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预习变奏曲最新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小编首席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9篇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启蒙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音乐主题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的快慢变化,做出相应的小鸟动作。

2、喜欢玩音乐游戏。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鸟妈妈的头饰。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走路: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站立不动。

游戏反复数遍。

2、听音乐找座位: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迅速找到任意一个座位坐下。

游戏反复数遍。

3、幼儿学做音乐游戏:

教师戴头饰扮演鸟妈妈,幼儿扮演小鸟,妈妈带娃娃出去玩。

幼儿听"鸟飞"音乐,做鸟飞动作,音乐停止,提醒有热找到家(座位)。

教师变化音乐的快慢速度:

"音乐有什么变化?""音乐快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很快乐,自由自在地在飞翔)"音乐慢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在捉虫、休息)"音乐停止了,小鸟就干什么?"(找家)游戏反复数遍。

活动建议

在学会做"小鸟找家"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小动物的音乐,如小兔、小猫等,让幼儿听音乐做"小兔找家"、"小猫找家"的游戏。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感受4|4拍的音乐节奏;

2、积极参与表演在情景表演中学会唱歌并合拍;

3、激发幼儿对歌唱表现的兴趣。

重点难点:在听音乐打节奏时示范和指导,在表演合唱中要将“一闪一闪”的跳跃感唱出来,在用手作“闪”的动作时注意合拍和跟节奏。

活动准备:小星星粘贴及太阳月亮头饰各一个;

《小星星》磁带、歌曲图谱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及感受4|4拍音乐节奏,欣赏《小星星》的旋律,和老师一起随着节奏拍拍手,感受4\4拍的节奏。

二、图片引入主题,欣赏歌曲:每当天黑了,天空中就会出现许多许多的小星星,你们见过他们吗?

1、你觉得小星星在天空中像什么?

2、欣赏歌曲《小星星》;

“星星宝宝快乐的唱起了歌。听——”

3、歌曲里的小星星像什么?为什么说小星星像眼睛?

三、再次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1、第二次欣赏歌曲《小星星》:“听听小星星在天空中,是怎样的?”

小结:一闪一闪、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进一步熟悉歌词。

2、“怎样唱出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唱出“一闪一闪”的跳跃的感觉;

运用手势配合唱出“一闪一闪”的跳跃感;

四、和老师一起运用跟着录音带学唱;

1、运用歌曲图谱,结合手势动作,提示幼儿说歌词;

2、运用歌曲图谱,结合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大胆的跟着录音唱;

3、看着图谱和老师一起唱;

4、请个别幼儿唱,老师和其他幼儿随着节奏做动作;

5、请幼儿来当星星宝宝唱歌,老师当月亮妈妈表演动作;

6老师扮演月亮妈妈,幼儿扮演星星宝宝一起边唱边随歌曲有节奏的做动作;结束。

节奏——角落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乐曲、表现乐曲

1.角落活动中熟悉乐曲、感受乐曲节奏、尝试表现乐曲。

(1)听赏乐曲,感受乐曲的优美,激发幼儿对乐曲的兴趣。

说明:在角落活动中引导幼儿花几分钟的时间听一听乐曲,感受乐曲的优美。此内容可延续4-5天。

(2)听赏乐曲、感受乐曲,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方法尝试表现乐曲。如幼儿可以用舞蹈动作表现乐曲,幼儿也可以借助各种打击乐器表现乐曲。

说明:这一阶段幼儿在角落里玩的时间可以有10天左右。教师指导的重点是不断挖掘幼儿的闪光点,譬如幼儿用不同的乐器表现乐曲、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乐曲等。最主要的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以及幼儿初步的4/4节奏感。这里要提醒的是4/4节奏也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型,如_— — — | _ — — | ;如:— _ — | _ — _ —| ;如:_ _ _ _ | _ _ _ _ | ;又如__ __ __ __ | ___X_X_ X_ |。教师可通过每次角落游戏的讲评让幼儿体会角落活动中的成功和愉悦。

(3)注意生活中引导幼儿多感受不同4/4节奏,

如 _ _ _ _ | 如 _ _ _ _ | __ __ __ _ | 又如:__ __ _ | _ _ __ _ |

请你过来! 我们都是 我们 都是 好朋 友 我呀 长大了,你 也 长大 了!

集体活动中大胆表现音乐、表现音乐节奏

2.集体活动中大胆表现音乐、表现音乐节奏

老师和幼儿共同听赏乐曲,感受乐曲优美,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小星星”,讲的是小星星的故事

A.游戏“快乐大转盘”。

游戏玩法:老师扮演月亮姐姐,小朋友是满天的星星。星星围成大圈,月亮姐姐在中央。音乐前奏起月亮姐姐转圈;星星跟着音乐拍手。前奏结束前月亮姐姐要点到一颗小星星,小星星就马上起来,跟着音乐做动作(如眨眼、睡觉、或者跳舞)。其他小星星和月亮姐姐都必须马上跟着他(她)一起有节奏地动作,直至乐曲结束。待到间奏起,

月亮姐姐再次转圈去另一颗小星星,游戏如此循环反复。

游戏规则:小星星必须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别人做过的动作就不能再做,否则算输。

说明:这个游戏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兴趣和积极性。在鼓励幼儿大胆地模仿别人动作并表现音乐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让幼儿按音乐节奏活动,并不重复别人的动作,更应放在幼儿会用动作展现不同的节奏型。如有幼儿用_ X_X_X_X_X_| 应该表扬

点头 点头 拍手拍手 拍手拍手

而有幼儿用 _ — _ — | _ _ _ _ | 也该好好鼓励。

扭屁 股 扭屁 股 拍手 拍手 拍手 拍手

B.引导幼儿听一段新的音乐(同一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鼓励听到不同乐器演奏表现不同动作、玩法、规则。指导重点同前。

说明:不同乐器表现同一旋律效果不同,如由小提琴演奏出的旋律较为流畅优美,幼儿的动作应该较为舒展、柔美;而由铝板琴演奏的旋律则感觉更多的是有节奏、有弹性。不同的乐器应该引导幼儿用不同动作表现。

3.在角落游戏中进一步体会歌曲。

表现角中让每一个幼儿能有机会参加活动,进一步表现乐曲,感受节奏。此内容可在表演角里再延续10天左右。

继续在角落里引导幼儿大胆地用各种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型,在角落活动的讲评中展现幼儿的游戏,以此让幼儿体会成功体会愉悦。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3设计意图:《螃蟹歌》是一首老昆明童谣,加入了现代音乐风格RAP和电子等,清澈的童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螃蟹和小虾米也是幼儿生活中所常见的动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歌曲节奏感强,适合小班幼儿做动作,歌词也十分诙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能跟随音乐做相应动作。

2.能随音乐与同伴分角色配合做动作。

3.体验扮演螃蟹和小虾米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螃蟹和小虾米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物质准备:《螃蟹歌》音乐,螃蟹、小虾米图片,螃蟹、小虾米头饰若干。

场地准备:幼儿围成一个弧形坐好。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教师扮演螃蟹,情境导入)T:(教师头戴螃蟹头饰)哇!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出去找好朋友玩。(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做螃蟹的动作)评析:教师扮演螃蟹随音乐做动作,可以让幼儿对音乐先有个初步印象,为下面学习动作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学习螃蟹的动作T:谁能用动作来表现螃蟹的样子?

(根据幼儿做的动作,规范练习:两只大钳子,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硬的壳。)T:好,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把这些漂亮的动作来做一做。

(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节奏做螃蟹的动作,特别强调RAP部分螃蟹大钳子一开一合的节奏。)评析: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让幼儿马上跟着音乐把动作做一遍,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能把零散的动作组装起来。

学习小虾米的动作T:小螃蟹觉得一个人玩真没劲,于是找来了小虾米和它一起玩,你们猜猜看它们会怎么玩?谁来演一演?

