小艇
交通工具 样子奇特;
驾驶技术 特别好;
作用大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蜘蛛)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平时见过吗?
简单介绍一下:
它是一种节肢动物,善织网捕捉昆虫。今天这节课学习20课蜘蛛,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情况。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熟悉新字生词。
2、指名读,分段朗读。
思考:介绍蜘蛛那些事情?共几个自然段?(捉虫、遇险)
3、学生回答。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常”字可以看出什么?由于作者经常仔细观察,所以才发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蜘蛛是怎样捉虫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3)蜘蛛捉飞虫时,动作非常迅速,你们找找哪个词表现出来?捉到飞虫容易吗?哪个词表现出很轻易地捉到?出示投影,演示捉飞虫表现速度快,且捕捉容易。指导学生读捕捉很轻松的语气。
(4)蜘蛛无论捉什么虫都这么轻易吗?(不是)好,我们看看它是怎么捉甲的。
7、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画出捉甲虫的语句。
(2)为什么说甲虫最难捉?
(3)理解问句“抵抗”。
8、自学第四自然段
甲虫虽然难捉,蜘蛛却是有惊无险,但这次它可遇到麻烦了。(出示投影)看这是细腰蜂,蜘蛛会怎么样,看第四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细腰蜂是怎样引诱蜘蛛上当的,它为什么会上当?
(3)理解词语“敏捷”。
(4)再次出示投影(这是一张破网)
看到这张破网,同时我们也很同情蜘蛛的遭遇。
四。总结
今天我们随作者一同观察了蜘蛛捉虫和被捉的情景,作者写的好不好?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因为作者用心观察了周围的事,才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如果你们也对周围的事多留心,细心去看,也会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
第二课时
1、复习。
上节我们学习蜘蛛这篇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出示投影)作者通过四个自然段介绍了蜘蛛是怎样捉虫和被捉的,下面请看投影
2、学习本课6个生字。
3、指导学生识记字音。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语。
(2)轮读,齐读生字词。
(3)指导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
4、完成课文后练习题3。
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中第三题。
6、总结。
7、作业:阅读《课外阅读》中的《小壁虎》。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用自己的研究方法来学会13个生字、理解“织网、重新、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2、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理解蜘蛛织网时所碰到的困难,并能赏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描写蜘蛛织网时碰到的困难的句子。
2、 通过赐予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的能力。
3、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蜘蛛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
2、教学“蜘蛛”这两个生字,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它们都是虫字旁)
3、在你们的印象中,蜘蛛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它有什么本领?
4、教学“织”,读准音,那么你知道蜘蛛织网是为了什么?你见到过妈妈织毛衣的样子吗?(教师边说边扮演织毛衣的样子。)所以,“织”是绞丝旁的字。
5、那么,小小的蜘蛛它是怎样织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三方面问题,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小问号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听教师朗读。
3、讨论交流。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层次。
1、激趣导入:对刚才我们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答案都藏在课文中,只有当你会正确朗读课文了,你才能真正明白,所以老师想请大家自由的按要求读读课文。
(1)自己认识一下课文中的生字。
(2)看一看课文有几小节,请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zhèn sī guāduàn chóng pò bīng báo huī zhōng
一阵大风、丝、刮断、重新、打破、冰雹、灰心、终于、
自由并大声朗读——指名读,评议——小组合作:组内读议(出示第二组词语)——师生赛读。——师生互评——齐读。
前言: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而且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探索发现的和谐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在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通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网络教育也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教学中尝试将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是为讲解文化创新服务的,同时,本课承上启下,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社会实践性。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能力: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四、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现象他们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比较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为此,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多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等能力。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依据:本课探究是的是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所以本知识点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课重点。
突破重点: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材料探究,循循善诱、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依据:由于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所以,本知识点是难点。
突破难点:启发讲授法、自主探究法、设置问题抢答法。结合材料,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
六、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文化现象、引发思考、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辩论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四)课时:1课时
(五)课程类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美妙的音乐《梁祝》。
2、导语:该乐曲可以称之为中西合璧的典范,其故事情节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演奏方式采用西方的小提琴。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文化创新的途径,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预习检测
(二) 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徐悲鸿的《奔马图》和《愚公移山》以及不同时期作者的创作内容。
设置问题:
1、为什么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2、从中我们可看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
(请第一小组的代表发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点评)
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时因为社会发生了变化;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师生共同复习回顾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赵本山小品《不差钱》的剧照和一段关于赵本山小品创作的材料。
设置问题:从赵本山小品的事例来看,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学生回答(集体回答):立足于社会实践
过度:文化创新只有这一种途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还有哪些途径。
【探究三】
多媒体展示:材料关于徐悲鸿进行国画创作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设置疑问:在进行国画创作时,徐悲鸿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什么?
各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请第三组同学来回答,请第四组同学来点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些东西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继承下来。但是也有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东西,我们要革除它。并且要推出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过渡:除了向传统文化学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播放视频: 中国杂技版《天鹅湖》
多媒体展示:中国杂技版《天鹅湖》的创作过程。
【探究四】
从文化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的杂技舞剧《天鹅湖》能够取得成功?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请第五组的同学来展示,请第六组的同学来点评)
因为它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
设置问题:文化交流、借鉴、融合就是把握好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把握?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请第七组的同学展示,请第八组的同学点评)
教师总结:
(1)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过渡: 在中国杂技版《天鹅湖》创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分歧。
【探究五】观点一:中国传统杂技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芭蕾求创新,而且,中国版的《天鹅湖》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观点二:杂技是什么玩意,老“古董”,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芭蕾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们应该把它照搬过来。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天鹅湖》将中国的国粹杂技和西方芭蕾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非常精彩!
