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优秀8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本文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本课程范文 篇1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程改革,实践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school shall establish "to the school for this" teaching research system, encourage teachers in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to the school for this" for research base in school, with teachers as a main body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eachers met in the real proble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study, it is a kind of system, is also a kind of way. Through the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goa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is is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course system, and also the need of the new course system security, but also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ffective way of learning school.

Keywords: school-based research, curriculum reform, the pract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校本教研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新的课程体系在中小学的实施,一些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创造性实施新课程,这对于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校本教研对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途效途径。从所周知,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在专业上获得发展的土壤,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保障了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权力,为教师成长营造一种氛围,在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氛围中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交流,从而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那么,校本教研与原来的教研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校本教研有什么特点呢?应该说校本教研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它是在原来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诞生的。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原来的教研活动。首先,它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学校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学校的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教师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是在实践中对实践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不是为了构建宏观教育理论,而是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最后,这种研究是教师全员参与的,不是个别教师研究,不是特级教师或者骨干教师的专利。新课程的顺利推进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每一个教师的热情投入,而不仅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这就是需要每位教师都能把校本教研看作是自己的职责,为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实践价值

随着校本教研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出校本教研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的实践价值。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教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更趋多样化。在新课程实施前,学校教研关注教师如何“教”比较多,关注的是对教法、对备课的研究,以及教师基本功的培训,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落实等等。往往采用以学科组、年级组研究讨论的形式居多。在新课程实施后,教研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在形式上也打破了过去的固定模式,这说明研究内容从外部指定主题走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主题。第二,教研活动的视野和研究群体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发展,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行为跟进。教研活动的主体从单一走向集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第三,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活动效果从形式走向实质,在校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全部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梳理求解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鉴于其独特的实践价值,校本教研日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反映,学校每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原来是主任、组长安排教师参加,现在主动要求上研究课的中青年教师多起来了,出现了连续上二、三节研究课,一周多个教师上教研课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反映,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后,教师在听课、评课更注重交互研讨,更关注学生的快乐程度以及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合作学习;而且,校本教研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组织专题研讨,学习交流,进行个案研究,讲述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故事,写反思日记等。校本教研的实践价值并不是它本身,而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新的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校本教研有其独特的实践价值,那么校本教研在学校中怎么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呢?

(一)加强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抓校本教研校长应是第一责任人,“以校为本”的各种教学研究制度和管理制度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管理到位”三到位。要建立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研究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整合学校的教研资源;教务主任要做好校本教研的管理工作以及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资料收集、考核工作;教研组长要做好具体组织管理工作,要建立校本教研网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校际间相互切磋、协调、交流合作、共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提高。

校长、主任、组长要深入课堂,认真上课与听课,发现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与难题,研究问题不要脱离实际,否则空调无物。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而不研则浅,是说教师如果不搞教学研究,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就无法提高。所以,教学研究要“以校为本”面向教师、面向课堂、面向实践,为学校营造宽松和偕的教学研究环境。“要形成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办公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者的新理念。”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好的领导,校长要带头与老师们平等探讨问题,平等交流、研讨和点评,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课改热情,激励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超越自我,使校本教研更具主动性、针对性和实验性。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学校,研究型学校。

(二)抓校本教研,要形成反思习惯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经验十反思”,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反过来思考,它包含着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对已有认识过的事物重新认识,可以说,它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放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呈现方式,将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教学效果重新进行评估和批判性思考,以此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形成对教学现象、现实问题的独到见解,从而不断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一种不断对自己检查、评估、反馈、调控和调节的能力。”自我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在校本教研中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们专业发展,但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现在每个教师们的压力都很大,职业怠倦感都很强,刚刚参加工作还有一份热情和好奇心,久而久之教学工作变成简单重复的机械工作,从而滋生出严重的职业倦怠。一个做自己喜爱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人,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去热爱去追求,那么,这样发自内心的快乐会给他的工作带来动力和热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思、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观念等问题。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反思中消除职业怠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反思型教师。

在校本教研中,首先要做好课前反思,有效提高教师的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做好课中反思,能即时的、及时主动的在行为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教师需积极进行课后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和行为进行分析,理性分析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孔子说:“静坐常思己过”说的就是反思的重要性和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校本教研活动要有研究意识,使研究与反思成为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活动,关键是教师要养成研究问题习惯,真正使反思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使教师找到工作本身的乐趣,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推动课程的改革。

