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课件优秀22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教学课件】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优秀数学教学课件分享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实习作业》。本节课程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对函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新的学习方式带给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该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学生第一次完成《实习作业》,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角色。特别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成绩的好坏、家庭有无电脑、男女生比例、口头表达能力等),选题时,各组之间尽量不要重复,尽量多地选不同的题目,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共享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三、设计思想
《标准》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的价值。数学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精神,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3.在合作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实践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函数在数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准备】
1.分组:4~6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2.选题:根据个人兴趣初步确定实习作业的题目。教师应该到各组中去了解选题情况,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题目。
参考题目:(1)函数产生的社会背景;(2)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3)函数符号的故事;(4)数学家(如: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贝努利、欧拉、柯西、狄里克雷、罗巴契夫斯基等)与函数;(5)也可自拟题目
3.分配任务:根据个人情况和优势,经小组共同商议,由组长确定每人的具体任务。
4.搜集资料:针对所选题目,通过各种方式(相关书籍----《函数在你身边》、《世界函数通史》、《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等;
5.投影仪、多媒体;
6.把各组的实习报告,贴在班级的学习栏内,让学生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交流、分享实习报告
2.交流、分享:(由数学科代表主持。小组推荐中心发言人;以下记录均为发言概述)
(1)学生1:函数小史
数学史表明,重要的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对数学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对数学分支的产生起着奠定性的作用。我们刚学过的函数就是这样的重要概念。在笛卡尔引入变量以后,变量和函数等概念日益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最早提出函数(function)概念的,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最初莱布尼茨用“函数”一词表示幂。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把给出了不同的函数定义。中文数学书上使用的“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我们可以预计到,关于函数的争论、研究、发展、拓广将不会完结,也正是这些影响着数学及其相邻学科的发展。
(2)教师带头鼓掌并简单评价
(3)学生2: 函数概念的纵向发展:
该同学从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到十八世纪函数概念——代数观念下的函数讲述了函数概念的发展。其中包括18世纪中叶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对函数概念发展的贡献。接着又讲述了十九世纪函数概念——对应关系下的函数。以及现代函数概念——集合论下的函数。函数概念的定义经过三百多年的锤炼、变革,形成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形式。
(4)教师带头鼓掌并简单评价
(5)学生3:我国数学家李国平与函数
学生3描述了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李国平(1910—),的身世和他的成长历程。李国平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务。学生还通俗地讲述了李国平先生在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领域的卓越贡献。
(6)教师带头鼓掌并简单评价
(7)学生4: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该学生从历史上重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事实出发,讲述了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回顾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看一看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函数概念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我们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函数概念来源于代数学中不定方程的研究.由于罗马时代的丢番图对不定方程已有相当研究,所以函数概念至少在那时已经萌芽.该学生说道,早在函数概念尚未明确提出以前,数学家已经接触并研究了不少具体的函数,比如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双曲函数等等.1673年前后笛卡儿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由于当时尚未意识到需要提炼一般的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的时候,数学家还没有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
从以上函数概念发展的全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联系实际、联系大量数学素材,研究、发掘、拓广数学概念的内涵是何等重要.
(8)教师带头鼓掌并简单评价
(9)学生5:函数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
该学生说,数学的抽象完全舍弃了事物的质的内容,而仅仅保留了它们的量的属性,即数学抽象的目的只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就决定了数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区别,也决定了数学的特殊性.如果在两个集合元素之间存在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就称为是一个映射.
上述函数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就是一系列弱抽象的过程.学生展示了下表:
(10)教师带头鼓掌并简单评价
将进酒ppt课件
学习《将进酒》,可以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指导思想与背景】
《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的“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很好地进行诵读,但面对高中生,如何让他们做到“吟咏诗韵”,如何使之完成“因声求气”的任务则需要一个理解的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
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能不能根据有限的材料信息(包括文本以及课下注释),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第二,一个成功的诗人在材料的选用上一定不是随意的,诗中提到的例子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学习阶段对文中提到的事例是不是要做一些更为深入的解读。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体现文本价值。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本,感受诗歌的凝练与跳跃;
2、诵读文本,分析语句,感受李白情感的复杂性;
3、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领悟一种逆境下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诗人复杂的感情。解决办法:通过关键字句的分析来完成。
难点:领悟诗人的志趣,培养良好的诵读意识。解决办法:结合内容分析与诵读要求完成。
【教学方法】
析读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侧重材料补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与酒是如此恰切地融在了一起,是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翻阅中国诗歌,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带着浓浓酒味的唐诗,李白的“将进酒”。(学生读题目)
2、注意学生“将”的读音并释义;(明确:劝酒歌)
诗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这个字,在哪里? “呼儿将出换美酒”,解释、注意读音;
一起来诵读作品。 (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解决读音)
3、问题:既然是“劝酒歌”,那么他在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隐士)
(在这里注意对岑夫子、丹丘生的身份说明,一方面说明“劝酒”难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主题解读做铺垫)
在诗歌里找出劝他们喝酒的具体内容(读原文)
解读“劝酒”的内容: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不足贵——不愿醒;②饮者——圣贤;③陈王——斗酒十千(无所顾忌的“放”)
④补充钟鼓馔玉的解释,相关链接:锦衣玉食
在分析中得出,诗人怀有“留名”的渴望这样的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留名”对于隐者的意义)
4、既然诗人怀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在原文中找出体现诗人借助“痛饮”以达到“留名”目的的语句。
前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后文: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关于这一部分,要注意让学生找出能感受到“痛饮”的字词,并加以解读)
5、诗人选择了“痛饮”也实践着“痛饮”,是单纯为着一个“不愿醒”的醉酒生活吗?“不愿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与尔同销万古愁”——解读真实目的:“销愁”,借酒浇愁,渴望的是一种解脱。
6、回顾刚才的分析,是否读到了让诗人发愁的事呢?那么,愁由何生呢?
