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 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 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教学目标】
1、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正确听写“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关键词语,能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复述寓言的主要内容,感悟句子的特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吴王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
5、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进一步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大语文学习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4点。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1、上课铃响之前播放动画片《螳螂捕蝉》。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0、螳螂捕蝉》,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要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后,播放中国水墨画动画片《螳螂捕蝉》,优美的音乐、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复习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要语言连贯,这样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又训练了“说”的能力。
二、复述“螳螂捕蝉”
1、过渡:《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这则寓言又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道理呢?先听写四组词语。
2、一组一组地听写: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眼前的利益隐伏着祸患
3、课件出示以上词语
⑴核对听写情况
⑵朗读这些词语
⑶教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听
⑷学生借助词语和插图,复述“螳螂捕蝉”这个小故事。(一遍)
⑸学生复述,交流评价。
4、总结:小故事——大道理
设计意图:《螳螂捕蝉》这则是课文的重点,我就把它调整到第一步来完成。为了完成复述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先听写关键词,在听老师复述,最后学生复述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能经历听、说、读、写、看图、思的学习活动,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检查字词、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复述、感知寓言特点和阅读寓言的方法。
三、理解“恍然大悟”
1、过渡: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又是怎样呢?(恍然大悟)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⑴理解“恍然大悟”。
“悟”是什么意思?“大悟”呢?吴王明白了什么?
“恍然”什么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吴王的话?试试看。
⑵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些语句相照应,找出来读一读。
相机理解“处死”、“死命令”、“固执”……体会的吴王的固执,大臣的着急,吴国危险的处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恍然大悟”组织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所指,并联系有感情地朗读吴王的话。然后,联系全篇,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
四、品味少年之“智”
1、过渡:大臣劝阻无用,吴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站了出来,成功地劝阻了,挽救了吴国。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语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⑴“拿着弹弓、转来转去”“三个早晨”说明了什么?“毫不介意”什么呢?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
⑵“终于”能表现少年怎样的心情?
⑶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练习感情朗读。尤其是吴王的心理变化。(关心——好奇——大悟)
⑷探究小结:“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三天中看见的趣事吗?(联系时间、地点、弹弓等体会少年的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来品悟,自然会轻松一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个词来交流,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深入吴王和少年的内心,感悟少年规劝的巧妙。
五、积累中华成语
1、总结寓言“螳螂捕蝉”。
2、联系“围魏救赵”从反面理解“螳螂捕蝉”。(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军救援,解了邯郸之围。)
3、激发谈话: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华!成语大多只有四个字,或记载着一段历史,或蕴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语呢?说说看。
学生交流后出示成语先说说你听说过那些,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再齐声朗读。
4、结课,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成语“螳螂捕蝉”,也认识了这么多的中华成语。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沧海一粟。同学们,你想学习更多的成语吗?建议大家阅读课外书籍——(出示书籍封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属于总结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蝉”讲到“围魏救赵”,再到更多的成语,学生对成语这样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向往。此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作业,自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
2、课时:两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
第十课:螳螂捕蝉
教学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
二、学习课文:
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3、谁能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4、真不错,这个故事名叫“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这不仅是个寓言,还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寓言故事。(出示故事内容,学生齐读)
5、少年通过这故事,要吴王明白什么道理?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这一道理的句子。
(出示句子)全班读读这一句子,(学生齐读)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6、同学们想知道的,老师也很想知道。谁可以填好这一表格,帮助我弄清句子的含义呢?(出示表格1)
7、学生交流。(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8、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哪里可见?(出示最后一段)。
(1)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谁能扮演吴王,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出示第一小节: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这时的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固执的吴王,居然因为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历史。
(4)(出示形势图1、2):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少年是怎样说服吴王的?请在小组里说说。(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学生汇报(出示表格2)
9、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放弃了攻楚的计划。学到这,你觉得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知错能改)
10、同学们说得真好!吴王之所以没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错,还多亏了少年的劝谏,你觉得这少年又是个怎样的人?(勇敢、聪明)从哪里看出他的勇敢聪明呢?(学生找句子,读句子)
11、就是这样一个少年,通过巧妙设局,让固执的吴王改变初衷,他与吴王的那一段对话真精彩,我们分角色读读第二段吧。(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读得真好,那你能列举一些和螳螂捕蝉一样有寓意的成语吗?(出示问题)
2、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螳螂捕蝉一样的寓言故事,你能举些例子吗?(出示问题)
3、(出示大鱼吃小鱼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含义?(学生汇报)这与“螳螂捕蝉”的含义是一样的,让我们再读句子,牢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教训。(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回去以后,请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也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5、学生读、自由练说
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7、指名两生说。
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
11、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
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评析少年形象
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
2、你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
3、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析
你的叙述方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
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
……
六、课堂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布置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