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感悟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

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并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生字“蜂”、“派”,注意左窄右宽的构字特点,会写词语“附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附近、旁边”“引导、引领”“看见、观察、发现”;会摆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初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学写余下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深入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蜜蜂”),谁来叫叫它的名字。生读“蜜蜂”。师:对了,后鼻音真准,你来,一起叫。

2、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支老师一起把它请到黑板上来。(师写课题:蜜蜂)

“蜜”字呀,宝盖头写得大一点,然后最下面是一个“虫”,因为蜜蜂是昆虫。“蜂”字呀要写好可不容易,我们要请田字格来帮帮忙(出示田字格),谁发现了“蜂”字要怎样写好?你说--(指名说)师补充: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呀,左边比较小,右边比较大,这就叫左窄右宽。

在你们的提醒下,我就可以把它写好了。(师边板书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左边呀虫字旁窄一点,右边呀要注意啦,撇过来,捺捺在横中线上,底下一竖是悬针竖,发现了吗?一起再读一下:生齐读:蜜蜂。

二、初读,感知故事内容。

1、初读课文。

今天的小蜜蜂呀,就在无意间和一个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赶快翻开课本P119,大声地自由地读几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段,学习生字词。

好,真的不忍心打断同学们,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支老师真的很想听。谁愿意站起来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第一段)

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容易读,有好多生字,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真棒!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生认读生字)

记住了,我指一个,你读一个。(在句子中)

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先不出声,记一下。

能读吗?“莫”、“斯” “莫斯科”知道吗?没关系,没教过当然是老师的责任喽,我来帮帮你。(出示课件: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谁会说?(指名说)会说了,一起说。

继续来,“附”组个词语:附近。“谈”“谈天”“谈天”要说很多话,所以谈是言字旁。师板书:谈天。

真聪明。读:派,都从哪里见过“派”?生:派人。蛋黄派。生活中也可以识字。“派”也需要小朋友写好它,仔细看,怎样才能写好,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师:小朋友注意了,它也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特点。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写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右边笔顺。注意“竖提”。

小朋友注意了,刚才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请拿起笔写,看谁的速度最快。写2个“蜂”、2个“派”。注意写字姿势。(师巡视)我发现呀,小朋友写字漂亮。“派”字可不容易写好,要注意笔顺。

好,基本上都写好了,现在请你听清楚,把笔放下,看哪一位坐得最快,我们合作最棒。请把笔放下,来,拿起书,我们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去,你能把第一段读得更好吗?(齐读第一段)

读着读着,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列宁1922年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

你读懂了这一点。

还读懂了什么,谁继续说?

生:我还读懂了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这里有一个人你们知道吗?列宁是谁?不知道,没关系。支老师来帮助你。

(出示简介,介绍列宁)他就是列宁。

列宁(1870—1924)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3、检查读2-4段,说故事大意,补全板书。

可能这些话你一下子不懂,总之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我们的小蜜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老师请孩子们一起读课文的2—4段。注意了,这一次我们来自由读,你想读的就站起来,如果你读完第2段不想读了听一听可以坐下来,接下来也可以加入读第4段。

想读第2段的站起来。(生读课文2-4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说)

简单地说,谁利用蜜蜂干什么?(指名说)

对呀,蜜蜂为列宁引路,找到了养蜂人。(补全课题:引路)“引”左边是个弓,右边是一竖。引路的人,我们叫他为“向导”(板书:向导)

那课文的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列宁说蜜蜂就是他的向导,谁发现了?

指名说。

出示: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里来的。”

谁还要读?(指名3人)

真棒!这句话中有2个词,它的意思和课文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

生说:“领”、“向导”的“导”。

“领”“导”都跟引的意思差不多。有个词语叫引导,还有一个词语叫引领。愿意积累吗?(师贴)一起来读。(生读:引导、引领)

把这些词语给积累下来,我们知道了列宁呀请蜜蜂来给他引路。

三、研读课文3、4段,体悟文本内蕴。

1、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场景吧!(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话)读。

2、现在你们就是列宁,来,走一走,看一看,好不好?

二四班的小列宁们,请站起来吧!