回忆刚才举到的例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饮者”以陈王为例,“陈王”何许人?(曹植)
问题:“陈王”能不能划到“钟鼓馔玉”的家庭?(解读相关身世)
什么人算圣贤?“陈王”算吗?(圣贤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由“陈王”的例子引起对不做“圣贤”的质疑——李白到底想不想做“圣贤”?
李白与曹植的共同特点:放荡不羁、怀才不被用
结论:事实上在这里诗人流露出的是“有才而不被用”的无奈,是寂寞的圣贤。
7、在对“钟鼓馔玉”“圣贤”“陈王”的一番分析之后,诗人究竟对什么感到厌倦呢?“不足贵”的究竟是什么?
仕途上的失落(赐金放还八年后的寂寞,①得罪权贵;②玄宗担心醉酒误事,胡言乱语;)
(表面上看,诗人对官场是一种决绝放弃态度——不足贵)
8、能真正放下吗?诗人是不是在抱怨中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仕途”追求呢?你能在诗中找到他的信心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为一介书生,“还复来”的方法是什么?(再度入仕------文人的价值体现)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照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
2.学习根据纵向与横向标记给物体定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学会按照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学习根据纵向与横向标记给物体定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幼儿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送图形宝宝回家,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
1.看PPT,分类。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图形宝宝呢?他们有哪些特质?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特质,把他们送回家好吗?
2.请个别幼儿说说他老师指的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点,应该送回到哪里?
二、出示图一,让幼儿观察,示范讲解双形双维排列的规则,教师讲解按形状、颜色分。
1.师:老师这来了几个图形宝宝,它们是谁呀,(一一出示图形讲出图形的特征)它们告诉我它们呀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怎么办?(帮它们找家)2.出示图形屋,这个图形屋就是图形宝宝的家,我们来看看上面有上面呀?(颜色标记、形状标记)这说明我们要根据它的颜色标记和形状标记来帮图形宝宝们找到它们的家。
3.我们先来看看横排,我们也叫它行,第一个前面的颜色标记是红色,那它整行都是红色图形的家,那第二个是什么颜色标记?(蓝色)又是谁的家呢?(蓝色图形的家)4.横排看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竖排,我们叫它列,第一列是什么标记?(正方形标记)说明这一列都是正方形的家,那第二列呢?(三角形、三角形的家)5.认识了图形屋,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帮助图形宝宝找家,我们先看第一行是红色,第一列是正方形,(边说边用手示范)那他们的交接点就是红色正方形的家,依次类推找出其它几个图形的家。
总结:我们小朋友真聪明,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能帮它们找到了家。
三、出示图二,让幼儿观察,示范讲解双形双维排列的规则 ,教师讲解按形状、大小分。
1.老师这还有几个图形宝宝没有找到它们的家呢,我们看看它们是谁?(两个两个图形出示)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2.出示图二,请幼儿观察上面有什么标记,我们应该怎样送图形宝宝回家呢?(请小朋友上来找家,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找)总结: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图形虽然它的形状一样、颜色一样但是它们大小不一样,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还是帮助图形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它们可高兴啦都说要谢谢你们!
四、幼儿动手操作。
1.师:今天我们教室里还有许多图形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呢,小朋友你们想帮助他们吗?请你们轻轻地搬椅子到座位上帮助他们吧!
