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优秀13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下面给您带来草船借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1

《草船借箭》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 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课文的中心在“借箭”上,质疑:?“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中心的能力及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

三、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最新 篇3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经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 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资料,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经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样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进取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很多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我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期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4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词语搭配、中心思想等方面发现问题。逐步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不慌不忙的`用心思考。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很曲折,预习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

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

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

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5

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最新 篇6

在上完这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有一些在教学中闪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教学中的不足。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这方面我做得较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课文的结果入手,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的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笑,提问:笑的时候心情怎样?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笑?让学生用不同的笑来读这句话。在教学中注意育人教育,教师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学生做了两方面的比较后,提出疑问:做人应该做哪种人?这时候就做到了育人的工作,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神机妙算我们应该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

二、教学经验不够,在这方面我吃了很大的亏。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怕孩子们不能对船头船尾的朝向这一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在课前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下,结果导致了他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了,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只是对课文面上的理解。就因为这样孩子们对本课本来充满的浓厚的兴趣,

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

不够好。特别是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方面作得不好,怎样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来把文章学得更深一些,怎样读?怎样提问?使孩子们更有兴趣,我觉得自己还很困惑,比如: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我这时候就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并没有理解,我就把自己画的船头船尾朝向那幅图拿来展示,自己进行讲解,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不够妥当的地方。

四、在书写板书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的板书在设计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我自己没有排好版,字写得有点大,布局不太合理,主板书和次板书挨在了一起。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7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8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一、教学时,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三、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9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10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引导学生关注“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确定教学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问题,跟大家讨论,敢于质疑,积极交流,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思维;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学生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言之有据,就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

告诉学生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最后鼓励大家分享关于人物的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看清条理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巩固新词新,注意读音。

3、检查讨论。

(1)课文中出现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事?

抓住重点词,板书

周瑜―――鲁肃

诸葛亮―――曹操

说出他们之间的事情,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分角色按时答顺序逐句朗读,分别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指导、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3、连贯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人物的个性化有所认识、了解,并能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同桌对话,分角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及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表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章节,从而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但学生对社会历史了解的太少,对三国时期的混战局面,历史背景,知道甚少,对地理位置,孙刘为什么联合抗曹不太懂。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读课文不熟练,也读不出感情来,达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师指导读太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学们读不成句,对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说不完整,有待于加强朗读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12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比如:“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有哪些人物?”通过学生的问答,将人物联系起来,说说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什么事情把这些人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学借箭过程时,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学时我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 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还应该更加深入,以后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篇13

一、教学效果

1.准确把握课堂目标。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的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