T:它们到底在玩什么呢?请你们仔细看好了。

(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扮演螃蟹,做RAP部分一开一合的动作,教师做小虾米的动作与之配合。在螃蟹钳子打开的时候,小虾米将一只手伸进去,当螃蟹钳子合起来的时候,小虾米把手缩回去。)T:原来呀螃蟹和小虾米在玩大钳子的游戏,谁来学一学刚刚小虾米的动作?

(引导幼儿做小虾米的动作,强调手缩回来的时候要速度快。)评析:教师请一位幼儿配合,在示范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幼儿对于螃蟹动作的掌握情况,如果幼儿有错误,可以指出并纠正。

师幼配合表演T:现在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请你们都当小虾米,老师当螃蟹,当我的大钳子打开的时候你们就把手往我这边伸,当我的大钳子关起来的时候你们要怎么样?(把手缩回去)好,我们跟着音乐开始吧!

(师幼跟随音乐配合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用言语来提醒幼儿,并且教师只要象征性的去把小朋友的手抓住,而不需要真的碰到幼儿的手)T:好玩吗?那接下来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老师当小虾米,你们当螃蟹,我们把前面螃蟹的动作也一起加进去好不好?

(教师带领幼儿做描写螃蟹外貌部分的动作,然后RAP部分教师做小虾米把手伸进幼儿大钳子中,再逃出来,在音乐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语言提醒:螃蟹和小虾米玩累了,打打哈欠,伸伸懒腰,睡觉休息了,并引导幼儿做打哈欠和伸懒腰、睡觉的动作。)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玩的非常开心,当老师这只大螃蟹的钳子打开的时候都抢着把手伸进来,当钳子关闭的时候又迅速把手藏到背后,幼儿在这你抓我躲的过程中情绪高涨,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结束部分幼儿集体表演。

T:我们戴好螃蟹和小虾米的头饰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来玩吧!

(请幼儿选一个头饰扮演螃蟹或小虾米,找一个好朋友跟随音乐表演。)评析:戴上头饰后幼儿能更好的融入角色,并与同伴一对一进行表演,这节课也在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中落下帷幕。

活动延伸:将小虾米和螃蟹的头饰投放到小舞台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复习巩固。

活动反思:《螃蟹歌》这首歌曲节奏段落清晰,动作简单易学且富有童趣,符合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特别是在师幼配合表演的环节,教师扮演螃蟹,幼儿扮演小虾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想把手伸进老师钳子中的期盼和怕被老师这只大螃蟹抓住的紧张感,这两种复杂的情感完全的调动了小班幼儿的情绪,为了能伸到大钳子里来,有的小朋友还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当我把大钳子关上的时候,他们又激动的把手缩回去,他们玩的可开心了!由于小朋友的节奏感弱,所以在与同伴配合的时候,扮演螃蟹的小朋友常常一看到小虾米把手放进来就拍上去,而不按照节奏来,所以也造成小虾米不敢把手伸进去,但这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小朋友把这个韵律活动看作了游戏,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不要被螃蟹的大钳子抓到,比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来的更重要。

附歌词与动作:

螃蟹外貌部分:螃呀么螃蟹哥【双手模仿螃蟹的两只大钳子放在头顶,随节奏左右晃动四次】八呀八只脚【双手置于腰前,大拇指藏于手心,四指活动并随节奏整体左右移动】两只大眼睛【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抵其余手指打开(即OK手势)放置两只眼睛前面随节奏画圆圈四次】,一个硬壳壳【双手在肚子前面环抱成一个圆形并随节奏上下摆动四次】。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⒈在游戏情境中初步学会唱歌曲《点豆豆》。

⒉乐意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不同味道的豆豆。

⒊喜欢与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⒋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豆豆图片:甜豆豆一个、酸豆豆一个、辣豆豆一个。

幼儿每人一个小标记:酸豆豆、辣豆豆或者甜豆豆。

活动过程

⒈练声活动

⑴练习歌曲《苹果歌》

⑵替换歌词,练习歌曲。(将红苹果换成甜苹果)

⒉学习歌曲《点豆豆》

⑴甜豆豆

师:甜甜的苹果真好吃,今天梦梦老师还带来了好吃的豆豆,猜猜藏在哪儿了?

【从围兜袋子里掏出一个粉色豆豆图片】

师:这是一个什么味道的豆豆呢?幼:甜的。

师:为什么?(引导幼儿看豆子图片上笑眯眯的表情)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吃甜豆豆的动作和表情。(幼儿的表情很到位)

(学唱前先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甜甜的东西,幼儿的味觉印象较深,先从甜豆切入,同时也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师:想吃吗?我们一起来做个点豆豆的游戏,拿出你的食指来点一点,边听我唱,边玩。【教师随音乐范唱“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请幼儿跟老师一起做相应动作。】

师:歌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呀?

师:这么甜的豆豆,想不想吃?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教师用比较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歌唱。)

⑵绿豆豆

师:呀,口袋里还有豆豆在跳呢,猜猜会是什么豆豆?(请一位幼儿摸一个)

师:看看它的表情,猜猜看。【出示绿色酸豆豆图片】

师:下面我们来唱唱酸豆豆吧,听听谁谁唱的声音听,动作表情最最像。

(这里幼儿的表情不太会做,只有部分幼儿在跟着老师学做。)

师:还有一个豆豆呢,请一名幼儿来摸出来,看看什么豆豆,用表情告诉大家。【出示红色辣豆豆图片】(幼儿的表情比较僵硬,只有个别幼儿表情丰富,几个幼儿开始游离活动。)

(看到酸豆豆和辣豆豆的时候,幼儿的反应没有看到甜豆豆时的强烈,因为幼儿对酸和辣这两种味道的感受不深,甚至有些孩子从未尝过这两种味道,他们没有相关地经验。)

师:三个豆豆都吃完了,还想不想吃豆豆呀?来来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豆豆哦。【教师掀起围兜,贴满了豆子,请每位幼儿选一个豆豆贴到自己地身上,还要说说自己是什么豆豆。】

(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在表达情境语言的时候,注意将歌曲中地部分歌词融入,继续范唱,让幼儿不自觉地熟悉旋律和歌词。)

⒊游戏活动《点豆豆》

玩法:师:现在我们来做点豆豆的游戏,一边唱一边点豆豆,唱到“点到一个豆豆”的时候,我们请这个豆豆上来,然后大家问:“这是什么豆?”上来的小朋友指着自己的豆豆来回答。

示范:师:我先来点一次豆豆,引导幼儿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游戏情境的创设,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还有部分幼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豆豆,特别是辣豆豆和酸豆豆。选完豆以后,老师可以问问哪些孩子分别是什么豆,帮助幼儿强化记忆。)

结束:游戏多次后,请一名幼儿来点豆豆。啊呀,这么多味道的豆豆真好吃,现在跟着豆妈妈再去找找有没有别的味道的豆豆吧。

活动反思

⒈选材合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选择的歌曲《点豆豆》,音乐形象鲜明,段落非常清晰,情境性强。歌曲中有趣的点豆豆游戏,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当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时,孩子们的兴趣更为浓厚,同时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了音乐。这样的音乐素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⒉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⑴点豆豆中,教师准备的不同颜色豆豆图片代表不同味道,请孩子们在学唱的时候观察豆豆的表情,间接地感受他们不同的味道,再假装吃一吃,并把表情、动作做出来。这样的设计,让幼儿动手动嘴动脑。加深记忆,也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歌词转化为形象的动作。