(三)建立校本教研集体研究制度

校本教研要从单一走向互动,要研究教研活动视野和研究群体发生的变化。现在很多学校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形式也千变万化。在校本教研究活动中,教师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实质,从单一活动走向集体活动,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

教师集体合作研究是校本教学的标志和灵魂。注重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同伴互助,在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教师团队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之间的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军奋战的倾向。同时,要加强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在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中,专业引领是关键。“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包括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员。”首先,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采用结对子、研讨等形式给普通教师以帮助和指导,因为这些教师们经历,对普通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学校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专业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关注实践,深入课程,切实给教师提供有效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学校内,构建一种研究文化,形成一种教师全面发展机制,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校本教研的现实问题与思考

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及困惑,制约着校本教研的开展,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师负担太重,已不堪重负

教师负担太重已经成为制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首要因素。目前教师负担较重,工作量大,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压往往效果不佳。升学压力剥夺了教师很多的精力,可以说这是个普遍观象,他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更没有时间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现在老师太辛苦,人们把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升重点高中当作是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唯一途径,而分数又是唯一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各中小学一味追求分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前途与学生的分数息息相关,教师已不堪重负。

(二)教师兴趣不足,问题意识有待提高

不同教师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不同,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持提高。校本教研原本是为了推动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希望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教师的自己问题。因此,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如何调动教师自主研究,激活教师潜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的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发现不了问题,也分不清问题的轻重,没有问题校本教研从何谈起。

(三)学校所受干扰太多

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气氛很浓,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各级各类各个部门的检查、验收、评比等干扰牵涉到学校大量的精力,影响校本教研工作进行。地方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各类知识性竞赛活动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把家长、教师导向到应付竞赛的境地。

(四)校本教研专业引领不够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强烈呼吁希望得到专业人员更多的指导。他们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专家高层次的指导。毕竟教师的视野、见地和研究水平是很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能到基层学校给予指导帮助。在校本教研时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有的统得过多过死,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教师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五)校本教研要形成“大校本”的格局

校本教研固然以“校”为“本”,但是,并不是固守本校,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校际间的合作,也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大校本”的格局,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校本课程 篇2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以来,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验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拟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以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作一探讨,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①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②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1.教师课程意识的变化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长期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形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总在无形中对课程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完全模仿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大体上说,这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其教学理论体系只有关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方面,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缺乏“课程”的结构性。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教学就是给学生复现固定的知识,认为“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的解释者与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

课程知识是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就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③(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来,进而开发出更合理的课程系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政策,因此教师不可能具有多少课程意识和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更无从谈起。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教师已经从国家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定者了。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不仅给教师创造了秀大的课程设计空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有关信念、教学风格,以及有关的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④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逐渐积累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介入课程开发,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而“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为教师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广泛参与,要求教师与教师及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其他参与人员密切合作。然而,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去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外界之间在学术上缺乏沟通与合作,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教师与课程专家的专业对话,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首先提出行动研究,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探索活动。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认识,就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不断地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

(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自已的空间、注重差异性的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一致。

1.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除与课程研究专家、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还要参与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学科专家、教师)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⑥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

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自由的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我国在只有单一国家课程存在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新基础课程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⑦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让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它自动消失。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个别化课程,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一片空间。

3.差异性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

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比如,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来看,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还不是很强。从课程管理模式来看,学校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从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来看,偏向于技术的取向,缺乏文化的重逢。另外,教学任务重、时间有限也是制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瓶颈,难以保证其参与的质量。如何创设有效的条件和途径,进而实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它是指学校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培训基地,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教师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时间支持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教学变革,避免以增加教师负担的方式进行。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

3.学校文化建构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⑧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多种因素的互动,而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4.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5.赋权予教师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学视为专业的职业”⑨之后,教师专业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TheSecondWaveofEducation-reform)”。这“第二次浪潮”更加注重学校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引起了人们对“赋权予教师(empoweringteacher)”的普遍关注,“赋权予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设专业化的学校环境,并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包括课程的决策权。⑩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的课程程度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指令,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只有给教师赋权增能,肯定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才能成功。

总之,在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惟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而教师也需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新课程:理念、效果与局限[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3]任友群,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J],上海: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马云鹏,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4)。

[5]转引自周晓燕,“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2(6)。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7)。

[7]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8]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研究,2001(9)。

