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想象、和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火柴盒、直尺、数学书(师:大鞋盒、包装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已经拿到了一个。
生:小火柴盒
1、师:观察火柴盒,从数学的角度,你认识它吗?
这是个长方体,既然是长方体它应该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面、棱的特征、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道具引入,激发学生对以往经验的回忆。】
2、知道了长、宽、高,你能联想到哪些数学知识或者立刻想到可以求什么问题吗?(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公式、体积容积进率。)
3、生根据测量的、长、宽、高求出盒子的棱长和、表面积(可简算。到了高年级,碰到了长长的式子,不要傻算,先分析分析式子,如果可以用简算的话,要采取采取策略!)、体积。由于火柴盒比较小,选择毫米作单位。(板书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算式))
【设计意图:创设现实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抽出内壳,(生继续观察)认识外壳、求出外壳的表面积(减去左右两个面)。
5、师:如果壳纸是2毫米,一盒火柴盒的容积是多少?(生试算,只列式)
强调:长减2个2毫米,宽减2个2毫米,高减1个2毫米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尽情发挥想象、观察,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加深理解,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
6、师:好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柴盒,我们发现了这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果不结合实际考虑,只求出它的表面积、体积就太简单了。实际生活中,不只是我们在课堂上学的那个数学的基本公式。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我还有个问题,如果用四个火柴盒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想好后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自己的想法可行吗?有几种拼法?(生四人小组试拼)
从节省包装纸的角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学生讨论7种拼法对使用材料多少的影响,一般是让它消失最大的面)
【设计意图: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替想了数学的优化思想。】
8、(师展示包装好的鞋盒)如果你们把四本数学书也像老师这样包装,接头处留20厘米,需要多少带子?小组合作算一算。注意:这是求棱长和,2条长、2条宽、4条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包装中的数学)板书
二、作业:每个同学用一张长方形纸,不许裁但可以粘贴使它变成一个长方体盒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去理解长方体展开图的感念】
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
1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
2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
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足以说明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生活中学数学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莫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数学至多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把锁的话,那思考就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为你打开这数学之锁。我们要学习蜜蜂那样的工作方法,既会采蜜,又会酿蜜。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个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时,却放弃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费了,功亏一篑。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不要等到做错了再后悔不已,世上从未有过后悔药。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于数学中学生活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购物会用到数的运算;小朋友搭积木时会用到空间几何;修房造屋会用到图形的整合;投票选举时会用统计知识……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生活与数学形影相随,密不可分。而数的运算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理财、购物、比较大小等,无一不用到数的运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深远而非比寻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准确地把握数的内涵,运用数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从中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题及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力及创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们终生受益。
高一新生第一节数学课教学设计
金台高级中学
李会琴2014、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使学生认可数学老师;
2、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中该怎样表现;
3、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何学好数学;
4、通过问卷调差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
二、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同学们!
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数学!不妨我们一起分享前人对数学的评价: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根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命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还有一位叫克莱因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唱歌能让你焕发激情,美术能让你赏心悦目,诗歌能使你拨动心弦,哲学能让你增长智慧,科学能改变你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你以上的这一切。我觉得他们对数学的描述非常准确。因为数学有三大特点:数学是一个换脑子的学科(严谨),数学是一个挑战智慧的学科(智慧),就是你干什么事情,都得用心去想,数学有一种惊人之美(美妙),数学之美,美在它的对称和谐,美在它的跌宕起伏,美在它的波澜壮阔,美在它的茅塞顿开,美在它的一题多解,美在它的多题一解,美在它的小题大做。举例(略)。
三、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2、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像初中那样训练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题的解法,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这一类型的习题解法。
3、思维习惯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笮,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4、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二)、学好高中数学必备的条件
1、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务必要做到: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2、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
(三)、学好数学的几个建议。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 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争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
6、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总结归类。可: ①从数学思想分类 ②从解题方法归类 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同学们!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金台高中的环境是优美的,最适合高中生的学习,请你们调整好自己的思想,找到自己学数学的原动力。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祝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好的开始,并持之以恒。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附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着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1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能灵活地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教学重点:熟记口诀进行计算,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揭示课题。
(课件)1.你能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10+10+10= 5 + 5 + 5 + 5= 3+3+3+3+3=
2、根据乘法算式 4 × 3,圈一圈,填一填
圈了()个(),表示()个()相加。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表示,也就是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出示课件,看看图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5x4=20(个)
4x5=20(个)
请学生分别说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①。先独立完成,列出算式。(如遇到困难或疑问可求助学师或组长)②。再组内订正,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③。准备小组展示
3、出示课件。
我写的和你们同样多,我们一共写了多少个大字?