⑵在学习理解歌词的部分,教师并没有刻意地强调歌词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示:甜豆豆肯定很好吃,来来来,我们一起来吃甜豆豆吧,甜不甜?吃到甜甜的豆豆是什么表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熟悉理解歌曲,最后巩固点豆豆的游戏,并将两部分串联起来。在和孩子吃不同的豆豆的方式来加深对歌词的理解。⑶将整个游戏情境贯穿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最后的点豆豆游戏,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吃的豆豆,这样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把本次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⒊教师教态自然、丰富老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在这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活动中的每一个孩子。她非常具有表演天赋,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夸张,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所以孩子们始终被吸引。教师范唱的歌曲也非常动听,在动听的歌声中,孩子们感受旋律,完整欣赏。

建议:丰富幼儿的经验准备。在《点豆豆》中,不管是点豆豆的游戏,还是吃到甜豆豆,酸豆豆,辣豆豆后的表现,都是需要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而表现出来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在表现酸、辣的表情和动作时不够投入,是因为他们对这两种味道不熟悉。现在的家长都什么主意孩子的饮食,会避开这种稍带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尝一尝,让他们更好的参与活动。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5幼儿老师必须有非常的才艺,才会与孩子们真正完全打成一片。

音乐选择: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节奏很好,而且配合拍手与点头,非常适合小班的孩子们进行音乐教学。

工具选择:

会乐器的老师可以选择自己会的乐器,不会乐器的老师,也可以选择用伴奏带。

授课过程:

事先让孩子按一定的间距站好位。

让同时授课的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做动作,也是起到了带头引导的作用。

会弹乐器的老师开始弹奏音乐,当音乐起来,带头的老师听歌词的引导,然后做出相应的东西。包括拍拍手,跺跺脚。

孩子们也开始跟着老师做同样的动作。

等孩子们的动作做得差不多了,熟悉得差不多了,引导的老师,就停止动作,让孩子们自己听歌词,听音乐,自己来做动作。

创新过程:

对于这个歌曲来讲,主要的动作就是让孩子们来拍手,动作过于简单,而且重复,不利于锻炼孩子的音乐节奏和肢体动作。因此,可以更好地丰富一下游戏的过程。

老师弹奏音乐,然后自己唱歌词,告诉孩子们,要按照老师唱的歌词里的动作来做动作。例如,老师要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这样孩子们就需要点头,而不是拍手了。

因为老师歌唱的时候,其歌词是可变的,可以让孩子不断地去做不同样的动作,对于孩子的音乐节奏,听力锻炼,以及肢体语言的培养来讲,有极好的效果。

课程验收: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2

一、组织编配科学合理

铜管乐队(BrassBand)有固定的乐队编制和声部配置,乐队规模可大可小,按照实际需要而定,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在室外演奏,也可以在室内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出,演奏曲目和风格既可演奏古典作品,也可演奏流行和爵士音乐。

(一)乐器编制

学校管乐队是业余性的,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建,编制可大可小,人数可多可少,并无严格的规定,其基本特点就是单簧管占绝对优势的原则(相当于小提琴在管弦乐队中的地位)始终不变。首先确定编制有三大部分,就是木管声部、铜管声部和打击乐声部。每个声部根据编制的大小,而数目不同。从音响上又分成低音乐器和高音乐器声部。大号、长号等均属于低音声部;小号属于高音乐器声部;圆号则是中性,介于两者之间。就组建一支35人组成的乐队而言,可这样编制:单簧管8支、萨克斯4支、长笛1支、短笛1支、小号5支、圆号2支、长号2支、次中音号4支、上低音号3支、大号1支,大军鼓1面、小军鼓2面,军擦1对,指挥1个,当然,若条件允许,乐器尽可能多配置,这样各声部会更加丰满一些,整体效果会明显改善。

(二)队员选拔

乐队的成员主要是指各种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器)的演奏者,挑选合适的队员对今后的训练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挑选从高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应具有下列基本条件:首先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所谓音乐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音准感、节奏感和较灵敏的听觉与动作反应,这可以通过模仿测试加以考察。如让其模仿一段旋律和节奏即可测知其乐感程度及灵敏程度,所谓能力是指视谱、听音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此最好能掌握初步乐理知识及简谱的记谱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读谱。听音方面则要求能够判别音的高低和长短。

其次,在乐器分配方面,除要求身体健康没有严重缺陷和慢性疾病外,还应具有其他必要的良好的生理条件,诸如:牙齿整齐、手指灵活,这是管乐队吹奏本身所需要的。吹奏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可以适当安排女队员,如单簧管、长笛、萨克斯和小鼓等;吹奏铜管乐器则以男队员为主,小号由于号嘴小,学习进度比较慢;大嘴的乐器相比就较容易吹响;学吹长号应选择身材较高,手臂较长者为好,学吹大号要选择身体健壮,力量较大的同学。当然指挥是队里的比较重要的队员,男女都可以,但要求各方面比较全面的学生。此外,挑选队员是在高一年级同学中进行,高二就是主力,而高三就不训练只负责教高一同学,所以新队员可以优先考虑在小学或中学参加过鼓号队的同学,他们在音乐素质和能力方面大多有着一定的基础,对于巩固乐队的组织和提高乐队整体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训练方法准确规范及合理的时间安排

管乐队在训练方法上,不能像专业乐队那样去追求专业化,但一些必须的基础训练还是不能忽视的。

(一)乐理知识的学习

正式训练管乐队之前,应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的乐理知识,我们平时使用的音乐教材一般是简谱,可先教会学生识简谱,然后每周的固定的星期一下午用课外时间教同学们学习五线谱,重点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节奏,这对日后的合奏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本功夫的训练

管乐器大都为吹奏乐器,正确的呼吸方法不仅保护了身体,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吹奏音乐的表现效果。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练习时,用鼻子和嘴角同时吸气,吸气要深,使横膈膜适当下垂。一般刚学习者可用闻花香、打哈欠等方法寻找吸气感觉;呼气要平稳、均匀,有控制地将气息呼出,还可用吹水泡、吹蜡烛等方法练习,寻找呼气均匀的感觉。

基本功练习一般包括:吐音练习、长音练习、音阶练习、技巧练习、合奏练习等。其中尤其要注重耐力的练习,没有耐力就谈不上掌握力度和音准,更谈不上表现力,提高吹奏耐力的主要途径是经常练习吹奏长音,长音的吹奏有综合性效果,其中包括在不同音区锻炼气息的延续力与均衡用气的控制力。

短小曲目,此时,首先要培养全体队员的合奏整体意识,使每个成员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个人的意志与力量统一融合在乐队整体意志与力量中去。其次,在初期训练阶段,要注重合奏音准统一融合的训练,各种节奏及合奏节奏统一的训练,统一的力度变换、速度变换的训练以及注意指挥、动作一致的训练等等,其中任何一项缺乏训练都可能造成合奏的困难。另外,合奏排练要有绝对良好的合练秩序。

(三)乐曲练习

合奏练习后,根据实际效果,便可进行正式的曲目练习,此时可选择难度较小的曲目,如《小星星》。首先教会学生视唱主旋律,然后分声部练习各声部的曲谱,熟练后,便可进行完整合奏。一首正式乐曲完成后,队员们个个欣喜若狂,此时便可趁热打铁,按照先易后难挑选曲目,如《国歌》《欢乐颂》《迎欢进行曲》《歌唱祖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迎送进行曲》《古老出征进行曲》《检阅进行曲》等。

(四)训练的时间

星期一至六早上早操好早读前10分钟这20—30分钟;星期一至五的课外活动时间应为5:10—6:00。早上时间以自己练

三、我们要面对的困难

1.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

2.不是高考的科目

3.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都怪乐队的错

4.家长和有些老师的不理解,压力大

5.场地的限制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创作札记;标签式创作法;实用化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功绩不容否定。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全能从他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和他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也表达了人民的心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这是他在歌曲创作领域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歌曲创作的宝贵财富,值得后辈学习和借鉴。但是,从冼星海的《创作札记》反映出来的交响乐创作思想和创方法,以及20世纪50年代主流思想对交响乐创作导向的负面影响,值得认真反思。