小列宁们,请跟着支老师的描述一起来走一走,做一做,好不好?(温馨提示)

师描述第3小节内容,生做动作。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怎么做)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发现什么了)他仔细观察,(你观察得真仔细,看哪,蜜蜂飞起来了,孩子们,看哪)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怎么做)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老朋友见面了,好久不见了,怎么做?)

3、刚才小列宁们一边走一边看,发现了很多很多,发现了什么?别急,继续到课文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出示道具。(花丛 园子 小房子)

生: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出示:花丛)这是你的发现。

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出示:园子)这是她发现的。

还有吗?

生:园子的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出示:小房子)你会发现。

4、发现了这么多。这样一发现,我相信孩子们你肯定能把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摆出来,我这儿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师板画),你要怎么摆园子、小房子、还有花丛。

别急,好好认真地去读书,就能摆出来了。如果还不会的抓紧时间去看书。

谁会摆?你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这是花丛里有许多的蜜蜂,花丛摆在哪儿?园子摆在哪儿?房子呢?

发现了没有?她是花丛和园子、园子和房子一样远,谁有意见?有发现吗?(生说,请他上来摆)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告诉你了,摆好了,你要告诉大家你的依据。

你说这里要远一点,为什么?(生说)

你发现了两个词:附近、旁边。师边板书边说:“附近”稍微远一点,“旁边”就刚刚好在边上。

师指板书说:这样一摆,你就明白了“附近”和“旁边”意思差不多,但是有区别。附近稍微远一点(用手势比划),旁边稍微近一点。(用手势比划)。园子还在附近,房子还在旁边。联系实际:比如:走廊就在我们教室的旁边,二楼会议室就在我们教室的附近。又比如:平阳县人民医院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门口的卖衣服的服装市场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明白了吗?

5、列宁看到蜜蜂怎么想到请蜜蜂来带路的?

出示:A、我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预设生:心里想,这些蜜蜂一定是养蜂人的蜜蜂

B、我看到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想——————(这么多的蜜蜂采了蜜,都飞到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了,这个园子很有可能就是蜜蜂的家。)

C、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有房子的地方很有可能会有人,住着养蜂人)

(同桌练说,请2位同学说)

原来蜜蜂和养蜂人是有联系的,一联系就发现了规律。结果和他想的一样吗?你从哪个词语发现的?赶快去第3段中找出来。

指名说:果然。

发现了吗?果然。结果跟他想的是一样的。

6、那,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第三段话中间有几个词语和“发现”意思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赶快认认真真去读第3段,找找。你发现了吗?认真发现,静静地看书。

指名说:一边走一边看。(看)

仔细观察(观察)

只见。

师:看、观察、发现、只见意思都差不多,都有看的意思。小朋友真能干。会发现就是会学习。列宁就是这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让我们通过我们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3段)

7、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读第4小节)

8、要写好“附近”这两个字,你有发现小秘密吗?(指名生说:附三部分要靠拢一点)

根据你们的发现,认认真真在田字格中把“附近”这个词写一遍。师讲评学生的字。

(展台出示)他的这两个字,哪里值得你学习的,先说。要学会欣赏别人。

谢谢你的评价。

哪里写得更好点就更棒了,谁来提点小意见。

他给你提了中肯的意见。

谢谢小朋友善意的提醒。

根据同学们的提醒,学学他的长处,改改你的短处,再写一遍“附近”。

四、识字巩固。

多好的一篇文章呀,支老师读着读着,把它读成了一首儿歌,送给聪明的你们。

(课件出示:小儿歌)

莫斯科,风景好,

朋友谈天又说笑。

养蜂人,真难(nán)找,

还好发现小向导。

附近蜜蜂回蜂巢(cháo),

跟着它们把人找。

仔细观察,勤思考,

小小问题难不了(liǎ0),

难不了!

自由读——齐读——边读边拍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mì jīng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谁来说说你可以找什么做你的向导?

二、审题导入:

1、蜜蜂: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的小向导,它就是——蜜蜂。

看着这两个字,咱们一起读一读,蜜蜂,细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一定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

2、引路:你知道什么是引路吗?

3、导入:这群蜜蜂又是怎样当向导的呢?让我们随着这只小蜜蜂走进课文,打开语文书119页,发出声音快速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小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抓图学文:

1、汇报: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列宁,养蜂人)

2、看图读文: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找到文章插图)

3、教学第4段: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看着插图,你听到了什么?“养蜂人”在说什么?