2.幼儿操作,教室巡回指导。
五、结束:张贴幼儿操作纸,请错的幼儿改正,给做的对的幼儿给予小红花奖励。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分段释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谓:「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
「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辉。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一剪梅 》ppt课件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接下来,请欣赏《一剪梅》ppt。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一剪梅》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瑞园学校 张黎
【课标要求】(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上课时的媒体资料图片、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的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拥军情感、支持国防建设的态度。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与发展、走科技强军之路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课时和类型】
1课时、新授多媒体课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分别观看1949年开国大典和建国60周年阅兵的两段视频使同学们感受在这60年里我国人民军队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正是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筑起了保卫共和国的钢铁长城。那么今天我们怀着敬意去走近他,学习他,感受一下人民军队的雄风。
第14课 钢铁长城(板书)
一、人民陆军
人民陆军建立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共产党依靠着他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并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到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现役兵力170万,分属七大军区,编有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专业兵种,还编有电子对抗、测绘和航空兵部队并装备有先进的装甲车,导弹和坦克等(通过PPT课件展示新式陆军风采)。
二、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PPT课件展示)
1、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的建立(PPT课件展示)
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4月)——建国前夕(PPT课件展示建国初的海军小故事和军舰)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人民海军的发展(PPT课件展示) ①相继建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②20世纪50—70年代:1971年成功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1974年成功研制核潜艇;③20世纪90 年代以后:海军组成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活动探究】根据67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三、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PPT课件展示)
1、建立:1949年11月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面临的考验:抗美援朝战争
3、人民空军建设和发展:(PPT课件展示新研制出来的飞机) ①1956年,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
②在20世纪50-70年代还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③改革开放后(1978年),自行研制和引进一批新型飞机
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PPT课件展示一些新型的导弹)
1、导弹部队的组建:1966年7月1日(被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
2、主要任务:担任核反击任务
3、发展: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及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最后观看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演习的短片然后让学生说说感受。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国防建设取得成就。以及知道科技在国防建设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板书设计】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一、人民陆军
二、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的建立
2、人民海军的发展
三、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
2、面临的考验:
3、人民空军建设和发展:
四、导弹部队( “第二炮兵部队” )的建立和发展
1、导弹部队的组建:
2、主要任务:
3、发展:
【练习巩固】
1、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名称是( B )
A、战略空军
B、第二炮兵
C、战略火箭军
D、天军
2、204月23日,中国在山东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举行了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活动,本次阅兵活动是为了庆祝人民海军成立( D ) A、30周年 B、40周年 C、50周年 D、60周年
①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历史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小组内提前梳理好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和知识网络框架,
(2)上网搜集关于两次战争的相关内容,熟悉本单元的概貌。
②复习目标:
(1)识记考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英法联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及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等重点内容。
(2)通过两次战争的复习,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解决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反思清政府难以抵御侵略的史实,树立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复习重点:两次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复习难点:理解“第二次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③教材简析:
两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进行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使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由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使清政府在两次战争中都战败,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材紧紧围绕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精心选择了这两方面的史实。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二上学期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通过初中一半年的'历史学习,他们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创设情景等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配以图片资料、课件、视频等互联网络资源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教学策略的设计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我采用了情境问题教学法,利用互联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主要设计思想如下:
(1)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等开放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学习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为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身边的禁毒事例,当前的黄海军演等时政热点问题。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计学生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些问题,通过开放的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兴建知识主动性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对两次战争的影响的分析,异同点的延伸拓展和对知识的网络构建等。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等把繁杂抽象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一剪梅ppt课件
《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愁”,中国古代文人吟咏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愁”,中国文学史留下熠熠生辉的篇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李白的诗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杜甫的诗句。豪放的苏轼吟过:“新月与愁烟,满江红。”婉约的秦观也唱过:“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似乎对“愁”更有兴趣,她以女性固有的丰富感情,以词人特有的才气,留下不少言愁之作,抒发情愁、家愁、国愁,如《点绛唇》《一剪梅》《念奴娇》《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等。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学”(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品读诗词,疏通词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簟秋罗裳谁寄锦书来
解释下列词语
玉簟:
锦书:
【诵读课文,感受诗情】
先听范读,再齐读。
体会《一剪梅》所抒发的情感。
“探”(以意逆志――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品读诗歌,回答问题】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探”(知人论世――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书写感情的?联系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2.与《一剪梅》相比,两词的“愁”相同吗?原因呢?(知人论世)
【本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以意逆志”要做到“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除了我们平常理解的“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外,更要注意“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拓展延伸】
1.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测”
【课堂检测】
比较李清照的《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
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以意逆志)
注意: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
联系李煜的生平,品读下面这首词中的“愁”(知人论世):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习目标】
掌握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及其发展壮大的史实;新时代的强军措施。 【教学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新时代强军之路。 【教学难点】
“钢铁长城”的理解、科技在人民军队中的作用和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播放。这是建军90周年的阅兵视频,整齐强大的阵容,恢弘磅礴的气势,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就是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筑起了我国新时代的钢铁长城。今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地走近他,学习他,了解我国的国防建设。
讲授:(展示图片)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生: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诞生。山河为碑,历史作证,从长征路上前赴后继到敌后抗日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以弱胜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90多年的时光,人民军队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有哪些新发展呢? (展示材料)阅读材料,思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阅兵到50-_/周年阅兵,中国陆军有什么变化?(生:从“步兵为主”到“多兵种合成”。)
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经历了从“步兵为主”到“多兵种合成”,从“小米加步枪”到“铁甲雄风”,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
过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陆地大国,保持强大的陆军是国防建设、保卫家园的需要。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从北到南,我国有长达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可是近代我国的海防力量如何呢?