一、冼星海标签式创作方法与标题的关系

冼星海著《我们学习音乐的经过》[1]中的《创作札记》,记载了他所有作品的写作目的、原因、背景和作品的反响等。对歌曲记录非常简单,只有演唱后的社会反应。器乐作品记载很具体:主题材料的来源、写作前的构思、作品表现的内容和创作目的与动机等。如:《中国狂想曲》“作品包含五部份,中国民间流行的歌曲,把它加以变化,遂成了狂想曲形成:1.开始小快板、中板然后古情歌,2.《五月鲜》小快板,3.广东的《下山虎》中板,4.陕西的《观灯》小快板,5.陕北的《秧歌》。”如:音画《中国生活》则用现成音调:《在河上》、《船民歌》、《拉犁歌》、《耕耘》、《青年苦力们进行曲》、《顶硬上》、《中国农村之夜》、《催眠曲》等等。

这些作品的创作材料都是用这种现成的标签式音调,拼凑组合的。他的《第二交响乐》更明确:“详细内容可分为:行板:音乐开始描写和� a是 (前)苏联动员。b是(前)苏联与英国鉴定互助条约。c是(前)苏联与美国鉴定互助条约。德国法西斯再力拼其全力,以三十步兵师、十三个坦克师、五个摩托化等进攻莫斯科,(前)苏联消灭了法西斯的二七一六辆坦克、五九八一架载重车、六六门大炮、四五八门迫击炮等。第二战线的实现。法西斯被最后歼灭……”如此等等。

冼星海试图用这些现成的音调(例如《国际歌》和美国、英国的国歌等音调)去引起听众的联想。这种插标签式的使用主导动机,想通过标题文字含义去囊括标签内容的创作法,他尝试用交响乐表现历史,用音符去“直译”新闻报道,这违背了音乐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的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脱离了音乐形象的创造,在今天看来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是50年有大量音乐家推崇,这值得我们反省。

二、冼星海《创作札记》中的美学观

从《创作札记》上看,他对早期作品如:声乐曲《牧歌》、《雨的乡村》、《夜曲》等;器乐曲组曲《作品二号》、r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记录得很简单,只有名称,没有作品内容的注释,后期的每一件都有内容注释。

现在分析他的注释有两个目的:第一,为作品构思现实主义内容,如 “《第一交响曲》内容说明”“第一组曲《后方》内容有……”等等。他后期所有器乐作品都有“内容”或“内容可分为”的文字说明。第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自己作品。

具体分析其原因,冼星海回国后,在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用高昂的鲜明的爱国主义歌词为内容创作革命歌曲,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的革命热情,为那高涨的抗日救亡革命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伟大的功绩,他的歌曲成为战斗的武器,前进的号角,其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的艺术价值,音乐的审美功能已经升华为一种不屈精神,音乐的价值被升华为一种“精神武器”,音乐被“实用化”。

但根据音乐的非语义性、非视觉性和空间时间性判断,除了歌曲有歌词的文字内容外,交响乐、组曲、协奏曲等纯音乐,肯定没有描述写具体内容的功能。

三、20世纪50年代音乐家的导向

50年代的音乐家说冼星海:“他遗留给我们典范作品,将永远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必须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创作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马思聪在说:“严格地说,星海的某些作品在技术上是存在着缺陷的,是不够成熟的……”

丁善德的说:“他们都是以音 从形式上分为:群众歌曲、歌剧、器乐曲、交响曲、大合唱等,富于战斗性,具有独特风格。伟大的先行者,遗留给我们典范作品,将永远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必须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创作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作品。”

马可说:“星海的《第三交响乐》包含许多现实的战斗内容,是根据《论持久战》和许多政治、经济学材料来写的。”

20世纪80时年代,音乐家瞿维先生:“绝大部份同志都肯定这部作品。构思十分雄伟,可以说是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部有气魄的史诗性的富有哲理性的交响乐。”

这些音乐家,都肯定冼星海在交响乐中追求的现实主义内容,赞成冼星海要用交响乐来写政治论文,马可也是以推崇赞扬的态度来谈冼星海的《第三交响乐》,歌颂冼星海的创作,把他的作品视为经典。

但这种导向给人们在认识、创作、欣赏交响乐时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实际上全然不顾交响乐表现上的特点。我们要从音乐表现的非语义性视角,认识交响乐的表现特点,审视冼星海交响乐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遵循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不能将交响乐创作“实用化”, 放弃交响乐中的“标签式”作曲法,放弃“史实细节”描写,放弃“政治论文”推理和翻译,探索中国交响乐健康科学发展的道路,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冼星海。我们学习音乐的经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 马思聪。纪念聂耳、星海[J].人民音乐,1955,(10).

[3] 丁善德。沿着聂耳、星海的道路前进[J].人民音乐,1955,(10).

[4] 马可。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家[J].人民音乐,1955,(10).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 电影观赏 视觉听觉 音乐出彩 艺术精湛

电影《闪闪的红星》,反映了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从恶霸胡汉三的皮鞭下救下了年仅七岁的贫苦出身的男孩潘冬子,并在村中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4年秋王铭左倾路线错误导致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冬子的爸爸出发前留下一颗红军的帽徽红五星,告诉冬子红军很快就会回来。胡汉三率领还乡团返回柳溪乡镇压民众,冬子亲眼目� 为冬子幼小的心灵树立了一块共产党人不朽的丰碑。才使他日后立志听大人的话、听党的话,用聪明和机智,不怕牺牲、不怕艰难,为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中国,解放劳苦大众,一往无前、奋勇杀敌,屡建奇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红军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有千万个象潘冬子的英雄战士前赴后继、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换来今天的无压迫、无灾难、无贫困、无战争,充满温暖阳光、一片和谐氛围的和�

那还是1974年10月份的一个下午,是这部彩色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刚刚摄制完成的第二个月,我们山东省临沂地区东方红电影院就及时的从中国人民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定制了这部反映我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史,反映了1931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故事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我当时正在临沂地区师范(现在的临沂师范学院以及临沂教育学院前身)音乐班上二年级。我们学校及音乐班很幸运,托学校吴窿勋书记的福,是他通过关系给我们学校订购了该影片的入场券。之前,只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听到过对该影片的一点介绍,至于表演和拍摄水平究竟怎样,心里没底。

当时是音乐组组长谢宗昆老师领队,带我们观看电影的,进入电影院,同学们跟我一样,都报着一颗渴望渴求欣赏和品味电影艺术的心态,安静的坐了下来,就见容纳一千多人的影院,从楼上到楼下座无虚席。放电影的铃声响过后,礼堂门窗的布帘拉了下来,照明灯熄灭了,那时观众比现在守秩序,就连每个人的呼吸都能听得清楚,大家如饥似渴的享受了一场生动感人、回味无穷的彩大餐。

银幕亮了,影片播放开始,就见光芒四射的红红的五角星,伴着作曲家郑律成作曲、八一电影制片厂乐团演奏的雄壮有力的《中国人民进行曲》现为《中国人民军歌》,这是八一电影的传统片头,接着就是木琴、弦乐分奏、合奏的《闪闪的红星》主题歌曲旋律,伴随奏响的欢快音乐,屏幕上由下而上打出了介绍影片的字幕:

本片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王愿坚、陆拄执笔,导演:李峻、李昂,摄影:蔡继渭、曹进云,美工:任回兴、张征,作曲:傅庚辰,插曲《映山红》独唱:邓玉华,《红星照我去战斗》独唱:李双江,潘冬子配音:张贵兰,成人合唱:演奏:中国人民歌舞团(现为总政歌舞团),《红星歌》童声合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余童声合唱队,合唱指挥:胡德风、徐新,演奏:新影乐团,指挥:冯光涛;演员,潘冬子-新运饰演,吴修竹-蒋贯君饰演,宋大爹-高宝成饰演,母亲-李雪红饰演,潘行义-赵汝平饰演,春伢子-刘继忠饰演,胡汉三-刻江饰演。