校本课程范文 篇3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并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如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应大力利用与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开发。灵活自主地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对体育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发课程的教师具有更好的专业特长及教科研能力,同时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对促进教师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开发运用好校本课程,对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条件

一所学校内,某一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有很大的作用。校长及学校领导层所倡导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开发一个校本课程,形成一个教学特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的很多环节,所以开发一个校本课程离不开校长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我在开发我校武术校本课程时,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工作:制订详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开发计划,送交校长室,说明开发该课程切实可行;多参加与武术有关的社会活动,积极培养校内武术特长生,增强武术运动的校内外影响力,扩大校内武术运动群众基础;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做好铺垫工作。

开发校本课程一般还要看学校的办学软硬件条件能不能满足所开发课程的教学及训练需要。软件方面的师资力量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起主导的作用。一般学校必须最少具备一名武术专业的教师,并且要具有除一般武术教学外的从事专项教科研和业余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硬件指学校能够提供的专项教学及训练所需要场地、场馆、设施等。武术运动除对练外都为个人项目,且除专业训练外对场地、场馆的要求也较低,所以一般学校都具备开发这一课程的场地这一条件。

学生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因此,开发任何—个校本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阶段的特点,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且适合年龄发展特点的教材。

多年来,由于我校武术特色操的创编和施行,体育高考都以武术专项为主打项目,并有许多武术特长生被多所体育院校单招录取……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武术运动的群众基础,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创造了条件。

三、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1)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研究专家马什说:“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共同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编订教学及活动内容,制定学习效果评价及激励办法。认真细致地完善该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保证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和高质量地完成。

(2)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两个部分开设武术教学和锻炼课程:开发出武术特色操,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并同广播操一起每天出操;从高一年级开始穿插开设两个学年的武术课程,分别从水平五和水平六两个水平段进行学习。

第一学年(水平为五)要求能够积极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能够定期进行武术学习和锻炼。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学会武术运动基本功,掌握基本手法、腿法、步法、五步拳、四个腾空(飞脚、旋风脚、摆莲腿、旋子)和简单动作组合;掌握初级长拳一套,初级器械运动一套。

第二学年(水平六)要求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进行锻炼,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42式太极拳和散手运动:拳、腿、摔的基本技法;能够参加班级或学校内组织的教学比赛,掌握简单的比赛规则,掌握武术运动常见损伤的处理办法。

(3)开发学生和社会资源。现代社会体育机构遍地开花,在我们的学生中也不乏有部分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武术的,这部分学生有的个人运动水平已经很好了,那么我们在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时候就可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功能,培养他们成为骨干,并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社会上有很多民间拳师在当地小有名气,我们在水平六的学习段就聘请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拳师来我校义务授课,主要讲解一些传统的武术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和学生交流,拓宽学生武术运动的知识面。

四、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阶段性成果

校本课程范文 篇4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丰富 美术课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普及,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已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已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

一、美术课程的资源

美术课程的资源无比丰富,而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颁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导向性内容标准的制定,就是要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美术教学留下巨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实施高师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对旧模式的突破,仅仅使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a.图书馆资料资源。b.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许多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的美术院系,都充分利用专门的美术展厅,利用教室的过厅、门厅、画室的墙面等,来扩大美术作品展示的场所,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c.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内课程资源,尽量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美术课程建设、美术教学管理方面,应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对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校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很广泛,主要包括:a.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地、市、县级文化馆、少年宫等);b.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c.艺术家工作室和民间艺人手工作坊。

二、地方特色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蜀山皇后”四姑娘山,还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大自然赐予的自然景观外,还有着绚丽多彩、历史悠久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藏民族在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羌民族在岷江流域依山而居与大山共存的农耕文化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涵盖了包括建筑、服饰、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丰富着华夏文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阿坝师专美术系,自1987年招收第一届美术专业班,已近二十年。在长期的美术教学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藏羌民族图案、装饰、建筑”,作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列为本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

美术课程被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文化渗透到了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等课程,生活以其丰厚的积淀,丰盈艺术创造的源泉。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以骨干教师为学术带头人的造型艺术工作室、设计艺术工作室,将学生不断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引向艺术创作,形成了教师以美术创作,科研带动美术教学的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以美术创作激发学习与创造的热情,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风气。近十年来,师生的美术创作成果丰硕,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大展、省级美展并获奖,学生创作的作品也在四川高校美展、四川美协主办的专业美展中参展获奖。