“列宁”在说什么?

我相信,有些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此时的表情。

关注:惊讶、笑着。

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惊讶这种反映?

4、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请大家读一读1、2自然段,心中有答案了再告诉我。

t: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

5、回读第4段:

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你自己所体会到的都送进这个句子里,把惊讶的语气给读出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列宁观察思考:

1、动听的声音加上生动的表情,使图上的养蜂人活灵活现。那从列宁的表情中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兴?

2、小朋友,我们再去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时,他会想些什么?

当他看到蜜蜂飞进园子时,看到园子旁边的房子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学生自学感悟

4、汇报:在讨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

五、共画路线图:

1、是啊,多么巧妙的引路方式,如果能把列宁到养蜂的人的住处的路线画出来,其他人也不会走错了。咱们一起来画一画这幅路线图。

2、快速地把文章看一遍,把表示地点的词圈出来。再想一想这路线怎么安排。到课文里找到理由告诉大家。

3、介绍路线:如果你来当向导,你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幅路线图呢?

沿着山路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路旁有花丛……

4、书写练习。

六、课堂小结:小朋友,看来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小蜜蜂就会成为我们的向导。其实,在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比蜜蜂更有趣的向导呢!不管是太阳、大树、北极星还是积雪,还是今天的小蜜蜂,要找到这些向导的法宝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6

课题

(1)课题:《蜜蜂引路》教学方案

项目概述

(2)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语文;

(3)课题简介:《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0课内容,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因此,我在进行传统的认字、写字、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了讲话训练,着重进行“因为…所以…”的训练。同时,我还通过对第三段的重点设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方面的训练。该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下述的教学目标。

(4)学习团队:

教师:许丹虹;

学生:峡山街道拱桥小学二年级;

前期分析

(5)教学目标分析:

(6)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村镇,人员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接触广而思维活跃,而另一些则稍微迟钝。学生的注意力总体来说还不错,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活动阶段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2、播放课件,现实蜜蜂可爱的画面

3、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是谁?(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4、小蜜蜂除了会采蜜之外,今天它还会给列宁引路(播放课件里蜜蜂引路动画)

学生一起观看课件图片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分钟

(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1、领读课文(二遍)

2、指定四名学生,每人朗读一段

3、学习本课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4、书写生字,提示几个字的书写注意事项。(板书)

学生跟读;

指定的学生依次朗读;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

完成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10分钟

(三)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导出问题

1、讲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板书:山路,遇到问题。碰到问题是不是就退缩了呢,是不是等养蜂人呢?

3、讲读第4自然段。

(1) 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 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 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1、根据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2、朗读

3、思考

1、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不畏缩,努力思考解决之道的良好作风

10分钟

(四)突出重点,解决“引路”问题

1、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一步步分析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1) 因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所以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2) 因为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3) 因为列宁仔细观察,所以看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4) 因为列宁看见那些蜜蜂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5) 因为列宁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板书

2、质疑:最后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了吗?是依靠谁呢?(提问)

因为有蜜蜂做向导,所以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4、质疑: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位怎样的人呢?(提问)

列宁是一个喜欢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就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找到了养蜂的人。

与老师互动,根据老师指引,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现行为和方法教学目标。

10分钟

(五)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1、把如何找到养蜂人的整个过程用一张幻灯片展示出来。

2、让同学根据这张幻灯片,复述整个过程。

3、改变课文情节,增加变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蜜蜂不飞回去什么办?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啊,比如问路。

4、指名回答: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观看课件,积极思考;

和老师互动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5分钟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齐读一遍课文

3、布置作业:

(1) 写字词各三遍

(2) 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巩固教学内容

2分钟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新词,能区分“往常”和“常常”,懂得它们的意思。

3、读懂课文,理解列宁是怎样借助蜜蜂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4、借助动画演示,抓住第三自然段重点研读,分析列宁的思维过程,练习口语表达。借用媒体,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5、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会写“派”“敲”二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列宁和蜜蜂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直观呈现,导入课题‘

1、了解蜜蜂。

1)谜语:小小虫儿真可爱,飞到东来飞到西。飞来飞去采花粉,酿出蜜来人人夸。(蜜蜂)

2)学生交流自己对蜜蜂的了解。(大屏幕呈现蜜蜂以及养蜂现场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大致了解蜜蜂采蜜的过程。

2、了解列宁。大屏幕出示列宁图片。学生交流列宁的资料。

3、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小小的蜜蜂有一次竟然帮了列宁一个大忙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蜜蜂引路)

1)质疑课题。预设:蜜蜂给谁引路,是怎样引路的呢?

