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从字面上看,《泊船瓜洲》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4、入境悟情: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间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乡之情
又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何时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诗中悟情、句中品情、诗中入情等环节,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环节,导入入情: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读诗时,我把PPT诗配画投放给学生,加上音响渲染、诗人范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自读、听读、情境中悟情,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
二、第二环节,句中品情:
通过诵读,PPT展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读诗时能够很轻松地结合诗的意境去体味诗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如读“间”字品情;读“绿”字品情(拓展诗人几次改字的情景);(PPT诗人的背景介绍)按诗的节奏读出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此环节中学生开始读诗时对诗句的。情感把握总不到位,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引领作用。
三、第三环节,拓展抒情。
诵读拓展古诗文六首(PPT展示思乡诗句六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怀。学生在读中继续加深了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最后环节中学生对出示的图画再配以诗,从而很好地体会出该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最近好多教师都在谈论我的这次公开课,当然褒义之词过多,实在是愧不敢当,此课实乃班门弄斧之作,还望各位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课,因为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应当是本课乃至任何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 为此,我为这节课设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教案曾经几易其稿,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激趣导入课文,使学生乐于接受本人、本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课程设计的'形式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粗糙,这是值得我反省、改进的地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赢得学生,学生赢得主动,师生才能赢得课堂。在此,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竭力去寻找一个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配图解诗,整合资源师:因为是(上北下南)好,我们把它们的位置调换。请大家对照自己的图画,你觉得这位同学的图还需要补充吗?
生:(板画)要补上月亮和诗人。因为"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诗人回家。
师:那"明月"画成小船样好呢?还是画圆月好?
生: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能照诗人回家就行。
生:画圆月好。因为"明月"是说明亮的月光。
生:我也觉得画圆月好。因为圆月有皎洁的月光,仰望星空,更能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生: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圆月更能看出作者想还乡。
生:(板画)除了画圆月,南岸要画些绿草。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
师:那北岸画吗?
生:不用。诗中只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没说长江两岸。
生:我觉得要画。长江两岸不就是隔着几十米,最宽上百米吗?春风会把两岸都吹绿了。
生:那"春风又绿江南岸"应该理解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
师:是啊,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可诗人为什么只说"春风又绿南岸"呢?
生:因为诗人家乡在南岸,春风吹绿了南岸,强调诗人难忘家乡。
生:其实两岸都有绿意,诗人只是突出南岸,因为南岸有自己的家,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师:大家能结合生活体验,说得很有道理。据说,这"绿"字作者曾改过几次,最后选定它。你们猜猜作者原先可能用什么字?
生:吹,春风又吹江南岸。
生:来,春风又来江南岸。
生:……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作者为什么最后选定"绿"字?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富有生命力。
生:这"绿"字看出景色美,体现作者热爱家乡。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有从内容领会情感,又从情感这个高度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内容——情感——内容)。现在,我们对照课文插图,看看它与我们画的什么不同?
生:多了两只大雁。
师:为什么多画两只大雁?
生:画面更好看,有静态,又有动态。
生:说明长江两岸环境好,有"绿"才引来了大雁。
师:看来,春风吹绿长江两岸,还吹来了大雁,有静态美,还有动态美,课文插图的作者水平就是不一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知道,课本封底有写着。
生:插图作者有四个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
生:他们可能是合作画的。
师:这有可能。我们不是也在提倡合作学习吗?
生:写封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问一问不就明白了吗?
师:对,凡事就要弄个明白。同学们写信问的时候,顺便帮老师问个问题:课文插图,为什么把诗人画在下边呢?你们知道吗?
生:(交流)
师:(提示)人在北岸,景在南岸,这样的'图看起来给人感觉会怎样呢?
生:作者这样画,符合生活(视觉)实际。人看景物,画图总不能人在远处,景在近处。
师:作者画图,总是与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这又是画技高超的一个体现。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给书中插图加个方向标,怎么加呢?