所以说,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着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因为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与知识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知识网络化的今天,培养每个个体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们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会或国家方面,现代教育应该着重于树立和传播以“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本土发展”或“内在发展”的理念。

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恰当地理解美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教育与生活”意味着: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观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然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以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溺爱的家庭环境助长了“独生子女症”的非健康状态。在我们的“藏羌图案装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把课堂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的生存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热情、纯朴,感动着我们这些来自城里、来自内地的学生们。这种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藏羌民族在建筑、服饰方面独特的创造,同时还让学生们在与藏羌民族同吃同住、一同唱歌、喝酒、跳锅庄的过程中,学会了生活与创造,这不正是当代教育想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吗?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引入课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自己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育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所以确立新的教学观,明确教师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为了有效贯彻这样的教学目的,达到有效激发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在大一色彩基础课中,增加“羌族图案”课程,并将课堂放置于羌山村寨,学生们带着收集、整理羌族民间图案的任务,在羌寨一边写生,一边拍照,一边收集羌族绣片、围裙、头帕上的各种图案,为期一周。返校后完成一组“羌族图案”变形作业,写一份相关的考查报告,再加上自己的速写、照片,打印成册,并在美术展厅、走廊艺术窗里作汇报展览。在大二开设“藏羌建筑”课堂,也是先由主讲教师简略介绍藏羌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给出任务,回来交考查报告,完成“藏式风格”或“羌式风格”的建筑手绘图(有条件有能力的也可结合电脑软件设计课,作电脑立体效果图),并作汇报展览。

通过这些有益的教学实践,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责任要明确,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变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开放性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改变教学观念,创办特色学校。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领导管理层必须思考的问题。但要将这些思考变成行动,必须依靠一大批特色创办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学术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和不断追求创新的骨干教师。总而言之,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根本,是否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将成为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10、11期,2003年第5期。

[2]《中国美术教育》,2003、2004年

[3]《教与学的艺术》,(日)事川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校本课程 篇5

关键词:校本课堂;参与;决策

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因而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研究者。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意识转化问题,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们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年长者)对课程开发还采取排斥的态度。年轻的教师虽容易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校长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应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2 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

尽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但它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国家课程机构的观点、地方政府的需要、课程组织的压力,地方工商业、各种专业协会、大专院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也理所当然负有综合协调这些因素的责任。从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长主要有3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三是协调好学校与科研部门的关系。

3 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身教育哲学的产物,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合作的结果,这样就必然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呈民主开放状态才可能保证交流渠道的广泛和畅通。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教师们真正接受领导的依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课程选择权,这就要求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否则就难以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需要全校人员的协同努力,其中,校长是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主要责任人。

4 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说,校长必须考虑给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给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与内容(例如可以采用中心布告栏的形式或简报的形式不断通报学校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沟通的优先权必须审慎地设置,分享信息的各种方法也应仔细考虑(如可以设一个校长开放日,让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与校长直接沟通)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都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5 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校长应该设法让这些人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始方面拥有哪些权力,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

首先,学生层面。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帮助下确定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学习项目。

其次,教师层面。教师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开发的课程的具体项目,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纲要的编写,最后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查。这里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手段。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层面。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与审查,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6 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学校就不仅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的开发机构。无疑,这会给校长增加一些新的职责。具体地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校长至少应承担如下一些职责。

校本课程方案 篇6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诵读古诗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内容。学生诵读古诗词,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 …化智慧。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而诗歌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奇葩。它不仅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文思敏捷,言谈儒雅,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小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古诗诵读顺应了儿童喜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大声诵读中得到愉快和喜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开发我校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为校本课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和深化。

2、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培养求知乐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的诗韵、写作技巧等浅显的写作手法。

4、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使小学生能大量积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提高想象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初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健康心理,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5、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6、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三、开发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

以学生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词诵读比赛。

2、教导处加强各班平时实施情况的检查,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统一检测。

3、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好教材、好课,学生好的作品等进行展示评价。

4、语文教师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相关栏目内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该学生的兴趣、需求、效果等。

五、课程管理: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是策划和实施古诗文诵读课程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奖惩条例。负责对各年级古诗文诵读课程的落实、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和成果评比,以及资料积累等。

