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适应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特点,教与学,因材施教。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一共有22名学生,全是农村子女,家长对教育教学不够支持。在升二年级时从上一个年级降下来5个差生,然后在城关一小和二小读完一年级后转来了3名差生,再加上到我们班入学时学生年龄改小到六岁,我班升二年级时一个差生都没留级,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环境比较差,种种原因,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只有向困难挑战,努力工作吧。
三、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能认读万以内的数,正确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在图形中找规律。
四、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五、 教学内容
1、数据收集整理 6、有余数的除法
2、表内除法(一) 7、万以内数的认识
3、图形的运动(一) 8、克和千克
4、表内除法(二) 9、数学广角
5、混合运算 10、总复习
六、教学措施
学生易对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能力。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全面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3.3---3.7 一、数据收集整理 (3) 3
第二周 3.10---3.14 二、表内除法(一)(14)
1、除法的初步认识 4
第三周 3.17---3.21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
第四周 3.24---3.28 四、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整理和复习 4
第五周 3.31--4.4 单元测试
三、图形的运动(6)4
第六周 4.7--4.11 三、图形的运动
3 清明休一天
第七周 4.14---4.18 三、图形的运动
四、表内除法(二)(10) 4
第八周 4.21---4.25 四、表内除法(二) 4
第九周 4.28--4.30 四、表内除法(二)
五、混合运算(5) 4
第十一周 5.5---5.9
五、混合运算
4 劳动节放假三天
第十二周 5.12--5.16 六、有余数的除法(6)4
第十三周 5.19---5.23 六、有余数的除法
七、万以内的认识(10)4
第十四周 5.26---5.30 七、万以内的认识 4
第十五周 6.2---6.6 七、万以内的认识 3 端午节休一天
第十六周 6.9---6.13 七、万以内的认识
八、克和千克(2) 4
第十七周 6.16---6.20 九、数学广角——推理(3) 4
第十八周 6.23---6.27 十、总复习 (4) 4
第十九周 6.30---7.4 期末考试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还是二年级三班和九班,三班共有学生54人,九班共有学生49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局部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分析:具体目标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图形和变换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识别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丈量、比拟、归纳,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教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1、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的情境中渗透德育。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4、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八单元:统计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做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惯例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实际含义。利用自制的方向板,教室内或操场上辨认方向。通过数学游戏你问我答,神奇的495练习万以内加减法,通过设计图案复习认识图形,通过实验泡黄豆,填写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再如:开展“分一分”活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协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学习丈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肯定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六、课时布置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教材的编者为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布置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一、教学想法:
上学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共42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对乘法、除法意义认识还不够。
今年奋斗目标:及格率96%,高分率90%,特忧率80%
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 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平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
加与减、时分秒。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课时
一、 除法 6课时
二、 方向与位置 4课时
三、 生活中的大数 8课时
四、测量 5课时
五、 加与减(一) 16课时
六、 认识图形 7课时
七、 时分秒 8课时
九、 调查与记录 5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体验1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体验1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脑、钟表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钟面上有_____个大格,_____个小格。
2、时针走一个大格是_____时。
3、分针走一个小格是_____分,走一个大格是_____分。
4、时针走1个大格,分针正好走_____圈,是_____分。
5、1时=_____分。
二、创设情景进行导课。
新千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仔细看图,还差几秒?今天我们来认识秒。
三、学习新课
1、观察图画。
让学生说说,通过图画都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提问。
2、认识秒。(出示钟表面)
1秒有多长?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掌握情况。
(3)班级集体交流
问声“你好”的时间大约时1秒;我跑5米的时间时1秒;闹钟嘀哒一声的时间是1秒
3、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样长)
1分=60秒
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演示,学生来回答大约几秒。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体会10秒能做那些事情。然后交流。
第2题。学生仔细看钟表说说差几秒到几时
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再填空。
第4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时、分、秒一一的理解自己填写,交流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第5题。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其中的几条信息。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指着钟表说给爸爸妈妈听吗?
作业设计:
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板书设计:
认识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
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样长
1时=60分
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