生:画个箭头向下,写个"北"字。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简笔画补充修正,使它符合生活实际。
……
感悟:
一、探究学习。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诗意图示形象化,刺激学生兴奋神经,并且以此引导慢嚼、细品、深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资源整合。拓展语文空间,建构多种资源整合的立体的语文校本资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整合了美术绘画、自然地理(方向、圆月)、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努力增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开地。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泊船瓜洲》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朗读。读的形式多样,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同时,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 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引导学生想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紧扣诗眼,感悟诗情
由诗眼设疑,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大意。同时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不因逐词逐句串讲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 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shǔ)重(zhng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京口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几层。
〈2〉绿:吹绿了。
〈3〉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过”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五、画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
师:好的,请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写字时,书写要工整。画画时注意自己笔下的景物特点,加点彩色最好。待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地写画。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品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我画的是一轮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绿,几重高山。诗人站在瓜洲岸边,仰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同上)我竖着写诗,大人写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六、延伸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写的诗。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新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几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主动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又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总评: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又一个月了,生活在紧张忙碌中前进。这个月在学校,工作又细又杂,没有什么大的事情,25日,上了一节示范课,校长说,给学校的老师提供一点教学思路,于是,我就在六年级讲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上过课,我写了教学思路,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把它放在这里,也算自己的一个资料吧。
这次学校让我在六年级上一节示范课,我决定讲一首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所以不能讲其他的内容了。在讲课前,我没有和学生接触过,要想很好的完成这节课,就要注意课堂的导入,课堂气氛的调节,内容的分析要具体,还要让学生学过之后有所得,所以,在上课前,我精心做了备课工作。
首先是课堂的导入,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我提问:“同学们,你有过远离家乡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家?想家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说起他们想家,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师生间陌生的感觉,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紧接着,我又和学生说,大家知道李白想家的时候做了什么吗?他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那投洒在床前的盈盈月光,无时无刻不在拨弄着游子的心,使他们弹奏出了世上最动人的思乡之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诗人王安石,走近《泊船瓜洲》。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我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所以,我在讲课时给学生展示了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读诗需要完成的几个步骤。这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理解,和诗人交流感情。
正是基于这些步骤,我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前,还要了解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理解。所以我用课件让学生了解作者、理解背景。课件有文字,有配图,图文并茂,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就是指导朗读了。读,就要读出感情,读出诗味来,我提出了朗读的要求:
1、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四遍,读一二遍时,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读准了,诗的意思你就懂了大半。读三四遍时,你再体会一下,如何读出诗的韵味来。
(生自由读)(我展示课件:诗歌内容,配有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插图)
2、你们读好了么?(指名一人)请你来读,注意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把诗读得字正腔圆。
3、全班同学一起读。注意“字正腔圆”四个字。
4、(再指名一人)老师对你的要求提高点,行吗?看能不能读出一点诗的韵味来。
5、有那么一点味道了。读诗啊,重要的是多读,读好了,诗就算学会一半了。怎么读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要注意诗中的节奏,停顿,我们先听一下名家范读。
(我播放课件:范读,这种范读可以给学生深深的感染,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听好了吗?对啦,大家再自由读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自己的味道来。(生自由读,再指名一个人来读)
学生读过诗歌,已经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继续通过课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品诗:
1、看完了?看懂了吗?诗人此刻在哪里?他的家乡在哪里?
理解:瓜洲是渡口,在长江北岸。京口在瓜洲对面,在长江南岸。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是诗人的家乡。
2、诗人离家远吗?有多近?
理解:“一水”指的是长江水,下游段,江面宽约千米。“只隔数重山”指的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3、从这个“只”字当中,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想法?