展示图片,1840年6月,危机从海上而来,英国发动了第一次***战争,结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危机再次从海上而来,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战争,大清国的都城沦陷,留下火烧圆明园的奇耻大辱;1894年,危机依然从海上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世界第
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未能御敌于海上,最终全军覆没。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血的教训历历在目,建立强大的海军迫在眉睫。
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此后不断地发展,建国以后又有了北海、东海、南海三支舰队。这是建国之初的战舰,50年代我国从苏联购来的,到了90年代以后,中国海军已成为一个多兵种组成的武装集团,现役兵力约24万人,以舰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力为主体,其中海军陆战队是一支能在近海进行水陆两栖作战的特种部队。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极大地壮大了我国的海军力量,核潜艇的诞生使中国有了第二次核打击力量,成为大国的象征。目前世界上能制造核潜艇的国家只有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它是我国的镇国利器。
更值得骄傲的是,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开始服役,它的出现弥补了中国远洋作战能力的空白,使中国的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作战。
就在前不久,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举行海上阅兵,48艘战舰铁流澎湃,76架战机振翅欲飞,10000余名官兵雄姿英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
过渡:在海军获得强劲发展的同时,我国空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初的情况简陋而艰苦。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然而,空军刚刚诞生,空军刚刚成立面临着什么重大考验?(参考答案:抗美援朝。) 面临抗美援朝的的考验,不足一岁的中国空军航空兵勇敢地登上了 空战舞台。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朝鲜空中战场投入飞机1200多架,当时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美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1000小时,多的在3000小时以上,志愿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不到100小时,志愿军飞行员刚刚会飞,没有打过仗,美军飞行员大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斗出动平均在300次以上。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空中角逐。然而,空战结局令世界震撼:年轻的人民空军先后投入10个航空师、2个轰炸师,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航空英雄。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精�
我们继续来看人民空军建立以后,其发展状况如何,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更多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教师:回顾前面,比较人民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历程,说出两支军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
学生:由最初的仿制逐渐走向了自主研发阶段,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多。
过渡:除了陆海空三军外,中国还有一支长期鲜为人知的军种,你知道它的名称吗? 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而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不断,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威胁与挑战,特别是西方阵营的军事封锁和肆无忌惮的“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自己的战略核力量。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我国决定建立自己的战略导弹部队。1966年7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告第二炮兵正式成立。当时出于保密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后来它被世人称作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正式成立。当时出于保密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后来它被世人称作中国战略导弹部队。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是第二炮兵成立以来首次参加的国庆阅兵,也是首次向世人公开展示我国自行研制的战略核武器。9月3日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是第二炮兵展示武器型号和数量最多的一次,,各种形式的导弹系列应有尽有,现已形成液体与固体并存,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
教师补充说明: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由陆军附属兵种成为与陆海空三军并列的第四个独立军种。
过渡:十八大以来,人民解放军面对强国强军的新时代要求,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队主建的新格局。 【小组合作,探究辨微】 材料一:
问题1:第二组图片与第一组图片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预设:图片类题目,从前后两组图片的变化,学生能够得出我国武器装备更先进,国防力量更强的结论。大家观察得很细致,总结的比较全面,能够通过两次阅兵武器装备的对比了解科技的作用,可见大家已经认识到了科技强国的重要性。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先后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告诉世界:霸权主义依然是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在此背景下,我国在1985年裁军100万、裁军50万、裁军20万、年宣布再裁军30万。 问题2:我国为什么要裁军?
生:我国的军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不再需要以人数致胜。裁军后可以更好地集中人力财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师:大家刚刚的发言非常精彩。结合课本知识拓展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提炼分析出我国裁军的原因,可见大家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有进步。
材料三:中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一个分支机构。中国自1990年开始,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中国先后派遣军事工程大队两批800名官兵,参加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是中国政府派遣第一支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解决政治冲突创造条件。 问题3:我国派遣维和部队说明了什么?
生:支持联合国维持和平的工作,防止冲突、战争扩大,同时也是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义务。
师:大家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参与维和部队的作用和出发点。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事务,正说明了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材料四:19抗洪抢险斗争,是抗美援朝以来最大的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渡江战役以后长江流域最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当时长江、嫩江、松花江共投入兵力36万人,动用车辆23.68万台次、舟艇3.57万艘次、出动各型飞机(含直升机)1289 架次。广州、南京、济南、成都、沈阳、北京六大军区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都直接参与了抗洪抢险。的汶川大地震救援,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13.4万余人,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用车辆32.6万台次,出动各型飞机(含直升机)4549架次,空运、空投物资6731吨。灾情过后,各部队踊跃捐款捐物救助灾民,并派出人员、车辆、机械和医疗队帮助灾区重建工作,为夺取抢险救灾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问题4:你从此则材料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战时打仗保家卫国,和平时期除了维护国家安全以外,还有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师: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岁月静好的和平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都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 “钢铁长城”包含哪些含义? 教师:大家通过探究案的几个题目可以分析出,新时期构筑的钢铁长城,不仅是国防现代化,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幸福筑起钢铁般的长城,更体现了中国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力量。
最后,我们再通过一个视频,对我国历次阅兵进行回顾,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军威!
原文:
游子吟(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 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图片,情感铺垫(5-6分)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
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
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二、节奏朗读,引入情感(5分)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三、理解诗意,挥发情感(7分)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1)�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意恐心里担心、害怕;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四、情读体验,深入悟情(10分)
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由于对儿女的爱牵动着她心,坚持到底,一定要为孩子缝制一件衣服。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就会油然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预案: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位爱子如命的母亲、一位关心孩子的母亲)表达了她的一种怎样的感情?
(预案:把自己对儿女的爱心与关切全部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团圆;游子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颗母亲的爱心)
师述: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你能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前四句古诗吗?