2、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课程的意识。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凸显课程特色效果。通过宣传、校园建设、展示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渗透,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进一步形成办学特色。

实验小学教导处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凌海市实验小学

校本课程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理念;体育校本课程;矛盾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81-03

Thinking of sportsbased curriculum

JI Xiaojing1,WANG jian1,HUANG Haohao1,WANG Wei2,JIA Ping1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Jiangs u 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 14000,Jiangsu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b ou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sportsbased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principl 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rough the reunderst anding of the concept. It also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 n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concept of schoolbase curriculum; sportbased curriculum; contradictions and suggestions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即集权制“国家课程”,又称“国家统一 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具有强制性 ,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脱节现象。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 形态。校本课程是我国国家管理体制变革的产物,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共同形成 了我国 “三级课程管理”的全新格局,以实现课程管理中权力与责任的重新配置。其旨意 在于赋予学校应有的教育权力, 组建课程管理的民主共同体,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问题, 并最大限度地给予师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回归。所以,校本课程不 是静止的、一经开发就一劳永逸的成果,而是不断生成的,始终保持着对话的不断展开,从 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就是一种变革。

1 校本课程

世界教育领域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源于对50和 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校本课程”,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 ,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 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校本课程理论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 念和一个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1.1 校本课程定义 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 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 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 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合作的课程发展过 程与结果。

1.2 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再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说它是理论问题,是指校本课程 开发并不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特别技术,它有着超出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忽略这些理念或 假定往往会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失去意义;说它是实践问题,是指校本课程开发是一 种“落实”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知识是境域化的,是从缜密的实践中得到的,也是师生共同 构建的。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理念和观点来自实践的总结,反过来,理清理念与观点则可使 实践方向正确,少走弯路。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观点,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精辟的论述,但这些论述有不少 是即时性的,缺乏一致的逻辑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一书中,将校本课程开 发理念归纳为知识再概念化的理念;草根式民主的理念;文化回归理念;学校重构理念;给 教师赋权增能的理念;面向教育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的理念6个方面。从理论上的革新落实 到具体的各个学校教育现场,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继承、归纳和反思 ,而这种变革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了地方与国家课程差异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理 念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是对以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 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理论基石与指路灯。

2 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及实施中的矛盾

校本课程是国家宏观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课程的必要且重要补充。我国幅员 辽阔,南北东西地理及

投稿日期:2009-11-17

作者简介:季晓静,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气候差异显著,如果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那势必不能满足不同 省市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 成部分,体育主要是由身体练习的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及特殊性,加上它对场地器材及天 气气候等环境的依赖等,因此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就显得更为迫切。

体育校本课程定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为达成学校体育目的 或解决学校体育问题,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学生体育需求与兴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 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一个持续和动 态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体育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分支,其开发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在各 级学校生源的不断增加,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 够、体育教师紧缺等现象,这些方面在高校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 设施与现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冲突。现代学生个性十足,追求新奇与冒险,传 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激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与内容重复使得学生 和老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提不上去。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如此多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校想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解决以上 问题,这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得到了国家的确 认,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如“素质教育”一样,成 为基础教育的响亮口号。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依然是个新生事物,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的分析,我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并对现实操作与实施过程中出现 的若干问题指出实际操作与贯彻原则之间的矛盾。

2.1 科学决策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政主体是学校,即学校享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 任。根据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安排,学校课程以国家为主,国家、地方和学校 分别享有不同层面的课程开发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 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应制定一套细致的开发计划并重新构建体育课程实施的原有机构如教导处 、教研组、备课组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 充分审视自身学校的特点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才是体育校本课程所需要的。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科学决策与完善的理论准备是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

矛盾与建议:虽然国家课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的地域性,但国家课程有容易集中各 方面人员和力量,拥有专业的课程编制人员,保证学术质量的优势。校本课程给了地方一定 的自主性,但不是盲目的。国家鼓励地方开发校本课程,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 程过程中却摒弃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一味追求响应教育改革的表面现象,在国家号召下的校 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根本的教育宗旨。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知半解,出现了 匆匆开发,草草收场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层面出现“教材编写热”,国家赋予的这种权利 是为了更好的为校本课程服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其特殊性,不同的学校适合不同的开 发内容,而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过早的编写教材只能束缚开发者的 思想,而教材本身也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在课程开发完善之前盲目编写教材只能造成资源 的浪费。

