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1

天上的太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随着散发下的光芒可以看到几棵枯树和正在休息的士兵,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帐篷散落在地上,在空中看,煞是壮观。

吕蒙账中,之见两个英俊潇洒的男子在谈话,从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紧张,这是高层统治者才有的气质。读过三国就不难看出来他们是吕蒙和孙权了。

只见孙权缓缓的的拿起一杯清茶,慢慢的喝下,然后对大臣吕蒙说:“子明啊,你可听说过文武双全这个词”“臣听过”“其实我这次来找你就是给你提个意见。”“主公提意见我当然欢迎”“其实,我看你武艺已经登峰造级,但是武义还是一窍不同啊,我打算然你学习一下历史。”“恕臣直言,臣有太多军务要做。”“你说你忙,你有我忙吗?我身为一国之君,天天要批奏折,我都这么忙了,我还要抽时间读书,因为我知道,读书是有好处的,从明天开始,你要读一个时辰的书,我五天后来检查。”“好吧!”吕蒙说。

一段时间后,鲁肃也来了。孙权,吕蒙,鲁肃三人齐坐在孙权的`大营里。交谈间,鲁肃渐渐发现了吕蒙的进步,大吃一惊:“吕蒙你今天的才略,跟以前那个阿蒙万全不一样了。”“现在都是读书人了,怎么还拿以前的眼光看我,还有你发现的太晚了吧。鲁肃心想:“这样的朋友不交不行啊,于是拜了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伴而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 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3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4

一天,孙权来我营内,说是与我议事,却是要我多多读书,我本想推辞,他却变本加厉,说他自己如何如何,我只能唯唯是喏,终于等他总结完了,他还丢下一句:“要认真读书,别到时候弄了个目不识丁,惹人笑话。”

这下就激起了我的斗志,找了几本破旧的军书,一翻开却全都不认识,我顿时羞愧万分,看来只能从小学读本开始了……几年之后,鲁肃路过此地,让我遇见,心想:读了几年书,总算找到人来显摆了。我便以议事为理由与他在营内讨论起学问来,不消几回合,他便吃了败仗,满面羞红,只好赞美了几句,准备走人。我心想:以前你尽奚落我,正所谓风水轮流转,现在也轮到我来挖苦你啦。

我便说:“古人都说过,与别人分开一段时间,就要另眼相待,你是个读书人,怎么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知道啊?”鲁肃听了,更是羞愧,甚至连话都说不清了,我看他的反应,更是得意了,想:好家伙,你也有今天,也让我妈见识见识,就带他去拜见我母亲。拜见完之后,他立刻找了个由头,脚底抹油飞似的。走了,我站在门口对着他慌慌张张的背影大声喊道:“一路走好,小心摔倒!”应声他就跌了个跤。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5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6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 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 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语文活动:交流对三国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一、 导入新课:人不怕落后,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思进取。当一个人有了进取的雄心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时,他就能够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人。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展示预习情况:

①文学常识

②注音

③词语解释

四、 品读文言文(文言朗读三部曲)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荐读,其余同学纠错。

②听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停顿。

③仿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④齐读。

二读:读懂文意

①提示翻译方法。

②自读翻译,小组讨论。

③反馈问题,共同解决。

④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思想内容。

三读:读出语气

①品读人物语言(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

五、 反思提升。

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一是幼年不使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这不同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

六、 课堂小结。

七、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7

当初,孙权将吕蒙叫到自己的宫中,吕蒙以为有什么任务交给自己,毕竟自己刚掌管大权,这次任务一定要好好完成,向主公展示自己的能力,吕蒙这么想着,兴高采烈地冲进宫里,迫不及待你说:“主公,吕蒙来了,快下任务吧!”孙权愣了一下,心想:这么粗鲁,看来更能让他好好学习了。他说:“爱卿,今天没什么任务,只是你刚当上将军,不能不学习啊!”