2)理解“引路”。

设计意图:媒体直观呈现列宁和蜜蜂的相关图片,扩大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会读6个生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生字互相问问。

3、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认读生词。(大屏幕出示词语:莫斯科 附近 派出 谈天 惊讶)注意纠正读音:“斯”读“sī”。

3)检查识字情况。

大屏幕出示:给下列生字宝宝注音。(相同的声旁用不同的颜色提示出来)

撕( ) 府( ) 淡( ) 漠( )芽( )

斯( ) 附( ) 谈( ) 莫( )讶( )

指名读出生字,学生读教师打点击大屏幕出示读音。

4、学生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大屏幕出示:

列宁住在( ),他常常派人去找当地的( )来谈天。有一回,他往常派去的那个人到( )去了,他只好( )去找养蜂人。在( )的帮助下,列宁终于找到了( )。那个养蜂的人( )。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语,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碰到长句子帮助学生断句多读几遍。

2)读了这两段话,你们知道列宁住在哪里,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吗?

a.结合学生的回答,大屏幕出示莫斯科图片,了解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简图画出列宁的住处,理解“附近”的意思,说说自己的附近是谁。

b.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用不同颜色区别两个词):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预设:不能。因为“常常”的意思是次数多,与它意思相反的是“偶尔”;“往常”的意思是平常。

有谁能给红颜色的词语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语吗?

预设:常常——经常 往常——平常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那么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思考: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从每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他仔细观察,只见(

)。列宁敲了敲门,开门的( )就是(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发 现: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蜜蜂 园子 房子

结 果:果然就是)

3)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a.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完成刚才的。简图,列宁从家里出来,发现了花丛,花丛在哪里呢?(路边。点击大屏幕,显示花丛和蜜蜂。)当列宁看到路边的花丛,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采蜜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这应该是养蜂人的小蜜蜂吧!我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但是蜜蜂采了蜜一定会飞回家的,我跟在小蜜蜂的后面不是可以找到他家了吗?

b.师:列宁这样想着跟着小蜜蜂走啊走,仔细观察发现小蜜蜂采了蜜,飞到了附近的一个园子,旁边还有一个小园子。(点击大屏幕,显示园子和小房子)看到这些,他又怎么想呢?

预设:小蜜蜂飞到这个园子里,蜜蜂和养蜂人总是住在一起的,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住的吧!

c.师:想到这里,列宁怎么做的呢?(走上前去,敲门)开门的果然是哪个养蜂的人。理解“果然”的意思。

e.整体感知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练习说话。

大屏幕出示:

列宁走出家门,边走边看,当他看到路边花丛中忙碌的小蜜蜂,他想( )。他仔细观察那些小蜜蜂,发现( ),他想( )。列宁想到这里,走到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 )是那个养蜂的人。

3、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大屏幕出示课本插图)过渡语:两个人终于见面了,他们会说什么呢?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分角色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要惊讶呢?你能把“惊讶”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4)列宁的向导是谁?(蜜蜂)蜜蜂真的能带路吗?(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四、总结全文。

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或者说说想对列宁的心里话。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巩固识记6个生字,口头组词。指导书写9个生字。具体过程略。)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目标:(本节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答)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这只可爱的昆虫有关系——(板书:蜜蜂引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答)

师:谁能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那蜜蜂到底给谁引路呢?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遇到拿不准的字,可以借助课后拼音将字词读准,语句读通顺。)

(生读课文)

二、评读

师:蜜蜂给谁引路啊?

(生答)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答)

师:老师想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谁想读?