师述: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假如你明天就要远行,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孟郊,穿着母亲为你连夜赶制的衣服你会怎样想?
(预案: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恩情不能报以万一,对母亲无限的热爱与崇敬,这是孟郊的心声。)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最后两句诗。(读出一种深情而感激的语气来。)
五、尝试实践,延续情感(6分)
(1)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同学们,现在就以您的笔,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板书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再听刚才的音乐,进入情境后,尝试书写)
(2)写好一段话,交流这段话。
六、评价交流,深化情感(6分)
1、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简要评价。
2、在课后可继续学习另外的一首古诗《游子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
为了拓展学习,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在这个环节里,我也关注了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写作的差异,对三个个别学生降低了练笔要求,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们的练笔落得更实。
但是由于教学中间“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部分学生没能完成写作,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笔后的交流。另外,教学中板书不及时,自身的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
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重点、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于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于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导语:论“成功”是个老话题,但作者凝聚了毕生的治学经验,见解独到,老话题却做出了好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二段(5~9):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
“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一层(5-6):要客观对待天资。
第二层(7):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第三层(8):机遇是存在的,有时对人影响极大。
第四层(9):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第三段(10):指出王国维的疏漏,突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谈到成功之道,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罗嗦。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
2、提问:作者见解独到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在于他承认“天资”与“机遇”对成功的作用,同时又能非常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两个条件。
3、提问:作为学者学识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用“学术界艺术界自命天才的人”说明自己的天资要实事求是一点好。引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及韩愈”的故事说明勤奋 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机遇有时很重要。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成功必经的三种境界阐释,并指出其疏漏,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这些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提问: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你能对这两句话作一些说明吗?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可以修改或作些补充。
讨论并归纳:“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那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在偶然中孕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本文引用了很多古代学者治学的名言,请同学们摘抄下来,课外再收集一些有关的名言警句,制成知识卡片。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反复诵读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
讨论并归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写一个人对成功的渴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为了成功吃尽苦头,“伊”指的是自己的预期目标。为了成功吃再多的苦也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是寻寻觅觅,经过千辛万苦,成功却悄然而至,令人欣喜无比。
四、小结
本文阐述了成功与天资、勤奋、机遇的关系,指出勤奋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本文说理充分,逻辑紧密,语言准确,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授后小记:
1、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读书方法。本单元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学会牛吃草。
2、要用丰富的材料来阐述课文所讲的道理。
珍珠鸟优秀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通过我喜爱珍珠鸟,了解珍珠鸟对我的逐步信赖,明白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看到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和充满信赖的眼神,使我感到今天的课堂是多么地温馨和美妙,让我们在这种美好的心境下再次走进《珍珠鸟》。(板书:珍珠鸟。学生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接下来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词语掌握情况。
默词:淘气、陪伴、拨开、信赖
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己改一下。错的订正一遍。(统计一下对)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顾与呵护下,三个月后,他们有了雏儿。老师把这只漂亮的珍珠鸟带来了,你们想看看这个小家伙吗?出示大屏幕:出示珍珠鸟图片请同学们用心去欣赏一下这只小珍珠鸟。说说你们眼中的这只小珍珠鸟是什么样?
(我们来看看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的小珍珠鸟长什么样?出示大屏幕:出示珍珠鸟图片说说你们眼中的这只小珍珠鸟是什么样?)
生自由说。
如果刚才那些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小珍珠鸟的特点来说就更美了。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眼中的小珍珠鸟外形特点的。出示:外形的文字
同学们从老师标出的红字发现了什么?(从部分到整体)
我们以后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最好抓住事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我们自由地美美地读一读。师巡视。
指一两名读。
评价:老师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美丽的小珍珠鸟呀!
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二、合作探究
小珍珠鸟和我相处的过程中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板书)师说:学习就要这样,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词语,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可以在重点词语旁写下你的感受。(我们读书时,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1.自读圈画。
我们四人组成一小组,在小组内把你圈画的词语和收获与组员们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如果你觉得同学说的不到位,你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
三、精讲点拨,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一两组组员交流。派代表。
起先,……来回晃动。(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随机读书。)
渐渐地……反应。
后来……手指。
2.师总结顺序。(小珍珠鸟从胆子很小到逐步亲近“我”是经历一个过程的。)我们带着各自的体会来美美地把这一段读一下。齐读。
这么美的文字老师都能背下来,同学们能吗?试一试,给同学们自由准备一下。
我们一起来背好吗?(随机指背。)
师总结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珍珠鸟已经逐步地亲近我,师引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出示文字)从这段文字里你又能品味出什么?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总结:这时,珍珠鸟开始对我依依不舍。出示图片: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齐说。
做嘘的'动作,不要吵醒她。你能小声告诉我吗?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一两个)
这小家伙睡得多熟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温暖的巢、妈妈的背、宝宝的摇篮)
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大概在做梦呢?它会梦到什么呢?(一两个)说的真好。谁能轻轻地美美地读一下这一段。(出示课件第6自然段。一生读课文第六段)
读得真棒!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其实这句话就在告诉我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
(音乐读)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者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相爱、和谐美好的画面,这是信赖创造出来的奇迹。“信赖”是一种关爱,一片呵护,是彼此的尊重。其实,老师还觉得(出示:)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你觉得信赖是什么?(一两个生说)(说的时候就能上黑板写)
信赖是一盏明灯,--------------------
信赖是--------
----------------------
(巡视随机点名上黑板。)
四、小结归纳
只要心中充满爱,老师相信不仅在作者的书房,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如我们的课堂一样,不也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了吗?下课。
板书:
21 珍珠鸟
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 “我”
起先……
渐渐地……
后来……
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愁
附: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_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 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①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②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御晚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③详析“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托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④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零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_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_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味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声声慢》优秀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游行。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3)句子四: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一、活动领域:健康
二、活动名称:《认识五官》
三、活动目标:
1、幼儿能认识五官,并了解五官的正确位置(数量)及功能。
2、教给幼儿保护五官的一些常识,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3、初步了解防止噪音污染及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
四、活动准备:娃娃、五官轮廓图、背景音乐《五官歌》、浆糊、棉签等。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哇!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可热闹啦!老师不仅请来了客人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小朋友。宝贝们,想知道他是谁吗?瞧!他在这里呢。
教师出示娃娃:“小朋友好,我叫多多”。大家欢迎他吧!