“同样多”是多少?一共写了多少个大字?(估计会有两种可能:一用乘法算式,二用加法算,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简便)
4、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看图,整理信息。
① 想一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最后怎样?将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
② 然后列式计算,准备展示自学结果。
5、出示课件。还要拔几个萝卜?
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统一讲评。
三、温馨提示(总结)。
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四、这节课你的收获是:
《锐角与钝角》一课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什么是角,角的特征,以及学过了直角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的。*老师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很紧扣,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课前充分备课,结合课标精神,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中引导学生充分动手,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归纳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回想整节,学生和教师的表现都相对的到位,感受很深。
1、在新知探索中,陈老师出示8个图案,从中发现有角的存在,然后要求学生对这8个角进行分类,可以自己分,也可以分小组分一分,并互相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只能通过用眼观察第个角的大小,还发现有学生是在下面拿着三角板对着黑板上的角进行量一量,再把结果记下来。在这期间,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的进行有效的动手,只能靠观察,猜测等一些方法来分类,没有把锐角与钝角的特征与概念在操作中得以掌握和理解。
2、在教学了锐角与钝角的概念后,陈老师按排了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这一环节,素材都是由教师提供,这样对学生能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能力得不到体现,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就不能体会得那么深入。
3、画角时,苏老师要求学生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学生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画,抽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就评一下,这样会不会对这一环节的设计太过于草草过场,因为画角不仅要画出一个角来,还要画出的角要是锐角或钝角,你是怎样判断的,但可惜这么好的一个环节就这样过场了。
4、用2把三角尺拼出角的活动,安排的非常好,这里对于将来角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对知识的衔接是很到位的。
商榷之处:我个人觉得课堂作业本还是最后来做比较好,不要再中间上课过程中做。一个课堂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课堂上的效率的,那么刚讲一个内容,马上做;接着,又讲一个内容再做。对学生来说,势必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个人拙见。
课程简介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研究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设计。设计者从数学概念的定义、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列举了大量的教学实例说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剖析与辨析、概念的应用与巩固等环节的注意事项,特别提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课堂的设计,要力求使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即弄清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以及如何用的问题。
【学习要求】
1.经验反思:结合你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有
问题的地方以及目前还存在困惑的地方。2.行为跟进: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概念教学的认识,设计一个概念教
学的课例。
3.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课例,大家提出改进意见后进一步完善。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 接下来就是根据定义求一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题组训练。表面上看,教师似乎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但实质上,教师的设计只是形式化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平方根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没有使学生真正弄清楚为什么 叫做 的平方根,所以可以想到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概念,在此基础上照猫画虎式进行解题练习,这种做法一定会造成学生后期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混淆。案例 2:关于“同类项”的教学:
教师往往采用如下引入:
下面各式有何共同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
(1);
(2),而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只是揭示了“同类项是什么”,而没有揭示“为什么提出同类项的概念,为什么教学中这样定义同类项概念”。这里涉及到科学分类的问题,分类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通常是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恰当的标准,然后根据对象的属性,把他们不重不漏地划为若干类别,再分别加以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分类的产物,仅仅以事实为基础形成的概念难以迁移。
案例 3:“矩形”概念的教学:
首先采用合作学习:用 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议一议:(1)能摆成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
(2)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有没有面积最大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
生 1:我们这组认为,可以摆成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这些特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邻边有什么特点吗?
生 1:(犹豫)邻边不相等,其比值始终是 2: 1.生 2:有一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即长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如果摆成长方形,高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相等,这样面积才是最大的。(众生疑惑)
师:你能说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点吗?
生 2:每个角都是直角。
师:实际上,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我们把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就叫做矩形。生(哗然):这不是小学的长方形吗?