4、此时,你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吗?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讲解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比较容易,我对诗歌内容进行了分析,特别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分析得比较深入。
接下来是文字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这个“绿”字,据说诗人作诗过程中曾用到过“过、到、入、满”等字,(板书这四个字)最后定稿时才选定了“绿”字。诗人为何独独钟情这“绿”字呢?(我让前后同学讨论后再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学生能够说出换的几个字,通过朗读对比,也能体会出诗句感情的区别。)我对文字的锤炼进行了分析指导,然后又告诉学生在他们自己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炼字的功夫,以对他们有所启发。
学习诗歌,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相近的诗歌作品。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思乡诗,学生能够说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我又给他们介绍了王维的《杂诗》和张籍的《秋思》,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今后自己学习诗歌时的方法,那就是分类积累。因为语文是需要广泛积累、厚积薄发的。
总体来看,我上的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多,所以有些环节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没有很好展开,效果不太明显。比如最后的扩展,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读过后背一背,对《泊船瓜洲》最后两句的理解,还可以从社会意义角度再深入展开一些等。这节课是和大家交流,对诗歌的教学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路子,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所以,有问题还需要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静夜思》、《枫桥夜泊》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大声地)泊船瓜洲。非常好。再来(请学生)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大声地)bǒ。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学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六、板书设计泊船瓜洲王安石(北宋)一水间归心似箭
数重山恋乡思乡之情又绿何时还惆怅
1.学习小庆龄和妈妈的对话,体会小庆龄的内心活动。
①师生对读母女对话。
②启发思考:8岁的小庆龄何尝不想去看最喜欢的鸽子啊,是啊,美丽的鸽子似乎出现在她脑海里了,但她还是“摇摇头”(ppt:“摇摇头”加点),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反馈交流。(可能有点犹豫)
③小结:答应朋友的事就要做到啊!小庆龄虽然惦记着鸽子,但她仍然遵守着约定!
2.学习爸爸和小庆龄的对话,品读重点词“改天再教”, 体会小庆龄的内心活动。
①引发讨论:“改天再教”,爸爸也这样说,改天再教又不是不教,只是换个时间,有什么不可以呢,�
②小结:说到做到,信守承诺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去伯伯家,能得到美丽的鸽子,但这样会失去小珍对她的信任。遵守约定就是丝毫不动摇。
③教师引读,体会宋庆龄的坚决。
一。几点收获
1.对照本次课的主题:本次研究课的研究主题为“高效”。备课时,几次反复易稿,两课时的内容是一节课上还是分两节课上,为 了保证课的完整性还是做一节课上了。大体来说,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在引导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提炼和整理,不在解题过程和解题结论上做过 多的纠缠,有利于学生在解题策略方面的发展。学生所接触的材料面宽,所涉及的解题思想较多。教学的设计和学生的表现都覆盖教材的设计。教材提供了四种解题 策略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理解板书了十几种解题策略。
2.学生的表现:让学生自己回顾交流,他们的心情比较愉悦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应该说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积极的、认真的、努力的,每个人尽力想展现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热烈、有序。
3. 教学思想的体现: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 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总复习,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老师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 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很愿意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神情,很高兴看到学生冲上讲台的那份自信和自豪。刘森林同学在本节课强烈的欲望让我 吃惊,也让我感动,也许是后面听课的老师给他带来的鼓舞吧!
二。几点反思
1.教学内容偏紧:虽然几次易稿,上完后还是觉得把课时分做两课时要从容一些,展现深刻一些。
2.教学广度和深度:面上的知识点和教学点都到位了,但每个环节所留的时间不够充难免有走马观花之嫌,教学细节方面还可以再深刻一些,更利于展现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老师眼中也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这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机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两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等。
教学理念: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学和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我们上了五年小学了,一定学习过很多很多古诗,谁来站起来背诵一首,让老师欣赏欣赏!
(指名背诵)
2、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间,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表明心志的,也有寄托情感的,有豪迈奔放的,也有细腻委婉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读古诗)
3、读后提问
师: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都是思念家乡的)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有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再来学习几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
二、检查朗读,体会诗意
1、同学们在下面都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作者是谁?(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指名读)
⑴纠正“间”的读音。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要读成“ji?n”呢(因为是间隔的意思)
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瓜洲被一道长江水隔开)
⑶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前两句一起读一读。
3、同学们打开《课前预习本》,我们把在课下预习时利用注释总结出来的大概意思交流一下
⑴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离南京紫金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4。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好,不但把诗的大意说了出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很好。
三、品味诗句,感悟诗境
㈠学习《泊船瓜洲》
1、齐读古诗,思考:
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春风)为什么?(因为作者看到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就想起了家乡)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有一个字非常有名,请大家把书翻到24页,我们一起读一读资料袋里面的文字。(齐读资料袋)这个字是什么?(绿)你读了这段文字最深的体会的什么?(一位这么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要养成认真修改、仔细推敲的好习惯。)在这里绿是什么意思呢?(吹绿)再读一下这句诗,当你读这句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百花盛开,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欣欣向荣)再读能用你学过的古诗来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画面吗?