(2)摸一摸,说一说。多多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都说他的脸长得很漂亮。小朋友想看一看,摸一摸吗?知道多多的脸上有什么吗?(引导幼儿说出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
2、五官的数量。
哦!原来“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叫做五官。多多有一双眼睛、一张嘴巴……3、五官的功能教师出示布袋偶并布袋的语气说:耳朵、眼睛、眉毛、鼻子和嘴巴呀!它们有许多的本领呢!你看!我有耳朵,你的耳朵呢?在哪里呢?(在脸的两边),用手指出来吧!耳朵能做什么呢?(播放录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嗯,我们的耳朵能到听到声音。
我有眼睛,你的眼睛呢?在哪里呢?(在眉毛的下面)用手指出来吧!眼睛能做什么呢?(指认周围的物品),哦,原来呀!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很多的东西。我还有眉毛,你的眉毛呢?、、、、、、、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手指伸出来,鼻子在哪里?用手指出来(嗯?在哪里呢?我没看到的。我们来找一找吧!哦,原来鼻子在眼睛的下面的)能做什么呢?鼻子呀!能闻到气味(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闻气味的动作)。
我有嘴巴,你的嘴巴呢?在哪里呢?用手指出来吧!嗯?在哪里呢?我没看到的。 我们来找一找吧,哦,原来嘴巴在鼻子的下面的。嘴巴能做什么呢?(说话、笑、哭、吃饭、喝水、、、、表演动作),嘴巴的本领真是太大啦!
4、保护五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都很重要。想一想,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呢?
5、教师小结: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我们不用脏手揉眼睛,看电视不能靠得太近,距离电视机2米,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眼睛疲劳看看远处的绿色植物;如果没有嘴巴就不能吃东西,不能说话;没有鼻子我们就什么气味也闻不到,也不能呼吸;不挖鼻孔。没有耳朵我们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不把脏东西放到耳朵里,看电视时不能将声音开得很大,会弄破耳膜。而眉毛呢,具有美容和表情作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六、延伸活动游戏活动:《贴五官》。
1、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缺少了哪一样我们的脸就不漂亮了。你看!这个小朋友他的脸漂亮吗?
(不漂亮,太丑啦!观察一下,他的脸上少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帮帮这个小朋友,把他的脸变漂亮一点吧!)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圆脸图及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的模型卡纸,然后贴五官。
2、讲解规则,正确使用浆糊,不乱贴。(先找到位置再贴)3、播放背景音乐《五官歌》,幼儿开始贴五官。
4、作品展示。
七、活动反思:
目标的制定:目标制定合符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在目标的写法上不正确,如“教给幼儿……”应该写成“幼儿学会……”,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制定目标。
教具的准备:在教具的制作上,制作了五官图片,形象直观,幼儿很感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鼻子的功能”这一环节上,无教具加以辅助教学,不够生动,如有食物提供给幼儿闻一闻后教学鼻子的用途效果会好些。
教学方法及组织能力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点单调,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学活动过程中思路清晰,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语速偏快了点,导致听课教师及幼儿听不清楚,教师应加以改正。
幼儿的参与方面:大部分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此次教学活动中,但也有个别幼儿没有进入状态了,在玩自己的。此外,整个活动中课堂纪律较差,教师应加强整顿幼儿的活动纪律。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作战企图;当前我军的重大改革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优秀的教学课件优秀22篇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8.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提示:旧中国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9.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建设上也有重大突破。 (三)空军 1.史料展示:
“1956年国庆阅兵过程中,当飞机经过__广场上空接受检阅时,毛泽东在__城楼上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2.教师提问:毛泽东这句话说明我国的空军有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我国空军装备的飞机走上了国产化的道路。 3.图片展示:
中国新型战机歼20 4.教师讲述:上图是中国最新型的战斗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的飞机,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飞跃。
5.引导学生回答:建立人民空军的基本情况。 提示: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6.教师提问:人民空军建立后经历了什么战争的考验? 提示:朝鲜战争。
7.教师继续提问:人民空军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提示: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目标导学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图片展示:
早期DF-21中程弹道导弹
2.教师提问: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是何时建立的?它主要承担什么任务? 提示: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组建于1966年,它主要承担核反击的任务。 3.教师讲述: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创建于1957年12月,时属炮兵建制。1959年6月决定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扩编为地地导弹战斗营,这是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也是今天战略导弹部队的“种子部队”。1966年6月,中央决定组建第二炮兵,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原地地导弹部队划归第二炮兵建制。同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12月31日,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
目标导学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多媒体展示图片:
中国建军90周年阅兵现场
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图片之后有何感想? 提示: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日新月异的进步感到自豪和欣喜。这一方面与我们的军事装备的进步有关,还与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对军队的组织编制作出了特别的安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的内容,说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哪些方面做了调整。
提示:(1)军种建设上,出现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 (2)战区建设上重新划分为东、南、西、北、中部五个战区。 (3)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对,原来我们陆、海、空、二炮四个军种,现在变成了五个军种;原来我们是七个军区,现在是五大战区;而且对各自的职能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为的只是建设更加强大的人民军队。另外,我们人民军队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特别注重政治工作,课本中强调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能为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看来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是需要全面建设的。
三、课堂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保卫祖国边疆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钢铁卫士。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知识,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还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需要加强的方面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这需要加强在情感领域的引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和发展。 (2)知道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3)引导学生讲述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发展现状,锻炼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民海军、陆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