由中提琴、大提琴以舒缓的节拍演奏,引出对该影片故事的介绍。

解说员以潘冬子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阶级压迫下的苦水里开始,在阶级斗争的烈火中度过的,那已经是四十年以前的事了,急风骤雨的1931年,当时我才七岁,那年听大人说,共产党毛委员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已经到了南山闹起了革命,就要到我们这边来了……。

剧情延伸,画面中,当潘冬子担着砍的木柴走到村头时,当地的财主胡汉三为了对付红军,知道潘冬子的爸爸潘行义刚参加红军,便将潘冬子拦住,逼问:你爹哪儿去了?潘冬子愤恨地瞪着欺压、剥削劳动人民的寄生虫、吸血鬼们,回答只有一句话:不知道!便被绑吊在了树上,遭受严厉拷打。妈妈和乡亲随后赶来,同胡汉三讲理,质问:为什么打人?胡汉三蛮横的说:红军还没来呐,你们就想造反?告诉你们,只要我还在这儿,这里就得姓胡!这时有人呼喊:红军来了!胡汉三等土豪们听了,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狼狈逃窜。

冲锋号音乐响起:

红军队伍飞奔赶到村庄,救下潘冬子,潘冬子的爸爸对潘冬子说:是的队伍救了你!

以上这段红军追剿音乐的结构为:多声部、多织体式的交响乐组成。用每分钟160拍的快速演奏,开始是三连音的进军号角,在第五拍上有A号、长号、大号等管乐进入,奏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旋律的一个动机,在长音符的声部主奏中,十八把小提琴同时用十六分音符,从高把位急速音阶式下行至上行的华彩乐句,以表达红军战士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为该电影展现了不同凡响、别有风度的高品位的音乐艺术,乐曲和演技巧,使听觉首先达到了一个高水准的层面,从而推进提升了电影的观赏价值。

该电影的主题歌《红星歌》,分三首,之一,只有主段的歌曲;之二,有展开部和再现部的歌曲,第三首则是加入成人声部的混声合唱,三首各具特色。作词:魏宝贵、邬大为。歌曲在剧中反复唱响,奠定了该影片主人公潘冬子的艺术形象,红星歌合唱的成功推出,也是在我国电影音乐史中空前绝后的:乐曲是1=D的调性,2/4拍子,以5为开头音,用八分附点音符作起点,四拍为一个短乐句,《红星歌之二》,结构为四声部合唱的短三部曲式,由主部(唱词开始的24小节)、副部24小节、再现部(16小节)组成。主部、再现部,情绪活泼,奋发激昂,副部,音符拉长,由中音往下行进,情绪深沉,反映万恶的旧社会,人们在苦难的岁月中煎熬。该歌曲在电影尾声部分,演唱红星歌之三,但这是一首在创作上得以发展延伸,加入成人的合唱,融入成人复调的衬腔声部的混声合唱歌曲,旋律更具动感,气势豪迈激昂、情绪奔放热烈、催人奋进,使整个电影情节推向深入,达到最高潮。该歌曲可谓是当时少儿歌唱的典范。对我国后来的合唱,特别是对少儿合唱艺术是一个有力的启发和推进,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第二首歌曲(映山红)作词:陆柱国作曲:付庚辰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短小而简练的四句歌词,概括了广大劳苦人民盼望红军、争取解放的心声,讴歌了为主而奋斗的红军士兵和亿万游击队战士,战胜千难万险、不怕流血流汗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大无畏精神。该歌曲是影片主人公潘冬子的妈妈,演唱给儿子潘冬子听的,帮助孩子 树立坚定的革命意志,期盼红军的胜利归来,达到培养后代道德品质,接好革命班的思想教育目的。

乐曲采用小调式的民歌素材,抒情优美:当冬子妈为掩护乡亲撤离被烈火焚烧壮烈牺牲过程中,该乐曲,又以合唱形式,运用大调和声色彩,加以发展变化,再用加快的速度、加强的力度,使乐曲情绪有了根本的对比,使人物在亲生孩子面前,是一个慈祥温柔的母亲,在党和人民的利益面前,是一个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的巾帼形象,在这里,该音乐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的英雄主义。

《映山红》这首歌曲,我们七五届毕业班,在孙英等老师的指导下,在毕业音乐会上进行了合唱演出。

该电影第三首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作词:王汝俊,乐曲结构:为F大调性,采用民歌素材,音符组成以五声音阶为主,曲调进行委婉细腻。引子部分为歌曲搭垫了祖国江河的开阔和流水的清澈,使歌曲更加完整圆满,给观众增添了视觉、听觉美的情趣。《红星照我去战斗》乐谱引子部分:

歌唱家李双江,根据乐曲意境融入自身的理解,在演唱上运用抑扬顿挫、轻柔刚劲,他那嘹亮的嗓音,优秀的乐感、精深的歌唱技巧、成熟的表演才能,使歌曲表现既优美舒展、又气势磅礴,既深切感人,又激人奋进,既声声入耳,又回味无穷,既美不胜收,又惟妙惟肖,堪称男高音史上的一绝。当时迷倒了无数歌迷,也震撼轰动了歌坛和音乐界,名扬全国。电影一结束,我班的许多同学就立刻学唱了起来,我就更不例外了。因为这首歌曲从电影院里就深深打动了我,我就边走路边哼唱、回到学校,也是边写字边歌唱。直到今天我认为:李双江老师对该歌曲的演唱,依然是歌曲演唱的完美演义和经典之作。

该影片中的三首歌曲,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鼓舞,我们音乐班的许多男同学(包括我在内),把《红星照我去战斗》无论是声乐考试、聚会、喜庆,还是演出都离不开这首歌曲,当成了独唱的必唱曲目;许多女同学把《映山红》作为了独唱必备曲目;少儿合唱的《红星歌》则成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和音乐活动的好教材。

在1975年,我们音乐班实习期间,我被分配到临沂地区平邑县仲村完小实习的时候,我就组织挑选了一百多名学生排练演出了这首歌曲,为了保证演唱水平和演出质量,我用手风琴,一个一个的选拔,首先是具备较好音乐素质的即:音准准确、节奏感强的条件,对声音浑厚的,分配演唱中、低声部:副旋律和声部分;嗓子高的、明亮的,担负高声部即:主旋律声部。由于学生都看过这部电影,对这首歌曲,记忆犹新、并情有独钟,前后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进行了演出,合唱队员声请并茂的演唱,得到了仲村完小全体师生和仲村农民的一致好评。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幼儿、表现、能力、辅助、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创造意境。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幼儿不能有感情的歌唱,跟他们对歌词的理解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首先应从歌词下手。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老师先朗读歌词,然后让幼儿跟读,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入,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授《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时,我先出示两幅图画,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述:“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小动物们都忙了起来,雄鸡忙着叫森林里的小动物起床,小鸟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小喜鹊忙着造新房,小蜜蜂忙着采花蜜,只有小蝴蝶贪玩,到处炫耀自己的美丽,找朋友和它玩,但朋友们都忙着劳动,谁也不和它玩,因为小动物们都知道,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或者将歌曲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如《颠倒歌》,我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曲通过角色对话演唱出来的。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唱起来积极性就会非常高,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唱出来了。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能激发孩子的歌唱欲望。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范唱前,让孩子先练习以下基本的节奏型。例如在歌曲《风儿找妈妈》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钢琴旋律伴奏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太阳回家了,月亮回家了,只有风儿还在不停地刮着,因为它没有找到妈妈,问过小花,问过小树,妈妈、妈妈你在哪儿,风儿好想你。风儿找妈妈的形象就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达的欲望。

