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最新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意图
将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并在课内演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本设计拟突破这一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
2、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
◆设计实施
1、改编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2)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到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3)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
(4)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对欣赏表演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热闹”,而应看出“门道”,进一步对原诗进行思考,同时对诗歌、话剧这两种不同艺术手段在表现同一内容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
(1)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
(2)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
(3)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的佳禽失偶,又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朗诵时应尽量放慢节奏,配合好音乐的速度。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恶。
点拨: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深入理解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造成的。对这各同类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时注意了个性上的差异,这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提问: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可能是“遣归”的最根本的原因。
点拨:焦母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显然以封建礼教为准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说明:这一问的社会意义似较深广,即使在当今,这样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义。
教学目标
1、试着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悲剧的底因,即探究刘兰芝婆媳关系。
2、积累重要的虚词用法和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2、难点:
探究主人公悲剧的底因。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时数
共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搜集《孔雀东南飞》研究综述类文章进行阅读。
1、让学生预习、翻译、自学课文,自行识记生字、生词和字音,落实本文的重点实词“相、自、见”的用法和意义。
2、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或上网检索汉乐府的特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3、为学生提供几篇有关本课的教研文章,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了解研究类文章的写作模式。本教案系研究性学习方案,旨在培养学生自读习惯和探究意识。搞好预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尤其是古文。导语设计设计一: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情感,也是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诗经有之、汉乐府有之、唐诗宋词有之、明清小说有之,但丁笔下有之、莎士比亚笔下有之、巴尔扎克笔下有之、托尔斯泰笔下有之、曹雪芹笔下有之、琼瑶笔下有之,或悲或喜的爱情感动着人们。下面请看一首爱情誓言:《上邪yé》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梁祝化蝶、唐伯虎点秋香都是熟知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设计二: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学生试着解读《上邪》。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以爱情这个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引出课题;以古诗引出本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解题及文学常识请学生解说检索到的“汉乐府的特点”“汉乐府的特点”: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本文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积累出习惯,习惯出能力,能力出成绩。模拟人物讲述情节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请从模拟文中某个人物的视角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用现代汉语把《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讲给大家听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种划分法: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如有遗漏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第二种划分法: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整体感知情节,梳理文章的结构。拟标题就是锻炼学生概括能力。落实重要虚词用法请一、二、三组的同学结合具体事例分别归纳“相”“自”“见”的用法,请第四组的同学评判。要求学生列表比照记忆。文化常识积累“五更”知识具体见联系举隅表格也系积累生活常识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学创造的重要任务,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请同学简要分析鉴赏文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知书达礼、多才多艺。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忍让既是美德又是缺点。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大孝子,忠于爱情,有反抗精神。有懦弱和服从的弱点。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焦母: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焦仲卿:温情、软弱,愚孝,忠贞。抓住人物在文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来分析人物的心里及思想感情。深度感悟文本重点研究分析悲剧的底因,即探幽刘兰芝婆媳关系文中兰芝被休原因的字样: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教学难点]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
(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
(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yin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yin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教学难点]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四、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
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
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预设: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