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1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

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

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

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

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

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

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2

足足准备了几天的课,课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磨课…到现在上完了这一堂课,觉得自己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因为想着既然是示范课,当然要比常规课做得更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的完成。对于一些环节要设计合理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我将对这一堂课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虽然是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很分明,文中先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以及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爬墙。内容篇幅不长,但却足以表现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喜欢与细心的观察,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教学目标中也涉及到观察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真正见过爬山虎,只能以各种图片和视频进行观察,所以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在此,也为深入学习课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亮点:

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同时,注重朗读的多样,有学生齐读,个人读,也有老师范读。从读中去感悟,也从读中去想像,比如从写爬山虎叶子的这一句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对于,过渡语的转换也做了很多的功课,让课堂更加连贯,学生听来不会打断思路。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墙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做动作和画图,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如何爬墙的,这也更体现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存在不足:

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度不够。对于播放视频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引导。除去其他的因素影响外,还要更精准的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对于本课时的设计还存在对于重点内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爬墙的做重点分析。对于文中“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个地方,可以对比分析为何不能换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本次示范课中,我感觉自己对于课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备课,给学生给自己上好每一堂课,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更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引导,多启发。其中,过渡语也是一堂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次课都应该认真去准备。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如何让他们更有感情的去朗读?如何让他们积极的去讨论?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虽然未来的路很遥远,但我始终相信,现在的我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第二单元第六课,语文书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难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交互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猜两个谜语吧!

出示课件

师:这两种植物要想生长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种和它们相类似的软藤植物不需搭架,无论是在岩石上或墙上都能生长的很好,不信我们去看一看。

师:谁来说说看了图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秘诀就在“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谁知道段落介绍的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

三、分段学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状 颜色)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作者把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

归纳:观察细致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去的呢?仔细默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运用十分贴切的动词。

学生自由读文,进行勾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

师:也将就是说,细丝原来是直的,后来因为触着墙后用力变弯,弯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的更紧。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细心的叶圣陶!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夸爬山虎、叶圣陶)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师: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触着墙的呢?

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风能吹下它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升华

1、师:现在你对爬山虎或它的脚有了什么新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3、4、5自然段。

2、师: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文学大家用词的准确。

选词填空(一)(二)

3、作业:像叶圣陶爷爷一样观察一种植物,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下来。

五、板书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观察细致、连续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5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一、课前观察,奠定基础

小学部的办公楼和大学南区家属区楼边上都有爬山虎,为上好这一课,提供了实物观察的便利。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在课上我们交流了观察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到爬山虎新长出的叶子和长成的叶子颜色不一样。”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真和课本上说的一样,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密的不留一点缝隙。”有的说:“我发现爬山虎的的脚就和叶圣陶爷爷说的一样,牢牢的吸在墙上,不用劲真的拉不下来。”还有的说:“我还发现爬山虎的种子了。”……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好像要把自己观察的都统统告诉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学习本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点段,品析交流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语句,然后圈画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由于我不会绘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爬墙的过程,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肢体动作来教授,把手掌当爬山虎的叶子,手指当茎,通过这种简单实用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加点适当实用的形式会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三、学文品句,学习写作方法

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这一课上的非常成功,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读的少些,对于连贯的动作描写没有进行语言点训练。今后还要加强训练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篇6

一、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姚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体现在:

1、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把活动引进课堂。表演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3、把评价引进课堂。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赛评,加上老师的导评,使课堂教学一次次推上高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此外,还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

课堂上,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对于这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给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堂课,姚老师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在师生交流。在探究学习方面,老师设计了几个启迪思维、质量很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画画、配音、表演。这些问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程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过去,不少教师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其实,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姚老师通过安排情境创设,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就是对课程的创新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除此之外,这堂课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突破、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因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说,姚教师这堂课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假如给影片配音时多给些时间让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这样效果会珧好一些;让学生画了爬山虎的脚之后,多让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7

一、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二、本文语言的训练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3)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4)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5)体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引导学生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学习作者细致、连续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预习任务:学生自主读书,初识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简单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质疑问难。

预习建议:

1、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已有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4、简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加以标注。

6、观察爬山虎。

第一课时建议

主要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认识本课生字词,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6个生字,指导自学其余生字;理清文章结构。读懂课文内容,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读文,说段意。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板书:段意连接法)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4、总结:同学们,我们刚才采取段意连接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弄明白了文章的条理,也就是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四、质疑问难。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怎样的特点,画出有关的句子,做批注。

2、学生汇报:

(1)嫩叶的特点及长大后的叶子的特点,并进行朗读指导。(3)抓住“漾”字想象画面,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总结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的方法: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4、指导背诵。

六、识写生字。

1、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6个生字。

2、指导自学其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建议

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利用“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细致、连续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

2、想想课文的三到五自然段围绕爬山虎的脚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二、利用“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

三、

四、五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爬山虎脚的样子。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有关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形状及颜色),有感情朗读。(3)指导背诵。

2、第四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

(1)读文,画出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句子,读一读,想象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触、巴、弯、拉、紧贴、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

(3)有感情朗读。(4)指导背诵。

3、第五自然段:脚的变化。

(1)思考: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2)学生汇报。(3)指导背诵。

三、讨论交流,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讨论交流(预设: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按顺序表达;体会到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等)。

3、结合“阅读链接”,教师总结。

四、拓展阅读:两篇文章相同之处:

1、同为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文风相似。

2、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爬山虎的脚》写了非常有特色的身边常见的爬山虎的脚》同样是作者是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3、本文同样植物爬山虎的特点。而《牵牛花》也是我们身边常见到的植物本文与《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牵牛花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而《牵牛花》一文作者也形象的描述了牵牛花向上攀爬的藤蔓以及叶子,以及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开始朝这边,过一会儿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同时也运用和与前文一样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同时与课文一样作者也通过一些动词的描述,清楚地写出了牵牛花生长的过程“缠、卷、回旋向上、透出、缀等。作者对牵牛花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的结果。

如何使用:

利用《爬√★√山虎的脚》一课习得的方法,重点阅读本文重点段,品味富有情趣的诗句,从而形成积累。

《牵牛花》

叶圣陶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泥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瓦盆是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末稍的嫩条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等承受不了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左右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样一来,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将来花开,可以想象会比往年的盛大。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起床或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开始朝这边,过一会儿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早起时,已透出两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有时看着墙上斑剥痕迹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第二天竟爬到了更上面;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命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感受到了。

即使没有花,也会兴味盎然;何况将来花开,会比往年盛大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