3、我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放音乐)
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写春天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美的诗句,好美的春天,好美的。江南!还有好美的学生!能记得这么多古诗,佩服。
4、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一个绿字写尽了江南无限的春光。老师想问一下,“又绿”是什么意思呢?(再一次吹绿)春风吹过江南,已经不知道多少回。江南的原野,也不知道绿了多少次。然而“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天的江南,春风在,明月在,诗人却已经不在;春风年年回,明月日日悬,诗人却迟迟难归。
5、诗人为什么不回来呢,是远隔千里,路途遥远吗?作者现在又身在何处呢,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
(作者现在在瓜洲,他的家乡在钟山,)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
6、(板画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简单介绍三个城市:
a、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c、钟山:南京的紫金山,在这里指南京,南京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16岁全家迁入南京,他两次辞去丞相之职,也是在南京居住,最后也是在南京病逝)
7、作者现在距离家乡是近还是远?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一水间、只隔)
你能读出来很近吗?(个人读,齐读,范读)
(从南京出发到瓜洲,只有几层山、一道江的距离,请看大屏幕,我们看地图。从南京到镇江是69公里,坐城市高速列车,20多分钟就到了,从镇江到瓜洲就更近了。也可以说,作者才离开家,就开始想家了,换句话说,作者想回就回,为什么还要羡慕春风的一年一度?他又是为什么要离开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呢)
8、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掀起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074年,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的共同反对下,第一次变法失败,王安石被朝廷罢免丞相之职。
1075年,王安石在多次拒绝未果后,再次被拜为丞相,但变法得不到支持,无奈之下,于1076年辞去官职,回到南京老家。
1086年,司马光升任丞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病逝,
《泊船瓜洲》这首诗就是在1075年作者前往京城赴任途经瓜洲所作。
9、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无奈、悲伤等)
变法的失败,儿子的离开,王安石早就对做官失去了信心,无奈皇命难违,在春满江南的时节,不得不离开他深深依恋的家乡。前途的迷茫,万千的愁绪化作两句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钟山,一水之隔,却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诗人难归,满腹无奈,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9、让我们一起再来大声吟诵这首诗吧。(齐读)
结束语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时,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难解的情感,那就时思乡情!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家近应该还)
11、用“*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设计理念: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
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今天擂台赛冠军。
2、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习了,已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通过创设情境让平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可以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幻灯1:泊船瓜洲课件 幻灯2:江南春
1.图片欣赏 江南春景图6幅
2.王安石简介
3.诗题
4.诗歌
5.瓜洲、京口、钟山位置示意图
6.《乡愁》诗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的确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已的话说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伴奏
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1、出示挂图:看到这幅画后,你相说些什?((1)看到一个人,好像是位诗人;(2)整个画面很低(3)对岸是几山,而诗人脚下是港口~)
2、这幅画描述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教师留给大家了预习作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下面谁来和大家共享这收获的喜悦?