(2)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增强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的建立。 2.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迟早都会被别的国家所欺辱,古今中外,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事例真得是太多太多了。因此当我们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阅兵仪式时,看到威武强大的人民军队通过__广场时,很多人都感到了无比的自豪,正是这支强大的军队保卫了祖国的安全。那么这支军队是怎样发展壮大起来的呢?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70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观看影片: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部介绍我国历次阅兵的影片。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仅仅六十年人民军队的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解放军正在发展壮大,我想大家都急切的想了解我国军队的发展历程。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1、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人民空军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导弹部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讲授新课:
1、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1)学生回答。 (2)教师讲解:
成立: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海军成立初期只有几条日伪时期留下的残破船只和国民党起义的几艘小舰艇。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肖劲光任司令员,这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发展: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相继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60多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海军不断发展壮大。陆续组建了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五大兵种体系。完全具备水面、水下、空中、岸上等全方位作战的能力,活动范围也从近海扩大到中海、远海。12月,为保护我国海洋利益,海军派出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护航,更是标志着海军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远洋。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继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先进舰艇装备海军,目前,人民海军已拥有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护卫艇、导弹快艇、猎潜艇、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等主战舰艇;海军航空兵现已装备了轰炸机、巡逻机、电子干扰机、水上飞机、运输机等勤务飞机;海防导弹不仅有岸对舰导弹、舰对舰导弹,还有舰对空导弹、空对舰导弹、空对空导弹等,近来,更是传出我国将建造航空母舰的消息,这些都有力的说明:人民海军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学生回答。 (2)教师讲解:
成立: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在陆军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一个飞行中队,并在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参与了阅兵仪式。1949年11月11日,在新中国成立40天后,空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成立,刘亚楼任司令员。这标志着空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诞生了。
发展:空军成立初期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十几架国民党空军起义的飞机和各部队收集、修复的老式螺旋桨飞机,条件也异常艰苦,飞行员甚至只能吃咸菜和烧饼。从1949年成立到1953年的短短4年间,人民空军就发展为28个航空兵师,装备各型飞机3000余架,主战飞机成规模换代为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飞机,“一步”跨进喷气机时代。正是凭借这种“超常”建设速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才能创造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这些奇迹般的成绩取得,首先是和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重视空军建设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全国人民和全军的倾力支持。在建国初期人民群众不仅把自家的耕地、宅基地拿出来供空军修建机场,甚至把多年的积蓄捐献出来做空军经费。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人民掀起捐钱帮助空军购买飞机的热潮,捐款总额可购买3700多架飞机。 1954年8月1日,南昌飞机公司仿制成功第一架雅克-18教练机。获悉情况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随着这架教练机的诞生,新中国航空工业奋力起步。从缴获到进口,从仿制到自主研制……国产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和地空导弹等先进武器陆续问世并装备空军部队,大家从网上都可能了解到了,前些时候我国试飞歼—20,并取得了成功,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性能卓越,它的成功试飞,甚至使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都惊讶万分。目前我国空军主要由航空兵、高射炮兵、雷达兵、地空导弹部队、防空兵、空降兵等专业兵种组成,是一支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协同陆军、海军作战的现代化部队。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很多同学可能认为人民解放军只有海军、陆军、空军三个兵种,其实大家错了,除了这三个兵种之外,我国还有一支神秘的部队:战略导弹部队(也叫第二炮兵)。
大家知道这支部队是什么时间建立起来的吗?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支部队呢? (1)学生回答
(2)教师讲解: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常在国际舞台上拿核弹威胁别国,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发展导弹事业。1966年7月1日经毛主席批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向守志任司令员。成立40多年来,第二炮兵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军事力量体系,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科研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装备技术现代化有了长足进步。第二炮兵目前已发展成为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 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计算、气象、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的强大常规打击和核反击力量。 二炮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一支最年轻的劲旅,多年来一直蛰伏深山鲜为人知,但它在这40多年来为新中国的成长壮大遮风避雨,为经济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整个发展历程实际就是新中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民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的成立和发展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人民解放军的了解,也使我们认识到为了保家卫国,人民解放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敬重他们,他们是新中国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灵魂”内涵。
2.举例论证的多角度和典型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1)积累词汇。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3)理出文章的思路。
2.学生讨论交流:
(1)词汇提示。
芦苇(lú) 平庸(yōng) 赫赫(hè) 携(xié)
嘈杂(cáo) 沐浴(mùyù) 缅怀(miǎn) 萎缩(wěi)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语言,行为)平凡卑鄙。
恶劣:不道德。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2)明确: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论点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观点是通过对名言的申说提出的。
(3)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第2—5段):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含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作寄托灵魂的所在。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教师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独立思考,然后讨论问题:
(1)“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好不好?为什么?