(指名生读课文)

课文读完后,其他生进行评议。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胡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你们想听吗?认真地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师读第一自然段)(师读完后生作答)

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并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生默读课文)

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小组依据提纲自学第三段。

提纲:

(1)有感情地轮读第三自然段。

(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用图表示:( )——( )——( )——( )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

(生小组交流后,反馈)

师:这说明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

4、学习第四段。

师:(走到一生面前)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点两生回答这个问题)

师:你们觉得这两位列宁怎么样?

(生答)

师:列宁所说的向导是谁?

(生答)

师:你们从列宁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拓展(小练笔)

写一写你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认真思考 仔细观察 做出判断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2、能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蜜蜂、莫斯科”的小资料。

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

3、出示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碰到过困难吗?(板书:碰到困难)

2、是些什么困难呀?你是怎样克服的?说说看。(板书:克服困难)

3、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板书:引路)

4、谁了解蜜蜂?蜜蜂有哪些作用?(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

5、当你迷路时,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板书:蜜蜂;形成课题:蜜蜂引路)

二、紧扣课题,启发提问

1、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

1)蜜蜂给谁引路?

2)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

4)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

2、小朋友真了不起,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习惯!那么,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大家说好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非常认真!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不过,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要不要?(要)那好,这绝招就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

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想;

3)对读;

4)讨论读等。

(三)学生自由读,生生互动。

四、精读课文,展示读书成果

(一)出示问题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追问: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养蜂人找到了吗?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

(二)出示问题2),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句子:“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莫斯科”的小资料。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

2、讲解“附近”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读准“附近”的读音,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

1)你的座位附近有哪些同学?你住的地方附近有些什么?

2)现在你们知道“附近”是什么意思吗?(离得很近)

3)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老师知道“莫斯科”的位置,(随即在黑板上贴图)。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b、课文还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附近”这个词语,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

2)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然后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3)看贴图,练说话。

请看黑板上的贴图,用上“附近”这个词说一句话。

c、辨析“常常”和“往常”

1)游戏激趣,引发争论。

小朋友,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常常”这个词语硬说“往常”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而“往常”又死不想认。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

学生辩论。

2)出示句子,启发辩析。

a、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3)练习巩固。

设置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①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④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d、扫清障碍,回归问题2。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2。

2)师生小结: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情服从学情:如果学生会提到“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人“这句时,随机讲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列宁敲门时会怎样想呢?(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的吧)引读“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1)“果然”是什么意思?

2)生活当中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果然”这个词呢?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

1)教师点拨;“惊讶”一词的意思。先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惊讶的表情;再问“惊讶”的意思;最后指导朗读对话:谁读得越惊讶,笑着说越自然就可以上台来演。

2)学生练读

3)分角色练读

4)演一演

a、看插图,想场景:列宁和养蜂人可能还会说些什么?

b、模拟表演:一生演列宁站在教室门外;一生演养蜂人、

3、品读列宁的话,问”向导”是什么意思?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四)出示问题3,精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a请问,你们读懂了什么?

b师生小结;列宁之所以能找到以前自己从未到过的养蜂人的家里,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c生字教学与说话教学整合训练、

1)出示训练题1)我一边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一边认真思考,发现了()这个生字的特点是()。

2)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出示句子“他仔细观察——————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一边指黑板上的贴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而()往往住在蜂房附近,只要我(),就能找到()。

2)出示问题4,用上“果然”一词回答。

五、拓展延伸

1、蜜蜂为什么会引路?这跟列宁有什么关系?小朋友们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学了课文,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说来听听。

2、师生小结: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脑筋把事情办好的?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并练习书写“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积累“附近、谈天”等词语,并练习运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5.练习看图说话。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学生状况分析

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希望今后该班的小朋友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四、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书课题)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蜜蜂引路》。

师: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蜂”“引”。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

生:(空写“蜂”“引”两个生字。)

师:“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和我一起写。

生:竖――折――折――勾――(空写)

师:这两个字记住了,其他生字记得怎么样呢?我想考考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好,你来。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

师: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列宁――附近――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派人――谈天――

生:(听写生字)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么样。

生:全对了!

师:她哪一个字写得好?

生:“列、派”。

师:是的,这两个字写的不错,还有“谈天”的“谈”字也不错,她注意到把上边的“火”字最后一笔写成点,你注意到了吗?

生:注意到了。

师: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看看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要改过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