三、模仿演唱,重复教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大班孩子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演唱:第一步,要求幼儿耳听录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幼儿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教师有感情地反复教唱几遍;第四步,再跟随录音,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跟上录音的速度为止,提高幼儿的演唱能力。

四、教师不断引导,激发幼儿情感。

幼儿演唱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过渡语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唤起幼儿的情感。

如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的引导语:美丽的天空,不知疲倦的小星星眨着眼睛,美丽的天空、光亮的小星星在跟我们说些什么?(星星一闪一闪在跟我们打电话)。过渡语;你们的歌声把天空打扮得更美丽,听了你们的歌,星星都感动了,它们希望小朋友们,好好学习知识,长大了能到它们的星球上,和它一起玩耍,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来和星星对话吧!有这么多充满深情的话语的渲染,孩子演唱时会更加地投入。

五、辅助幼儿律动,融入歌曲情感。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6

教完了这一课,感觉很快乐与酣畅,达到我所定的预期教学目标。通过反思,主要体现在:诗歌主题鲜明,学生易于把握《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而江河是新时期朦胧诗的**诗人之一。朦胧诗是一种新诗潮,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它的审美特征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索。

而朦胧派诗人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是—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7

宜春市,又称“袁州”,现地处江西省的中西部。历史上地处吴地的头部和楚地的尾部,为历代设置州府的重邑,并受吴、楚古文化的影响较深。据《袁州府志》中记载,当地“乐工舞师,施乐之节奏,一时观听者莫不称赞叹息”。明末清初就已出现采茶戏、道情、评话、器乐合奏、宗教音乐等众多民间音乐形式,吹打乐“三星鼓”就是当地极富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的民间器乐乐种。对比当地其他民歌类、说唱类或戏曲类民间音乐日益衰败现象,三星鼓在宜春这个普通中小城市中传承至今不衰反盛的特殊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基于蒂莫西・赖斯三重模式的组成部分,即历史构成、个人适应与体验和社会维护,①本文围绕研究目的,重点考察“三星鼓”的社会维护体系,旨在从文化语境方面对三星鼓的生存进行阐释,这也是造成三星鼓目前生存态势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决定从三星鼓乐种所用的曲牌、乐队编制、民间乐手、表演方式、主要场地和表演动机这几个方面来做对比,并分析其深层原因。

伍国栋先生认为,“较优越的地理条件往往是形成开放社会经济环境的物质基础,而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会反作用于自然地理条件,使之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速度加快,手段也更加先进多样,这两者都同时影响和作用于此环境中的音乐事项,使之具有变化迅速的特点或者不断推动、加快某些音乐事项的发展和演变,导致某些音乐品种不能适应现状而逐渐消亡。”②诚然,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变迁实质上是社会作用的直接结果。

(一)三星鼓的基本曲调及运用情况

在《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江西卷》和《中国音乐词典》中记载,宜春三星鼓主要曲牌有【慢拍上团花】、【丢板】、【柳青娘】、【白鹤鸟】等二十余首。在《中国音乐词典》中记载,名为《慢拍》的乐曲主要由【慢拍上团花】、【丢板】、【下团花】、【王婆骂鸡】、【柳青娘】组成。但笔者于2007年进行田野考察时,发现《慢拍》一曲中现存的曲牌已只有【慢拍上团花】、【丢板】和最后的尾声三部分构成,较从前大致少了三个曲牌。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乐曲中。同时,据笔者记谱后发现,三星鼓现有的曲牌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改编,但仍有固定的内在程式。原因是适应改编曲目的需要,其次让年轻人都能看懂易学。同时笔者得知,1991年柏木村乐队在宜春市文化局的组织下,用《慢拍》改编成《闹金秋》的创作曲目,在参加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欢腾的金秋》音乐片里作为一首插曲对外播出了。③

(二)三星鼓的乐队编制

三星鼓的乐队编制在《中国音乐词典》中记录,所用乐器除三面鼓外,还有夹板、铛锣、小钹、唢呐、笛、二胡、低胡、三弦,后来加进琵琶、扬琴等。④但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在传统乐曲的演奏中,特别是在农家红喜事时,主要使用的还是两把唢呐(高低音)、小钹、单铛、双铛和三星鼓这几样乐器。而做白喜事时,除了演出传统曲目,原三星鼓的乐手还要附带着西洋乐器,如长号、电子琴等,演奏的是一些流行乐曲。 相反,使用大型乐队编制,如加入二胡、笛子、琵琶等乐器时,多是参加公共演出,在正式表演的场合中出现。如宜春市于2006年举行的首届“三星鼓”大赛上,不少乐队的编制都较庞大,可以说都用到了“双管制”的乐队配置,以试图营造气势庞大的效果。不过在采访中,一般的民众还是更倾向于“堂内乐”,即保持最简朴的乐队人数和编制而达到的效果。

(三)三星鼓的民间乐手

据笔者调查,在宜春市下属的部分乡镇中,如柏木乡、洪塘镇等地区,三星鼓乐队中的乐手最大的是75岁,最年轻的乐手22岁,其余大部分乐手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他们都是本地的从商者或是农民,非职业吹打艺人。如笔者采访柏木村的司鼓手杨细华,他不仅是家里农事的主力,非农忙时便会参与乡里红白喜事的吹打。

(四)演奏形式及演奏动机

1.演奏形式

传统乐队主要运用在“做日子”(当地对民间红白喜事的称谓)、观音菩萨生日等场合,在“做日子”中,对乐队与其成员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在红事中,乐队坐在进门的左边;白事中,如果死者是女性,则乐队坐进门右边,如果死者是男性,则乐队坐在进门的左边。其中每出一道菜,唢呐都需要吹上一段。

除了坐乐的演奏形式,行乐在演奏中也运用广泛。如娶亲路途中,红事迎宾时;并且丧事仪式中更为常见。

2.演奏动机

在1990年之前,宜春三星鼓参加的乐节和乐会比较少,大部分人不愿参加这类活动,也没有专门的人员组织,大部分是政府“压”下来的任务。现在三星鼓的演出除了“红白喜事”,参加这样的活动的收入一般情况是一个乐队能有2000元左右。1991年,杨细华等柏木村乐队在宜春市文化局的组织下,用《慢拍》改编成《闹金秋》的创作曲目,在参加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欢腾的金秋》音乐片里,以新颖的形式演奏出来,获得了好评。而1994年,由于三星鼓的影响较大,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专门为柏木村的杨姓后人做了一期节目。而2006年9月第一届三星鼓大赛的召开,激发了村民的热情,各方对三星鼓的重视也使得村民开始对商业演出和比赛有了更多的兴趣。所以,现在三星鼓的演奏动机已不同于20世纪中期,不再是单纯地作为民俗活动中的附属部分,而是成为民俗文化中的标志以及宜春本土文化的象征之一。

赖斯在《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一文中,认为社会机构和一种信仰体系对音乐会起到支撑、维持、变化的作用,并把对个人的关注提高到与上述社会维持同等的层面上。以“三星鼓”的个案研究发现,其发展过程就始终贯穿着社会维持和个人体验两个方面的影响。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艺人对“三星鼓”音乐及演出内容、形式的改造,既有个人艺术体验的一面,同时又暗含一种特定文化体系下的自发性维护。因此,在本节中,笔者把个人、群体、社会分别划为“三星鼓”社会维持体系的三个不同层次从而分析。