(2)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 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且注重角度的变化。换成布鲁诺的就和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了。且第三段的事例既是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
(2)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和全面性。
四、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研读赏析第一段。
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试加以阐述。
②�
(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①这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人最可宝贵的是有能思想的灵魂。与之相比,肉身是脆弱的。是不足道的。
②人的高贵主要体现在精神的高贵。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不为名利缠身,不惧权势,不畏邪恶,关注自身修养,追求精神世界的崇高。
③例:“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2.学完课文,你觉得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有思想;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
引导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教学目标
认知:
1、国人_解放军是祖国的捍卫者,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2、知道解放军保卫祖国、热爱人_的故事。
情感;
热爱中国人_解放军。
行为;
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全套教材仅这一课是关于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解放军是人_的子弟兵,他们来自人_,是为人_服务的;解放军的基本职能或者说主要任务是保卫祖国,他们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_的生命财产,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甚至鲜血和生命。因此,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应当崇敬他们,热爱他们,向他们学习。
本课的教学要点是:中国人_解放军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是祖国的钢铁长城;解放军爱人_,是人_的子弟兵;热爱解放军,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教法建议
1、教学时,既要突出战士生活的艰苦,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战士的
2、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全方面地反映解放军的生活,使学生了解解放军、热爱解放军。
3、课上所讲的故事,反映的解放军的生活要尽量真实、具体、感人。
4、如果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和解放军见面或一起搞一些活动,以增进了解。
5、在利用课文方面,教学时应让学生知道,岛虽小,但它是祖国的前哨,驻守小岛就是保卫祖国,使祖国不受敌人侵犯,使国家富强、人_安宁。所以,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却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二课祖国的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认知:
1、国人_解放军是祖国的捍卫者,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2、知道解放军保卫祖国、热爱人_的故事。
情感;
热爱中国人_解放军。
行为;
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人_解放军是祖国的保卫者,要热爱解放军。
教育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时;夏日,我们随父母在树荫下乘凉时;冬夜,我们全家人在温暖的屋中欣赏电视节目时,你知道是谁在保卫着我们?
是中国人_解放军。
板书:中国人_解放军
2、在战争年代,解放军战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你知道他们的英勇事迹吗?
(出示董存瑞、黄继光挂图,请知道的同学讲,老师适当补充。)
在战争年代,有成千上万个像董存瑞、黄继光这样的战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打败侵略者,为了今天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人_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学习课文。
1、过渡语:战争年代,解放军为了人_的解放事业英勇杀敌;在和平时期,解放军叔叔们又是怎样为保卫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年华的呢?
2、看课文1~3段(投影课文插图1)。
(1)战士们在这个孤岛上担负着什么任务?
虽然我们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些敌人总想侵略我们,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为了守卫祖国海上大门而驻守在这里。
(2)岛上生活条件是怎样的?
岛上没有淡水,战士们都得省着用,而且还有断水的危险。一年四季气温很高,晚上蚊叮虫咬。
(3)看课文第4段(投影课文插图2)。
战士们在岛上是怎样站岗放哨、苦练杀敌本领的?
头顶烈日苦练本领,汗水湿透衣服,肩背晒脱皮;晚上站岗蚊叮虫咬;出海巡逻有些战士晕船。
4、看课文第5~6段(投影课文插图1)。
(1)岛上生活条件这么艰苦,战士们为什么对小岛爱得很深?
(2)战士们想不想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的家?他们为什么
板书: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巩固延伸。
1、看一看。
驻守在孤岛上的战士们 在北疆、在海南、在高原、在雪岭,处处都有解放军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为祖国筑起了钢铁长城,是祖国坚强的保卫者。
板书:祖国坚强的保卫者
(看书中“看一看”栏目和录像。)
2、讲一讲。
(1)人_解放军不仅是祖国坚强的保卫者,也是人_的子弟兵,他们和人_群众心连心。
板书:人_的子弟兵
(出示挂图,看图讲解放军爱人_的故事。)
(2)你们还记得解放军抗洪的情境吗?
(启发学生回忆解放军抗洪英雄,补充李向群、高建成事迹。)
四、总结。
1、学习这课书,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中国人_解放军是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全国人_最可爱的人。我们少年儿童要热爱他们,学习他们,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