2.2 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地域性这一原则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国家课程虽能 保证学校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好地把握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需求,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 同使得很难在同一课程纲要下在体育课程目标上达到同一水平。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保证 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学校的特 点和环境资源,引入合适的校本课程内容,如现在比较流行的轮滑运动,沿江地区可开展划 龙舟运动,少数民族可以将民族特有的舞蹈与游戏引入到体育校本课程中来,在保证达到课 程目标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势。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充分重视了各地区、各校的差异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千校一貌,千生一面” 的弊端,加快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带动了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开 展。

矛盾与建议:从我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来,一些地区如上海、武汉、广州等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随着现在国家对校本课程的倡导,校本课程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学校也 想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学校现存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方面成功的例子 已 有不少,造成了一些学校的盲目学习,将别人的开发模式运用到自己身上,忽视了体育校本 课程开发的地域性原则。比如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高校中开展了定向运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比较发达城市的某些高校也要将定向运动作为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的话可能就会困难重重,效果不好甚至产生消极影响。这其中涉及了地方资源问题:城 市较小,高校校区多且都紧密相连,校园面积大环境优美,周围公园河流多,为小范围开展 定向运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源;一般发达城市面积较大,现代建筑物多且密,人流车流 量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定向运动的开展。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什么样的内 容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而定,可以借鉴学习开展成功的学校的经验,但不能盲目跟随开发 一样的模式,“依葫芦画瓢”、“拿来主义”这样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很注重学校自己资源的开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比如充分开发学 校的自然资源与教师资源等,这些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因素,但对一些无形资源如 当地的人文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人士的参与。想要开发 出一个符合当地特色和需要的成功课程,就不能闭关不出,要多与其他的学校交流经验,毕 竟一个学校的师资、经验有限,集思广益,通过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人士的交流,可以使得对 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校本课程认识更加深刻,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可能使得开发出来的 课程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教育者的质疑,或开发出来的课程没有可发展性,不能被普及 推广。

2.3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能更好的贯彻国家体育健康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育 课的学习过程中能获得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和体育技能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健 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体育课程由“育体”向“育人”的转变,给体育课程的构建提 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沿袭了很多年,学生对之很难提起兴趣,体育课 上表现不积极,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甚至有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 。这些现象都严重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虽然体育校本课程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 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课程的最终目的是 让学生在体育校本课程中更好的获得体育学习的效果,实现“健康”这一宗旨。背弃了这一 宗旨的体育校本课程将失去任何意义。

矛盾与建议: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几条原则和标准就能说的清楚 ,在国家鼓励校本课程的洪潮中,一些学校盲目追求自身学校资源的利用,在缺少场地和器 材的情况下,“放羊式”教学成了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学生多喜欢呆 在一起聊天,看书,甚至回教室睡觉,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意义。学校在体育课实施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如何在学校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贯彻健康第一的宗旨是体育校 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曲解体育校本课程意义的“放羊式”教学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现象 ,选择合理的开发内容;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解决体育课上遇到的这些问题, 让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真正体育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2.4 满足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个性的原则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大学生们参加运动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 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发展,校本课 程开发也是和这一新的时代潮流相吻合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其 发展的可能性来开发不同的课程,它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由于人的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 同,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矛盾与建议: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学生、社会人士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开发一 个好的能被学生接受的体育校本课程,就不能忽略学生这一重要因素。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过程中出现学校、教师注重自身学校特色和资源,忽视学生需求的状况,虽然课程开发 解决了校现存的一些问题,但课程的开发满足不了学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反而使得 教学质量下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在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与 学生多交流,给予学生参与课程选择和安排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课程必须 面向所有学生,其范围相当广泛,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己有的经验组织学习 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追求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忽略了体育 课程应达到的目标。这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时代,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其对新潮运动 如“滑板”、“轮滑”等的渴望,但体育课程有自己既定的目标和需达到的标准,不能为了 一味满足学生兴趣就摒弃了一些传统体育内容如体操、体育基本技能走、跑、跳、投的学习 。

2.5 赋予教师参与制定和实施课程权利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 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课程标准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 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 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最有决定课程的权力,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体 育校本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大一统的体系,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制度观;教育是一种造 就人的事业,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体育课程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增进健康,强身 健体,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参与课程开发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利于师生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挥;教 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 者和评价者。