吕蒙皱了皱眉,学习什么?能用来打仗吗?我是将军,不是文臣,这样想的他找了个借口:“我也想学习,但军中事物繁忙,没时间学啊!”孙权有些不悦,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作为一个博士吗?只是应该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能有我这个主公事务更多吗?我就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找到了吕蒙, 但他与吕蒙一起讨论事务,发现吕蒙有了谋略,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谋略与才干,已经不认识那个吴地的吕蒙了。”吕蒙笑了笑,自豪地说:“志士离别三天,就应该擦拭眼睛,以新的眼光看待了,兄长,怎么知晓此事如此住晚呢?”他们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8

孙权端坐在大殿之中批阅奏章,刚抿了一口茶,就听见侍从传报一声:“吕蒙将军到!”

孙权放下手中的奏章,抬起头,面带微笑地说:“传”。

吕蒙将军大步流星走到孙权面前,拱手抱拳道:“参见陛下。”

孙权摆摆手,说:“无须多礼,爱卿快快请起。” 吕蒙将军转身一跨,坐在椅子上,疑惑地问道:“不知殿下传臣,所为何事?”

孙权收起微笑,坚定而严肃地说:“爱卿现在当权掌事,不能不学习呀!”

吕蒙将军一脸歉意,从椅子上起身,跪下说:“不是臣不学呀!军中的事物繁多,实在是没有时间学习呀!”

孙权拍了一下桌子,直直站起,不悦的说:“孤难道是让你研究儒学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孤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有我的事物多吗?孤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不得不开始学习 。

当鲁肃到达寻阳的`时候,吕蒙和鲁肃一起谈论议事。

吕蒙指着沙盘说:“我认为应该这样~~~大兄认为如何? 鲁肃看着沙盘思索了片刻,赞叹说:“不错,这个计策非常好。”

吕蒙说:“好,那就这样办。”

鲁肃打量了一下吕蒙,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在是吴县那个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洋洋自得地说,士别三日就应当另眼相看了,大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啦。

于是,吕蒙的才干得到鲁肃的认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二人结为兄弟。鲁肃便离开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9

【教学建议】

1、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自读,当堂背诵全文。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积累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并能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4、可与王安石的《伤仲永》相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想想方仲永、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建议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法:教师展示三国时期人物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图片或画像,由学生对这三个人物的讨论、认识引入课文内容。

2、故事导入法:教师适当介绍文中三个人物的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3、名言积累导入法: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并记诵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课堂上相互交流,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入课文内容。

4、教师诵读导入。

二、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涉shè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

三、理解翻译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就文中字词提出质疑。

【初】当初。 【谓……曰】对……说。 【以】用,拿。

【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但】只。 【耳】语气助词,罢了。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所益】所收获的、所得到的好处。

【就】从事,做。 【议论】商讨、论说(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三日】虚数,指多天。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补充注释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⑵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惊奇,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指责中带有自豪,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归纳文言字词。

⑴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⑵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⑶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但:但当涉猎(只)

往事:见往事耳(历史)

过:及鲁肃过寻阳(到)

博士:治经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⑷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宜(认为)

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⑸注意句末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例子参见课后练习,此略。

⑹积累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穷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造句: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对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归纳: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识与才干。

五、总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教学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课文分为两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家作品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下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更孰遂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积累词语:

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辞:推托多务:事情多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更:重新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分别了。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出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情节: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第2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叹学”,“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1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12

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打仗,常常立下战马功劳。但,他有个缺点,不喜欢读书。

一天,孙权语重心长的说:‘现在你掌握兵权,怎么可以不学习呢?”吕蒙听了,心想:啊!让我读书,读书有什么用,我不读书照样可以打赢,我要找个理由去推辞。于是吕蒙难为情说:“大王啊!不是我不想读书,是因为军中事务繁多实在走不开。”孙权听了气得火冒三丈心想:好你个吕蒙现在连我的话都不听了。”孙权提高嗓音对吕蒙说:“我难道想让�

过了几天后,军师鲁肃前来拜访吕蒙,顺便和吕蒙谈论下一步如何应对。鲁肃听了吕蒙的。一番见解惊讶道:“吕蒙啊!没想到几天没见学识和谋略竟以到此地步”吕蒙说:“军师见笑了,士兵离开几日不见还要刮目相待呢。长兄怎么现在才知道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成为了挚友。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13

“叮嗒——”伴随着一声清脆的落子声,棋盘上已经成了死局。身着华服的男子缓缓开口说道:“子明,你输了。”“唉,我还是学不会。”

被唤作子明的那位虎背熊腰的壮汉不是别人,正是孙权手下的一名武将——吕蒙。他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暴起几条青筋。孙权的眉头不经间皱了皱:“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棋局了。子明,如今你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主公,如今军中多事务,又要让我学习,我可忙不来!”吕蒙慌乱施礼,粗声硬气地推脱着。在他看来儒家五经厚重得就像砖头,读下去不知有费劲,吕蒙只是一介武夫,学习什么的,在他的眼里,不过是无勇的儒士做的事情罢了。

孙权猛地站起来,宽大的衣袖拂过棋盘,黑子、白子“叮咚”“叮咚”的散落了一地。一枚黑子蹦蹦跳跳地跳下了茶几,“骨碌碌”地滚着,停在吕蒙面前不动了。

吕蒙顿感惶恐,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他埋下头,不愿直视孙权的眼睛。

孙权转过身来,云淡风轻地望着吕蒙:“没事,我没有要责罚你的意思。”他看着眼前这个有勇无谋的武将,叹了口气,要是能把他培养成文武双全的人该多好啊!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他顿了顿,“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是,我这就开始学习!”吕蒙听了主公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孙权看着吕蒙的背影渐行渐远,拧成结的眉头也松了下来,露出了一点儿笑意。

傍晚。仆人端了晚饭和新油灯,来到吕蒙身侧,低低唤道:“将军,该吃晚饭了。”

出乎他的意料,往常端起饭碗就开始狼吞虎咽的吕蒙这次头也没抬一下,说道“放一边吧。”仆人暗想:难怪外边老传着将军唤人去买笔墨纸砚,原来变得如此勤奋好学了。

他不知道的是,吕蒙已决心蜕变成一个有勇有谋的好将军了。

几日后,正值正午,火烈烈的阳光笼罩着大地,落在半开的军帐中。

“报一一”在吕蒙银光耀耀的铠甲上,一名士兵飞奔进来,“鲁肃先生来访。”

吕蒙听到这个消息,整了整衣袍,大笑道:“快快有请!”

一会儿,一名衣冠楚楚的儒生大跨步走了进来,他就是鲁肃。他见吕蒙手里捧着一卷书,惊讶不已。吕蒙不是向来看不起书生吗?如今竟然如此好学。更令他意外的是,与吕蒙谈及天下时,不再像从前一样一问三不知,而是颇有见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鲁肃很是惊讶:吕蒙真是个人才啊!他不由得夸赞道:“你如今的才干和见识已经不是从前吴县那个无知的阿蒙了。”

吕蒙显然对自己近来的进步也感到很满意,他捋一捋胡子,得意地说道:“您难道不知道,志士离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吗?”

茶余饭后的交谈,更让鲁肃感到吕蒙将是未来吴国的一名不可缺失的大将。于是颇为庆幸地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以后,才依依惜别。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 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16