3、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来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家迅速看一下,谁愿意读一下?大家齐读,强记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首先我们来看自学提示(幻灯出示)
自学提示:(1)诗人在岸看到什么景?他又想到了什么?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用“——”画出寓意深情的词语
(3)找出自已喜欢的诗句,谈谈理由。
(4)用自已的话说说诗意。
(5)时间是8分钟。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完一下自学提示
2、大家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本诗《泊船瓜洲》,学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3、交流汇报,导学释疑
(1)景物有人、船、江水、重山、白鹭。此时诗人可能想到对岸的家乡,家乡里的亲戚好友,国家的兴旺~
(2)关于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已理由即可,不统一。
(3)诗意:京口和瓜洲只有一江水隔,钟山也只隔座山。春风又绿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
(4)有疑问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a “间”字有两个字音:jian jian 在本诗中是jian ,表示间隔。
b 家乡与诗人所在港口只有几座山和一江水相隔,却不能回家看看,种感觉~~
c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体现了作者多年末回家,但望明月照辉下的家乡、独自伤悲。
d 明月是不能陪同侍人回乡的,这是寄托情感,借明月表达。
4、据说王安石对“绿”字之前,曾用过珙他字,大家讨论一下他可能用过哪些官字?(到,过,至,红,来,唤,染,回,返,吹,落,伴。谅叫想,思,赶,夸,话,喜,聚,遍,迎~`)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绿”字?再次讨论。(突出诗人在用词方面的用心)
5、有感情朗诵全文熟能成诵。
6、当堂测评:背诵与默写
三、互测自结
1、测试:
王安石,( )代人,曾推行( ),功绩不裴。其诗多以( )、( )竹为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表达了真挚的( )之情。
2、解释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
全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测互测
4、总结收获
四、作业
1、自行设计板书整理到财富本上。
2、搜集有关《游于吟》的背景材。自留适量作业。
五、板书
泊船瓜洲
挂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挂图、投影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3、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并说说你的体会。
4、下面我们来看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并说全诗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议
你觉得哪一小组完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
同学们,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出示挂图)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来读好它读之前先欣赏两遍配乐朗诵。第一遍,要求大家注意听;第二遍,我们边听边跟着录音轻声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起来朗� 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启发学生推敲词句。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作者可能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八、拓展练习。
课前我曾布置我们同学搜集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再看看诗中的每个字怎么写,准备默写这首诗。
2.预习《游子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春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在奉诏进京的途中舟至瓜洲,夜间停泊。此时,诗人虽身在瓜洲,但心仍然依恋着江宁故居,因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诗文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多次修改。(南宋洪迈《客斋续笔》卷八对该诗草稿的修改过程有记载。)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这样一改再改,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八百年来,无数诗人、教师、评论家不断称誉这个"绿"字改得好。然而诗人何以要这样一改再改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全诗的主题,“绿”字用在这里可谓是点睛之笔,其色鲜明,由原来的形容词变为动词,唤起了江南一片春色,唤起了联想,引起了思归的念头,这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上这样说:“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坡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
《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一首诗,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字、词、句进行精心地锤炼方可成就。
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的古诗,这些古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谁能背一首思乡诗。注意要到有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味。
(《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对于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2)齐读题目,纠正“泊”字的读音。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下面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诗作,走近王安石。
(1)小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字音读得很准,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语速要稍慢)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回想一下平时在理解古诗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
师:同学们,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但更重要的还要展开想象。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可用笔在书上作批注
(2)与同桌交流一下对诗句理解。
四、体验情感
一、品词析句。
1、师板书诗的前两句。读一读,你知道这两句在写什么?
2、指名说。师板画。
师:同学们,京口是现在的江苏镇江,位置在长江以南,和题目中的瓜洲正好隔江相对,而与京口只隔几座山的地方是南京的紫金山,也叫钟山。
同学们南京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他出生在江西,是在南京长大的,因为他爸爸在南京作过地方官。
3、师:孩子们,你们看诗人站在瓜洲的渡口,极目远眺,由隔江相对的京口想到离他不远的家乡——钟山。那么� 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路虽远,由于作者思念家乡,心已离家乡很近;很想回家乡;)
师:同学们的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条长江,几座大山真可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这么远的路可在作者眼里却是那么近。板书:离家近
4、师:用一个词形容作者很想回家乡的急切心情。(迫不及待,思乡心切)
像一个离弦的箭:归心似箭。
5、同学们作者人在途中,但是却心系家乡,我们从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如能读出来就更好了。
指名读3人(师:一个小诗人出现了,感情很强烈,语速再慢点就更好了。)
二、理解后两句
1、同学们看似写景实则抒情的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意思。
2、你从哪个字或词中感受到作者思乡的心情?