设置问题:谁的观点更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任意请三位同学来展示)
同学一:观点一是一味的固守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不值得提倡。
同学二是一味的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也不值得提倡。
同学三是正确的观点,它辩证的看待问题,值得提倡。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寓学于乐】
游戏规则:老师读完题后说开始答题的时候哪位同学先站起来,回答权就归谁。任务分配:第一题的抢答权归第一和第二组,第二题的抢答权归第三、四组,第三题的抢答权归第五、六组,第四题的抢答权归第七、八组。
答题要求:请辨别以下行为属于那一种错误的倾向,并简要分析:
1、热衷于过洋节,对传统节日不屑一顾。
2、儒家思想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应坚决抛弃。
3、热衷于国学,对西方文化不屑一顾。
4、为保护我国的文化产业,应抵制外国的文化产品。
学生进行抢答,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予以表彰。
教师总结: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既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设置问题: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方向?
学生讨论回答:(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三)、知识回顾、课堂小结:
请学生来完成
(四)、热身活动——我的创新
就黑板的缺点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个改进意见。)
(对积极回答,表现良好的同学予以物质奖励)
(五)、课后反思、升华提高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为我国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写一篇小论文,字数800字以上。
八、课后作业: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九、板书设计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现代文化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十、课后反思
本堂课既重视知识学习,又重视情感教育;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又注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前资料准备要充分,通过多媒体放映材料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 导课新颖,利用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丰富的资料,有音乐、有视频、有图片、有背景材料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巧设疑问,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4、 设置抢答环节和我的创新以及我的小结等活动,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5、 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四个探究题目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看法,这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一改政治课枯燥、呆板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政治课变得有趣,生动活泼。
7、 师生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8、 教学环节齐全,形式多样,有创新思想。
尽管尽管精心准备,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 个别不积极的学生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二、 课堂时间有限,有些活动没有充分完全开展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新闻,看录像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
2、认知走路,骑自行车,乘车安全知识,并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知道安全交通的小常识。
4、让学生遵守安全,并向家人和朋友宣传交通安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文明交通的重要性。
1、教师导言:
2、看图像
3、看了刚才图像上的画面,想想,引发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4、再深究一下,为什么会违反?
5、学生交流讨论: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交通不安全隐患呢?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课教案:那么,如何降低交通事故对我们的危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保护生命 安全出行
二、学习交通小知识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说说走路,骑自行车,乘车安全知识。
骑自行车九不准
一、不在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
二、自行车不逆向行驶。
三、骑自行车时不带人。
四、骑自行车不闯红灯。
五、骑自行车不撑伞。
六、骑自行车不攀扶其它车辆。
七、骑自行车不双手离把。
八、未满12周岁不骑车上路。
九、骑自行车不突然强行猛拐。
交通安全五不坐
1、不坐超载的机动车。
2、不坐无牌无证、报废的机动车。
3、不坐非法营运机动车。
4、不坐未经检验合格的机动车。
5、不坐货运车辆、农用车辆、拖拉机
2、交通安全三要:横过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
3、认识交通标志,明白图标的含义。
4、通过知识抢答,增强意识
(1)通过人行横道时,红色信号灯亮了,这时应该:
A、 抢跑过马路 B、 等候绿灯亮后再走
(2)行人在没有人行道的路上行走,应该:
A、靠路边行走 B、随意走
(3)汽车的转向灯左边闪烁时,汽车向:
A、左转 B、右转
(4)汽车车尾白灯闪烁时,表示汽车:
A、前进 B、倒车
(5)全国统一规定的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A、110 B、122 C、120
(6)钻跨护拦,横穿道路,这种行为正确吗?
A、正确 B、不正确
(7)如果看到有汽车撞人后要逃跑了,你应该立即:
A、记下车牌号 B、告诉老师或家长 C、不需要做任何事
(8)少年儿童几岁以上可以骑自行车上街?
A、8岁 B、12岁 C、14岁
(9)乘坐公共电汽车时,下面的行为哪个不安全?
A、在车厢内随意站立 B、行车时扶好扶手 C、将手或身体置于车窗外
(10)在有人行道的路上,你应该:
A、走人行道 B、走非机动车道 C、随心所欲,哪儿没车走哪儿
三、交通安全警示语。
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更多的交通知识,我们不光要了解交通知识,更要懂得时时遵守。来,一起读读这些安全口号:
⑴、找点空闲,找点时间,交通法规,经常看看。
⑵、实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
⑶、转弯抹角要谨慎,减速慢行记心头。
⑷、驾车头盔要戴好,流汗总比流血好。
⑸、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⑹、交通法规要遵守,行车畅顺乐悠悠。
⑺、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⑻、互让半步,处处通途。
⑼、各行其道,平安有靠。
⑽、最大的幸福是平安。
选择其中一句可以把它贴在自行车的车把手上或爸爸开车时容易看到的地方,时时提醒,注意安全。
四、总结:
文明交通,从我做起,我们小学生应该向所有关心我们成长的大人们郑重承诺:
生:一定学好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用我们的小手去拉爸爸妈妈的大手,文明交通一起走。决不随意穿马路,闯红灯,决不在公路上追逐玩耍并排走,决不逞能骑英雄车,事事处处做一个遵守交通法规,关心他人的文明好少年。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2、观察、说话: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入新课:
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⑴ 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⑵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
(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⑴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⑵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⑶ 讨论:
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课后小节】
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下子让孩子们对白公鹅产生了兴趣,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写法也有所感悟。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学习目标: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生字思、疑、霜、故,理解诗句。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三、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思、疑、霜、故4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第二课时
一、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7、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8、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9、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二、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疑、故两字左右两部分要写紧些,思和霜的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要摆放合适。
(三)教师范写,学生独立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四、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