吕蒙乃是孙权帐下一名大将。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大破曹军,吕蒙也立了很大的军功。孙权认为吕蒙是上可造之材,心里想:吕蒙十分聪明,但却有勇无谋,若能勤加学习,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一日夜晚,孙权请吕蒙来自己帐中饮酒畅谈,吕蒙赴约。酒过三巡后,孙权站起身来,走到吕蒙身旁,吕蒙也恭敬地站起来,孙权面带微笑,拍拍吕蒙的肩膀说:爱卿现在当权,掌管事务,责任重大,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心想:我乃一员武将,在这乱世之中,只要能排兵布阵,骁勇善战即可,学习这些有何用。于是,吕蒙说:主公,臣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请恕罪。孙权心里十分恼怒,但碍于身份,需顾全大局,没有大发雷霆,拂袖转身,以克制情绪。然后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孙权又以平缓语气说: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中事务繁多,我乃一国之君,谁比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让我有很大收获。听完这些,吕蒙的心怦然一动,想:要不就试试,反正也再无理由推辞。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

一天鲁肃到了寻阳,前往拜访吕蒙,说:兄长近来可好?近来读书,颇有所益。于是,二人开始讨论人事,没几句,鲁肃就感到吕蒙今非昔比,心里想他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在我之下。说:兄弟的才略已经不是吴下的吕蒙了啊。吕蒙大笑说:兄长,你我有才能的人分别多日,就应该刮目相看,兄长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吕蒙与鲁肃手挽着手,来到了吕蒙母亲的房中,让鲁肃拜见,并与鲁肃结成异姓兄弟,才依依不舍的分别。

孙权劝学改写作文 篇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人孙权,十分爱读书。他认为,书,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知识永远学不完,所以无论有多忙,他也会抽出时间来读书。他感到读书是一种乐趣。有一名名将——吕蒙。他善于领兵作战,立过不少战功,而却从不喜欢读书。他觉得,当一名将军,只要懂得在战场上灵活地运用作战策略,就能符合一名名将的资格。

一天,吴王孙权将吕蒙召来,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现在掌管国家大事,应该多读一些书,增广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拒绝道:“军中有那么多事要做,我哪里有时间去读书啊!”

孙权生气了,批评道:“我并不是要你攻读经 你说你要办的事情多,和我比起来,有我的多吗?我经常读书,觉得十分有趣,而且使我感到十分有益。”

听了孙权这样说,吕蒙觉得有道理。答应了孙权。每天,吕蒙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他越读越有劲,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有一次,鲁肃来到了寻阳,与吕蒙一起商讨军事。吕蒙滔滔不绝的讲着,鲁肃听着,感到吕蒙讲的很有见解,与以前比起来,大有进步。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吕蒙了!”吕蒙笑着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那么晚啊!”吕蒙跟鲁肃说,多亏吴王的那番话,惊醒了梦中人。读书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书中自有黄金屋。鲁肃点点头。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孙权劝学 17

天上的太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随着散发下的光芒可以看到几棵枯树和正在休息的士兵,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帐篷散落在地上,在空中看,煞是壮观。

吕蒙账中,之见两个英俊潇洒的男子在谈话,从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紧张,这是高层统治者才有的气质。读过三国就不难看出来他们是吕蒙和孙权了。

只见孙权缓缓的的拿起一杯清茶,慢慢的喝下,然后对大臣吕蒙说:“子明啊,你可听说过文武双全这个词”“臣听过”“其实我这次来找你就是给你提个意见。”“主公提意见我当然欢迎”“其实,我看你武艺已经登峰造级,但是武义还是一窍不同啊,我打算然你学习作 文 吧一下历史。”“恕臣直言,臣有太多军务要做。”“你说你忙,你有我忙吗?我身为一国之君,天天要批奏折,我都这么忙了,我还要抽时间读书,因为我知道,读书是有好处的,从明天开始,你要读一个时辰的书,我五天后来检查。”“好吧!”吕蒙说。

一段时间后,鲁肃也来了。孙权,吕蒙,鲁肃三人齐坐在孙权的大营里。交谈间,鲁肃渐渐发现了吕蒙的进步,大吃一惊:“吕蒙你今天的才略,跟以前那个阿蒙万全不一样了。”“现在都是读书人了,怎么还拿以前的眼光看我,还有你发现的太晚了吧。鲁肃心想:“这样的朋友不交不行啊,于是拜了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伴而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8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9

教学目的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