(“又”是什么意思?“绿”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何时”也看出诗人急切地希望回到故乡的心情。)板书:离家久——思乡之切
3、体会用词的巧妙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用过很多字,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1、指名读后两句。
2、按诗的节奏读。请同学们融入诗人的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像,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六、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课前的预习,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读的情况。(1).指名读。
(2).读准字音与节奏。
2、任何一首诗都承载着作者的一份情怀,一段经历,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在里面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就要对作者王安石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王安石呢?(1).介绍王安石。(2).回顾《元日》
王安石这一生可谓是非常坎坷,作为一名大政治家,哲学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那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初期,此时身为宰相的他正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很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后来变法遭到失败,王安石也被废除了宰相,《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便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了他赴任途中到达瓜洲时的心情。
二、精读品悟深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提纲走近这首诗。
(1).运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的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2).对于不懂得地方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如果解决不了提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理解绿的用法
(2).试着背一背描写江南风光的诗句
(3).理清“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
3、探究诗人情感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远。为什么作者只说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作者虽然人在途中,身向远方,然而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背一背其他的思乡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第一次变法失败,宋神宗第二次要他当宰相继续推行变法,他曾经两次请辞都没有成功,可见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重心不在“绿”而是“又”。无情之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年“又”回到江南。而作为对家乡情深意浓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的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又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这首诗中融入了诗人太多的情感,思乡、对前途的担忧,作者沉浸在无限的惆怅之中,你能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读一读吗?
(1).指名读诗。
(2)、尝试背诵
4、回顾《梅花》这首诗
诗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宋神宗对变法越来越动摇,王安石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王安石再次辞掉宰相一职,重返家乡,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辞官之后,作者借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表现自己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王安石辞官之后,守旧派掌权,他所实行的新法被一一废除,不久,王安石郁郁而终。
三、课外推荐续读升华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诗写得好,词也是一绝,欧阳修曾经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找了一首他的《桂枝香》,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担忧前途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 ”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 卡片),是学习古诗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资料提供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3、自选方法学习古诗,重点指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含义,再到体会整个句子的含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1.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文解释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位于长江北岸,现是扬州南面的一小镇,。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或作者?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教师可根据同学们的介绍做出适当补充)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在当时,诗人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他已经经历了两次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此只能勉强违心上任。上任后,他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终于在复出后第二年又被再度罢相。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出《泊船瓜洲》,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师:介绍得真好,看得出我们的同学都在课前作了一番的努力了。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试读)师:那谁愿意试着准确、流利的朗诵这首诗吗?(具体指明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评价。
3、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shǔ)重(zhòng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huán)
4、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5、听录音,让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重读与轻读让学生再次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二、背诵
师:古诗琅琅上口,大家可以试着背背它。看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好。(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师:谁愿意试试背背这首诗?
(四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想一想,议一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大家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不过要读出感情,还要理解诗中的含义。今天,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首诗呢?小组讨论一下。(10分钟后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1)、结合图片,根据图片中的情境理解
(2)、用字典查生字的解释
(3)、抓住重点词,再根据词的意思补充句子理解诗。
师:(肯定学生在理解词的基础上理解词)那么下面小组间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着理解诗句中的大概意思。(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2、深入推敲。
(1)学习第一第二句
师:下面请大家认真地再次默读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的第一第二句中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一水间”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用“只隔”?……板书:
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谁能给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京口
~~~~~~~~~~~~~~~~
~~~~~~~~~~~~~~~~
◎瓜洲
师: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望着中间仅隔着一条江水南边岸上的“京口”。由此诗人想到离京口只隔着几层山的家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江,数重山,可谓山高水远,为什么诗人却觉得只是“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呢?引导学生理解:实际距离——心理距离——巨大的反差
(正好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2)小组自学第三第四句,将不明白的地方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例如: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A、绿:吹绿了。
B、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第三第四句诗的大意呢?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师:这首诗写出来后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生:可以用“入”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3、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课外拓展:
师:王安石这首诗体现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在许许多多的古诗中也体现了思乡之情,课后,大家分小组收集有关这方面主题的古诗,比一比,看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讨论。
教学要求
1.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体验诗人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补充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深化学习,扩大阅读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4.学习并初步运用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2.乐曲、《泊船瓜洲》的配乐朗诵。
3.简笔画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齐读。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
2.激情介绍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著名文学家。他,曾官居宰相,为解黎民之苦,积极实行变法。但,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辞官而去。神宗熙宁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罢相又复相,对一个经历了政治斗争风雨的人来说,对前景并不抱幻想,兴奋喜悦之中,掺有几丝忧虑。此时,他路经瓜洲,望月抒怀,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二、解题。
(1)齐读题目。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简笔画。
(2)“泊船瓜洲”这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三、学习古诗
(1)那么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诗。(正确流利)
(2)指明读,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4)集体汇报,明确诗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说之前老师再看看几个字你有没有搞清楚?(指名提问:“间”、“数”、“绿”、“何时”、“还”)
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5)揭示学法
我们刚才抓住了诗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诗意。
四、欣赏古诗体会感情
1、听范读,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学习古诗,要了解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听,体会体会。
2、想象诗的意境。
(1)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怎样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呢?