教师在学生的疑惑声中,画出图形,板书课题及矩形定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平行四边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入矩形的定义,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很多学生对“当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实质上这个问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垂线段性质两方面知识的综合,它与矩形的定义没有多大关系; 2.矩形的边没有特殊性,但教师却要求学生说出邻边之比 2: 1,这无意中强调矩形邻边的不等性,使得在生成矩形概念时,学生错误的认为,矩形就是长方形; 3.这样的问题设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殊化”的概念。
教材把“矩形”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之后,就是因为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完全可以用概念同化的方法进行矩形概念的教学,这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将要学习的菱形、正方形在研究思路、方法上一脉相承,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类比思维的能力。尽管新课程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制订教学策略,应该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领悟为标准。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类似于以上的概念教学并不是少数,我们将目前部分教师的概念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开门见山,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归纳注意事项、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
(二)认为概念教学 = 解题教学,所以通过大容量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概念;
(三)创设情境,但情境的选择并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只是为了设计情境而刻意安排的,让人感到前后不够协调;
(四)注意到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但在概念的分析过程中,缺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总感觉每个概念都是孤零零的,没有形成系统。这些模式的教学,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吃夹生饭,对问题的解决,依靠简单的机械模仿,所有的训练都游离在知识的表层甚至知识之外。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成为并不优秀的“做题机器”,数学双基也无法落实。鉴于此,反思我们的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到底什么样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能重视基本概念蕴含的智力开发价值,注意充分挖掘基本概念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概念教学都是有效的、好的教学。
三、初中数学课堂概念教学的一些想法
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概括”: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以若干典型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其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概念。数学概念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概念教学则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由于数学能力是以数学概括为基础的能力,因此重视数学概括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基本的重要性。
概念的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剖析及辨析、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应用举例、概念的巩固练习。下面结合实例就其中关键环节谈谈在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 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
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我认为在概念课的引入上,要树立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念,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产生需求,并主动发现新概念是最佳途径。这样学生们在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对于情境的设计,要结合概念的特点恰当地选取,特点不同,引入形式也就会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借助生动、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这样往往比较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从中提炼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数与代数中的同类项、分式等,空间与图形中的角、平行线、三角形等;但并非所有的数学概念都适宜用这种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平方� 下面介绍概念引入的三种想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案例 4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教师展示熟悉的生活实例,确立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认知对象,由学生熟悉的铺地用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地砖铺地时的图案入手。篇二:趣味数学课教案
趣味数学教案
科 目:数学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将课堂的知识点运用到趣味问题中
教学拓展:让学生了解一些中世纪数学难题以及一些后来的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笔 学具准备:笔,笔记本,尺规
教学过程:
等于100 只要把算术符号放在数字之间的适当位置,就能使下列的算式成立: 1 2 3 4 5 6 7 8 9=100 四胞胎
请说明,如何将图中的形状分成完全相同的4个部分. 请把图形x与y各分成完全相同的两半
硬币游戏
如图1所示,将6个硬币排成十字形。试着移动一个硬币,使得纵横两列上各有4个硬币。
比利的如意算盘
当比利听到他最喜欢的巧克力scrunch生产厂决定举办回馈大赠送时,心中非常高兴。这家厂宣布只要在赠奖活动期间内集满八个scrunch巧克力的外包装,就可以在经销处免费兑换一块巧克力。
于是比利就到学校四处向同学搜集,终于在赠奖截止前搜集到71个外包装。请问比利总共可以换到多少块免费的巧克力
消失的直线 在一张纸上仔细画出12条直线,每条线长3cm,间距2cm,如图1 所示。
然后将第一条线顶端和最后一条线末端连成直线,沿此线将这张纸裁成两张。
现在沿着切开的边缘,如图2所示移动这两张纸,使直线重合。
现在纸上有几条直线?你如何解释其中的矛盾?
火柴棒正方形
从如图排列的15根火柴棒中移去3根,使得只留下3个正方形.从如图的15根火柴棒中移去2根,使之成为3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大小不必相同.)渡河问题
这是个老掉牙的谜题.故事是一个卖艺人到乡下旅行,带着一只狼、一只羊与一棵包心菜.走到河边,发现只有一只小船,每次只能随身带一只狼,或一只羊,或一棵包心菜渡河.
可是他不敢让狼与羊单独在一起,或是让羊与包心菜单独在起,因为狼会吃掉羊,羊会吃掉包心菜.经过一番思考,他想出办法,用小船把自己以及所有的财产都安全运到对岸.他是如何做到的?
聪明的牛奶商
一位牛奶商只有容量为5升与3升的两个瓶子,可供他从牛奶罐中量取客户所需的牛奶.
请问如何量出1升牛奶,而且不得浪费任何牛奶?
聪明的园丁
一位园丁想要充分利用他的植物.有一天,当他在设计攻瑰花床时,他发现可以种植7丛玫瑰,其中每3丛玫瑰排成一列,总共有6列.请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园丁非常得意,想找出其他的组合方法.后来他发现还可以种植10丛玫瑰,每4丛玫瑰排成一列,总共有5列.
思考时间(1)在3点12分时,时钟的长短针所夹的角度是多少?(2)在每一个小时中,时针与分针会在某一点重合,当时针与分针在7与8之间重合时,此时的精确时间是多少?篇三: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2)
授课人: 时间:2008.9.9 地点:多媒体教室 1.1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的分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进行分类讨论的意识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
对分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深化 问题1: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2221 +1,-3.8,?-6.2,?-4,0,-6,12,3.14 732 正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2.若下降5m记作-5m,那么上升8m记作,不升不降记作。学生回答后追问学生0是正数还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及0的特殊意义。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在小学大家学过1,2,3,4??这是什么数呢? 生:自然数。
师:在这些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如-1,-2,-3,-4??这些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具体叫什么负数呢?