矛盾和建议: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师在参与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不愿转变角色;教师拒绝合作,不愿改 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教师不愿为体本课程开发付出大量的精力;教师害怕打破安定的现状; 教师心理状态不积极;教师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认识;体育教师本身素养的缺失 ;传统教育体制下形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教 师对管理形不适应;学校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的缺乏;学校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等。 所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应对做好教师工作,加强校本培训;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提 供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倡导开放的教师文化;不断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合作实 践;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正确认识;强化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是体育教师有效地参与校 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基本前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激励机制;注重寻求校内外支持,与校内 外各方加强合作;形成民主组织结构,建立学校新文化;提供课程资源保证,激发教师课程 开发积极性。

3 结 语

校本课程开发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既给我国教育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机遇,也使 得我们在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概念和理论的成功与否不是纸上谈 兵,只有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完善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 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体育教 学现存的一些问题与矛盾,许多地方层次的学校在体育校本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借鉴开发成功学校的经验,也要充分深刻的认识开 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认清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在保证基本理论基石坚实的基础上,用开 发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勒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

[2] 王杰峰,姜军。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现实与挑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 8.

[3] 霍俊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

[4] 孙冬青。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9.

校本课程范文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80-02

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国家将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预示着校本课程在今后将成为广大中小学的课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大亮点。

一、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实施的全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从课程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因此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依据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照顾到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本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依据学校的特点,本校学生的个性特征而开发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繁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特长来学习这些课程。校本课程是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和动态性。

4.有利于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以往学者专家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所有与课程有利害关系的人士均可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这样,学校成为课程设计的权力主体,使得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5.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特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教师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出了学校的独特性,扩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主动权,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开发和创新,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对学校来说,应通过开展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对教师来说,要进行自主学习,多阅读一些关于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与报刊,以获得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启迪。

三、校本课程的分类

依据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可开发六大类课程。

一是学习拓展性课程。以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为基础,开展与这些基础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竞赛,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是科技探索性课程。内容可选择制作飞机模型、无线遥控玩具、网站制作、软件开发、天文观测、地理探险、生物工程等等。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艺术欣赏性课程。内容有电影、电视的艺术欣赏,中西方美术作品欣赏,舞蹈、音乐、书法、文学欣赏等。目的是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是生活类课程。内容有社区服务、植物栽培、家务劳动、学习安全生活常识等。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五是体育类课程。可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也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开发一些体育课程,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

六是报告、实践性课程。内容有学科教学、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辅导等为主题的讲座、校外人士辅导及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应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文化、学生与自我这四个方面,以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满足不同学生的生长需求。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1.“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杜郎口教学即教室三面墙全部设为黑板,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前后的黑板,均被分为八块,侧面及走廊墙面的黑板均被分为十二块,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固定的一块小黑板,余者或以小黑板为补充,或以水泥地面为黑板,作为自己的展示空间。学生在上面默写、作题,增强了透明度,强化了竞争意识,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便于老师纵观全局,集体讲解,在第一时间反馈订正。杜郎口中学是让学生在黑板默写,学生互相交换、当场批改。学生把默写内容展示给大家,并且由学生互改,既让学生多了几分学习动力,又让学生在批改他人的作业中又得到一次提高,它更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因为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需要,特别是被同伴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是老师可利用的教育助手,所以这块被学生占领的小黑板,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人生大舞台。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基本模式包含“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主动参与;促进和谐发展”三项课堂教学要求;“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备课预习;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六个环节。每节课要求教师讲解不多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超过35(分钟),简称为“三三六”或“10+35”模式。

2.杨思教学模式

杨思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六个基本环节

(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当堂训练、批改。布置作业;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3.蔚县剪纸艺术

蔚县剪纸知识体系方面:蔚县剪纸概述;历史沿革:剪纸起源,初创阶段,成熟阶段,创新阶段,鼎盛阶段;制作工艺:剪纸的分类,制作流程,艺术特色;通过这三个板块,学生能够理解或掌握蔚县剪纸的历史沿革和剪纸工艺等知识。教材结构方面:教材共有十四课,每课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图文并茂的正文,相关知识的拓展,课后作业练习,这些就是蔚县剪纸教材的结构特点。课程内容包括:戏剧人物脸谱,文物古迹,皮影,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等。学生的剪纸也富有创造性,造型生动活泼。教学过程:请教当地艺人,力求客观全面真实准确。

蔚县剪纸艺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生健全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崔允■,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