刚才你们听着诗,觉得诗人吟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着哪儿吟这首诗的呢?天上有什么?
(2)那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照着诗想想看。
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提示:
明月之夜,晚风徐徐,诗人走出船舱独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对岸就是京口,由这些诗人想到……现在又是春天了,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青山——绿水——河岸,诗人望着明月又怎么想呢……
(3)诗人看到想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现在,如果你们就是诗人,就是王安石,能说说你们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四人一组,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指名上台做诗人。
3、学习三、四两句。
(1)刚才同学们扮演诗人,想象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家乡春天的许多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诗来概括的呢?
(2)那么,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让我们再用“绿”来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好在哪?,体会到了吗?
(3)指导朗读,多种方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4)学到这儿,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学过的另一首写诗人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那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揭示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5、朗读、背诵。
(1)下面我们再听一遍配乐朗诵,进一步体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听的时候老师就要看,哪些同学想象到了意境,领悟到了诗情。
放配乐朗诵录音。
(2)学生自由读背。
指名背诵。
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13.小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泊船瓜洲时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觉得家乡是那么美,那么可爱,他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到家乡,这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多爱啊!
五、扩展学习《回乡偶书》
1.导入。
对家园、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是人之常情。这种感情是无比深沉,无法磨灭的。下面这一首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大家先自己读读诗,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联系现实。
这首诗表现的这种离家多年回到故乡的情景,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
3.齐读。
4.小结。
六、总结
今天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和《回乡偶书》两首诗。这两首诗一首写思乡,一首写回乡,读了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我们的家乡是美丽可爱的济源,她如今已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创卫也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邵原更是被评为神话之乡,让我们也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五、板书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南 赞春、思乡
见月思乡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请问你们还记得以前学习故事的方法吗?【生回答,教师板书:学习方法1.读(背);2.理解诗意;3.写(画)】
师:学习古诗除了以上3个方法,还要注意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4.体会感情.)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读题。
3.理解诗题的意思。
问“泊”怎样读?(多音字:bó与p?的区别)“泊”是什么意思?
(泊:是船靠岸的意思。“泊船瓜洲”就是在瓜洲船靠岸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运用学法1)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多音字:“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运用学法2)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 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练习题。
小结: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1.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2.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3.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4.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5.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6.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运用学法3)
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指名答。
2.理解“明月何时找我还”。
3.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并据诗画画。
4.点评学生画的画是否符合诗意。(地理位置)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体会。
简介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这首诗是他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运用学法4)
导: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学生有感情地读。
总结: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的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掌声不断)
分析:
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推想不仅能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难点迎刃而解,还能体会诗歌主旨,升华主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前进,新世纪赋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培�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新课。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3、富有诗书气自华,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这首诗折射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入诗解题初感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三、读议结合知诗意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近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近,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四、紧扣“绿”字想画面。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2、文字本是有情物,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五、品味“还”字悟诗情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6、通过阅读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个被逼无奈的王安石,一个身不由己的王安石,一个无可奈何的王安石,他只好问明月,只有问明月,只能问明月,发自肺腑地问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六、借问明月话相思
1、同学们自古以来月圆、月缺、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借问明月话相思,让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课件出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大家在课后可以积累更多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板书:
泊船瓜洲
靠家近
“绿” 离家久“还”
思家切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 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 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 ”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