师: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分类命名,然后给一个统一的名称。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0叫做零。8 112 ??52,3,?5.2(即5)??叫做正分数; 611 ?3 3)??叫做负分数; 2,7,?3.5(即 ?4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正分数和负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即 ? 整数
有理数 ? ? 分数 2.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正整数 0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三、巩固练习: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2)-5是整数吗?是负数吗?是有理数吗?(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四、阅读思考: 13 下列有理数-7,10.1,-,89,0,-0.67,1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65 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五、小结与作业:
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2、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两种不同的分类。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
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请学生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摸角并感知角。3、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四)、练一练(课件)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教师出示活动角)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一比
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明白角是有大有小的。
2、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
学生,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学生观察课件,看看生活中角有哪些应用。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积极的参与发言,积极的参与动手操作活动,如动手剪角,叠角,搭角,拼角活动,无不显现出学生的参与热情。
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篇五: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培养思维 启迪智慧
五年级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第 1 课时
设计人: 朱鹏宇 执教人:
一、智慧准备: 教材分析 本节在内容安排上,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继而求出图形的的面积,使其感知由点的坐标发展为图形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图形面积问题的能力。“交流”中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图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点的坐标的意义,强化了图形和坐标之间的联系。(转载于:数学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为动手操作课,是在给定点的坐标描点的基础上,把图形引入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图形(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求面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点,重点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由点的坐标找相对应的点,再由点依次连接得出图形,判断图形的性质及求出对应的面积。学生会在描点的基本作图上出错,面积也会随之出错,应多从坐标描点上训练作图的准确性。
转识成智思路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点并连线构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出示一些点的坐标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从实际画图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描点能力,准确判断图形的种类后再运用公式求面积就较为简单。在交流时多安排一些有趣的图形,让学生自主观察图形顶点的坐标并描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变式训练的题目设计上采用不规则图形进行类比,让学生自主发现求面积的不同解法,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智慧导航
三、转识成智
(一)温故、导新
师:出示问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何描点?
2、学过哪些基本的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互相核对。
师:规范公式书写(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复习坐标和图形,初步奠定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二)智慧导学
1、自主探究
师:出示例题:描点、连线、求面积。
例1:(1)a(-1,-2),b(4,-2),c(4,3),d(-1,3)(2)a(-2,-3),b(2,-3),c(2,3),d(-2,3)(3)a(5,1),b(2,1),c(2,-3)生:独立完成。
师:找两生板演,巡视纠正。
生:交流讨论,组内互纠互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作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合作。
2、合作交流
生:阅读教材第6页“交流”部分。
师:
1、星形是由哪些点按顺序用线段连成的?说出这些点的坐标。
2、如何向一个不看图的同学描述这个星形图?
生:小组探究,说出点的坐标。让个别学生描述图形,集体纠正。
师:点拨指导,总结点的坐标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好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表示。
(三)智慧质疑 师:出示变式例题:
例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3,-1),b(1,3),c(2,-3),求△abc的面积。
生:独立完成。
师:要求用多种方法解题,引导学生采用割补法。生:组内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师:点拨“割”与“补”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与例1中图形的对比,使学生直观上去观察与规则图形的区别,主动思考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36、37页中的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课设计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为学生创设去风景区“牛姆林”旅游这样一个现实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之后,安排“旅游中的数学”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一课,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做数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情境,再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练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难点、关键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租车方案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永春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县城。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模拟旅游,去目睹一下牛姆林的美丽风光,想去吗?(想),好,让我们一起去牛姆林旅游,解决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有信心吗?(有)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63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4、填写租车方案。
5、学生观察比较哪种方案最合理。
师:我们的租车方案已经列举出来,请同学们观察哪种方案最合理呢!
(1)请学生集体读一读四种租车方案。
(2)说一说哪种方案最合理。
出示问题:假如让你来当我们旅游团的团长,你准备采用方案几呢?为什么?
师: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可能不同。在旅游时,一般我们应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要注意节俭不要浪费,从平常的小事做起,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师:所以我们采用方案( ),因为它最合理、最省钱。
(二)活动二:购门票
师:同学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我们的坐车问题,现在可以出发了。(课件播放情境)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牛姆林。要想去参观那些美丽的景点,我们又该解决什么问题呢?(买门票)
课件出示信息:
公告
开放时间:上午8:00至下午7:00
门 票:成人票价:45元
儿童票价:20元
师: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主要问题有:1、全天开放多长时间?2、买票要花多少钱?)
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做在本子上。
生做题。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说说你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怎样解决。
生汇报。
师:同学们能从数学角度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问题,说明你们用数学的能力提高了。
(三)活动三:用餐
师:买了门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牛姆林那美丽的风景吧!(课件出
示风景图片,并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师:牛姆林的风景真美呀!参观完这些景点,可能大家的肚子也饿了吧!现在该去用餐了(板书:用餐),牛姆林,不仅风景美,农家乐也非常有名,我们一起到农家乐去用餐好吗?