(一)个人维持

“三星鼓”艺人一直是笔者关注的一个方面。在对“三星鼓”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演奏“三星鼓”的演奏者――民间艺人们的个人体验和对“三星鼓”的维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杨节五(1902―1989)是土生土长的柏木村人。他作为“三星鼓”的第三代传人,从小随祖父学习“三星鼓”的演奏。据杨家后人说,杨节五老人的祖父是当时活跃在宜春乡村和万载县有名的吹打师,在旧社会时期,他们祖孙几代人除了种田以外,吹奏“三星鼓”便作为维持生计的手艺之一。“三星鼓”在旧社会曾有过打更的用途,只是由于战乱使得其成为一种乐器,而杨节五老人就亲身参与了这样乐器演变的经过。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不使三星鼓彻底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杨节五老人悉心研究三星鼓的特点,吸收地方戏曲采茶戏和闹花灯的吹打乐,尝试与唢呐等吹奏乐器相结合,在演奏吹奏乐的过程中,还加入铛、钹,丰富了吹奏乐的内容,这样慢慢形成了现在三星鼓乐队编制的雏形,实现了三星鼓的顺利演变。从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以杨节五老人为中心所培养和发展出的一批民间艺人,在维护“三星鼓”这一乐种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核心的影响作用。

(二)家族维护

“三星鼓”这一乐种虽然是在万载县萌芽,但最终在宜春兴起,并在宜春发扬光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三星鼓”的家族维护密不可分。而柏木乡的杨姓家族所做的努力在笔者的调查中一直贯穿着始终。

关于“三星鼓”的传承方式,似乎更能体现出其作为家族文化的特性。费孝通在谈到乡土社会中教化性权力对孩子的影响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是说是横暴却又不然”。⑤正是这一传承方式,使“三星鼓”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大体一致的艺术风貌,同时又以一种历史的惯性演进了下来。对传统的感念似乎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一种民族情结,把这种情结投射到家族的文化或情感传承上,往往体现在“传家宝”一类可感知的物件上。对柏木村杨家人而言,“三星鼓”就是他们对家族传承中的一种情感寄托。甚至在“三星鼓”的改革后,新形式被采取“藏私”的方式,使得“三星鼓”的发源地万载县都已被排除在外。而到如今,柏木村的“三星鼓”乐班仍被公认为整个宜春市乡镇中演奏最专业的乐班。这一现象体现在其受欢迎程度上。如果遇上东家“做日子”,柏木村这个乐班是他们的首选。据杨细华口述,他们五个主要乐手每个礼拜几乎有2―3天是要奔赴各大乡镇,包括万载县等邻近的外县去帮忙,每一场可以得到二千元左右,五个人平分,收入颇丰。可见家族的影响力在“三星鼓”的实际发展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与官方的共同作用

任何一类艺术品种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开它的生存土壤。作为民间乐种的“三星鼓”更是如此。它除了受到其周围小环境的影响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三星鼓”现如今能在宜春本地的各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笔者在调查中,首先发现演奏“三星鼓”的艺人们,无论是柏木村乐班,还是洪塘镇的乐班,或是其他社区乐班,对其能掌握“三星鼓”的演奏技术都感到非常自豪。而这种感知决定于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除了前文的事例,下面还有笔者收集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

1.新中国成立后,洪塘镇成立了“洪塘音乐学院”,是当时宜春乡镇中唯一一所教授当地民间音乐的学校,“三星鼓”的演奏也在教授范围内,后期因经费问题停办。

2.1956年江西省文化厅组织宜春市选出一支“三星鼓”代表乐队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大中城市进行巡回表演。

3.1957年,宜春的“三星鼓”代表乐队赶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得到了高度评价,并受到了和刘少奇的接见。

4.2006年9月,宜春市文化局举行第一次“三星鼓”大赛,为宜春民间器乐的发展做了重要的推动。

以上是笔者针对“社会维护对民间音乐的影响”所做的收集工作。而20世纪的有关纪录都是笔者在《集成》中所搜集到的,除了书面资料,文化馆也提供了一些录音材料。这些纪录比较详尽,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素材。就从这一点上,与其他有些民间音乐缺乏史料记载的缺陷,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民间音乐的保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为这些工作大多是自上而下地展开,从而使地方政府部门有一种完成行政指令的工作态度,注重成效性和工作的连贯性,使得对这些工作成果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保护。笔者认为,“三星鼓”的发展已从“文化自发性”完全过渡到了“文化自觉性”的保护。

结 语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音乐工作者对民间音乐所进行的搜集整理主要是因创作的需要,随后,学者们出于文化自觉,对民间音乐进行有意识的的抢救工作,但到今天,则更多关注于民间音乐的时代变迁与文化的传承。“三星鼓”乐种的发展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现如今它的生存状况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糟糕,笔者在调查中还能感受到其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对“三星鼓”历时的考察、音乐构成的分析与比较以及社会维持体系的影响几个方面入手,对其目前生存现状的原因探寻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三星鼓”的文化功能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相应地做出调整。在旧社会时作为“更鼓”存在,但由于战争失去生存意义后改革成为当地民间吹打乐乐种的主奏乐器,其中内涵的演变都与社会的变迁有着极大的关系。

2.“三星鼓”的文化功能使得社会角色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解放前是走街串巷的“更鼓”,而逐渐演变成为乡村婚丧嫁娶仪式中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现如今它在自然生存状态下又被赋予民间文化传承的重任,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三星鼓”目前的生存。

3.社会环境及政策对“三星鼓”正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生存,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如鼓励其走出当地,通过国家媒体的推广等宣传方式,在目前民族音乐整体困窘的状况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笔者总结以上三点后认为,“三星鼓”的生存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一批艺人的坚持,而表面的传承来自内心深处自觉的文化坚守,正因为这样一种天然的情愫,“三星鼓”才能较完好地一直留存到今天。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政策对“三星鼓”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生存。当今宜春的乡村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三星鼓”演出团体,这也直接反映了市场对该民间艺术的需求。

最后笔者希望,通过蒂莫西・赖斯的三重理论模式对“三星鼓”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整体考察与分析,能为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民族音乐发展之佐证与参考。

①蒂莫西・赖斯《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汤亚汀译,《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3页。

②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③宜春市文化局《宜春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1995年,第63页。

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460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摘自新浪网图书频道。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诗歌教学;品读;诗歌知识;学为中心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诗歌难懂,不喜欢,甚至根本不感兴趣,除了课堂学习的几首诗外,几乎没读过其他的诗歌作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也被公认为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让学生亲近现代诗歌,让教师重拾现代诗歌教学的信心,是现代诗歌教学急需重视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丰富新诗知识,让读诗不再是畏途

要使学生阅读和鉴赏新诗的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就必须千方百计从质和量上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1.挖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意象

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抒情诗《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赋予星星以丰富的内涵,“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另外,还用“夜、冰雪”等意象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的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探讨“星星”的意义,也就探讨了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

为了引出意象这一知识,导入时教师出示了古诗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蜡烛、夕阳、月亮、杨柳、流水、落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基于阅读经验,这些事物都是有共识的,学生很快说出了这样的精彩句子:夕阳的光辉灿烂,让人联想到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心中有无限的惆怅……从感性到理性,由此引出意象的概念,从而教给学生读诗的一种基本方法:借助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种通过创设新旧知识迁移的教学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教给学生欣赏现代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投入学习中。

2.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通感

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情怀和观念。现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在品读“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时,学生对闪闪烁烁这个词的使用产生了疑问,这样一个用来描述视觉效果的词,现在却用来描述声音,似乎不妥。通过品读设计:“ 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展开讨论。在生生、师生对话之后得出,这是一种新的修辞――通感。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用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习得了一种诗歌解读的重要知识――通感。

3.挖掘现代诗歌的意蕴美――意境

现代诗歌不仅为学生的感官提供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形象,表达出一种更深沉、更丰厚的意蕴。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一系列的形象,联想和想象,体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使现代诗歌因其富有深层次的意蕴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内涵与价值。

《星星变奏曲》第一节通过对星星、蜜蜂、萤火虫、鸟、白丁香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意、温暖、光明、充满希望的世界,第二节诗,诗人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意象的选择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冰雪、僵硬的土地、旗子、火、瘦小的星,那种僵硬、寒冷、孤寂、苦闷的情境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朗读第二节诗歌,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给这节诗歌配乐的话,你们觉得哪种或几种乐器配乐会更适合呢?有学生回答,前面用大提琴,低沉,能传达诗人在黑暗环境中低落、痛苦,后半部分用大鼓,能传达诗人自己幻化为星星照亮大地的决心。也有学生选择二胡,因为二胡凄美的音调跟诗歌的情境相匹配……通过配乐器,学生更直观地与意象接近,能更真切感受到作者创设的情境。