(课件出示菜谱)
师:都有哪些好吃的呢?请看菜谱,提问:你想吃点什么?共需要多少钱?请想一想算一算。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样为自己安排的?
师:� )
师:你们谈得真好!我们每个人单独点菜,点少了比较单调,点多了又浪费了,假如我们每个小组同学刚好坐一桌,你会怎样安排呢?(生思考后,个别汇报)
师:胡老师不仅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头脑的有用人才,也希望你们能健康饮食,做一个健康的美食家。
(四)活动四:购买纪念品
师:同学们,我们玩了一天了,也吃得饱饱的了,现在我们准备回家了,那回家之前我们还得干什么呢?
生:买一些纪念品回家送给爸爸妈妈。
师:对了,让我们一起去纪念品商店看看吧!
三、总结评价
1、师:今天我们去了一趟牛姆林,不仅欣赏了牛姆林美丽的风景,品尝了可口的农家饭菜,还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解决了在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相信这次模拟旅游一定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能不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总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旅游中除了“坐车、买门票、用餐”这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外,还有住宿等;同时应注意安全,
健康,文明,卫生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中有心人,做生活中的智多星。
四、实践活动
1、请估一估到牛姆林旅游你至少要准备多少钱?为自己做一次旅游费用的预算。
2、赶快行动起来为全家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旅游计划吧!(下节课我们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租 车 买 门 票 用 餐 购 物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1、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
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寒假期间我读了《数学教学设计》一书,受益颇深,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数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发言权,记得高中的时候上立体几何,每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某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数学教师,在几何课上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今天当我踏上数学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对于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要想看到木匠造房子时的技巧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搬一套木匠工具进课堂也不容易。因此,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目标。
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说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的板书速度要适当,既要考虑到课的教学进度,又要考虑到记笔记的同学。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而我记得在我上学期交的盘片中,同组的老师就向我提出过,我的板书不太有条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改进的。
浅谈教学反思
XXX 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
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已经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已经在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已经在接受、最利已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已经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已经在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已经在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已经在观察、善已经在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三、反思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反思教学价值,就是挖掘该节课富含的认识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行为教育价值。要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都包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丰富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点滴的数学知识都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一定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好。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函数的思想教学生既要注重问题的现象更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美、怎样欣赏数学美、如何运用数学美,反证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正面出击、有时侧面迂回效果更好;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已经在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进位的道理。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了解,但对“满十进一”算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用小棒操作8+4时,满十了怎么办难以理解,需要小组合作,教师辅导。用竖式计算时,怎样列式不是难点,但一位数加两位数的对位问题容易出错可不能大意。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的规则学生难以理解,必须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在计算中,进位“1”往往会漏加,初学时可以用小“1”或小“.”做辅助防止漏加,还要特别提醒计算粗心的同学没有进位可不能乱加“1”。由于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讲清要求才开始合作,汇报时如何注意倾听他人回答问题,也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在开展游戏活动中一要讲清要求,二要注意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的面,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激趣,重视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的和
谐,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PPT、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开火车”口算)。
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谁来说说你喜欢看些什么书?同学们喜欢看的书真不少,可以看出大家都是好学的孩子。
2.引入情境。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最近新开了图书馆,听说里边的书可多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PPT)瞧,这就是图书馆的一角。(出示课题:图书馆)
二、提出问题,初探进位加法。
1.提数学问题。
(1)看图提问题。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说的很好,那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独立思考,指名提出数学问题,师在黑板上贴问题)
(2)根据问题列式。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你会列式吗?请拿出练习本列出算式。(生列式师巡视)
2.初探进位加法。
(1)初探算法。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大家都同意这样列式吗?(板书:28+4)你们会算吗?我们先来估一估,大概是多少?比30多,多一些)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自主探索)
(2)交流算法。算好的小朋友请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与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现在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
算法一: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来的,先摆28根小棒,再摆4根,先从4根拿2根放到8根里就是10根了,把它捆一捆合在2捆里就得到3捆零2根,就得32了。
师:请你上台演示一下。还有用小棒摆的吗?你是怎么摆的'?
算法二:先从8根拿6根放到4根里就是10根(一捆)。
师:请你上台演示计算过程。
师:试着用小棒摆一摆。
板书:计算方法:①、摆小棒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算法三:我是用看算式直接口算出来的,我是这样算的先算8+4=12 ,再算20+12=32。
师:谁也是这样算的?(板书:②、8+4=12 20+12=32)
算法四: 先算28+2=30,再算 30+2=32。(板书:③28+2=30, 30+2=32)
算法五:我用竖式计算的。(让学生说用竖式计算,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又是怎么算的?)
师:8+4=12满十怎么办?怎样记不会忘了进一。(生讲师板书进位一)谁还会说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多指名回答)
板书:④竖式 (满十进一)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满十进一”
师: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列竖式。
(3)小结。
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有口算、摆小棒和列竖式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几种方法中,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让几个同学说说)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相信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接下来,在刚开始贴出的问题中,选择其中一题,用你喜欢的方法,动手算一算。
师:做完后,同桌小声交流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找生来说算法。
选择1名列竖式的同学上台板演。请你们也试一试列竖式的方法,好吗?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进位加法
1、摘小花儿
(1)机灵狗说咱们班的小朋友个个学习认真,现在大家轻松一下,玩个“摘小花儿”的游戏吧?(出示图)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小花儿,你们想摘吗?给你们1分钟思考时间。(选人计算)
(2)摘一个评价一个,最后评价左边一竖列与右边的题有什么秘密?
2、看谁是个最好的医生
你们看谁来了?(出示琢木鸟图)它可不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快去看看吧!原来呀这里有3棵大树生病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它吧!确诊一下大树的病因好吗?(指名说错因)
四、成功体验,回味进位加法。
1.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2.你想要提醒大家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再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现在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是对教师教学评估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上的错误。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归纳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7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 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红、黄、蓝),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衣服形状的图卡一张。
4、分类操作盘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纽扣,
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游戏活动: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蓝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 ”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蓝、大与蓝、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由于放成一堆的纽扣总类繁多,因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 )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活动。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三正好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分类方法对纽扣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活动延伸:
1、课后为班级里的积木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设计意图:
鉴于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往往都局限于老师的吩咐与要求,因而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小猫吃鱼》数学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猫吃鱼P28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小猫吃鱼》数学课教学设计。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1)生独立做题。(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小学数学教案《《小猫吃鱼》数学课教学设计》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练习一 P30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2)组织生分组交流。(3)反馈讨论结果。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小猫吃鱼》数学课教学设计
20xx年7月3日,我校在多媒体教室组织了“20xx-20xx学年教学经验交流会”,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会上由六年级各科教师代表、各年级段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听了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使我受益匪浅,现谈谈学习收获。
一、备课是上课的根本。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作为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其量也不过是“信口开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想,这也就是梁娟老师说“备课是上课的根本”的原因吧。
二、利用好假期。
杨书花老师在交流时提到,要充分利用好假期。这也充分印证了“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寒假,差距越拉越大。”这句话的内涵。“学霸”们在放假期间会继续进行有效学习,才与其他学生彻底拉开距离。虽然我们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对其进行监督,继续让学生在家进行“高效”学习。三、及时复习很重要。
刘焕梅老师在交流时说,她要求学生每节课上课前都复习一遍上节课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都往往只重视上课时的学习,和课下完成作业,忽略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很重要的过程,刘老师的“课前复习”起到了督促学生认真复习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有所不同,学生的成绩一定会使我们大吃一惊。四、经常关注、鼓励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排� 所以,田宁老师提到要时常关注后进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班的成绩。
以上是我听了这次交流会的收获,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一如既往地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跻身于优秀教师之列。
教学内容:教材43-4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世课我们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理面图形。
二、新授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张纸是什么开头你能把一张正方形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板书:三角形
(2)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组图,教师介绍:下面是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三角形面的物体。)
出示教材40页积木拼搭,认出有三角形面的积木,指一指哪个面是三角形的?
2、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
(2)出示教材44页例题说明:下面都是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你能从这引起物体上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并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
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至第五题。(分小组比赛)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124页--125页。
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老师的家里有五千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生1:可以用这些钱来炒股。赚大钱。(众生笑)
生2:可以把钱进行投资,比如说买保险等。
生3:我觉得还是储蓄比较安全,什么时候用就可以直接取出来。炒股的风险比较大,万一损失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众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同)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五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评:能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从老师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的话,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回忆有关储蓄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生1:我知道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社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储蓄的场所。
生2:我知道储蓄不仅可以帮助国家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能增加家庭个人的收入。
师:说得真好,这是储蓄的优点,储蓄能支持国家,我们可以看以下的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xx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教师投影出示信息)
这些钱就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xx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7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众生点头)
生:我知道在储蓄之前必须要先填写存款单,而且每个银行的存款单都不一样!