4.挖掘现代诗歌的结构美――变奏

现代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映,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星星变奏曲》引入了一种音乐术语――变奏,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多媒体出示: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直观的结构,再借助前面品读时随机生成的板书,学生很快能理解诗歌的情感在发生变化,“变奏”的概念,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关于这首诗,还必须了解朦胧诗以及朦胧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十年。此外,还要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朗读的方法、技巧、形式等知识,这些都会对学生准确解读诗歌起到很大的帮助。《星星变奏曲》是初中阶段遇到的第一首朦胧诗,习得这些知识,就是给了学生一把打开朦胧诗大门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越丰富,发现新概念、新思想的机会越多。

二、摆正教师的位子,让教学不再畏难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是以知识的� 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星星变奏曲》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问题,帮助老师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突破教什么的难题。我们设计了这样五个问题:

1.你喜欢现代诗歌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你都知道哪些现代诗歌?(作品、作者)

课内:_____

课外:____

3.你知道诗歌的意象是什么吗?

4.给《星星变奏曲》中的重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àn)( )动 (jiāng)( )硬

凝( )望 安慰( )

静mì( ) 憧憬( )( )

字词方面,你还有哪些疑问:( )

5.初读《星星变奏曲》,你对这篇诗歌有哪些疑问(语句、题目、主旨、结构等等)

我的疑问有:( )

这五个问题,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形成了教案,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的教案,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而学生对于自己实实在在的困惑,当然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参与热情自然高涨,教、学都不再是畏途。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只提供相应的工具,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形成正确认识。比如,我们在教学《星星变奏曲》第二节诗时,有一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乐器配乐的环节,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设计的。不同的乐器在表情达意上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就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更需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我们在观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个别老师出于预先的教学设计,在学生课堂发言时很难真正听进去学生的话,有些老师会简单地重复学生的话,有些老师甚至会着急地打断学生,使劲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拉拢,非要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不可。其实课堂的最后,可以留下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课型的一点,也是基于诗歌本身特点决定的。你在抱怨学生不能理解诗句,想拉也拉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是你自己造成的恶果。假如你能静下心来,耐心地聆听孩子们真实的体验,会有意外的惊喜等着你。

当然,当学生的体验达不到理解的层面时,老师也要适时地“引导”,所谓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为”。曾经听过某位老师执教《我爱这土地》,他在指导上就出现了一个大失误,在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诗句都没法到位的情况下,老师并没有给予适时的示范指导,他可能在为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何时出现才是合适的。这位老师的朗读基本功是非常好的,在示范指导上肯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听的老师都在替他着急。这就是典型的老师“不作为”,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办法得到提升,从而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解读。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确立,是对教师教学诗歌畏难情绪的对症之药,有药到病除的功效。

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发现诗的意境美、形式美、节奏美,让他们学会用心去感悟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真善美的境界,让现代诗歌教学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这样,现代诗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行在路上,我探寻的脚步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9

红梅花开 香飘天涯——于红梅二胡演奏的时代特色及其在海内外的影响

挑战自我的大胆创新——听于红梅对刘天华二胡+大名曲新解读有感

晋地上的温暖与悲怆——“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听后

“圣经”原来也可以很动人——由钢琴家席夫北京独奏会想到的

华韵楚风 献艺京城——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纪实

双雄父子 游艺黑白——听阿什肯纳齐父子双钢琴(北京)音乐会有感

键上跳动的精灵 指尖下流淌的诗意——评华裔钢琴家孙梅庭钢琴独奏音乐会

2010年首届闽台音乐周·海峡两岸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

合唱艺术民族化的回顾与启示——以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发展状况为例

音乐教育“培养类型”与“培养级别”发展的历史探微

“心手合一”:整合能力观下的高等钢琴教学模式

全国首届“声乐心理学”硕士生讲唱会举行

刘畅荣获2011年美国G.K金钥匙国际作曲比赛青年艺术家组第一名

整合下的创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述评

冯光钰同志逝世

古琴艺术保护传承中的偏误

《西安鼓乐全书》出版座谈会综述

民间-军队-宫廷-票房——论岔曲的产生与发展

生存的求索——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创新及其意义

从“典乐衙”看太平天国的典乐制度

“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析朱稣典《新中华小学音乐课本》

论于润洋教授的肖邦音乐研究

何以表述“音乐美学”

约翰·凯奇实验音乐观嬗变述评

勃拉姆斯帕萨卡里亚创作的美学内涵——以《第四交响乐》第四乐章为例

民国上海流行歌曲的文化成因及美学特征

非正规音乐教育与乐感

初论“迷你”音乐会的市场化规范运作

怀旧金曲 余音袅袅——读《上海老歌纵横谈》

一部不应被岁月淹没的拓荒之作——笛家蒋泳荷的《笛子教材》中华民族歌剧的希望之星——歌剧《木雕的传说》述评

掠过京城的清风 驻牧心灵的诗话——记歌剧《木雕的传说》座谈会

弹拨随想

瞿希贤合唱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表现

记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关注音乐自身的规律——由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而引发

用音符描绘生命的律动——弦乐四重奏《在G音上》赏析

中西艺术的“视界融合”——读解《乐之舞》

“民族声乐”和“民族唱法”界定之我见

多元整合 和而不同——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管见

刘明健 解丽

勇于探索 精益求精——黎英海教授的音乐生涯

学界传美名 音苑留佳音——黎英海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56个民族合唱唱响世界——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探索

男高音 难高音——评中国十少男高音独唱音乐会

论白凤岩对三弦器乐音乐发展的历史贡献

全面准确地评价吴伯超先生——兼答黄旭东先生

江苏民歌《茉莉花》究竟属于谁

对当前社会上关于江苏民歌《茉莉花》种种不准确说法的纠正意见

把毕生献给祖国音乐翻译事业的学者张洪模

耕耘在中国民族歌剧的沃土上——记歌剧老演员兼编剧邱玉璞

广东汉乐:路在何方

论广东音乐的人文精神

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反文化”现象思考及对策

“Praxis",音乐教育哲学的另一种阐述方式——鲍曼博士上海音乐学院讲学纪实

苏北农村中学音乐师资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论音乐描述以及描述对象的多层结构

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综述

安徽省建设厅“安徽建筑业之歌”征集启事

“参考文献”不可替代“引文注释”

中国合唱指挥教材、教学、作品收录状况综述

神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读《奠扎特教育风暴》有感

一本难得的、地区、断代、专题音乐史著——读吴赣伯《二十世纪香港中乐史稿》

乐海短波时代的强音 震撼的旋律 普遍的音乐——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我与《黄河》60年——答黄叶绿同志问

《黄河大合唱》的孕育、诞生及首演(下)

战友情谊——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百周年之际访俯拾

我的父亲冼星海

冼星海手稿送回国内的有关情况

吕骥与救亡歌咏运动

本土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中国原创音乐剧之世纪初盘点与思考

解析歌唱的技术和艺术

激情咏叹——金湘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音乐会述评

王寿庭二胡演奏的“物我为一”艺术辩证观初探

风云际会:音乐学2004——全国首届音乐学博士论坛评述

迎接中国音乐学术期刊发展的春天——《音乐研究》编委会暨音乐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综述

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目标系统与声乐教学体系的改革

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举行

“唐俊乔与BKO管弦乐团专场音乐会”在柏林举行

深圳天虹商场助推深圳钢琴热——首届“天虹之星”少儿钢琴比赛落幕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非洲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举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