生:我知道储蓄分活期和定期两种。在定期存款的方式中,又可以分为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两大类。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吗?(结合例子学生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生1:我知道每个人存款时银行都会给你一个不同账号,这个账号就代表是我们自己。
生2:我知道存款时要写明你的存期。就是说你是存一年还是两年或者几年。
生3:我知道存款时必须要写清楚种类,你存的是人民币还是其他种类
生4:我知道存款时必须清楚你的'存款日期。
[评:学生在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师: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洮西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张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
一、活动内容:
《大和小》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活动重点:
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四、活动难点:
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
五、活动准备:
1、大、小熊、大、小椅子各一个,水果卡片若干。
2、课件。
六、活动过程
1、感知大和小。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感知大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
老师:“宝宝,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看,谁来了?”老师:它们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
老师:“比比看,哪只大,哪只小?”(教师比划)幼儿:一只大,一只小,幼儿:这只大,那只小
(2)引导幼儿分别向大熊、小熊问好。
老师:“宝宝,向大熊问好!”鼓励个别幼儿亲亲大熊或跟大熊握手。幼儿:大熊你好!
老师:“你会向小熊问好吗?”幼儿:小熊你好!
老师:“客人来了,要请客人坐,这儿有两张椅子,比一比,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一张大,一张小。
老师:大的给谁坐,小的给谁坐合适呢?幼儿:大椅子给大熊,小椅子给小熊。
教师请个别幼儿将熊分别送到相应的椅子上。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师幼共同认识熊宝宝送给大家的水果。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想办法帮帮他们,引导幼儿把他们分开,大水果放在打篮子里,小水果要放在小篮子里,然后请幼儿来试试,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游戏:气球变变变
“今天老师也收到了熊宝宝的礼物呢,看,是什么?”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幼儿:吹气。幼儿:打气小朋友给老师加油将气球变大。
“小气球变得怎样了?”幼儿:变大了。
“那要让气球变小,该怎么办呢?”幼儿:放气
教师操作,慢慢将气球中的气放掉。
“仔细听听有什么声音?”幼儿:呲呲的声音。
4、活动结束
师生共同去户外游戏,手拉手围成圆作气球状,听口令变大变小。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根据抛物线的定义解决问题,会求抛物线的焦点弦长。
教学重点: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有关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授:
例1、点M与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5=0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略
例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
解:略
例3、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
解:略
点评:1、本题有三种解法:一是求出A、B两点坐标,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的长;二是利用韦达定理找到x1与x2的关系,再利用弦长公式|AB|=求得,这是设而不求的思想方法;三是把过焦点的弦分成两个焦半径的和,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
2、抛物线上一点A(x0,y0)到焦点F的距离|AF|=这就是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焦点弦长|AB|=x1+x2+p。
例4、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使P点到焦点F与到点A(3,2)的距离之和最小。
解:略
三、做练习:
第119页第5题
四、小结:
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需判断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和确定p的值,过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有时用焦点半径公式简单。
2、焦点弦的几条性质:设直线过焦点F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①;②;③通径长为2p;④焦点弦长|AB|=x1+x2+p。
五、布置作业:
习题8.5第4、5、6、7题。
数学教学设计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
31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 65-3= 6例 2 65-23= 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教学设计示例
运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 (2)16m4-n4.
解 (1) ax4-ax2=ax2(x2-1)=ax2(x+1)(x-1)
(2) 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 (2)x2+xy+y2;
(3)25x4-10x2+1; (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 =(5x ) ,1=1 ,10x =2·5x ·1,所以
25x -10x +1=(5x-1) 。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用箭头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与多项式9x2+6xy+y2中的对应项,其中a=?b=?2ab=?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 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 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 把1- m+ 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 ”是 的平方,第二项“- 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 1- m+ =1-2·1· +( )2=(1- )2.
解法2 先提出 ,则
1- m+ = (16-8m+m2)
= (42-2·4·m+m2)
= (4-m)2.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填空:
(1)x2-10x+( )2=( )2;
(2)9x2+( )+4y2=( )2;
(3)1-( )+m2/9=( )2.
2、下列各多项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成什么式子?如果不是,请把多
项式改变为完全平方式。
(1)x2-2x+4; (2)9x2+4x+1; (3)a2-4ab+4b2;
(4)9m2+12m+4; (5)1-a+a2/4.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4a+144; (2)4a2b2+4ab+1;
(3)19x2+2xy+9y2; (4)14a2-ab+b2.
答案:
1、(1)25,(x-5) 2; (2)12xy,(3x+2y) 2; (3)2m/3,(1-m3)2.
2、(1)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的“-2x”改为“-4x”,原式就变为x2-4x+4,它是完全平方式;或把第三项的“4”改为1,原式就变为x2-2x+1,它是完全平方式。
(2)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4x”改为“6x”,原式变为9x2+6x+1,它是完全平方式。
(3)是完全平方式,a2-4ab+4b2=(a-2b)2.
(4)是完全平方式,9m2+12m+4=(3m+2) 2.
(5)是完全平方式,1-a+a2/4=(1-a2)2.
3、(1)(a-12) 2; (2)(2ab+1) 2;
(3)(13x+3y) 2; (4)(12a-b)2.
四、小结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是:
1、首先要观察、分析和判断所给出的多项式是否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这个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它进行因式分解。有时需要先把多项式经过适当变形,得到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把它因式分解。
2、在选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关键是看多项式中的第二项的符号,如果是正号,则用公式a2+2ab+b2=(a+b) 2;如果是负号,则用公式a2-2ab+b2=(a-b) 2.
五、作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a2+8a+16; (2)1-4t+4t2;
(3)m2-14m+49; (4)y2+y+1/4.
2、(1)25m2-80m+64; (2)4a2+36a+81;
(3)4p2-20pq+25q2; (4)16-8xy+x2y2;
(5)a2b2-4ab+4; (6)25a4-40a2b2+16b4.
3、(1)m2n-2mn+1; (2)7am+1-14am+7am-1;
4、(1) x -4x; (2)a5+a4+ a3.
答案:
1、(1)(a+4)2; (2)(1-2t)2;
(3)(m-7) 2; (4)(y+12)2.
2、(1)(5m-8) 2; (2)(2a+9) 2;
(3)(2p-5q) 2; (4)(4-xy) 2;
(5)(ab-2) 2; (6)(5a2-4b2) 2.
3、(1)(mn-1) 2; (2)7am-1(a-1) 2.
4、(1) x(x+4)(x-4); (2)14a3 (2a+1) 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和灵活运用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例1和例2的讲解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当堂能够掌握运用平方公式进行完全因式分解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93。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第一次接触分数,学生们可能既感觉好奇,又感觉陌生。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分数“几分之一”并了解“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分数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分过)
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课件。
1、(课件出示4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2块)
2、(课件出示2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现在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1块)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中叫什么?(平均分)
3、(课件出示1个月饼和2个小朋友)师:只有一块月饼,能平均分吗? 生:能。师:每人分得了多少呢?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二、引入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看课件,电脑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一半是2份中的(生:1份)。其中的一份是1/2。
师:这叫二分之一,学生们齐读:二分之一。
师:刚才电脑是怎么写的?生: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师:观察的很仔细,师一边板书(1/2),一边讲解。-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月饼的另一半是不是1/2?生:是。
师:也可以用1/2来表示。
师: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读出平均分的重要性。课件显示:把一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1/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把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谁的1/2。2.动手操作。
每人拿出自己手中的纸(长方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斜线画出来。全班交流讨论: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 的? 汇报成果。
发现问题:不同的折法,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探究答案: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
(二)发现分数
师:我们学习了1/2,还想学习几分之一? 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拿出纸(正方形)想折出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把其中的一份用斜线涂上颜色。
全班交流,让学生们说说: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师:生活中,可以()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三、知识拓展
大家都知道小叮当有个神奇的口袋,真可谓无所不有。瞧,它连装修漂亮房子的木头都有!(课件出示:露出同样长的一局部,第一根标上1/2,第二根标上1/3)猜猜看,哪根木头长一些呢?
生1:第一根。生2:第二根。
师:不着急,先独立考虑,还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同学考虑,讨论。汇报交流。
师:�
师:为什么?
生:1/2比1/3大!
生2:不�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它们露出的都一样长。第一根表示1/2,肯定是平均分成了2份,露出了一份,藏着1份。同样第二根肯定师是平均分成了3份,藏了2份。所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都同意吗?想看看到底哪根长吗?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今天我们认识的分数分子都是1,有没有其他的分数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到书中去找找答案,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研究。
活动内容:10以内的环形计数
活动目的:
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
感知周围生活中环形数的现象,了解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环形物品:如圆盘、花盆等
2、引导幼儿发现环形物品的特点。
3、盘子、自贴纸、纸、笔等。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思考:物品上面的东西有几个?要怎能数?让幼儿自由数。
展出幼儿的结果。引导幼儿思考: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大家数的结果不一样?你们是怎样数的?
请幼儿思考:怎样数才能准确地数出盘子上的图案?
请幼儿围绕“有什么标记的方法”自由探索准确的计数方法,感受环形计数的要领。
比一比、说一说什么方法又快又准确?
引导幼儿交流: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环形排列?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环形排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
(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
(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
(6)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难点: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50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0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二、讲解新课
1。角度制规定:将一个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叫做1度,故一周等于360度,平角等于180度,直角等于90度等等。
弧度制是什么呢?1弧度是什么意思?一周是多少弧度?半周呢?直角等于多少弧度?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如何换算?请看课本,自行解决上述问题。
2。弧度制的定义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如图,半径为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的终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终边与圆交于点。请完成表格。
我们知道,角有正负零角之分,它的弧度数也应该有正负零之分,如—π,—2π等等,一般地,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角的正负主要由角的旋转方向来决定。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
四、课堂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如:3表示3rad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课后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如:3表示3rad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